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契约论视域对学术不端治理问题的思考

2013-02-15 17:17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不端契约学报

王 颖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吉林长春130012)

契约论思想体系的萌芽要追溯到古希腊智者学派时期。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最先明确提出这一理论,经过两千多年的进化发展,内涵不断丰富与成熟。无论是在霍布斯、洛克,还是在卢梭、罗尔斯的眼中,契约观念总包含着浓重的道德蕴涵。[1]这个体系里面的恪守诚信、自由公平、权利义务等绝对原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诉求是不谋而合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一个有着浓厚历史文明的大国,我们更需要契约道德,从伦理和心理契约上去约束个人主义,在强调自由、自主、自治独立人格的前提下,“给人类实践活动制定理性选择和一种根本性的交往规范”[2]。

从学报角度来讲,近几年学术不端现象日益泛滥,给学报的学术声誉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而学术不端与学术腐败区别很大,比如学术不端的主要行为:一稿多投、低水平重复、署名不当、引用不当,这些都难以用法律手段惩处,也不仅仅是惩处就能肃清的。道德约束和提倡学术伦理的培养作为治理学术不端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已经成为学者共识,而契约论体系中的契约道德精神为学报治理学术不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一、契约论在学报管理机制中的价值重塑

对于学术不端的治理主要依靠学报与作者缔结的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书面的,学报以征稿简则的形式在稿件初审期即明确告知作者,必须履行的责任与义务,不论论文录用与否,都要遵守契约精神——学报道德公约,从学报自身严谨的三审制度、学术不端检测的严格操作到对于严惩学术不端的联动机制等等。第二种是心理契约,一旦论文通过终审,准予发表,就和学报自动形成了心理契约:学报充分尊重作者的学术自由和个人意志,作者也要诚实守信,追求真理,绝不变相侵占他人学术成果,给学报抹黑。一旦形成责权利主张分明的道德契约,那么作者就会考虑到一系列的经济后果、名誉后果和舆论后果,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减少学术不端,遵守学报道德公约。

契约论在学报管理机制中的价值重塑体现在:

(1)契约自由与不自由。与学报缔结契约关系,完全取决于作者自愿。如果考虑到无法遵守学术道德公约或其投稿论文已经涉及学术不端,可以自动撤稿。但一旦作者在本学报上发表论文,就必须遵守学报道德公约的每一条每一款,没有自动解约的自由,一经查实该作者所刊发论文涉及学术不端,那么按照道德公约,就会遭到严惩。

(2)公平正义原则。1971年,《正义论》问世,现代美国伦理学家、哲学家罗尔斯通过概括洛克、卢梭和康德所代表的传统社会契约理论,在批判功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公平正义理论。学术不端如此泛滥就是功利主义作祟,人本身就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学术不端获利的可能性往往大于他受到处罚的可能性,本着这种功利主义至上的心理作出了错误的选择,甚至铤而走险,不考虑自己的学术声誉。学报应坚守公平正义原则,并有责任用实际行动将这一原则传递给作者,在论文出版的整个流程中,都毫不动摇地坚持公平正义原则。

(3)恪守诚信原则。这是契约论有关道德契约部分的精华所在。恪守诚信一直是传统契约关系中发展市场经济最坚实的基础。但由于“网络社会”的开放性、虚拟性、间接性特点,导致了网络行为的多样性、无序性[3],人们面对海量信息手足无措又急于求成,诚信成了“网络社会”的泡沫。学报应强化诚信原则,网络归根到底是一种工具,不能主载人的思想,更不应改变人的属性。

(4)权利义务原则。作为学报,最大限度尊重作者追求学术自由的权利,只要不违背审稿原则,可以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和见解,但同时,作者对于社会和学报,也同样有自己的义务,即追求真理、繁荣学术,绝不制造学术垃圾。

二、行为契约:道德自律与他律

行为契约强化是道德自律与他律的交互性原则的体现,是对自我和他人学术创建行为的品行认可。

(1)坚持真理、道德、审美的统一,不在诱惑面前放弃自己的学术理想。担当探索真理、教化民众、服务社会的传统使命,拥有科学的精神气质,求真,求善,诚实劳动,尊重他人成果,爱护自己的学术声誉。

(2)不编造数据,不自我抄袭,参考文献不隐藏引用他人论文,不低水平重复,不剽窃他人成果和论文核心内容。

(3)在投稿前先通过学术不端自检,将论文的复制比控制在30%以下,且保证文中核心内容的独创性。

(4)自己未参与的论文、项目,不虚假署名,不以任何名义或理由侵占他人学术成果。

(5)学术不端论文一经查实,不论情节轻重,都将处以书面警告,拒绝刊发其署名的论文,上报该作者的主管单位并要求10日内向学报反馈处理意见,主动要求删除该论文在期刊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加倍赔偿稿件审稿、出版等费用。

