《三国演义》三点最突出的艺术贡献

2013-02-15 09:16杨占福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周瑜三国演义刘备

杨占福

(天津市河西区职工大学,天津 300203)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它在中国文学史,特别是小说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他的出现,使中国小说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作为第一部章回体小说,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对小说史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善于描写千变万化恢弘的战争场面

《三国演义》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显示了它独特的艺术成就,可以说,战争是这部小说的主旋律。罗贯中参考了《左传》、《史记》、《三国志》等史书描写战争的艺术手法和民间艺人演说战争的技巧,他本人又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渊博的军事知识,以及高超的艺术才能,因而能够写出一系列千变万化的战争场面,后来的小说,在描写战争方面,没有一部能够超过《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战争,包括小的战斗共有数百次,较大规模的有四十多次,最突出的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火烧连营、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官渡之战是决定北方统一的一场大战役,双方投入的兵力近八十万。小说在第三十回的一整回里描写了这场战争,此外还牵涉到第二十九回和三十一回。赤壁之战是奠定三分之势的一次决定性战争。根据小说的叙述,曹操和孙、刘联军的总兵力将近百万,作者用了九回(四十二到五十回)的篇幅来写这场战争。此外,彝陵之战用了五回的篇幅,七擒孟获用了四回,六出祁山用了十三回的篇幅。只是这几次著名的战役,就用了三十三回,大约占全书四分之一的笔墨。

现实中的战争是复杂而多变的,《三国演义》在描写战争方面也是复杂而多变的。在书中,不论是决定各大政治集团盛衰兴亡的大战役,还是小股军队的交锋以及单枪匹马的个人厮杀,都很少雷同之处。例如,同样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大战役,写法也不相同。官渡之战侧重于袁绍与曹操用人方面的不同。袁绍自恃兵多将广,实力雄厚,态度刚愎傲慢。他本身的高第门阀决定他头脑中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反映在用人上就是非亲勿用。因而他偏听偏信,狭隘自私。对于不是亲信而敢于直言相谏、忠心耿耿的谋士武将,则是妄加猜疑以至杀害。例如囚沮授、杀田丰,逼反张郃、高览;在两军决战前的关键时刻,谋士许攸又带着重要情报投奔了曹操。这样就使得袁绍内部分崩离析,人人自危,形成了一个不战自乱的局面。曹操则与此相反,他广泛采纳下属的意见,礼贤下士,同样是在两军对垒的关头,他非常谦恭地接待了来自敌方的许攸,并采纳了他的计策,烧光了袁绍在乌巢的粮草辎重,最后,彻底消灭了袁绍,统一了北方。

赤壁之战是全书写得最出色的一次战役。曹操平定北方后,荆州也不战而降,这时他和孙权的矛盾就成为了主要矛盾。对于这次战役,罗贯中侧重写战前孙刘方面战略方针的确立和具体的军事部署,以及孙刘和曹操隔江斗智。曹操大兵压境,东吴集团上下震恐,内部分成了主战主降两派,使得雄才大略的孙权举棋不定。这时,鲁肃从刘备那里请来了诸葛亮。诸葛亮舌战群儒,压倒了张昭为代表的投降派,然后,智激孙权、周瑜,使东吴下定抵抗的决心。周瑜和诸葛亮都看出了曹操的许多弱点:新占领的地区尚未稳定,有后顾之忧;长途远征,军队疲劳;北方士兵,不服水土,不习水战等等。尽管如此,由于力量对比的悬殊,孙刘方面仍然不能与曹操马上决战。于是,小说又顺势展开了一系列优美动人的精彩场面,这就是: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苦肉计、连环计等。在备战阶段,双方都在采取扬长避短的策略。长江对于不习水战的曹操,是个难以逾越的天堑;对于熟悉水战的孙刘联军,却是个天然屏障。曹操经过三江口一战,发现了自己的短处,加紧训练水军,而孙刘方面则要尽量打破曹操这种争取主动的努力。周瑜利用蒋干第一次过江,使曹操自己杀掉了擅长水战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诸葛亮草船借箭,又使曹操损失了水上交战必不可少的十万枝箭。这样,曹操的力量在战前就已经遭到削弱。当曹操在水战上下功夫的时候,周瑜、诸葛亮却在火攻上想主意了。周瑜除了派阚泽打入曹操内部以外,又利用蒋干二次过江的机会,让他把庞统带到江北,向曹操献连环计。曹操只想到把战船锁在一起可以防止风浪,对于敌人火攻的危险却认识不足。在第四十八回书中,写谋士程昱、荀攸曾提醒曹操防止敌人火攻,曹操胸有成竹地说:“凡用火攻,必借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到了这个时候,曹操已经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作战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孙刘方面开始转守为攻。等到两军正式交锋,没有花费多大力气,孙刘联军便赢得了这场战争的彻底胜利。

