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藏经》对水肿病的认识初探※

2013-03-02 07:27曹柏龙杨建宇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11期
关键词:水肿病三焦肾气

曹柏龙杨建宇

(1北京市通州区中医医院内分泌肾病科,北京101121;2北京知医堂中医门诊,北京100031)

《中藏经》对水肿病的认识初探※

曹柏龙1杨建宇2△*

(1北京市通州区中医医院内分泌肾病科,北京101121;2北京知医堂中医门诊,北京100031)

中藏经;水肿;脏腑;十一经脉;辨证

《中藏经》又名《华氏中藏经》,相传为华佗及门人在古书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其内容宏大丰富。其中《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第四十三》,乃是水肿病专篇,对于水肿病的病因病机、分类、临床症候、诊断等均有详尽的论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藏经》中水肿病的认识进行探讨,以期指导今后的临床。

1 《中藏经》论述水肿病的病机

《中藏经》认为,水肿的根本病机是“肾虚”。《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第四十三》:“水者,肾之制也;肾者,人之本也。肾气壮则水归于海,肾气虚则水散于皮。又三焦壅塞,荣卫闭格,血气不从,虚实交变,水随气流,故为水病[1]。”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中藏经》认为,水肿的根本病机是“肾虚”,在肾虚的基础上,又包括其它脏腑的虚证,以及三焦壅塞、荣卫闭格、血气不从、虚实交变、水随气流的多种病机。文中还提到“肾气壮则水归于海”,对于其中的“海”,中医理论中有“气海、髓海、血海、水谷之海”等,笔者以为,结合文义,此处当做“血海”解。何以言之,因肾气虚则“……血气不从……水随气流”,根据《中藏经》研究集大成者孙光荣教授倡导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研究法,推导若“肾气壮”,则“血气相从”,“水归于海”。故言“水归于海”当做“血海”解。

2 《中藏经》论述水肿病的临床表现

《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第四十三》:“有肿于头目者,有肿于腰脚者,有肿于四肢者,有肿于双目者。”以上文字论述了水肿病以头面、眼胞、手足、腰等部位浮肿为其临床表现特点。

3 《中藏经》论述水肿病的病因

《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第四十三》:“有因嗽而发者,有因劳而生者,有因凝滞而起者,有因虚乏而成者,有因五脏而出者,有因六腑而来者。”以上文字论述了水肿病的常见病因:外感风寒、劳累、血脉循环障碍、消耗、脏器功能衰竭等,这也是目前我们临床常见的水肿病因。

4 《中藏经》论述水肿病的分类

《中藏经》将水肿分为十类,分别是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玄水、风水、石水、里水、气水等。《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第四十三》言“水有十名,具于篇末: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黄水、四曰白水、五曰黑水,六曰玄水、七曰风水、八曰石水、九曰里水,十曰气水。”

其中,五色水肿对应的是五脏病变。青水对应的是肝病,《中藏经》言“青水者,其根起于肝”,赤水对应的是心病,《中藏经》言“赤水者,其根起于心”。黄水对应的是脾病,《中藏经》言“黄水者,其根起于脾”。白水对应的是肺病,《中藏经》言“白水者,其根起于肺”。黑水对应的是肾病,《中藏经》言“黑水者,其根起于肾”。

除此之外,《中藏经》尚言及六腑病变所致的水肿:玄水对应的是胆的病变,《中藏经》言“玄水者,其根起于胆”。风水对应的是胃的病变,《中藏经》言“风水者,其根起于胃”。石水对应的是膀胱的病变,《中藏经》言“石水者,其根在膀胱”。里水对应的是小肠的病变,《中藏经》言“里水者,其根在小肠”。气水对应的是大肠的病变,《中藏经》言“气水者,其根在大肠”。

在脏腑理论中,五脏对应的是肝、心、脾、肺、肾;六腑对应的是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那么,在《中藏经》中,为何只言及六腑中的五个,而没有论述“三焦”导致的水肿呢?笔者认为,以下的这段话正是对三焦虚所致水肿的论述:《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第四十三》:“又消渴之疾久不愈,令人患水气。其水临时发散,归于五脏六腑,则生为病也。”同时,《中藏经》还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做了精辟的论述,“消渴者,因冒风冲热(上焦肺消,口渴多饮是也,笔者注),饥饱失节,饮酒过量(中焦胃消,多食易饥是也,笔者注),嗜欲伤频,或饵金石(下焦肾消,尿频尿浊是也,笔者注),久而积成,使之然也。”

通过以上文字我们可以分析得知,消渴病、水肿的病因病机与三焦是有密切关系的。这一点也可以从其它医家的文献论述中得到佐证。三焦不仅是部位的划分,更是功能的调节,三焦对于水液代谢、输布尤其重要,此处笔者不再论述。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中藏经》论述水肿病的分类,包括了五脏六腑共十一脏腑的分类方法。

《中藏经》根据脏腑理论,将水肿病分为十一种类型,这一分类方法较之《金匮要略》等的“阴水、阳水”分类方法对目前的临床治疗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

下面我们通过图表的形式,来分析《中藏经》对水肿病的认识,见图1、图2。

图1

图2

以上二张图,是《中藏经》对于水肿病病因病机认识的概括。

5 《中藏经》对于水肿病的认识理论,其实质是脏腑基础上的十一经脉辨证

在现代医学中,对于水肿病发病原因的认识,根据各个器官组织与水液代谢的关系,可以将水肿分为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内分泌失调导致的特发性水肿、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的水肿,尿路梗阻导致的水肿等。那么,究竟怎样认识《中藏经》中五脏六腑的水肿病机,以及其五脏六腑所代表的含义呢?

《中藏经》中五脏六腑,非指现代医学的五脏六腑,而是中医理论中,根于脏腑经络理论的五脏六腑,或者确切的说,是指脏腑基础上的十一经脉辨证的水肿。《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第四十三》提出的脏腑十一经脉辨证方法,有助于我们突破临床思维的局限,优化难治性水肿的临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只有结合经络的角度进行思考,才能真正理解《中藏经》对于水肿病临床特点、证候描述的规律。

[1]华佗.中藏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1.004

1672-2779(2013)-11-0007-0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名老中医传承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孙光传承工作室项目

*△指导老师,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水肿病三焦肾气
仔猪水肿病的营养调控及预防方法
“三焦竭部”理论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的应用
侯江红从三焦论治小儿久咳
从三焦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理论探讨
补肾育胎方对行IVF-ET肾气虚证不孕患者治疗结局的影响
何谓“开鬼门”和“洁净府”
金匮肾气丸加减改善头颈部肿瘤患者生存获益
土家族三元学说与中医学三焦学说之异同
各年龄段患者应用金匮肾气片处方分析
仔猪水肿病及其综合防控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