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50%:“美国不高兴”的临界?

2013-03-07 08:54支点吴玲
支点 2013年5期
关键词:亚太

《支点》记者 吴玲

GDP50%:“美国不高兴”的临界?

《支点》记者 吴玲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长期以来,美国已形成一种惯性思维,一旦哪个国家的GDP总量接近美国的一半,它便给予打压,唯恐自己失去世界霸权。继前苏联、日本之后,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3月13日,为期10天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第16轮扩大谈判在新加坡结束。在加入TPP谈判的11个国家中,不仅有美国的盟友澳大利亚,还有新加坡、文莱和马来西亚等东盟主要成员国,经济总量合计达21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30%,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21个成员国GDP总和的一半以上。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日本于3月15日正式宣布加入TPP谈判。而中国作为亚太地区发展最快的第一大经济体,显然受到了“冷落”。

“事实上,自2009年美国入主TPP之后,这一协定就被广泛地认为是针对并遏制中国。”美国本土一家媒体一语道破TPP背后的美国心机。

“美国回来了”

TPP原本是由智利、新加坡、新西兰、文莱这四个太平洋国家于2005年达成的一个经贸协定,其最大特点是100%废除关税,是一种比较彻底的自由贸易机制。不过,因四个发起国的经济总量较小,TPP起初并未在亚太地区引起太多关注。

随着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秘鲁、越南等国纷纷加入TPP谈判,美国开始将主导权逐渐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今经历了16轮谈判的TPP,声势日渐浩大。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甚至在国内分歧未减的情形下,宣布加入TPP谈判,算是搭上了此轮谈判的末班车。

如果说这是安倍就任后为讨好奥巴马而献上的一份贴心厚礼,实不为过。亚洲第二大经济体的积极表态,无疑为TPP的漫漫前路剔除一大障碍。由于美日两国GDP总量达到了TPP加盟国总规模的90%以上,美国对亚太的影响力将显著壮大。

2009年,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希拉里在亚洲地盘上大声宣告:“美国回来了!”两年后,2011年APEC峰会在奥巴马的出生地——夏威夷檀香山举行,小布什政府遗留下来的TPP突然喧宾夺主地成为会议主角,美国就此迈出了“重返亚太”战略的第一步。

此后,包括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长在内的美国高官频繁到访亚洲成为常态,亚洲多边机制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无论是东盟、亚太经合组织、东亚峰会、还是太平洋岛国论坛。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樊吉社指出,美国并非是简单地参与到这些地区的安排中,而是要主导地区结构,直言不讳地扮演起领导者的角色。

樊吉社表示,亚太地区是美国增加国内就业、实现出口倍增计划的关键,美国因此推动美韩自贸协定的批准,增加对东盟国家的投资,并热衷于推动TPP谈判进程。

今年2月28日,美国掌管经济和商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费尔南德斯到访新加坡,此行还包括菲律宾、缅甸和泰国。在以上所到各站,费尔南德斯均把TPP捧为优先议题,言行中透露出美国希望在2013年完成TPP谈判的目标。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倪峰分析称,奥巴马第一任期内,“重返亚太”战略在外交、军事和经济三个方面全方位铺开,但从效果上看,经济问题成为一个相对短板。因此,奥巴马第二任期可能下大气力争夺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主导权,而TPP正是杀手锏。

眼下,美国经济前景十分不妙。3月1日,“自动减支”机制被迫启动,这意味着美国政府要“勒紧裤带”,在今年9月截止的2013财年削减财政支出850亿美元,在未来九年削减财政支出1.2万亿美元。

囊中羞涩的美国,已被迫从伊战中走出,将相对有限的资源更加集中地投放到对美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亚太地区,分享这里经济高速增长的红利。有数据显示,TPP未来可以帮助美国打开11%的出口贸易空间。

然而,抛开出于经济复苏的贸易“自救”需求,美国在亚太地区似乎还想有更多“作为”。正如多国媒体评述的那样,中国或许不是美国重返亚太的唯一原因,却是最重要的原因。

“头号威胁”

