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天堂
——布莱克诗歌中的花意象解读

2013-02-15 17:17李菁菁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布莱克天真一朵花

李菁菁

(通化师范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吉林通化134002)

一花一天堂
——布莱克诗歌中的花意象解读

李菁菁

(通化师范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吉林通化134002)

布莱克是18世纪末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起点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画配诗”风格——诗含画境,画隐诗情。他创作的系列诗集被称为“装饰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是其中的经典之作。以《天真与经验之歌》中的几首以花为主题的“画配诗”为例,解读布莱克诗歌中寓天真之意及寓爱情之意的花朵——天真之花与爱情之花。

布莱克;花意象;天真之花;爱情之花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是18世纪末期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除了公认的诗人身份,他还是画家和雕刻家。作为英国浪漫主义的起点诗人[1]1,布莱克用极具个人艺术风格的系列“装饰诗集”充分展现了英国浪漫派诗歌的核心内涵:热情的讴歌和瑰丽的想象、天真的理想和浪漫的情怀。

在创作第一部诗集《诗的素描》(Poetical Sketches,1783)时,布莱克就开始尝试用构图和色彩将文字装扮起来。“画配诗”的构思在布莱克的经典诗集《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1789)中得以延续和革新,他开始采用一种特殊的方法——在一块铜板上蚀刻诗与插图。这标志着布莱克的“装饰诗集”[2]1风格臻于成熟。在创作《天真之歌》的续集《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1794)的过程中,布莱克意识到,“画”与“诗”是完整表达诗意的两种互补的模态,诗画合一才能生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个体;他尝试了新的着色版刻方法,用更加精致、柔和的绘图将自己对自然的感悟与人世的哲思更加系统地融入到文字表达中。1815年,他将《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的四十九首诗(包括《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的联合扉页、两部诗集各自的卷首插图及扉页的五十四幅版画)按顺序合为一集,命名为《天真与经验之歌》(Songs of Innocence and Experience,以下简称合集)。

在合集中,布莱克将自然之象中蕴含的理想之美,写于字里行间,绘于视觉图象之中,实现了“诗含画境,画隐诗情”的效果,在英国浪漫派诗坛上独树一帜。

一、花之意象

1.意象说

意象,即寓“意”之“象”,是寄以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物象一旦浸润了诗人情感,便转化为意象,物象也就成了诗人向读者传情达意的载体。英国浪漫派诗人游历山水的生活经历使他们在诗作中擅于借自然之象诉内心之情。他们创造性的想象引领读者穿越有限的客观世界的表面现象去探寻无限的理想世界中的真与爱。可以说,英国浪漫派诗歌中的自然意象是浸润了诗人情感的物象,是诗人向读者传情达意的重要载体,“是一幅用词语表现的画”[3]17-18。雪莱在《致云雀》(To a Skylark)一诗中,以云雀为载体,寄托自己不断高飞的革命理想;华兹华斯在《致蝴蝶》(To a Butterfly)一诗中,以蝴蝶为载体,寄托自己渴盼童心回归的情怀;布莱克在《飞虻》(The Fly)一诗中,以飞虻为载体,寄托自己对平等和永生的思量。

意象不仅是诗人艺术创造的媒介,同时也是读者审美感受的桥梁。作者可以“观物取象”,驭文谋篇,“以类万物之情”;相对地,读者亦能“寻象以观意”[4]609,解读作者的立象之意。

2.花意象

花意象是一种特殊的意象,是诗人融情于花、借花传情的产物。诗人对花意象的运用由来已久。在诗人的眼中,每一个花朵里都饱含着不同的情感。晏殊借“落花”诉说孤寂的心境——“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陶渊明借菊花抒发平和、淡然的田园情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舒婷借木棉花赞美女性的坚强、热情——“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大师莎士比亚就曾以花之名抒发对永恒之美的冀望。“我们总愿美好的物种繁衍昌盛,好让美的玫瑰永远也不凋零”[5]1。浪漫主义诗潮的先驱华兹华斯以花之名盛赞女性的美姿、美貌、美德。“她”的美似“湖水之滨,树荫之下”的一丛水仙“随风摇曳,舞姿潇洒”[6]85;“她”的美似“紫罗兰身影半露,生苔墓碑将她遮挡;美丽如一颗孤星,在夜空里闪闪发亮”[6]22;“她”的美似草地上盛开的一朵小雏菊,“容颜也朴素,却自有一派清雅的风度”[6]69。浪漫主义的青年“骑士”雪莱以花之名慨叹青春易老、年华易逝,“这朵花的芬芳已经散尽……这朵花的颜色已经褪去”[7]23。

较之英国浪漫派的其他诗人,布莱克在合集中运用的花意象更加丰富多彩:不仅有对某一种“花”的单独刻画,而且有对玫瑰、向日葵、百合这一花意象组合的专门描绘;本文将以合集中以花为主题的几首“画配诗”为例,解读布莱克诗歌中寓天真之意及寓爱情之意的花朵——天真之花与爱情之花。

