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大学语文校本课程设计研究

2013-02-15 09:16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公共课艺术院校大学语文

高 晶

(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天津 300181)

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不仅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与训练,更在于人文素养。这样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心灵美好的人,并在此基础上成为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高等职业艺术院校的大学语文课面临着学生知识面较窄,尤其是对文学名著的阅读量严重不足。此外,课程内容与学生专业缺乏关联性影响了大学语文课的吸引力,不利于其从课程教学中汲取人文素养、净化心灵、领悟人生真谛。缘此,设计与开发适合艺术院校的大学语文校本课程,营造公共课与专业课相融合的综合课程是提升大学语文课程实效性的必要路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校本课程设计现状

从国家层面看,20世纪末,两个纲领性文件《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陆续出台,文件明确提出了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的要求。其中,对学校的课程权利作出如下规定:“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合适本校的课程”。迄今为止,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业已蓬勃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充分磨合,基础教育阶段具有借鉴价值的案例较多,但是,高职教育阶段面向公共课开发较少,而且,由于校本课程设计对教师的思维、创新、眼界、经验等水平与能力要求很高,故高水平的课程设计所见不多,因此需要我们进行不懈的艰苦努力和大胆实践。

(二)国外校本课程设计现状

校本课程设计及课程资源开发一直是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欧美国家的主流教育现象,体现出课程的主流价值观念。基本上以学校为本位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较为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较为注重学校与教师的参与。国外校本课程设计具有以下特点:重视课程开发的程序、环节与过程;注重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构成课程开发的组成部分;注重课程设计的教育哲学,以明确的教育理念为引导;认知方式、学习模式与知识的特性是课程开发的基础;以学校、教师、学生及社会需求评价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二、艺术院校大学语文校本课程设计

(一)艺术院校校本课程设计的特点

艺术院校校本课程设计的特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过人类需要经典理论,这些需要依其重要性,按等级分为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与理解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各层需求只有在低一层需求获得满足之后,高一层需求才会发生。这一相信人类情感重要性和基于爱和信任的方法论的理论对教与学均具有深远意义。教师和校本课程设计者把学生视为积极主动、目的明确地参与生活经验的一个完整的个体。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使学生具有心理满足感:即对学习的良好的感觉、好奇心和动机、自信与渴望等。这些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恰是我校有些学生所缺失的。

第二,关注学生学习经验与兴趣。学习经验是影响学生形成对课程内容的态度及最终对其理解程度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通过该实验获得学习心理满足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塔巴指出“在实践一个大范围的目标群时,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经验,而不是内容,除了知识和理解能力,学习经验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我在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内容时,参照了国外选择经验有效性的标准。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基于学生的专业学习经验,同时也是他们的兴趣所在——源于兴趣、满足兴趣并拓宽兴趣。有效学习是在知识对学生的生活有意义时才会发生的,该实验的内容能与学生专业学习内容联系起来,所“选择的内容和经验能为学生提供继续深入探究的途径,这些内容和经验将影响学生的情感层面从而激发他们参与这样的探究。”

(二)艺术院校大学语文校本课程设计的特点

对大多数艺术院校而言,学校的传统和优势都在各艺术专业上,学生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专业课的学习上,公共课只被当作副科看待;而且学校所选用的教材与其他高等院校相同,教材的内容与专业知识相隔甚远;大部分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基础在进校前就很薄弱,以上多种因素造成了学生对于公共课的学习普遍信心和动力不足,兴趣不大。但是学生实际上是渴望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尤其是与专业相联系的知识。从这点看,校本课程设计的开展恰恰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利因素。

大学语文是公共课的必修课,它承载着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积淀艺术底蕴、提高其对文学艺术的鉴赏力与审美能力的教育与文化使命。文学是“人学”、是“人类想象力所构思的世界”,通过中外名家名作的欣赏与体味,对学生间接体验人生、感受人物命运之变奏、了解生活之百味均大有裨益,该课尤其为艺术院校大学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丰厚养料。但是,由于进校前一直接受应试教育,学生们对课程的学习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大学语文课由于课程内容与专业学习关联的潜在性,缺乏立竿见影的实用性而受到冷落。

此外,接受式为主的学习方式、程式化的教学设计、标准化的培养方式、低阶能力的目标倾向等,也成为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重要因素。缘此,设计与开发适合艺术院校的大学语文校本课程,营造人文公共课与专业课相融合的综合课程,使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爱上语文课,从而实现大学语文课程的实效性和重要价值。

从学校、教师和学生层面看,校本课程设计可以提高课程的适切性及育人功能、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促进学校课程优化、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联系、发挥教师的创造力与能动性,并通过师生、生生对话实现探究文本深刻内涵及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相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能够充分利用艺术类高职学院的资源优势,结合学生的实际和专业学习经验,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目标。

