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治渴法临床运用3则

2013-02-20 02:57杨占清
江苏中医药 2013年6期
关键词:五苓散肾阳白虎

杨占清 秦 亮

(1.康保县土城子中心卫生院,河北 康保 076650;2.张家口市桥西区人民医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口渴是临床常见症状,见于多种疾病,不少患者以口渴为主诉而就诊。《伤寒论》中与口渴有关的条文多达50余条,其中以口渴为主症的条文就有33条,约占全书条文的十分之一。笔者通过对《伤寒论》渴证的研读整理,概括为清热生津(热盛津伤)、化气行水(水蓄下焦)、温阳蒸化(肾阳衰微)三大治法,并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以治疗口渴,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兹列举验案3则如下。

1 热盛津伤口渴

张某,男,5岁。2011年8月5日初诊。

患者素体虚弱,入夏以来,发热不退20天。曾应用抗病毒药物、抗生素、退热药等治疗,效果欠佳。症见:面红目赤,神疲体倦,身热汗出,口渴频饮,食欲不振,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黄而燥,脉大而芤。体温39.2℃,X线胸片、心电图显示正常,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检验均显示正常。证属暑伤肺胃、气阴两伤,治宜清热益气、养阴生津,方以白虎汤加人参汤化裁。处方:

石膏 20g,知母 9g,甘草 6g,粳米 9g,西洋参 5g(另煎和服),沙参9g。3剂,每日1剂,常法煎服。

二诊:上述症状均明显好转,体温早、晚37.2℃,午后37.8℃。原方去石膏、知母,加地骨皮9g、银柴胡6g,续服3剂而愈。

按:《伤寒论》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又《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中热者,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提示本方证之病机为阳明热盛,气阴两伤。本案病发于盛夏之季,暑气行令,体虚感之,暑为阳邪,热炽阳明气分,阳明经热蒸腾于外,故身热、面红目赤;暑热内蒸,迫津外泄,故汗出、口渴频饮;汗泄太多,伤津耗气,故神疲体倦;阳邪灼耗,胃阴亏损,肠津不足,影响胃之受纳与大肠之传导,故食欲不振、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黄而燥,脉大而芤为热盛津伤之象。暑入阳明,热蒸于内而亢盛于外,内外俱热,故治以白虎汤清暑泄热,透邪外达。吴鞠通说:“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阳明经气过盛而津气耗伤者,则须于清热中佐以益气生津之品,可用白虎加人参汤。凡伤寒化热传阳明之经,温病邪传气分,皆能出现本证。方中以石膏为君,取其辛甘大寒,以制阳明内盛之热;以知母苦寒质润为臣,一以助石膏清肺胃之热,再以借苦寒润燥以滋阴;以甘草、粳米既能益胃护津又可防止大寒伤中之偏,人参改西洋参可益气生津、养阴清热,共为佐使药。《医学衷中参西录》:“西洋参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者,皆可以此代之。”沙参甘微寒能清肺热、补肺阴、益胃津,善治热病伤津、舌干口渴、食欲不振。二诊,诸症明显好转,体温下降,阳明经邪热大势已去,故去石膏、知母大寒质润之品,而加甘淡微寒之地骨皮、银柴胡以清退虚热。药证相合,热清津生,而病告愈。

2 水蓄下焦口渴

刘某,女,56岁。2012年8月12日初诊。

患者诉昨日上午于田间劳作,因口渴贪饮凉水,下午天气骤变又冒风雨,当晚出现头痛、发热、吐泻。症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则吐,水样大便,小便短赤。舌质淡、苔薄腻,脉浮。体温38.5℃,血压:120/80mmHg,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12×109/L,大便常规显示白细胞(++)。西医诊断:急性胃肠炎。证属外感寒邪、内停水湿,治宜散寒除湿、化气行水,方以五苓散加味。处方:

茯苓 10g,苍术 10g,猪苓 10g,桂枝 10g,泽泻15g,藿香10g。2剂,每日1剂,常法煎服。药后而愈。

按:《伤寒论》71条:“……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4条:“……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提示本方证之病机为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本案患者外感寒邪表证,故见头痛、发热;表邪未解,随经入腑,影响膀胱气化功能,故小便短赤;水蓄下焦,气不化津,水津不布,故烦渴欲饮;饮入之水,不得输布,故水入即吐;寒湿之邪,侵袭肠胃,传导失司,清浊不分,故水样大便。舌质淡、苔白腻,脉浮为外寒内湿之象。五苓散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利水蠲饮之功;因有表湿,故改白术为苍术既可燥湿健脾,又可祛风散寒除湿,表里兼顾;更佐以桂枝一药二用,外解太阳之表,内助膀胱气化;藿香性温而不燥,化浊又能发表,对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而致头痛发热、呕吐泄泻效佳。诸药合用,则气化水行,表解脾健,而蓄水留饮诸疾自除。

3 肾阳衰微口渴

贺某,男,72岁。2011年10月25日初诊。

患糖尿病3年,口服西药糖适平、二甲双胍缓释片。近1年来,渴饮、多尿症状加重,饮一溲一,日饮水量约9000mL,日小便次数15~20次。经多方就医,疗效不著。症见:口渴多饮,面色白而虚浮,形寒畏冷,纳呆腹满,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干,脉沉细无力。尿常规显示:尿糖(++),空腹血糖:9.0mmol/L,血常规、肾功能、头颅CT检查均显示正常。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证属肾阳虚衰,治宜温阳固摄,方以金匮肾气丸加味。处方:

熟地 20g,山药 20g,山萸肉 15g,茯苓 10g,丹皮10g,泽泻 10g,制附子 10g,肉桂 6g,覆盆子 20g,桑螵蛸15g。7剂,每日1剂,常法煎服。

二诊:渴饮、尿频明显减轻,日饮水量约5000mL,日小便次数8~10次。按前方续服7剂,另用乌梅浸水,少量频频漱口,渴饮、尿频近于正常。续以金匮肾气丸,每次1丸,每日2次,连续服用1个月,以善其后。并嘱其合理饮食,生活起居有度,定期复查血糖避免不良刺激。

按:《伤寒论》282条:“……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又《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提示本方证之病机为少阴里虚寒,不能蒸化津液。本案患者年事已高,患病日久,伤及肾阳,肾阳衰微,既不能蒸化津液以上润,又不能化气以摄水,故渴饮多尿,饮一溲一;下焦阳虚,寒邪上逆,累及脾胃,故纳呆腹满;阳气不足,不能克制寒水之气,故小便清长;面色白而虚浮,形寒畏冷俱为肾阳不能温养之故;舌质淡,苔白干,脉沉细无力为阳虚之象。条文中“小便色白”即小便色清不黄之义,为少阴阳虚寒盛的辨证依据。治宜肾气丸补肾之虚,温养其阳,以恢复其蒸津化气之功。本方系六味地黄汤加少量肉桂、附子所组成,意在微微生长少火以生肾气,属于“阴中求阳”之类,正如张景岳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医宗金鉴》:“饮一溲一,其中无热消耗可知矣。故与肾气丸从阴中温养其阳,使肾阴摄水则不直趋于下源,肾气上蒸则能化生津液,何消渴之有耶。”配伍覆盆子、桑螵蛸补肾固摄,则肾之阳气升腾,津液蒸化,开关得固,渴饮便溲尽除。

猜你喜欢
五苓散肾阳白虎
基于数据挖掘丹葛五苓散治疗CHF作用机制及实验验证
五苓散加减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及对患者心肌功能的影响分析
为何说西瓜是『天然白虎汤』
针灸联合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男性湿热上蒸型脂溢性脱发的效果分析
肾阳不足的药膳疗法
五苓散治盗汗
由“三焦气化”浅议“治下焦如权”之法
OntheapplicationofAntConcinpre—translationofmachine
白虎
唐白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