近几年,中国的迅速崛起成为国际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到2016年,美国将不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中国的经济总产量将让美国黯然失色,美国GDP一家独大的时代将结束。

2012年,中国的GDP总量为8.25万亿美元,已达美国GDP总量的52.7%,中国也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贸易规模最大的国家。此外,中国还坐拥3.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

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使美国危机感有增无减。表面上,美国权宜地将中国定义为“友敌”,暗地里早已视中国为“头号威胁”之一。正如樊吉社所说,美国新时期的亚太政策淡化了中美关系,其各个方面都可能对中国构成约束和牵制。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次又一次向他国实施打压行动,似乎暗示出美国恐其失去世界霸权的危机感存在某种临界点,那就是当一个国家的GDP总量接近美国一半的时候。

20世纪八十年代,为缓解美国巨额财政赤字及对外贸易逆差的压力,美、日、英、法、德五大工业国的财长及央行行长签订了备受争议的《广场协议》。五国政府通过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促使美元对其他货币的贬值,特别是对日元的贬值。

协议签订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美元兑日元迅速跌幅20%以上,随后不到三年的光景,美元兑日元持续贬值达到50%,日元升值到了战后的历史新高。日本无异于挨了美国一记重重的耳光,亲眼目睹了随之而来的经济泡沫和“失去的十年”。

值得注意的是,1985年至1990年间,日本GDP总量正处于突破美国的50%阶段。

而1978年之前的苏联,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无论苏联在中东、非洲、远东或是中美洲进行任何形式的力量渗透,都会遭到美国的围追堵截,惊心动魄的“古巴导弹危机”还差点使人类经历一场核战。

长期以来,美国已形成一种惯性思维,那就是在全球范围内主动出击,将威胁消灭在摇篮之中,而不是坐等潘多拉的盒子打开。

奥巴马政府上台以后,采取了很多刺激经济的措施,但均见效甚微。于是,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了奥巴马推诿责任的对象。他大声疾呼中国推行市场化利率,并宣称“中国完全能够比现在做得更快”。

但是,与日本人在《广场协议》中“剖腹自杀”的举动不同,当美国要求人民币汇率“大跃进”时,中国选择了拒绝。这更加使美国看到了重返亚太的紧迫性。

打着经济幌子

美国重返亚太的同时,也意味着其必须付出更多、承担更多。参与地区经济组织,是要把自己的市场打开,给所有参加国优惠。可如今,财政拮据的美国还有这个实力吗?

中国著名军事专家尹卓认为,“TPP完全是一个经济幌子”,美国是想利用TPP推行自己的贸易规则,实现“出口翻番计划”和增加本国就业。

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存在逐年下降,而相反地,由于中国长期重视对周边国家经贸领域的“耕耘”,使得一些国家的发展深深依赖于中国这块“黄油面包”,他们根本不希望在中美两国之间选边站队。

美国的许多盟友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远水解不了近渴”,尤其是东盟一些国家,形成了“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的共识。这也为美国重返亚太找到一个所谓的“巧实力”,利用中国与部分国家存在的历史问题或领土争议,明里暗里渲染中国威胁,炒作南海话题。这是美国重返亚太的一个便利条件,美国岂有不用之理。

“巧实力”背后的潜台词,无非是硬实力不足,美国也只能亮出其军事强项这张“王牌”。

美国“重返亚太”就是要压制和包围中国,这一战略的首要任务是从海上包抄,到2020年美国六成的海军军力将集中部署在亚太地区,中国海军军事研究所研究员李杰一针见血地指出。

2011年,美国与多个亚太国家举行联合军演,频率之高令人惊讶。同年11月,美国与菲律宾签署的《马尼拉宣言》白纸黑字地写道:“南海若生事端,美国将与菲律宾一起战斗。”美国的介入,无疑让中国的一些邻居底气大增,相对平静的南海突然间波澜起伏。