三、艺术院校大学语文校本课程实践研究

(一)设计内容

当今社会已进入读图时代,生活的快节奏已使人很难静下心来重温经典文学名著。这种局面对大学生艺术修养的积累极为不利。缘此,我们编写了《名著影视作品欣赏》教材,借助电影——综合了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的第七艺术,使学生通过这一贴近专业的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近距离的直面经典。具体内容为:作家介绍、文学作品介绍、影视作品介绍、人文素质鉴赏、艺术技巧鉴赏、观后感推介和相关视频、音频、台词等。选取素材的原则是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均为经典名作,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接触的是最好的艺术。每部作品文字部分近两万字的篇幅,以保证作品主题、人性的深入挖掘与揭示之到位。最后还有互动的话题,以此让学生通过师生互动探究、提炼出作品对今人的现实意义。

(二)目标

1.旨在加强学校公共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

通过《名著影视作品欣赏》的学习作为大学语文课的补充,使公共课与专业课有机的融为一体,如“艺术技巧鉴赏”是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专业的角度去欣赏,而且,电影作为综合艺术,艺术门类之间是触类旁通的,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们会发现不同艺术之美,提高其鉴赏美、感悟美进而在艺术实践中去创造美之能力。

2.使学校课程朝着整体优化的方向发展

由于一线教师最了解学生需求与兴趣,自身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所开发的课程是切实可行的,提高了校本课程的适切性。而我所开发的课程内容紧密围绕学生所学专业,是专业课的关联课程和整合课程,是使基础课与专业课均受益的双赢课程。90%的学生认为校本课程的学习对大学语文课和专业课都有益处。实验促进了学校课程的优化,有益于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3.使学校昭显特色

艺术院校的特色不应该只停留在艺术专业上,还应体现在公共课上,处处特色方能处处精彩与众不同。名著影视作品欣赏课程的设计体现出公共课课程的发展方向——与专业融合才能增加公共课的吸引力,进而焕发出生命力。

4.改变陈述式理论授课方式

把陈述式授课方式变为师生、生生对话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阅读者、欣赏者、思考者、激辩者、审美者。

5.改变考试等课程评价方式

改变考试等课程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思、学有所创。

6.通过课程教材的编写与授课,促进公共课教师与专业的融合

通过教材编写、研究等活动,使其成为一个懂艺术的、具有审美能力的艺术院校新型公共课教师。促进教师专业能力与教研能力的成长。

(三)环节

第一,编写《名著影视作品欣赏》教材。选取文学名著与所拍摄影片皆出色的名著经典,如《巴黎圣母院》、《红与黑》、《简爱》、《傲慢与偏见》、《雷雨》等中外名片。

第二,组织学生观看影片,通过观看PPT作者简介、作品介绍及影片赏析,在学生对作品已有深刻印象的基础上,选取从作品中提炼出的话题讨论作品的现实意义。

第三,进行考试评价阶段:以师生一对一的方式,让学生随机抽取“美”、“人性”等关键词联系所学作品进行深入阐述。此举可以明确得知学生是否认真阅读研究过作品?是否从课程学习中获得人生启迪和美的感受。

(四)评价

评价可以考虑以下几个维度

1.校本课程设计是否以“生本”为前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是否进入学生学习层面,让学生与课程、教材产生互动和对话,从而拓宽学生思维的向度,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2.校本课程设计的实施是否使师生通过课程的开设共同发展,共同受益

教师由课程的使用者成为校本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和研究者,要迎接多方面的挑战,在应对挑战中渐入佳境得到成长。

3.对校本课程设计的评价标准

师生发展现实水平的把握程度、学生兴趣把握程度、课程资源分析的合理性、课程(选择)与学校培养目标的一致性、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课程内容(拓展)的广度与深度、课程材料对学生感知的适应性等。

四、成效与结论

艺术院校大学语文校本课程实践研究,促进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得校本课程设计有利于使教师具有课程意识,促进其专业成长。对教师的教学视野、专业能力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亦带动了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变。

第二,改变“知识本位”的单一教育模式。专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与教学的欲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在参与课程的过程中生成重新组织的学习经验,富有创造性地发挥潜能。

第三,课程设计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艺术院校大学语文校本课程,普遍提高了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力与审美能力,还增强了公共课的吸引力。

[1]钟启泉,李雁冰.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3]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杨龙立.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探讨[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公共课艺术院校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艺术院校音乐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常见问题与学习对策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Factors Affecting Memory Efficiency in EFL
On Memory Theory in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配器课在师范高校公共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