还应一提,《三国演义》既善于渲染战争紧张、激烈的气氛,又善于描写内紧张外轻松的场面。例如,在赤壁之战两军对垒中,双方离间诈降,调兵遣将,充满杀气腾腾紧张气氛,在这样紧张时刻,穿插了周瑜装说梦话、蒋干盗书后暗自高兴的插曲,充满了喜剧趣味;在江边的几间草房,有庞统挑灯夜读的宁静场面等。另外在第九十五回,司马懿率领十五万精兵杀到西城县,当时的诸葛亮手下只有一班文官和两千五百名军卒。众人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大开城门,他“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这样一急一缓,有张有弛的描写,把战争表现得丰富多彩,很有立体感。

对于小说的战斗场面,写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第五回的“温酒斩华雄”是虚写,华雄打败孙坚,又连斩四员大将,而关羽马到成功,转眼间把华雄的头提了回来,扔到帐前。对于具体的搏斗一点没写,而是通过人们听到的和想象到的来渲染战斗的激烈。第八十五回的“安居平五路”只有一路是实写,其余都是虚写。第二十七回的“过五关斩六将”是实写,而每过一关、斩一将的具体情况又各不相同。《三国演义》对战争的描写是合乎军事规律的,这说明罗贯中对军事理论有很高的修养。

二、通过惊心动魄的军事和政治斗争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的人物大小四百多个,主要的有几十个。曹操、刘备、诸葛亮等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人物。

首先,从曹操、刘备形象的对比中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曹操是一个奸雄的典型,小说从十个方面来表现其奸:一是出身阉门,宦官家庭出身,在封建社会里被看做是最卑贱的。二是从小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性情多疑,极端利己。“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他的做人准则。三是残暴不仁,任意杀戮。四是贪权仗势,挟天子以令诸侯,自封为大将军。五是大逆不道,杀董贵妃、伏完、伏皇后等。六是奸诈狡猾,这是曹操的一贯行为,如杀粮官王垕、割发代首、“梦中”杀近侍等。七是嫉贤妒能,如寻找借口杀害杨修。八是刚愎自用,如孔融谏阻其征讨刘备而全家被杀。九是生活荒淫,在宛城打张绣时,问手下人“此城中有妓女否”。十是专务强霸,既不明孔孟之礼,又不知孙吴兵法。然而,罗贯中又没有简单地丑化曹操,而是通过很多真实的情节和细致的思想活动,在渲染他的雄才大略中去刻划他的奸雄凶残、损人利己的本性,因而,曹操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封建统治者的典型形象。

