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安全”须信息披露先行

2013-03-07 08:54孔昊
支点 2013年5期
关键词:舌尖上的安全生产者农场

“舌尖上的安全”须信息披露先行

孔昊 Kong Hao学者

食品安全为什么会成问题?在当前中国,这个问题一提出,也许马上就会有人不假思索地把板子打到政府身上,认为是政府监管不力才造成眼下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这么说当然不是没有道理,但,既然是政府监管不力,那就对症下药,加强政府监管就好了。现在确实也正是这么做的,但是加强了监管,就可以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吗?情况似乎没这么乐观。

其实食品安全问题并非我们特有,发达国家同样为此头疼不已。2006年的美国“毒菠菜”、2008年的爱尔兰“二噁英猪肉”、日本“毒大米”、2011年的欧洲“毒黄瓜”等等,这层出不穷的事例表明发达国家尽管有一整套严格的监管体系,可是食品安全问题依然难以完全摆脱。当然,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问题的严重程度要比我们低得多。这也告诉我们加强监管的思路肯定是正确的,但是不要期望以此彻底解决问题。

所谓不安全的食品要么是为了节省成本以次充好,要么是在食品中添加了不该添加的东西,要么是食品加工、运输环节存在问题产生了某些有害物质。这些做法从表面上看是不易被发现的,消费者往往无从得知食品里面究竟含有什么东西,在不知情之中为了生活所需不得不购买,这就给不良商家以可乘之机。再者,“陌生人”社会里道德约束松弛,逐利的生产者或者销售者为了牟取更多的利益,当然不会顾及他们完全不认识的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而现实中法律制裁的乏力越发让某些不良商家心存侥幸。

可以设想在古代一个僻远的山村里,粮食是自己种的,猪是自己养的,蔬菜是自家菜园里的,鸡蛋甚至知道是哪只母鸡下的,这样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实际上也保证了整个食品供应链完全控制在消费者自己手中,人们大约不会自己害自己,所以食品安全在这种情形下根本不是问题。

现代社会食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已然分离,而且相去甚远,食品是用的什么原料?以什么方式加工的?诸如此类问题的真实情况消费者几乎无从了解。在经济学上这叫做“信息不对称”,也就是俗话说的“买的没有卖的精”,假如消费者能够了解到食品的所有真实信息,那就不会有伪劣食品的存身之所。问题是获取这种信息是需要花费成本的,存在所谓的信息费用,这使得消费者单凭一己之力不可能完全了解食品安全方面的有效信息。所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首先在于降低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费用,这需要监管机构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披露机制,一方面确保消费者可以方便地获得信息,另一方面也必须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与其搞轰轰烈烈的“打假”运动,不如把食品安全信息披露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工作做细致、做扎实。除此以外,也应该允许、鼓励消费者自己通过网络等现代通讯工具就食品安全信息进行顺畅交流,保障有关信息自由流动,以补充监管机构信息披露的不足。

食品出现安全问题之后,监管机构的严刑峻法肯定必不可少,但不应把希望都寄托于此,这个问题终究要集全社会之力来解决。对于零售商而言,应尽可能地缩短食品供应链的长度,以减少中间环节可能会产生的食品安全隐患。

对于消费者而言,其实还有另外的选择,比如美国在1980年代出现了以“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经营的农场。消费者预付费用,与农场共担风险,回报是农场直供的有机食品。在这种模式里消费者与生产者直接对接,双方面对面交流,产生了类似于“熟人”社会里的相互信任,道德约束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在这种环境中,食品安全自然也就不成问题。尽管目前存在成本过高的缺陷,但是从综合效益角度来看还是有推广价值的。因为这种模式提高了食品安全,增进了身体健康,显然会减少医药支出,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有积极意义的。

猜你喜欢
舌尖上的安全生产者农场
农场假期
1月巴西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3.92%
农场
2019德国IF设计大奖
家禽福利的未来:生产者能期待什么?
一号农场
丰收的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