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联合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37例观察

2013-02-21 05:47谢群星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17期
关键词:栓塞原发性肝癌

谢群星

河南省孟津县中医院,河南孟津 471100

原发性肝癌在我国属于高发病,目前我国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半数以上,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一大杀手,其危险性不容小视。优于临床上很多肝癌发现时已属于中晚期,手术治疗有一定限制,而介入和放疗可以控制发展,延缓患者生存率。本研究应用放疗联合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近期疗效显著,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74 例来自2008 年1 月~2010 年9 月在我科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均经伦理委员会通过,并且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对照组(介入治疗组)和观察组(放疗联合介入治疗组)。对照组37 例,男23 例,女14 例,年龄34 ~73 岁,平均(51.78.1)岁,癌肿分期:Ⅲ期26 例,Ⅳa期11 例;观察组37 例,男25 例,女12 例,年龄35 ~72 岁,平均(52.37.6)岁,癌肿分期:Ⅲ期27 例,Ⅳa 期10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分期等治疗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介入治疗 患者采用Seldlingers 法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插入肝动脉后,先应用导管进行选择性血管注入化疗药物化疗,然后用碘油乳剂进行周围性栓塞,之后用明胶海绵进行中央性栓塞。化疗的药物包括:5-氟尿嘧啶(5-Fu)1g、顺铂(PDD)40 ~80mg,羟基喜树碱20 ~40mg,丝裂霉素(MMC)16 ~20mg,并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选择药物和剂量。4 ~6 周后重复一次。对照组患者进行3 ~4 次介入治疗,观察组进行2 次介入治疗后进行三维适形放疗化疗治疗,治疗期间均应用保护肝细胞药物。

1.2.2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应用Render play TPS 治疗计划系统指定放疗计划。采用直线加速器6MV 高能X 射线照射放疗。患者摆正体位,真空垫固定后,螺旋CT 连续扫描,扫描每层厚度为5mm,数据传输到TPS 系统后,医师勾画靶区,实体肿瘤组织(GTV),临床靶体积(CTV),CTV 包括GTV区域及向外扩放0.5 ~1.5cm 的区域,计划靶体积(PTV)为CTV 外扩0.5 ~1cm,并勾画出各个重要脏器位置及轮廓,限定各脏器的放射处方量,靶区及器官勾画完毕后制定放疗计划,一般采用4 ~6 非共面照射野,剂量体积直方图进行评价和优化,使90%等剂量曲线覆盖90%以上PTV 剂量体积[1]。放疗总剂量Dt 50 ~60Gy,2 ~2.5Gy/次,1 次/d,5次/周。在放疗期间监测肝功能,并予护肝及对症治疗。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2]

参照WHO 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完全缓解(CR):肿瘤完全消失,持续四周以上;部分缓解(PR):肿瘤缩小大于50%,持续四周以上;无变化(NC):肿瘤两个最大直径的乘积缩小不足50%,或大小无明显变化。进展(PD):肿瘤增大超过25%或出现新的转移病灶;以CR+PR 为有效率(RR),放射不良反应评价参照RTOG 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

2.2 疗效及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3 个月后的近期疗效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见表1;对照组1、2 年生存率为54.1%,43.2%,观察组为75.7%,64.9%。两组1、2 年后生存率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毒副反应比较,在胃肠道、白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后3个月近期疗效比较

表2 两组毒副反应比较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指发生在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的癌肿,临床上原发性肝癌按细胞分型可分为肝细胞型肝癌、胆管细胞型肝癌及混合型肝癌。对于早期的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是首选,但对于中晚期的患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非手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最常用的方法是介入治疗,以及放射治疗。

肝动脉介入栓塞化疗即通过动脉置管的方法到达肝动脉,注入栓塞剂或抗癌药,常用于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能够达到控制疾病延长生存的目的。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TACE)是临床上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是集化疗和血管栓塞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可以栓塞血管使瘤体失养而萎缩,另外也可使化疗药物直达瘤体,作用较强,是目前用于治疗不能手术切除肝癌的主要方法之一。但由于TACE治疗后肿瘤的门静脉供血增加,栓塞血管再通或侧支循环的形成,肿瘤边缘的肿瘤细胞残留等[3],这些因素也可以使肝癌复发。放射治疗可以使癌细胞发生变形、坏死、吸收,周围血管闭塞,肿瘤因缺血逐渐缩小,使肿瘤得到控制,并迅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4]。随着肿瘤放射学及影像学的发展,三维适形放疗(3D-CRT)技术日渐成熟,利用CT 图象而建三维肿瘤结构,对肿瘤组织进行全方位、多射野、多角度的精确治疗,而周围正常组织所受照射非常少,大大减少了常规放疗损伤和后遗症,为预防肿瘤复发、消除体内残留肿瘤细胞提供了新的途径[5]。两者联合应用,在行TACE 后进行行3DCRT 可使肿瘤内碘油和药物作用时间延长,并增加放疗敏感性,使肿瘤细胞周期同步化,减少肿瘤细胞对射线的抗拒性.提高对肿瘤的杀灭作用[6]。本次临床研究显示,应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介入治疗组的近期有效率及1、2 年生存率均明显优于单纯介入治疗组,并且两组在毒副作用相比较,均没有显著差异,表明联合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不仅近期疗效显著,还不增加患者的毒副作用,可以减少患者痛苦,延长生存期,值得临床应用。

[1] 邓柑雀,黄广优,蒙以良,等.原发性肝癌介入联合三维适形放疗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4):486-487.

[2] 何汉平,黄志勇,郭友全,等.介入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11,19(4):724-726.

[3] 冷宁.三维适形放疗联合介入和单纯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4):1966-1967.

[4] 于金明,李宝生,闫婧.原发性肝癌的放射治疗[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7(10):1005-1007.

[5] 林志仁,陈苏伟,程钢.三维适形放射治疗50 例中晚期肝癌的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08,48(32):133.

[6] 湛永滋,黄昌杰,黄剑峰.三维适形放疗同步联合吉西他滨和卡培他滨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J].肿瘤,2009,29(9):884-886.

猜你喜欢
栓塞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中西医研究进展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的护理体会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3例微小肝癌MRI演变回顾并文献复习
microRNA在肝癌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