与曹操这个形象相反,刘备是罗贯中心目中的好皇帝,在小说里面,他是一个被极端美化和歌颂的人物。一是出身皇族,中山靖王之后,当今圣上的皇叔。二是事母至孝,少有大志。三是性情宽和,转好结交天下豪杰。四是一出世就表现得有智有勇。五是重义气,终身恪守与关羽、张飞的盟约,宁可不做皇帝。六是不贪权,如三让徐州。七是效忠汉室,多次拒绝大臣们让他称帝的谏议。八是仁慈,不嫁祸于人,不杀刘璋等等。九是敬贤爱将,如对徐庶、诸葛亮、赵云等。十是体恤黎民百姓,当阳撤退时,不肯抛弃十几万百姓,刘备的做人准则是“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上报国家,下安黎民”,处处与曹操形成鲜明的对照。然而,刘备也有一些奸诈之处,正如鲁迅所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其次,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在赤壁之战这个尖锐的矛盾中,作者精心刻划了周瑜、曹操、诸葛亮的典型形象。这三个人虽然都是足智多谋的军事统帅,而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孙、刘和曹操之间的主要矛盾以及孙、刘之间的次要矛盾,把他们三人的性格、才能表现出来。在吴蜀联合这个问题上,周瑜和诸葛亮各自代表本集团的利益而发生矛盾。周瑜三番五次要杀诸葛亮,而诸葛亮一忍再忍,争取联合,这就突出了周瑜心胸的狭窄和诸葛亮气度的宽宏。蒋干和周瑜的第一次矛盾冲突,离间了曹操内部,使其中了反间计,杀了蔡瑁和张允;第二次矛盾冲突,使曹操中了庞统的连环计,自己把自己置于死地。周瑜和黄盖的矛盾是一种假象,使曹操中了苦肉计。周瑜这些计谋的成功和曹操中计的失败,突出了周瑜的聪明能干。然而,曹操毕竟是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他对阚泽进诈降书和庞统献连环计,都表示了怀疑,但还是比周瑜略逊一筹。可是,这二人所用的计策又都没能瞒过诸葛亮,这显示出诸葛亮比他们二人更高一筹。

再次,使用夸张的笔调和气氛渲染的手法刻画人物。从总的倾向看,《三国演义》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但在某些人物、情节的描写上,则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例如,长坂坡一战,赵子龙单骑救主,杀死曹军名将五十多个。再如,写张飞勇猛,长坂桥三声大喝,声如巨雷,使夏侯杰“惊得肝胆破裂,倒撞于马下”,曹军“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人如潮涌,马似山崩,自相践踏”,曹操更是被吓得“冠簪尽落,披发逃奔”,被张辽、许褚赶上,扯住马辔环,还惊恐得“张惶失措”。对于诸葛亮的描写,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作者就通过司马徽之口,作了隐约的介绍,徐庶向刘备推荐时说:“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而到了三顾茅庐时,作者又用到抒情的笔调,把卧龙岗的优美景色和诸葛亮亲友的悠闲生活作了渲染,把张飞要放火烧房与刘备恭敬毕至互相映衬,这就更能烘托出诸葛亮的抱负和风度;诸葛亮虽然没有出场,但已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形象极其鲜明。

三、开创了文白相间、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

《三国演义》全书将近八十万字,结构宏伟,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长篇巨著。它的题材丰富,人物众多,事件复杂,头绪纷繁,而时间又长达百年。这既要照顾历史事实的基础,又要适应艺术情节的连贯,在写作上是极其困难的。但罗贯中却能以蜀汉为中心,抓住魏蜀吴三国矛盾斗争的主线,井然有序地展开故事情节,既曲折,又连贯,前后照应,极为严谨,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语言方面,《三国演义》吸收了先秦诸子及史传文学运用语言的技巧,其特点是简洁明快,生动流畅,文白相间,雅俗共赏,起了从文言过渡到白话的桥梁作用。描写景物的语言,优美形象;描写人物的语言,生动传神,能够和人物性格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个性鲜明。景物描写的语言,如“一顾茅庐”时是这样的:“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到“二顾茅庐”时,则又是另一番景象:“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描写人物的语言,四十三回“舌战群儒”一段,可谓脍炙人口。刘备的语言,含蓄文雅;曹操的语言,豪爽机诈,变化莫测;关羽的语言,心高气盛,目中无人;张飞的语言,粗犷豪放,一针见血;诸葛亮的语言,则是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等等。《三国演义》在语言方面虽然还不像《水浒》那样全用白话,但用来表达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仍然是比较合适的。

总之,《三国演义》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它标志着历史小说的辉煌成就。从此以后,历史小说大量兴起,各个历史时代在小说中都有所反映。由此可见,《三国演义》在小说艺术开创性的贡献是极其突出的。

[1]陈景云.从三大战役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J].现代语文,2006,(02).

[2]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3]陈洪.中国古代小说艺术论发微[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4]沈伯俊.论《三国演义》的创作方法[J].明清小说研究,2006,(01).

猜你喜欢
周瑜三国演义刘备
读懂刘备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刘备与徐州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刘备的爱
刘备别具特色的用人之道
周瑜『折节容下』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