(6)作者不光自己不能搞学术不端,同时亦是监督学术不端的联动机制中的一员,有责任和义务监督学报的办刊质量,对于学术不端现象及时举报。

(7)对于引发严重后果和不良社会影响的学术不端论文,应请有关部门究责到底,绝不姑息,直到追究违反者的法律责任。

以上的学术道德契约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作者在同学报建立有效契约的同时,学报也同作者建立了契约。学报对于抵制和治理学术不端同样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与义务,更有责任为作者建立一片学术净土,如要严格遵守三审制,唯质量论,杜绝人情稿、关系稿;一旦发现违规论文,按照学术道德契约追究到底;接到读者投诉,绝不回避问题,逃避责任,认真核查,寻找真相。

治理学术不端,学报与作者签订道德自律公约,运用的是内在控制手段。对这一复杂现象的治理,还需要学术共同体内的共同监督,集思广益,不懈努力。

三、心理契约:应以学报编辑的执行力为保证

前面已经提到,契约是相对的,学报应进一步加大识别学术不端行为的力度,从而提升道德契约的执行力。

(1)提升编辑执业素质,重视对学术不端的2次人工检测。编辑需要不断地学习,加强主体意识,这已经是一个老话题了,但是在信息技术爆炸的数字时代,缺乏学习能力和学习精神,将很难胜任学报工作。只有不断追求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更有效科学地识别学术不端行为。目前投入使用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不下十个,但都不是无懈可击的,至少国内研发的所有检测系统都不能识别全英文论文的学术不端。编辑万万不能迷信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要认真细致地进行2次人工检测,有些随机的检测,比如对于“孪生文献”、“引而不著”[4]的参考文献检测,只依靠技术和程序是无法完成的,这需要编辑的知识底蕴作为基础,责任心作为导向,将主体意识变为执行力。

(2)建立长效的沟通机制。学者型编辑是集作者、读者、审者、研究者四位一体的,但即便是这样的编辑也对很多新兴领域或课题不了解,所以需要和同行审稿专家密切沟通,及时了解审稿动态,准确判断论文刊发与否。同时要和作者建立长效的沟通机制。学报编辑部早期的功能是培养作者,对于真正有天分有发展的年轻学者,给予无私帮助并主动搭建平台,把这些偶然投稿的作者,变成学报的忠实读者和未来供稿的中坚力量。但是学术氛围浮躁之后,学报在培养和挖掘新人方面的努力越来越少,甚至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这种一槌子买卖的短视行为,会造成作者的疏离,也会使学报更加封闭,缺乏长远规划。在履行道德契约的同时,学报要和作者建立长效的沟通机制,尤其是那些没毕业的硕士、博士,以及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学者,他们是未来学术的希望之光,要友善地关心他们的学术动态和成长。如论文未审过,一定要及时通知退稿,如论文有修改意见,要耐心地督促帮助他们修改。

(3)学报提供纯净的学术环境,心理契约会自然形成。学报能坚守自己的承诺,不刊发问题稿、人情稿、关系稿、金钱稿,有效治理学术不端,为作者和读者提供相对纯净的学术环境,那么作者就会尊重编辑的人格、尊重刊物的学术品味,从而产生依赖和信任的感情,同学报建立心理契约。心理契约的建立是以感情为基础的,也是一种道德伦理关系,从这一层面上来讲,作者想搞学术不端也会三思后行。而从另一层面来说,面对学报严格的检测,作者只能规范好自己的论文再投稿。

学报治理学术不端不能搞孤岛式的个人英雄主义。普通高校学报主旨是服务于所属院校的,学报应寻找大环境的改变和配合,同学校领导有效沟通,以期学校出面对提高教师学术素养和学术伦理作出更大的举措。如定期讲座、加大对研究生、博士生的学术道德建设等等,只有这样,学报的道德契约才更有执行力,更有约束性,从而有效治理学术不端。

[1] 方红庆.契约论、国家与未来[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4):26.

[2] 李红霞.从社会契约论到契约社会[J] .理论探索,2004(5):18.

[3] 钱俊龙,等.学术不端行为现象的防治与科技期刊伦理学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2):195.

[4] 尤伟杰.学术不端论文的一般规律及应对策略[J] .编辑学报,2009,21(2):152.

猜你喜欢
不端契约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一纸契约保权益
致敬学报40年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以契约精神完善商业秩序
教育部首次以部门规章明确6种学术不端情形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9月1日起正式实施
解放医生与契约精神
《中国医疗美容》学术不端检测方法
《项链》里的契约精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