二、天真之花

在《天真之歌》扉页的版画中,一个手持风笛的牧人,仰望着一个与云朵齐飞的天使,他的身后是草地、树林与羊群。树荫下,两个孩子站在母亲的膝前看书。书名“Songs of Innocence”中“songs”的每一个字母舒展成绿色植物[2]20。不难看出,画中的天使、孩子、花草、羊群均是代表“天真”的物象。

在《天真之歌》收录的诗歌中,诗人以不同的口吻讲述了多个花与孩子的故事。诗人时而化身母亲,用温柔的语气呢喃自语,“一朵幸运的花朵,……靠近我的胸前”(《花朵》)[2]37;时而化作自由的飞鸟,鸣唱夜的摇篮曲,“月亮像一朵花,在天庭中高挂;沉默的愉快逍遥,坐着对夜晚微笑。……天使给每一朵花每一颗蓓蕾,每一颗心正在安睡”[2]55;时而化身刚刚降临人世的婴儿,用他独特的“语言”诉说欢乐,“我的名字叫欢乐,祝你得到甜蜜的欢乐”,在这首诗的版画中,刻有一朵玫瑰色的鲜花,花中有一个幸福的天堂——一个婴儿依偎在母亲的怀抱,快乐的天使正飞临这对母子面前(《婴儿的欢乐》)[2]64-65;诗人有时还化作观看升天节仪式的路人,默默注视“孩子们洗干净了天真的脸蛋,他们一对对走着穿着红的蓝的绿的衣衫,……他们像是伦敦城的鲜花”(《升天节》)[2]53。

其实,有关天真之花的哲思意象在布莱克的首部诗集《诗的素描》(Poetical Sketches,1783)中就已初露端倪。诗人曾借老牧人之口咏叹赖以生长天真之花的土壤:

Innocence is a winter’s gown;

So clad,we’ll abide life’s pelting storm

That makes our limbs quake,if our hearts be warm.[1]60

天真是冬季的袍子,

只要穿上,我们就能忍过生之风暴的摧残,

虽使四肢战栗,但只要心儿温暖。[1]61

天真是心灵的伊甸园,而天真之花是天真的绽放,她闪耀着天真的光芒,去温暖人们的内心,驱散人世的苦难。有天真之花的地方,就有温暖人心的天堂。

三、爱情之花

天真值得珍惜和守护,爱情更令人向往和追求。《诗的素描》中不仅有对天真之花的咏叹,也有对爱情之花的歌颂。诗人曾向黄昏的星(To the Evening Star)[1]16-17诉说:“点起你爱情的火炬”,“把你的银露播给每朵阖眼欲睡的花”;诗人曾向芳心暗许的“他”诉说——“他把百合花插到我发间,鲜红的玫瑰结在我前额;他领我走过他的花园,那儿长满他金色的欢乐”(Song)[1]23;诗人曾向“陌生人”诉说:“天真像是一朵玫瑰花,开放在每个姑娘的颊上”(《牧人之歌》)[1]59。

在《诗的素描》中,布莱克对爱情之花进行了素描般的勾勒,自然流露出诗人“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的浪漫情怀。而在合集中,诗人开始用多个独立的诗篇(配以图画)分别描画各种形态的爱情之花。诗人在《爱情的花园》里寻觅那朵专属于自己的爱情之花。他看到钟情于阳光的向日葵,向日葵“计数着太阳的脚步”;他看到白色的百合花,白百合“陶醉在爱情里”;在“爱情的花园里”,“有许多漂亮的花朵”,诗人却只爱那株带刺的玫瑰树。诗人咏叹花朵的三首诗歌——《我漂亮的玫瑰树》、《啊!向日葵》、《百合花》是自上而下依次刻在同一版画中的。三首诗都是咏叹爱情的,《啊!向日葵》共有八行,寄托了诗人较多的感叹——“你寻找那美好的宝贵的地方,在那里旅人结束了他的征途”;《百合花》是一首只有四行的短诗,写得比较温婉——“白色的百合花却陶醉在爱情里,没有刺或恐吓玷污她的美好”;《我漂亮的玫瑰树》饱含诗人对妻子的真情,他在述说一个故事,也在吟唱自己的心情。我们从表层意义和隐喻意义两方面对原诗进行解读。

My Pretty ROSE TREE

A flower was offered to me,

Such a flower as May never bore.

But I said I’ve a Pretty Rose-tree,

And I passed the sweet flower o’er.

Then I went to my Pretty Rose-tree:

To tend her by day and by night.

But my Rose turned away with jealousy;

And her thorns were my only delight[2]100-101.

