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麦克白》的悲剧中解读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2013-03-19 17:08
外国语文 2013年1期
关键词:麦克白莎翁野心

黄 慧

(四川外国语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重庆 400031)

一、引言

创作于1606年的《麦克白》,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奥塞罗》以及《李尔王》构成了著名的“四大悲剧”。故事发生于11世纪的苏格兰,描述了麦克白(Macbeth)将军轼君篡位,最终众叛亲离,落得削首的下场。

在英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这种类型的题材层出不穷,但是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在具备封建大贵族身份的同时,又与封建时代的大贵族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这一人物形象超越身份意义,被莎翁赋予了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某些特征。麦克白的行为虽然与轼君篡位的贵族相似,可是他的目标并不仅仅为了王冠,当他逐步走向灭亡的时候,他的良心与野心之间的斗争充分显现出,这个时期中的人文主义者对于善与恶挣扎,同时表达了莎翁的人文主义思想。

莎士比亚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来看待人的生活和使命。他不承认中世纪时期贵族和贫民的等级划分:把不同人的血液混在一起,在温度上,在重量上,是没有法子区分的。对“来世思想”莎士比亚认为:“我们常常可以在自己的心理找出不久的方法,但我们却把它归为天命。”对待黑暗的教会势力,他认为:“就是魔鬼也可以引证圣经里的论据。”他对禁欲观点持反对态度:“人天生就有请于,它的威力是不能镇压的。”[1]

二、人文主义思想的先进性与局限性交织于麦克白身上

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可以称之为是个性解放的时代。文艺复兴发生于14世纪至17世纪初,当时的欧洲掀起了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思想核心,属于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批判的矛头指向中世纪宗教神学。

1.人文主义的先进性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提出了一系列进步的主张,比如以人为本的思想,又比如对于人的尊严的重视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些明显能够从麦克白的身上发现。作为苏格兰的贵族兼王军将军,麦克白在战场上展现出其所向披靡、骁勇善战的一面,“舞动着那柄杀人都冒了烟的钢刀,砍开了一条道路……”[2]4当之无愧被称为“勇敢的麦克白”,他不仅赢得了王室成员的尊敬与肯定,更对自身的价值有了准确的认知,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在当时封建神权统治下是十分难得的。

2.人文主义的局限性

但是与此同时,人文主义者所具有的某些缺陷也同样被赋予了麦克白的身上。一方面,正如人文主义者们所鼓吹的那样,这种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个性解放在鼓舞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会对人们内心深处的野心以及极端利己主义思想产生诱惑,这种野心不断膨胀结终将酿成恶果,麦克白的弑君篡位的野心就在这样被诱发;另一方面,诸多的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复杂,他们对于唯物主义的信奉是具有不彻底性和妥协性的,就像剧中麦克白极端自信个人力量的同时,又对巫神迷信不疑。

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所具备的乐观进取的精神影响着麦克白,而存在的某些缺陷也造成了麦克白的毁灭,正是人文主义这样两种不同的力量,先进性和局限性交织于麦克白身上,共同造就了一个思想摇摆、性格复杂的麦克白。

三、从麦克白看人文主义者的不彻底性

在麦克白的身上,也暴露出文主义者的不彻底性,当面对野心的驱使以及权力的利诱,麦克白遗失了本来的善良品质,化身为人文主义的叛徒与破坏者,颠覆善良人性的同时也将自己推向了毁灭的深渊。

1.思想上对人文主义的背离

在思想上,麦克白一步步背离了人文主义的进步思想,先是颠覆人文主义的信条,进而从人文主义的代表者转化成为叛逆者甚至是破坏者。

虽然麦克白人文主义所推崇的向上的热情以及坚定的信念,但是,当他见到女巫,他就暴露出迷信的另一面,他听到三女巫的预言时的种种心理活动都表明了他对宗教神学的信仰,初次与女巫的会面时收到三句有关他未来的祝词,鼓舞了他进行弑君行动的勇气,当女巫对麦克白的预言一步步得到验证,麦克白对于巫术的力量更加相信了,随着罪行的增多,心灵上的枷锁也变得愈加沉重,但是麦克白愈陷越深,并将这些预言作为信条,深信不疑地处处按其行事,借助巫术更加有恃无恐。

