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曲”鉴赏及离别曲通感分析

2013-02-15 09:16赵淑荣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梁祝真情旋律

赵淑荣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天津 300110)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欣赏带有“离别”情绪的曲子不少,因为离别曲最能体现人间的真情。离别曲是曲作者对离别诗词有感而作,从而使离别诗词更耐人寻味。

一、“离别”之概念与“离别”曲之创作途径

所谓“离别”,顾名思义就是长时间地跟熟悉的人或地方暂时分开,它与“永别”不同。后者有分别而不可能再见面之意。人一生,要面对的离别会有无数次,如亲人、朋友及恋人的离别。离别也好,永别也罢,无论哪一种都是令人心里伤痛的事情,这是无法避免的,更是令人心碎的,甚至离别会影响人的生活,甚至改变人的命运。

表现“离别”情绪的音乐作品在创作方面有三种途径。第一种,凡是纯器乐曲的创作,没有一定的歌词,但有标题,它全部由音乐的旋律来直接表现的,比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第二种,先有“离别”的诗词,再由诗词触动作曲者的情绪来写作曲调的,有的干脆由曲作者自己写歌词再进行谱曲的,比如电影《戴手铐的旅客》主题歌《驼铃》。第三种,先有曲调(或离别的歌曲的曲调)再来填上适合一定情绪的歌词,如古琴曲《阳关三叠》和学堂乐歌《送别》。有的填词后不合适的,再推敲歌词后对曲调进行修改,有的填词合适的就可使曲调完整合一,如《化蝶》。

二、几首“离别”曲子的区别

在《音乐欣赏》教学大纲中有关离别曲如《阳关三叠》、《送别》、《梁祝》中的《十八相送》和电影《戴手铐的旅客》里的主题歌《驼铃》等等,这些曲子都在谱写着人们离别时的感受。一位同学在说:“在《音乐欣赏》课上,老师讲解了关于这几首曲子的背景、风格、表达的情感以及曲调的不同之处,让我们对这几首曲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每当听到这几首曲子时,脑海中便不断浮现一个个离别的场景,好像都是昨天的事情一样。”这些曲子创作的时期与背景不相同,但赋予的情感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里“十八相送”体现真情的难舍难分

1.《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爱情故事是我国广大群众所熟悉的民间传说,以艺术形式展示“梁祝”的故事在中国由来已久。越剧、京剧、评剧等曲种通过人物化的展示获得了极大地成功。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创作于1959年,作者是何占豪和陈刚。乐曲以我国广大群众所熟悉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爱情故事为题材,以越剧唱腔为音乐素材,采用奏鸣曲式写成。全曲包括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写入乐曲中的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如今已列入世界名曲“Butterfly Loves”——“蝴蝶的爱情”。其中,“化蝶”描写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去寻找真正属于他们的幸福,而给人间留下了无限地遐想,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生前曾经指出:“它不仅写出了悲剧,而且展示了理想。”许多艺术家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这一动人的情节,作曲家何占豪和陈刚尤以坟前化蝶之段落表现最为突出,不仅旋律优美、委婉,而且对故事内容的诠释产生了一种“语言化”的引领,逐渐形成了全曲的核心乐章,广大听众认识接受“梁祝”多始于此。几十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由听乐曲,上升到了欣赏乐曲,同时也在解读乐曲,而阎肃老师为这部协奏曲的整个作品的精华和高潮填上了歌词“化蝶”作为该曲的主题,不仅高度概括了1500年前的恋爱故事,还把全曲推向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境界,为整部协奏曲画龙点睛。即使是单独拿出《化蝶》来独唱或合唱,也意味深长。“化蝶”的歌词:“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人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彩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所有的人都被梁祝二人的真情所感动,对他们的命运给予同情,人们不甘于悲剧的结局,因为我们都憧憬未来美好的生活。

2.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表现的这段远古的爱情,自问世以来,以浓郁的民族风格、亲切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了无数听众的心,同时打破了西洋作品一统小提琴乐章的历史局面。它不仅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成为世界音乐史上“千百年来最伟大的十部经典音乐作品”之一。其中“十八相送”的镜头,描绘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三载同窗两人难舍难分的场面,它是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来的音调,断断续续的出现,表现梁祝有口难言、欲言又止的感情,接着在弦乐颤音上出现的梁祝对答,清淡的和声配器描写出“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恋恋不舍的画面,三载同窗情似海,山伯难舍祝英台的动人情景跃入人心,难以忘却。这一场面不仅表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真挚友谊和深厚情感,同时,体现了封建女子祝英台追求美好爱情的胆量和冲破封建牢笼的胆识。就“英台抗婚”而言,许多不同的曲种通过艺术方式对封建的婚姻制度进行了控诉。但是在强大的制度下,在封建的禁锢中,控诉和反抗是多么的无助。曲中抗婚一段多用铜管乐器演示封建制度的残暴和黑暗,增加了全曲的压抑程度。在封建社会里,最强烈的反抗方式是殉情,选择殉情的又岂止英台一人!中外民间爱情悲剧不计其数,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磐石与蒲苇之恋情,罗密欧和朱丽叶殉情的悲剧等等……无不说明人世间的事,怎一个“情”字了得。