樊吉社指出,美国在不增加军事存量的基础之上,通过帮助其他国家或者协调盟友关系来增加军事总量。2012年奥巴马访问澳大利亚期间,就宣布在澳大利亚达尔文港部署200多名海军陆战队士兵,并逐步将这个数量增加到2500名。

据中国一些军事专家分析,今后美国将努力建立包围中国的岛链,它始于日本和韩国,穿过台湾海峡、南海、菲律宾和新加坡,结束于澳大利亚。

不过受自动减支影响,美国2013财年内的国防开支将削减460亿美元,未来10年将削减近5000亿美元。美军太平洋司令洛克利尔认为,这在近期就会波及美军在太平洋地区的训练及军演,长期下去所造成的影响犹如一场逐渐逼近的“雪崩”。

在诸多不利场景下,美国想借亚太不稳定因素坐收渔翁之利的举动,短期内或许能提升其影响力,但最终将给亚太地区平添紧张因素。

“两面下注”

在多数美国学者看来,奥巴马第二任期的对华政策延续性将大于变化。虽然美国一再重申重返亚太主要是出于政治和经济考虑,不是为了打压中国,但从中美两国学界和舆论界的观点中不难发现,未来中美关系发展前景的悲观论调大于乐观。

从2012年底皮尤全球态度(Pew Global Attitudes)调查的结果来看,66%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竞争对手,68%的美国人表示中国不可信,与此同时,只有43%的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是正面的。如樊吉社所分析的那样,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已经毒化了中美关系的气氛,良性互动的民意基础正在动摇。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虽然崛起中的大国挑战既有大国的历史模式,总是引发关系敌对,甚至导致战争,但用历史类比的方式来决定想法是错误的。反过来,人们应当问的问题是:中国和美国如何能够创造一种新的大国关系。

不同时期前苏联、日本、中国与美国GDP之比

长远看去,美国的货币霸权终有一天会走到尽头,这并非靠消灭谁就可以避免。美国的症结在于其双赤字经济本身,在于其对铸币权无节制地使用。由美元过剩而导致的世界范围内的通胀,必然会消磨掉人们对美元的最后一点信心。

因此,仅仅从动机上很难为美国找到必须同中国“交战”的理由。“相反,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对美国来说,更是一个机遇,而不是威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徐洪才这样认为。

徐洪才说,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消费结构、投资结构、需求结构均面临升级,如果把美国的高科技和资本,以及创新能力与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相结合,可能实现双赢。

不可否认的是,中美建交30多年来,利益交融点越来越多,经贸关系成为全球最大两个经济体的“压舱”之石。因此,美国在新经济格局之下的打压战略呈现出“两面下注”的特点。

3月19日,适逢中国刚刚完成领导人权力交接,新任财长雅各布·卢作为奥巴马的特派代表访华。除雅各布的出访“首秀”选择中国外,美国新任国务卿克里和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邓普西也在“排队”于4月访华。

美国高官密集到访中国,似乎是在对中美关系释放善意,但也有分析指出,美国的逻辑是想试探中国新一届政府的考量,雅各布谈及的人民币汇率、网络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和中国市场开放等经济议题,是在寻求跟中国合作的同时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最终使中国成为一个符合美国规范的超级大国。

这不禁令人想起当年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雷德·伯格斯滕提出的“中美国”(G2)构想,由中、美两国组成一个集团来代替旧有的八国集团(G8),以携手合作解决世界经济问题。但是这种企图令中国沦为美国“跟班小弟”的构想只能是美国的一厢情愿,公平竞争之下的依赖共存才有可能成为中美关系的“新常态”。

猜你喜欢
亚太
亚太首个拜耳“耘远农场”揭牌
针尖对麦芒 上汽通用凯迪拉克CT5 VS 沃尔沃亚太S60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亚太稳定计划”——特朗普政府新亚太战略逐渐成型
亚太九号卫星发射成功
深化本土化战略亚太仍是博世的主要增长区
倍耐力推出专为亚太定制的科季胎新品
美国“重返”亚太与俄罗斯亚太战略的调整
亚太雕塑的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