由此可见,当女巫所说的预言逐步兑现以后,麦克白对于神的力量的崇拜便一发不可收拾,并走上了对人文主义的背叛之路。作为人文主义思想的根基如果是对宗教神权的否定,那么麦克白表现出了与人文主义背道而驰的一面,可以说,麦克白是一个受蛊惑着,也是一个受害者,纵观其人格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勇敢自信到对巫术有所依恃,直至有恃无恐、完全依赖的可悲的演变过程。其实,纵观这个过程,会发现麦克白从未终止过人与神的交战,但是最终进步的思想潜到了底层,而宗教神权占据了上风,淹没了原来那个积极热情的麦克白,遮掩了他身上曾经闪耀着的人文主义闪光点,他渐渐与人文主义背道而驰,抛弃并破坏了人文主义的原则。

2.行为上对人文主义的背道而驰

纵观麦克白的一系列行为,不难发现,正是麦克白的所作所为,将其曾经闪耀着的人文主义闪光点抹杀殆尽。在麦克白那里,唯我独尊的臆想取代了追寻幸福的理想,积极拼搏的精神被“逆我者亡”的狂妄所占据,在野心的驱使之下,他逐渐变成了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与人文主义的思想背道而驰,当他挥舞着屠刀进行杀戮时,也将人文主义的先进性一同扼杀掉了。

正如黑格尔在其著作《美学中》所言:“麦克白追寻名位的野心正是由其性格所决定的,从最开始的踌躇,到为了王冠甚至谋杀国王,到后来为保住王冠采用了残暴凶恶的手段。”[3]是野心腐蚀了他的灵魂,是对巫术的迷信蛊惑了他的双眼,当他对邓肯实施谋杀之时,他曾经伟岸的英雄形象瞬息坍塌,他身上折射的人文主义光辉也逐渐消逝,莎翁在这里传达了“万事凡向恶处始,它们要逐渐壮大,也只能继续向恶处行”[2]47的思想,也即是说,残虐的暴行一旦犯下便欲罢不能,于是继邓肯之后,班柯以及麦克德夫一家都成为其野心的殉葬品。他用他的残暴与专制的行为,将自己与仁慈博爱隔离开来,最终成为人文主义的叛逆者与破坏者。

四、由麦克白解读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寄托

麦克白的悲剧性不仅在于他最后的众叛亲离,他的灭亡,而是在于他将自己的美好人文主义品格逐步摒弃,虽然实现了权力与地位,但却在其精神上饱受着痛苦的折磨。

霍华德·劳逊曾经提出这样一段论述:“莎士比亚所面对的复杂社会关系中,最为关键的要数野心问题了,在莎士比亚内心深处是虔诚的相信人具有上进心,能够克服障碍、征服一切,而并非借助于暴力和狡诈来达到目的,他始终将良知作为调整个人目的和环境所赋予他的社会义务的媒介物。”[4]殊不知,如果良心一旦被野心所侵占,那么就会导致人性中暗藏的弱点泛滥,将人们逐步引向堕落的深渊,无法自拔。

麦克白并非是一个完全天良丧尽的人,其实他一直受到良心上的谴责。当他谋杀了国王邓肯之后,他后半生的快乐也随之被杀死了。作为军人出身的他具备了一般人所羡慕的勇猛,正是这种勇猛之气支撑着他在人前的体面与排场,但是在他独处之时,恐怖无时无刻不来扰乱他。“不用再睡觉了!全屋子都听见了,葛莱米斯经把水面谋害了,所以考特也就睡不成了:麦克白就再也睡不成了。”面对沾满污血的手,他极度恐惧:“这算是什么手?看的我眼珠都要掉出来了。无边的海洋能把我的血手洗干净吗?”良心与权欲的争斗让他歇斯底里,变得暴躁不安,甚至接近疯癫,无理取闹,太多的杀戮和血债让他的心变得麻木不仁,他早已饱餐恐怖,不知道害怕的滋味了,只有战斗与杀戮才能够满足他的兴奋,同样是在他杀害了邓肯之后,他的心理变得畸形,逐步偏离出正常轨道。只能如麦克白在剧中所言:“只要我在这件事发生以前一小时死掉,我都可以算活了幸福的一生;因为从今以后,在这人间再也没有值得留恋的事:一切全是虚空;英明与德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生命的旨酒已饮尽,如今在这酒窖里除了剩余一点酒渣之外,就再也没有什么值得说的了。”[2]63这或许就是人性中的美好善良被摧毁以后的无声的悲鸣。