(二)学堂乐歌《送别》的依依不舍

1.当初《送别》这首歌是李叔同送别挚友许幻园的原创作品。许幻园是诗人,小说家,思想先进,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沪上新派诗文界的领袖人物之一。李叔同与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为社会风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一些层出不穷的社会变幻,导致许幻园家中的百万资财和家业荡然无存,许幻园赶京找袁世凯讨回公道,离别时,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这就是现在大家熟悉的歌曲《送别》。

《送别》写于1905年,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所作。曲谱借用了当时在日本很流行的歌曲《旅愁》的旋律,而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的《旅愁》又是借用了美国艺人约翰·P·奥德威所作《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音乐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李叔同可谓用别人瓶子装自己的酒,这在当时来讲叫“拿来主义”,写成了中国诗味极浓的校园歌曲:“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2.《送别》这首歌的旋律结构共三段,十句唱词,八个乐句,其中一、三两段文字和旋律相同,曲式属于三段体结构形式。第一段,二十三个字,着重写送别的环境,如“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弱柳”、“残笛”“夕阳”,这一幕幕离别的场景,都是离人眼中所见,景物依旧,人在离别时,听起来就倍感凄凉。曲调的旋律让人感到温暖却又缠绵,以主和弦为基调,略带陈述的意味。第二段,二十三个字,着重写送别友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送别的情怀几乎都能生出许多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是啊,人生不过几十年,知交能有几人?再见又待何时?有几人能相守在一起?接着是一种无奈“一杯浊酒尽余欢”,友人何时能相聚?李叔同用现在时的“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旋律徘徊在高音区,似惆怅,似感叹,袒露出一腔真情。第三段,很快又沉入送别的哀愁中,余音萦绕,是第一段的重复,再次烘托离别的气氛,加深了离别情意,有回荡不绝于耳的感觉。全曲三段,起承转合;紧扣主题,营造了魂牵梦绕的意境,体现了对人生的无奈,充满了对人间的真情。

这首看似寻常《送别》歌,几乎无人不晓,自1914年问世以来,将近一个世纪一直被人们传唱,尤其是知识界,数十年中,好多毕业的学生,就是唱着这首歌告别母校、老师,走向社会的。正因为如此,它先后为不少中外影片所引用,有的还作为影片的插曲,比如《早春二月》,日本影片《啊,野麦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获得国际金鹰大奖的《城南旧事》,就是用李叔同的这首《送别》作为主题歌的,它使《城南旧事》影片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三)古琴曲《阳关三叠》的友情无价

1.这首名曲是唐朝最流行的曲子之一,它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曲传谱作者是近代的古琴家夏一峰先生,杨荫浏记谱。应该说大约到了宋代,《阳关三叠》的曲谱已失传了,后来这首古曲改编成琴歌的形式以至流传至今(所谓琴歌就是边弹古琴边吟唱的歌曲)。最早载有《阳关三叠》琴歌的是明代弘治四年(1491)刊印的《浙音释字琴谱》,而目前流行的曲谱原载于明代《发明琴谱》(1530),后经改编载录于清代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1876),新中国成立后,王震亚将其改编为混声合唱曲。

2.全曲基本上以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将王维原诗的主题反复吟唱三遍,叠唱三次,故称“阳关三叠”,曲式特征是带变奏的分节歌,共分三大段,每一段分为前后两部分是一个二部曲式,最后加上结尾句,构成全曲。开头四句是第一部分的旋律,用级进手法,使曲调深情、柔和,表达了送别的感情即真挚又含蓄,第二部分长短句的旋律是第一部分旋律的进一步展开,节奏错落的变化,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的运用,表现了作者内心翻腾的动感,而八度大跳的旋律,显示情绪的激动,表达了离别的痛苦之情,歌曲的尾声出现感叹的音调,把人带入迷惘的梦境,回味离别真情的无价。

3.这是诗人抒发了送友人到塞外服役时的离愁情怀,为了发送远行的友人,深刻地表现了诚挚深厚的友谊,对远行友人那种无限关怀,恋恋不舍的心情,它通过含蓄的方式侧面烘托出广大人民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体现了友情无价,成为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因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不能象现在一样打个电话或发个信息,一别动辄多年,再相见不知道是何年何日了,加之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使得古人更重离别之情,这种离别之情所体现出来的真情是金钱买不到的。

(四)电影《戴手铐的旅客》主题歌《驼铃》表达的浓浓战友情

1.《驼铃》这首歌曲是电影《戴手铐的旅客》里的主题歌,创作于1980年,词曲作者是王立平,吴增华原唱,经蒋大为演唱后红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2.《驼铃》这首歌属于单二部曲式结构。F调,4/4节拍,全歌整体采用切分、附点和八度进行,以民族化的音乐元素,旋律优美动听,情深意切,有两段歌词,六个乐句,歌曲与旋律结合非常贴切严谨。

