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源头区退耕还林生态效果评析

2013-02-15 10:04吕志祥邓一君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平凉市定西市庆阳市

吕志祥,邓一君

(兰州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1 渭河源头区及退耕还林工程概况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源头区呈叶脉分布的水系逐级汇聚,干流全长818千米,流经甘、宁、陕三省区,在陕西潼关注入黄河。作为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渭河是黄河水源的重要补给区,是第二母亲河。渭河不只是一条河,她与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的文明史紧紧相连,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中华民族始祖伏羲在渭河畔仰天俯地,一画开天,始创八卦,开启了中华文明;周和秦的先祖在渭河流域发展壮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王朝。毫无疑问,渭河是一条承载了中华民族厚重历史的母亲河。[1]渭河流域西起鸟鼠山,东至潼关,北界白于山,南至秦岭,全流域面积13.48万平方千米,其中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区)境内面积分别占44.1%、6.1%和49.8%.[2]甘肃省的定西市、天水市、平凉市、庆阳市即为渭河流域的源头区(从狭义上说,甘肃省定西市所辖县区即为渭河流域的源头区).①从最狭义的角度,我们可以把甘肃省渭源县视为渭河源头区。渭河源头区含4市29县(区),总面积72378平方千米,人口1153万人,大部属黄土丘陵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区,海拔在885~3900米之间,年降水量350~700毫米,森林覆盖率达20.81%.②根据定西市、天水市、平凉市、庆阳市森林覆盖率计算而来,定西市森林覆盖率为12.5%,天水市森林覆盖率为26.5%,平凉市森林覆盖率17.98%,庆阳市2011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5%.相对而言,定西、平凉草场资源较丰富,定西市现有天然草场600多万亩,人工草场70万亩,农民家庭草场50多万亩,[3]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天水、庆阳森林资源较丰富,其中,子午岭40621公顷次生林有“天然水库”之称,是黄土高原上面积最大、植被最好的水源涵养林,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达88.3%.[4]

然而,从上世纪开始,渭河上游源头区水源逐渐枯竭,径流大量减少,断流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如此,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渭河源头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严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源头区水污染加剧,影响下游地区用水安全。生态脆弱,水涵养功能下降以及水土流失逐年加剧,不仅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且,渭河源头区生态安全关乎到整个黄河流域的国土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渭河源头区的生态恶化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渭河源头区也成为甘肃省退耕还林的重点区域。十年来,渭河源头区共完成退耕还林1494.56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582.46万亩,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869.8万亩,封山育林42.3万亩。[5-8]

2 渭河源头区退耕还林生态效果明显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使渭河源头区生态环境建设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还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的“三赢”,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和拥护。

2.1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以改善。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推进,渭河源头区退耕还林区域的林草资源量明显增加,森林覆盖率有了较大的提高。[9]定西市渭源县按照全县“生态造林十年规划”,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改善生态建设基础,坚持不懈地建设“生态渭源”。截至2008年,渭源县先后完成退耕还林工程33.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草)11.3万亩,荒山造林21.5万亩,封山育林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3%,渭源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修复与保护。[10]定西市安定区退耕区土壤单位面积侵蚀量从2005年的274.3吨减少到2010年的5.3吨,平均每年减少53.8吨。[11]天水市秦州区生态监测数据表明,全区水土流失面积由1998年的314.3平方千米减少到90.74平方千米,减少了71.7%,土壤年侵蚀量由退耕前的208.24万吨减 少到95.56万吨,减少54.1%,生态环境明显好转。[12]平凉市静宁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80多万亩,全县荒沟、荒坡80%得到了治理,森林覆盖率由10年前的6.9%提高到现在的18.9%,[13]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庆阳市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全市新增林地面积167.71万亩,水土流失区域的土壤侵蚀模数由工程实施前的5000~6000吨/年·平方千米,减少到2000~4000吨/年·平方千米,[14]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改善,生态环境开始正向发展。

2.2 生态环保意识开始普及。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客观上大大地提升了当地民众的生态环保意识,事实上,渭河源头区民众参与退耕还林的热情很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据中科院调查,甘肃省农民对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认知率达99%,90%以上的农民支持退耕还林工程,认为实施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非常必要。以平凉市为例,平凉市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城乡联动、干群联手,人们采取自觉的行动绿化家园、美化环境,民众的生态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退耕还林工程不仅盘活了林业要素市场,还调动了社会各界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当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人民群众会自觉选择生态效益则显得更加难能可贵。曾有一位外地客商想出巨资买下某地皮进行商业开发,但遭到平凉市民的联合反对。市民们认为:“农村绿了,城市却只有钢筋水泥。眼下多一座高楼,长远却少一片绿色,不利于长久发展”。现在,这个交通要塞旁多了2万多平方米的草坪,绿色已成为平凉的金字招牌。[15]