如果从表面上看《麦克白》,故事描述了英雄被野心吞噬并毁灭的古老主题,但是深入解读之后,便会在麦克白身上读出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的反思,寄托着莎翁的精神理想以及道德要求。准确的解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就要按照现代著名莎学学者哈里森所言:“将他的剧作放在国家的大背景下去解读。”[5]莎翁创作《麦克白》的时期,正是英国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之时,当时群众性反圈地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波及范围逐渐扩大,这时的英格兰早已沦落为“纷乱之地”,到处充斥着罪恶和矛盾冲突,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造就了莎士比亚悲剧的诞生。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莎士比亚创作出了包括《麦克白》在内的六部悲剧,这一系列的悲剧正是以当时动乱不安的英国社会生活作为大背景,也正是莎翁深层思想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对这些悲剧进行了关照,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本,号召人们对个性进行解放,在当时反教会反封建的历史斗争中发挥了强有力的进步作用,但同时人文主义又是资产阶级范畴的意识形态,对于享乐主义与利己主义持纵容的态度,认为宇宙法则是生存竞争,这种主张必将会使得人们的欲望与私心逐渐膨胀,并在社会上引起诸多不良现象。

17世纪的欧洲,对人文主义的颂歌逐渐低落,在动荡的社会中莎士比亚感官到了人性丑恶的一面,“现实中资产阶级野心家、冒险家的活动使他对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个人欲望的无限与畸形发展,终将导致罪恶的蔓延,美好理想破灭,人性也归于毁灭。”[6]但是莎士比亚认为,所谓人文主义的理想应当是具备先进性的,黑暗的现实是无法将其光芒掩盖,那些为了自我野心的满足而对人文主义颠覆之人,也终究会在毁灭人性的道路上走向自我的毁灭,而这也是莎士比亚在《麦克白》中所论述的,麦克白的毁灭是必然的,野心与权欲是他毁灭的导火索,女巫的预言所代表的神权势力则是他走向毁灭的催化剂,而真正导致他灭亡的原因则是由于他为了自我野心的满足而对人文主义进行颠覆,成为人文主义的真正破坏者,他必须对蔑视践踏人文主义信条的行为付出沉重的生命代价,从精神上痛楚的折磨一直到毁灭,这些都是他要付出的代价。

五、结语

莎翁笔下的麦克白寄托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一个交织着人文主义先进性与局限性的人物,他在思想上与行动上逐步和人文主义的思想越走越远,这也展现出17世纪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艰难发展之路。麦克白的一生揭露了权势野心对人的毁灭性的腐蚀毒害作用。麦克白最终的毁灭,正是对蔑视践踏人文主义信条行为的蔑视。

[1]胡丽娜.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10):109-111.

[2]莎士比亚.麦克白[Z].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

[3]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45.

[4]张泗阳,徐斌,张晓阳.莎士比亚引论(上)[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457.

[5]程倩.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复仇悲剧兴盛探因[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8(1):56-58.

[6]陈惇.化无形为有形——莎士比亚《麦克白斯的心理刻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4):44.

猜你喜欢
麦克白莎翁野心
小车辙里的大野心
论《麦克白》的悲剧艺术
莎翁故居梦游记
英国争论孩子要不要读莎士比亚
453
千年五战:一个岛国的野心
谈麦克白“选择”的悲剧
麦克白欲念产生因素的分析研究
依旧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晋能的光伏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