第一乐句把压抑、深情、欲说又止的送战友踏征途的依依惜别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沉重的旋律是对颠倒黑白的特殊时期的讽刺。第二乐句两段歌词都有“驼铃”,第一段无法抑制的悲伤情感,“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多么期望战友的早日回来呀;

第二段“任重道远多艰险,洒下一路驼铃声”,他在颠倒是非的非常时期,为了国家的利益,尽管遭到诬陷,却依然忍耐和坚持奋斗;

第三乐句“路漫漫,雾蒙蒙”和“山叠嶂,水纵横”,是送战友时的环境描写,用下行的音调陈述了缠绵的意味,祝战友一路好走;

第四乐句倾诉对国家,对战友命运的惋惜“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样分别两样情”,和“顶风逆水雄心在,不负人民养育情”;

第五乐句用前后跳进的旋律表达真挚的呼喊,是全歌的高潮,“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及表达对老战友身陷囹圄的难以帮助的无奈,又抒发了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战友之情一下子跃升成为一种难以释怀的亲情;

而第六乐句的第一段歌词表达出“当心夜半北风寒,一路多保重。”的战友深情和革命友谊;第二段结尾歌词以期望重逢的急切心情,表达出诚挚的想念,生动地抒发了真挚的战友情。

三、“离别”之曲折射出的通感是人间真情

这四首脍炙人口的作品都以离别为主题,抒发了离别忧伤的情感,表达出人们心中的离别之情,充分展现了人间的真情。

首先,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描述梁、祝二人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婚姻制度进行愤怒控诉,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深切的同情。在《十八相送》这一段里描述梁、祝二人之间的惜别之情,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三载同窗深厚的真切情感,渲染出爱的力量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永恒的主题,体现了恋人的难舍难分。

其次,学堂乐歌《送别》这首歌曲表达了一种告别之情,离别时的失落感,盼望下次的重逢。现在成为学生将要毕业的时候唱的歌,来表现对学友和老师依依不舍的眷恋情怀。

再次,古琴曲《阳关三叠》表达对远去边关的好友的依依惜别的情谊,不仅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劝慰和深情体贴,而且也包含着前路珍重友人的关怀和殷勤祝愿,体现了友情无价。

最后,电影《戴手铐的旅客》主题歌《驼铃》,表现主人公为了国家的利益,坚韧不拔和忍辱负重的韧劲,表达送别战友之后的那种等待再次相逢的心情,抒发了真挚的战友情。

同时因战争而产生的离别曲更体现出了人性的伟大,为文艺体裁提供了更充分的创作素材,为创作者们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如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共青团员之歌”把一代热血青年抗击法西斯入侵开赴前线时的心情以浪漫主义的形式渲染了出来,流传至今。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是考验我国现代军人战争能力的一场大型实战。在众多的文艺作品中尤以男声独唱“再见吧,妈妈!”为突出代表。它反映了战士与妈妈离别、为祖国而战壮烈离别的悲伤场景。既有战士视死如归的豪情万丈,为祖国献身的赤子之心,也有对祖国美好河山、对妈妈的告别,爱国热情大于亲情,毅然出征的伤感,真可谓是中国的“咏叹调”。教学中,通过反复聆听这几首著名的离别曲,学生们能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那些动人的音乐调动着学生们的情感,随之时而欢喜、时而忧伤、时而悲愤、时而憧憬。学生与音乐在情感上的共鸣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魅力所在。

人世间有几种真情是用金钱买不到的,那就是爱情、亲情、友情和爱国热情,从《梁祝》的难舍难分到《送别》的依依不舍再到《阳关三叠》的友情无价以及电影《戴手铐的旅客》主题歌《驼铃》的战友情,无不说明人间的真情所在,那些不为情所动的人在人世间是无法生存的!我们说人人有权利追求幸福,但我们更要清醒的看待自身,感情和理智一定要分清。人,可以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业,但不可以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至少,不能突破道德底线,不能没有人格。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自然生命的长短,而在于有效生命的价值。如果庸碌一生,即使长命百岁,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能够为祖国、为人民做出有益的贡献,那他即使在这个世界上只存活十年、二十年,或者哪怕几十年,他也将永生不朽!百岁诗翁藏克家的名诗——《有的人》是这样写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们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当今我们这个时代多么需要这首名诗中的后一种人。这些不得不使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们认真地去思考和重视,更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们理智的去培养和耕耘。让我们都来珍惜身边的每一份真情,真情会使我们的社会和谐,真情会使我们的教育阳光,真情更使我们的生活灿烂辉煌。

[1]王建欣.音乐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靳学东.中国音乐导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3]顾桐芳,陈小兵,郑世连.交响音乐赏析[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梁祝真情旋律
我用真情守护你
永恒的梁祝 永远的蝴蝶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明清闽南梁祝戏曲、俗曲的出版与传播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祝》之比较
以心换心见真情
真情扶贫见实效
7月,盛夏的旋律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