2.3 生态地位更加重要。渭河是黄河的第一支流,是中华民族的第二母亲河,这里不仅孕育了中华文明,而且也是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的重要区域。[16]渭河流域的生态直接决定着黄河流域的生态,是中国的重要“生态源”和生态屏障。从1999年到2010年,渭河源头区共完成退耕还林1494.56万亩,保存率和成林率都较高,等这些林木成林以后,将极大地增加渭河源头区的林分蓄积量和森林碳汇。同时,渭河源头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初步得到遏制(庆阳市水土流失区域的土壤侵蚀模数由退耕还林前的5000~6000吨/年·平方千米,减少到2000~4000吨/年·平方千米;[14]定西市安定区退耕区土壤单位面积侵蚀量从2005年的274.3吨减少到2010年的5.3吨,平均每年减少53.8吨[11]),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地位更加重要。显然,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减轻了渭河源头区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大幅度减少了输入江河的泥沙量,提高了源头区的防灾减灾能力。渭河源头区已成为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一环。再过3~5年,渭河源头区退耕还林工程在森林调节水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的生态效益将进一步显现。

2.4 多元化发展的农村经济亦有利于生态的良性发展。渭河源头区各地借助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调整产业结构,使当地农村经济开始向超多元化方向发展。而多元化发展的农村经济当然有利于生态的良性发展。定西市安定区大力实施退耕还林林草间作,新建牧草基地55万亩,全区畜牧业产值比退耕前增加了44.5%,人均畜牧业收入达400多元。平凉市建成果树万亩乡镇36个,优果率达到了65%以上,商品率达到95%以上,实现了农民增收和生态效益的双赢。[11]退耕还林还打破了过去以粮为纲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渭河源头区农村经济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甘肃省种植业内部粮经饲结构比例由退耕前的73∶ 12∶ 15发展为现在的60∶ 15∶ 25[17]同时,仅退耕还林粮款补助等,源头区退耕农户户均受益7945元,人均受益1800多元,增加了农民收入。另外,退耕还林后,源头区农村劳动力输转人数和务工收入也大幅增加,分别达到退耕前的14倍和23倍。[11]

3 渭河源头区退耕还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退耕还林在渭河源头区实施10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渭河源头区的生态依然比较脆弱,森林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问题依然比较严重。

3.1 退耕还林补助期限偏短。源头区民众普遍反映,现在退耕还林的补助期限偏短。以平凉市和定西市为例,平凉市退耕地造林中有4.63万公顷刺槐,15年后才能进入抚育间伐期以生产椽材,每根按现行市场价5元至10元计算,每亩年均收益73~147元,见效期比现行退耕还林补助期长7年;落叶松、油松每亩年均收益可达220~330元,与种地基本持平,但见效期则更长。定西市退耕地造林主要树种为柴柏,柴柏从树苗长成椽子至少需要50年,相对现行的退耕还林补助期限,简直长的有点遥不可及。而渭河源头区大多数农民刚刚脱贫,对退耕还林补助的依赖非常强,如按现行的补助期,到期后农民的生计可能会变得非常困难。[18]

3.2 退耕还林补助发放不到位。首先,农户认为现行的补助标准偏低,特别是西北地区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种树护树的成本是比较高的,而农户拿到的补助还要维持生活就更显得捉襟见肘。所以,农户建议提高补助标准(譬如每亩220元)或者补助标准应随物价的上涨而提高。其次,农户认为退耕补助发放不及时,兑现迟,遭克扣(以计划生育等“理由”克扣退耕补助或者因迟退耕1年就取消补助),甚至还存在村委会班子成员套取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款的现象。[19]再次,农户认为退耕还林补助公示度不够,退耕补助发放不透明、不到位,导致部分农户对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产生怀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退耕还林的积极性。

