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不同剂量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13-02-21 05:47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17期
关键词:稳定型阿托内皮

李 婷

山东省聊城市中医医院内科,山东聊城 252000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因冠脉内粥样斑块不稳定,容易出现破裂,引起血小板聚集,从而形成血栓,导致冠脉不完全阻塞,从而导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或猝死,且患者具有病情不稳定、进展快,易发展为心肌梗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因此,对UAP 应采取积极防治措施,从而有效避免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率。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和对冠心病患者心脏意外的二级预防的确诊中有重大的意义[2]。其除调脂作用外,更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粥样斑块,抗炎、抗氧化、抗血栓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已确定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有较好治疗效果。现就阿托伐他汀不同剂量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 年3 月~2013 年3 月在我院住院或门诊收治并符合标准的75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及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制订诊断标准,确诊不稳定型心绞痛;(2)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典型体征及症状(即心绞痛频繁发作,持续时间延长,休息时心绞发作,轻微体力活动可诱发的心绞痛);(3)病程持续1 个月以上,静息心电图正常,无心肌梗死病史。排除标准:(1)合并感染性疾病、肿瘤、其他如肝肾等系统严重功能障碍,严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2)不能按时服药,定期检查者;(3)治疗前4 周服用其他调脂药物或免疫抑制剂;(4)治疗前前2 个月内服用过非甾体抗炎药或抗凝药。

根据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的剂量不同,分为两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两组给予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抗凝、扩冠等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心功能NYHA 分级Ⅲ级、心率<55 次/min 患者除外)、氯吡格雷、肠溶阿司匹林、硝酸酯制剂、钙拮抗剂及低分子肝素,伴有其他疾病者均对症处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阿托伐他汀40mg/次,对照组阿托伐他汀为20mg/次,均为1 次/d,晚餐时服用。两组均治疗观察3 个月。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监测以下指标:(1)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2)心绞痛发生情况。(3)肝肾功能,血尿常规。

1.4 心绞痛疗效评价[3]

(1)显效:心绞痛发作减少次数>80%,下移的ST 段恢复正常,倒置的T 波恢复直立;(2)好转:心绞痛发作减少次数为50%~80%,心电图ST 段改善在50%以上,或T波恢复直立;(3)无效:心绞痛发作减少次数<50%,心电图无变化,且仍经常会有胸痛发作。有效=显效+好转。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mmol/L)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mmol/L)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 TC TG HDL-C LDL-C观察组 治疗前5.221.49 2.200.79 1.240.39 3.500.92治疗3个月4.411.33* 1.590.60*1.380.35 2.350.61*△对照组 治疗前5.091.51 2.180.85 1.230.40 3.430.78治疗3个月4.821.40* 1.690.67*1.300.33 2.820.66*

2.2 两组患者心绞痛发生情况 (表3)

表3 两组患者心绞痛发生比较

表3 两组患者心绞痛发生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发生频率 12.93.1 5.01.5*△ 12.23.3 8.82.6*持续时间 10.74.0 4.11.2*△ 11.03.9 6.72.0*

2.3 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情况(表4)

表4 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比较[n(%)]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均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明显肝肾功能损害,未见皮疹、恶心、呕吐或腹泻等毒副作用。观察组出现胃肠道反应3 例,头晕2 例,皮疹1 例;对照组出现胃肠道反应2 例,头晕2 例,视力模糊1 例,症状均较轻,未影响后续治疗。均未出现肌炎、肌痛等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UAP 是严重的急性冠脉事件之一,脂代谢紊乱,特别是LDL-C 升高,HDL-C 下降对冠心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及病死率有着密切相关性,UAP 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对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明显,Konishi 等[4]的研究同时发现冠心病患者心脏周围脂肪组织含量独立于腹型肥胖、年龄、高血压、性别、糖尿病之外,与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显著相关。UAP 病情变化多端,可迅速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导致猝死,但若处理得当,可长期维持稳定,减少心绞痛复发。因此,UAP 的二级预防尤为重要,而降脂治疗成为UAP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已成共识。

他汀类药物可以竞争性抑制肝细胞血清总胆固醇的合成,并加速LDL-C 的降解及其受体的合成,对HDL-C 有轻度升高作用,通过降低脂,抗凝,抗血小板等作用,对延迟动脉粥样硬化有利。另外,阿托伐他汀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吴立华等[5]研究发现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善UAP 患者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活性作用,但阿托伐他汀10mg/d 治疗4 周后UAP 病人仍然存在内皮功能障碍及血小板活化的问题。总之,阿托伐他汀除降脂作用外,其对心血管临床事件的有益作用还涉及到许多非脂质机制,具有多效性,且进一步对高效类他汀类药物进行选择性使用能对UAP 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佳。众多循证医学已证明阿托伐他汀可广泛用于UAP 二级预防[6]。

但在临床应用阿托伐他汀中,常遇到用药剂量偏低、血脂不达标等问题,本研究比较了每天40mg 和20mg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40mg 每天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较少,且轻微,与20mg 每天的剂量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并无差异,两组均无一例因不良反应严重而自行停药现象。而观察组血脂改善更明显,心绞痛发生频率、持续时间、92.3%心绞痛患者有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提示说明阿托伐他汀40mg/d 剂量相对安全。但要对需要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做整体风险评估和危险分层,权衡利弊选择合适剂量,此外还应适度考虑经济因素,并且尽量避免增加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对UAP 患者给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mg/d)能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缓解率,改善预后,根据患者情况,可推荐40 mg/d 强化治疗。

[1] 宋红云.阿托伐他汀序贯疗法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炎性反应和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7):53-56.

[2] 张勇.两种方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10):52-53.

[3] Amane Hs,Burte NP.A comparative study of dalteparin and unfractionated heparin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J].Indian J Phammcol,2011,43(6):703-706.

[4] Konishi M,Sugiyama S,Sugamura K,et al.Accumulation of perieardial fat correlates witlI 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ll normal ejection fraction[J].J Cardiol,2012,59(3):344-351.

[5] 吴立华,纪文岩,孙明强,等.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小板活化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6):647-648.

[6] 庞东,鲁璐.强化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7):5-6.

猜你喜欢
稳定型阿托内皮
老年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衰弱评估与预后分析
蒙药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浅谈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蒙医诊治
内皮前体细胞亚型与偏头痛的相关性分析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探析
阿托伐他汀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治疗观察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
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致肌酶升高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