从诗的外观上看,这是一首典型的八行体诗(Octet),共两节,每节四行,隔行押同韵。首节遵循ABAB的韵律,第二节则遵循ACAC的韵律。从内容上看,用词简洁、欲扬先抑。标题虽然是“我漂亮的玫瑰树”,但诗人并未按照读者的预期,去直接描写“玫瑰树”的颜色、姿态等显而易见的“漂亮”(pretty)特质,而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一个曾经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有人送给我一朵花”,一朵五月里最甜美的花,“我”果断地拒绝,并“把这朵可爱的花还给他”,理由是“我”已经拥有一棵“漂亮的玫瑰树”。当“我”回到玫瑰树身旁,“白天黑夜把她好好照应”,“我的玫瑰却嫉妒得掉头不顾”。尽管如此,她的刺并没有令“我”伤心、难过,相反,“却成了我惟一的欢欣”。为何“玫瑰树”对我不管不顾,我仍愿意日夜呵护她?难道五月里最甜美的花都无法令“我”心动?要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还需要从隐喻的视角对这首诗进一步解读。

“我”、“玫瑰树”与存在于二者之间的“一朵花”构成了一条意象链。要解读这首诗的隐喻意义,须从“我”、“一朵花”和“玫瑰树”三者各自的隐喻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意义关联入手。“我”在这首诗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共六次,依次是首节中第一、三、四行的“me”、“I”和“I”以及第二节中第一行的“I”,第三、四行的“my”;“一朵花”在全诗中出现三次,分别是首节第一行的“A flower”、第二行的“a flower”和第四行的“the sweet flower”;与之相对的物象“玫瑰树”共出现了四次,分别是标题、首节第三行的“a Pretty Rose tree”、第二节第一行的“my Pretty Rose tree”和第三行的“my Rose”。“我”是三个物象中唯一的阳性形象,“一朵花”和“玫瑰树”则均为阴性形象的象征。由第二节诗最后两行中“我”与“玫瑰树”的共现——“my Pretty Rose tree”和“my Rose”可以确定,“我”应该是一段相对稳定的感情中的男朋友或丈夫;相对的,“玫瑰树”是“我”的爱人、女朋友或妻子;“一朵花”则象征会对“我”产生吸引的,威胁二人情感的其他异性。“一朵花”固然可爱,若没有坚定的情感为土,不渝的信念为露,再美的花也不会开得长久。然而,“玫瑰树”与“一朵花”有本质的不同,她不是任人随意采摘、随处可得、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的“一朵花”,她是“我”专属的“my Rose”;她与“我”的感情也不似只能娇艳一时的花朵,而是经得起岁月考验的一棵树。“玫瑰树”的根深深地埋在土里,哪怕枝头的花朵凋零了,只要有“我”的悉心呵护,冬天过后总会是春天。整首诗从男性的视角阐释了布莱克的爱情观——爱情之树的常青需要绝对的忠诚捍卫,更需要不渝的信念呵护。

向日葵追寻着阳光,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向日葵的天堂;百合花追寻着爱情,拥有爱情,就拥有百合花的天堂;玫瑰树忠于爱情,并用刺守护爱的芬芳,拥有忠贞的爱,就有玫瑰树的天堂。诗人布莱克忠实于他的“玫瑰树”,他与他的妻子相守终生。

四、结语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8]。诗人从自然界的花朵中透视出人类情感的大千世界,创作了一系列饱含哲思意象的诗歌。在诗人的眼中,一朵花不仅是人之初时天真的摇篮,也是成人后爱情的天堂。

布莱克在《天真与经验之歌》的联合扉页上题有诗集的副标题——Showing the Two Contrary States of the Human Soul(表现人类灵魂的两个对立状态)。这既解释了合集主标题中“天真”与“经验”的含意,同时也预设了合集中的两大主题。但无论是“天真的歌”还是“经验的歌”,都是诗人寓意于象的诗篇。本文仅就布莱克寓意于花的部分诗篇探讨了两种类型的花意象。对于布莱克诗歌中其他类型的花意象的解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威廉·布莱克.布莱克诗选[M].袁可嘉,査良铮,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威廉·布莱克.天真与经验之歌[M].杨苡,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3]C.Day Lewis.Poetic Image[M].Hesperides Press,1948.

[4]王弼.周易略例[M]//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 1980.

[5]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M].辜正坤,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8.

[6]华兹华斯.华兹华斯诗选[M].杨德豫,楚至大等,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2.

[7]雪莱.雪莱经典诗选[M].蒋今锦,张子健,译.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

[8]陈之藩.时空之海[M].台北:台北远东图书公司,1996.

(责任编辑:徐星华)

I106.2

A

1008—7974(2013)06—0066—04

2013-03-06

李菁菁(1982-)女,吉林通化人,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

猜你喜欢
布莱克天真一朵花
清夜
天真热
天真童年
天真给你最美的梦
新生
在一朵花前失语(外三首)
一朵花开
一粒沙子
真想变成一朵花
救命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