3.3 退耕还林规划管理粗放。首先,部分地区退耕地的规划不合理,粮食产量高的地块被强制退耕,果园被强制拔除后栽植树木,而坡耕地反倒没有退耕,导致农民的强烈不满。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对退耕还林树种比例的要求脱离实际,生态林的比例过高,与农户增加经济林(经济林也有生态效益)的愿望冲突,不利于退耕还林的顺利推进。再次,验收不及时、经营粗放,一方面导致部分退耕户无法拿到国家补助,另一方面导致退耕质量差,苗木存活率低,退耕还林流于形式。最后,管护资金缺乏甚至怠于管理。[20]由于管护资金的缺乏加之源头区地方财政多是吃饭财政,导致退耕还林工程的管理有心无力、困难较大。

3.4 退耕还林工程后劲不足。首先,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农民不是很了解退耕还林政策,多少影响了农户退耕的积极性,也增加了退耕户维权的难度。其次,农业税减免后,退耕还林和种粮相比,效益相对降低,多少动摇了退耕户的决心。再次,部分农户退耕后,其富裕劳力并未得到妥善安置,农户的生机困难,致使“退林还耕”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再次,多数退耕还林地仍处于未成林和幼林阶段,生态效益不明显,经济效益差,管护任务重,但缺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长效机制。最后,渭河源头区多为成片贫困山区,农民对退耕还林补助的依赖性很强。如果退耕区多元经济发展不理想,劳务输出、养殖、特色农业等配套措施跟不上,退耕还林补助停止后,“退林还耕”将不可避免。[21]

[1]牛兴民.定西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100.

[2]水利部.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EB/OL].http://www.jshb.gov.cn/jshbw/qkxx/jshj,2009-9-1.

[3]定西市[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618933.htm,2012-9-3.

[4]庆阳市[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34344.htm,2012-10-24.

[5]马国旗.甘肃省定西退耕还林及林业生态建设卓有成效[EB/OL].http://www.nmg.xinhuanet.com,2009-10-30.

[6]何郁.西部大开发十年天水市退耕还林工作回眸[EB/OL].http://www.tianshui.gov.cn,2010-7-30.

[7]平凉市林业局.退耕还林工程简介[EB/OL].http://www.pllyw.com/?thread-693-1.html,2010-9-13.

[8]庆阳市林业局.退耕还林工程发展历程[EB/OL].http://www.qyslyj.gov.cn.2011-7-19.

[9]张强.加大退耕还林工程力度,建设绿色生态安全屏障[EB/OL].www.gszx.gov.cn,2012-11-21.

[10]牛欢.渭源县生态文明建设写真[EB/OL].http://dxrb.gansudaily.com.cn,2008-7-22.

[11]甘肃省:退耕还林播绿又富民[EB/OL].国家林业局政府网,2012-1-5.

[12]甘肃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纪实[EB/OL].http://gzsl.forestry.gov.cn,2010-2-1.

[13]牛满川.静宁累计完成退耕还林80万亩[EB/OL].http://pl.gansudaily.com.cn,2010-9-16.

[14]庆阳市林业局.退耕还林工程发展历程[EB/OL].http://www.qyslyj.gov.cn,2011-7-19.

[15]马维坤.陇东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变化多[EB/OL].http://gsjjb.gansudaily.com.cn,2002-9-11.

[16]李博.渭河整治,西北振兴的梦想与现实[EB/OL].腾讯网,2011-04-04.

[17]张强.加大退耕还林工程力度,建设绿色生态安全屏障[EB/OL].http://www.gszx.gov.cn,2012-11-21.

[18]王衡.退耕还林不能一退了之,补助年限不应搞“一刀切”[EB/OL].http://finance.sina.com.cn,2006-4-20.

[19]常舒清.套取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款,甘肃平凉一村委会班子集体获刑[EB/OL].中国甘肃网,2012-9-4.

[20]渭源私挖滥采砂石泛滥,大片退耕还林地遭破坏[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49d6ab0100mb5r.html,2010-10-28.

[21]谢晨,彭道黎.退耕还林政策十年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88-191.

猜你喜欢
平凉市定西市庆阳市
中秋节
亢蕾作品精选
亢蕾作品精选
扶贫扶智 点亮希望——平凉市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定西市安定区凤翔幼儿园
甘肃省平凉市检察院依法对魏兴刚决定逮捕
新时代中小型博物馆现状思考与发展对策——以平凉市博物馆为例
庆阳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北海道黄杨在甘肃庆阳市的引种观察及繁育技术
平凉市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