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证从湿论治验案6则

2013-02-20 02:57徐伟刚钱振萍朱郑杰
江苏中医药 2013年6期
关键词:自汗佩兰方用

徐伟刚 钱振萍 朱郑杰

(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宁波市第四医院,浙江 象山 315700)

一系列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称为汗证,以自汗、盗汗为常见,另可见脱汗、战汗、黄汗。张景岳认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是就其多数而言,“此其大法,固不可不知也”。但“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此论基本涵盖了汗证的辨证要领。然《丹溪心法·自汗》说:“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1]695《景岳全书·汗证》中云:“湿气乘脾者,亦能作汗。……若热湿胜者,但去其火而湿自清,宜用前阳证之法……”[2]《中医内科学》教材将汗证辨证分型为肺卫不固、营卫不和、心血不足、阴虚火旺、邪热郁蒸五型,其中邪热郁蒸型包含有湿热内盛病因[1]698。笔者在多年中医内科临床工作中,发现湿阻汗证病例屡见不鲜,且除了常见的湿热汗证外,尚见寒湿、风湿、暑湿、痰湿、湿瘀等,今选验案6则,略述浅识体会,供同道参考。

1 寒湿汗证案

陈某,男,65岁。2001年12月1日初诊。

患者反复自汗盗汗2年,1周前始突然恶寒发热,予西药抗炎输液治疗后,现微恶寒,周身汗出,伴见头胀微痛,昏重若裹,身困肢楚,脘痞纳呆,口黏泛恶,渴不欲饮,尿少色清,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浮细而濡。前医曾用益气固表、收敛止汗方,诸症未减。故思苔腻纳呆、身困肢楚乃湿困之象,又兼恶寒头痛,辨证属外感寒湿。治宜解表化湿。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减。处方:

藿香 12g,佩兰 12g,苍术 10g,厚朴 10g,制半夏10g,苏叶 10g,荆芥 10g,泽泻 10g,苦杏仁 10g,飞滑石(包)15g,白豆蔻(后下)6g,生薏苡仁 30g,茯苓15g。7剂。常法煎服。

服药后诸症霍然,唯舌苔白腻略减,守原方去苏叶、荆芥,再进7剂。1年后随访,自汗盗汗未复发。

2 湿热汗证案

王某,男,42岁。2010年9月18日初诊。

患者嗜好烟酒20余年,好食海鲜、辛辣厚味。1月前因工作劳累,作息无序,烟酒过度,而致日间汗出,通身如浴,动则尤甚,伴头重脘痞,纳谷不馨,神疲乏力,心烦,大便溏而不爽,小便色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濡数。辨证属湿热内蕴,气机不畅,热迫津液外泄。治宜清热利湿,宣畅气机。方用三仁汤加减。处方:

厚朴 10g,陈皮 10g,杏仁 10g,泽泻 10g,淡竹叶10g,黄芩 10g,藿香 12g,佩兰 12g,苍术 10g,黄连6g,通草 6g,白豆蔻(后下)6g,飞滑石(包)15g,生薏苡仁30g,茯苓15g,葛花6g。7剂。常法煎服。

服药后,汗出骤减,余症有缓,唯纳食不馨,更衣偏溏,舌淡红、苔薄腻,脉濡滑。守方去黄芩、黄连,加鸡内金10g、谷麦芽(各)30g健脾开胃。继进7剂,诸恙悉平。嘱清淡饮食,戒烟酒,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3 风湿汗证案

李某,女,58岁。2005年11月20日初诊。

患者反复自汗盗汗1年余,已服益气固表、滋阴敛汗类中药30余剂,迄今罔效。有类风湿关节炎病史10年,长年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刻诊:遍体汗出,盗汗尤甚,头重如裹,肢体困倦,纳呆口腻。伴见双手多处掌指关节,指间关节畸形、肿痛,上肢关节游走疼痛。舌淡、苔薄白腻,脉濡缓。辨证属外感风湿。治宜袪风除湿。方用藿香正气散合防风汤加减。处方:

藿香 12g,陈皮 10g,茯苓 15g,厚朴 10g,苍术10g,白豆蔻(后下)6g,生薏苡仁 30g,制半夏 10g,防风 10g,羌活 15g,白芷 10g,川芎 10g,桑枝 10g。7剂。常法煎服。

服药后,盗汗即大减,醒后但头额汗出,内衣不湿;头重如裹,肢体困倦,纳呆口腻,自汗及上肢关节游走疼痛等症亦俱减;唯双手关节畸形、肿痛如初。守方再进21剂,除关节畸形外诸症悉除。嘱长年服用尪痹片。随访2年,自汗盗汗未复发,激素停用,关节畸形未加重。

4 暑湿汗证案

张某,女,45岁。2007年6月5日初诊。

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夜间睡后汗出浸衣,醒后汗止,恶风畏寒。前医按阴虚内热、营卫失和治疗,服之汗止,停药又汗,再服再止,旋止旋作,乃怠于治疗。后每逢梅雨季节,盗汗即作,梅雨过后,盗汗则减。刻诊:寐后汗出濈濈,醒则汗收,周身感寒,伴发热困倦,头晕目眩,胸闷腹胀,肢酸咽肿,口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辨证属暑湿内蕴,迫津外泄而多汗。治宜清暑化湿。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处方:

飞滑石(包)15g,绵茵陈 15g,藿香 12g,佩兰12g,石菖蒲 10g,黄芩 10g,连翘 10g,薄荷(后下)10g,厚朴 10g,苍术 10g,射干 6g,茯苓 15g,白豆蔻(后下)6g。7剂。常法煎服。

服药后,汗出大减,余症有缓。守方叠进7剂,诸症悉平,且多年口臭顽疾得除。随访2年,均未见梅雨季节汗证再发。

5 痰湿汗证案

李某,男,78岁。2011年1月15日初诊。

患者反复盗汗3年,有慢支肺气肿病史10年。因反复咳嗽咳痰气急1月,加重3天入院。经西医抗炎止咳解痉平喘治疗,咳嗽咳痰气急症状缓解,但盗汗反复并加重,邀呼吸内科会诊。刻诊:形体肥胖,询有嗜烟酒海鲜史。寐中汗出,遍身皆湿,湿衣黏被,难以入眠,深以为苦,咳白沫样稀痰,脘闷不舒,纳呆腹胀,舌苔白厚腻,脉濡滑。辨证属痰湿内阻,脾失健运。治拟燥湿化痰,降气平喘。方用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处方:

制半夏 10g,陈皮 10g,茯苓 15g,苍术 10g,厚朴10g,苦杏仁 10g,生薏苡仁 30g,白扁豆 10g,砂仁、白豆蔻(后下)各 6g,苏子 10g,白芥子 6g,莱菔子10g。7剂。常法煎服。

服药后,汗出明显减轻,续以原方再进7剂,余症减,盗汗悉除。随访半年,盗汗无复。

6 湿瘀汗证案

周某,女,42岁。2012年3月21日初诊。

患者10天前因子宫肌瘤于本院行子宫全切术,术后盗汗明显,大便干结,予玉屏风、黄芪生脉饮等对症治疗无效。刻诊:夜半汗出如洗,黎明汗止,寐则乱梦纷纭,心烦易怒,肢倦纳呆,口干不欲饮,更衣干结,舌质暗红、边有瘀斑、苔薄黄腻,脉弦涩。辨证属湿瘀互结,蕴滞生热,迫阴外泄。治拟清利湿热,化瘀通腑。方用三仁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

藿香 12g,佩兰 12g,炒苍术 10g,厚朴 10g,飞滑石(包)15g,生薏苡仁 30g,苦杏仁 10g,白豆蔻(后下)6g,桃仁 10g,川芎 10g,赤芍 10g,丹参 15g,川牛膝 15g,益母草15g,火麻仁30g,虎杖30g。7剂。常法煎服。

服药后,盗汗骤减,更衣通调,余症得缓。续以原方叠进7剂,诸症悉除。门诊随访3月,盗汗、便秘无复,唯舌边瘀斑明显,嘱服血府逐瘀丸以善其后。

7 结语

湿阻所致汗证为临床常见,究其病因病机,不外内外因素,且其与脾胃关系尤为密切,因脾主运化,喜燥恶湿。浙江地处东南沿海,高温多雨,气候潮湿,易受邪侵,湿邪常犯人体,从体表、肌肤而入,湿邪侵犯肌表致使营卫不和,腠理疏松而致汗出。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饮食多肥甘厚味,生冷海鲜,辛辣炙煿,损伤脾胃,脾胃不能正常运化,湿邪阻碍气机,不能升清降浊而致使水液输布失常而汗出。湿阻所致的汗证病位多在中焦脾胃,基本病机是湿邪阻滞中焦,脾胃受邪,升降失常,运化障碍。脾为湿土,其性喜燥恶湿,而湿属于阴邪,其性黏腻重浊。湿邪阻滞中焦脾胃,则脾被湿所困,脾胃不能升清降浊,脾胃运化失职。水津亦不能转输,脾主肌肉,湿困肌肤则见头身困重。湿邪黏腻较难迅速去除,阻遏气机,故在汗出较多的同时,可见头重身困,倦怠乏力,纳呆,胸脘痞闷,舌苔白或黄腻,脉象以濡缓或濡细为主。对于临床汗证患者予益气固表,滋阴敛汗,调和营卫之法无效时,治宜审查内外,知常达变,四诊合参,详辨病史及舌苔脉象,不可一味见汗止汗,见汗补虚。笔者选用六则病案,虽有寒湿、湿热、风湿、暑湿、痰湿、湿瘀之分,但大法总以化湿为主,辅以解表、清热、祛风、清暑、化痰、活血之法。方用三仁汤、平胃散为主,药选苍术、厚朴为君药,辅以藿香、佩兰、三仁(杏仁、蔻仁、薏苡仁)、制半夏、茯苓等随证加减,在前医经验上,未选一味如浮小麦、麻黄根、煅龙牡、五味子、穞豆衣、瘪桃干、糯稻根之类收敛固涩剂(以免闭门留寇,妨邪外出),而应手取效,充分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精髓。

[1]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张介宾.景岳全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7

猜你喜欢
自汗佩兰方用
支气管哮喘基本用方
乌梅板栗壳治久咳自汗
基于运气理论应用紫菀汤辨治自汗经验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不同干燥方法对佩兰挥发油质量及抗菌活性的影响
项颗教授治疗汗病经验研究
神厥穴敷药对自汗、盗汗患者的疗效分析
加减平胃散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