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分化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优化研究述评

2013-03-23 12:04赵玉姝
东岳论丛 2013年9期
关键词:农技技术推广农户

赵玉姝,高 强,焦 源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作为独立经营主体的农户在生产过程中享有更多的自主权,其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意愿也呈现出一种不断增长的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是,农业技术的研发、推广机构需在技术种类、推广模式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差异化服务。受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政策导向的影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首要目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这种行政指令性的政策严重忽视农民的实际生产需要,推广的技术服务同质化特征明显且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这一点在一些沿海发达地区表现的更为突出。农业技术供需的难以契合不但影响了现阶段农技推广效率,更挫伤了广大农户和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尤其是农户分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农业经营主体,其技术需求、交易方式、生产目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如何满足异质类农户的不同技术需求将是未来我国农技推广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纵观已有农技推广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缺陷和问题进行了阐述,并通过定性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所涵盖的研究方法大致包括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经验总结法、调查法等。部分学者利用数理模型将研究重点放到了农业技术供需矛盾当中,从农业技术公共物品属性的论点出发,表明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同时存在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外现有研究大多遵从分析农技推广体系的问题、阐明发生问题的原因及如何化解这一问题的研究思路,分析问题的角度大多停留在宏观政策方面,而利用微观视角和案例,在农户分化背景下研究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优化问题还不多见。本文按现有研究内容和逻辑划分,将国内外研究成果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国内研究动态

1.农户分化与兼业研究

农户是农村经济微观生产和经营的主体,所谓农户分化是指某区域内的农户由同质性的农业经营演化为同时涉及农工商等异质性农户的过程①李 宪宝,高强:《行为逻辑、分化结果与发展前景》,《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第2期。。秦宏认为农户兼业经营行为的存在使得农户逐步分解成了不同规模和种类的特征群体,这些群体包括纯非农户、一兼户、二兼户及纯农户等②秦 宏,高强:《通过制度变迁推动我国农户分化与农村非农化、城镇化进程》,《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3期。。形成农户分化的原因有很多,丁慧媛从农业劳动季节性的特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农民作为“经济人”要求收益最大化的经济理性、非农产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指出农户分化是农业内部因素的推力和外部因素的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③丁 慧媛:《农户分化背景下现代农业微观组织发育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申潞玲以山西省为例归纳出导致该省农户分化的四种因素,即农户家庭经营形式的特质性、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乡镇企业带动、农民增加收入的内在驱动④农 村产业分化与农业生产社会化研究课题组:《山西农户分化趋势、特点及成因分析》,《农业技术经济》,1996年第6期。。在探究农户分化和兼业过程的同时,不少学者也通过数据和模型研究兼业行为对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修孟源依据对前阳镇的调查数据采用Logit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兼业化低的农户希望使用科学技术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家庭收入,而兼业化高的农户,对农业技术的兴趣和需求越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户对技术的采纳,即农户兼业化程度与其技术需求呈反比例关系⑤修 孟源:《兼业化程度对农户水稻种植技术选择的影响分析》,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2年。。赵连阁利用Probit模型测度了农户IPM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其中农户非农兼业对生物、化学防治型IMP技术有正向作用、而对物理防治型技术则不明显⑥赵 连阁,蔡书凯:《农户IPM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第3期。。通过诸多研究发现,农户兼业行为与技术采纳之间的正负影响尚不明确,原因在于各学者研究的地区、数据、模型不尽相同,所以计算出的结果也必然存在一定差异。

2.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现状的研究可以从人员机构、推广经费、法律法规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1)人员结构。据杜青林统计,到2003年,我国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包括县乡两级)共有100.5万人。2007年底,基层实有人员数为85.05万人⑦杜 青林:《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但从数字上看,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数量在不断下降。(2)推广经费。张利庠认为我国农技推广经费中仅有十分之一来自中央财政,其他经费均有地方政府负担,推广费用多数被用来发放推广人员工资,真正用于推广活动的事业费相对不足⑧张 利庠,纪海燕:《试析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的财政投入》,《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2期。。(3)与农技推广相关的法律条文主要是1993年实施的《农业技术推广法》和2012年《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决定》。柯柄生认为,这些法律明确规定了农技推广活动的范围、人员资质和保障条件,为我国农技推广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⑨农 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调查与改革思路》,《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2期。。慈树成在总结农业技术推广法的成效时指出,法律的实施有利于提供农技推广服务的水平,提高农民的法律、科技意识,在稳定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增加农技推广经费、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积极性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10]慈树成:《关于农业技术推广法及其实施办法贯彻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天津农林科技》,2011年第1期。。

黄祖辉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技推广体系不断发展,从最初单一的政府主导型推广体系,逐渐发展到了以政府推广体系为主,农业科研教育部门、农民合作组织、企业组织、供销社等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了从中央到乡镇的农业推广网,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下,推广了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业科学技术,对促进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①黄 祖辉,何乐琴:《浙江省农技推广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兼论我国农技推广体制的改革》,《农业科技管理》,2001年第5期。。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我国现有的农技推广体系日益暴露出其弊端,赵锦域指出我国农技推广建设存在资金投入不足,认识不统一、条块分割,推广方式落后,体制不健全,推广人员素质低等问题②赵锦域:《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农业科技管理》,2005年第5期。。耿传刚在分析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推广不到位、经费不足、机构分散、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缺乏联系是影响农技推广体系发挥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③耿传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温春生以云南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研究对象,表明该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推广工作的经费明显不足,激励机制尚未构建,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接受能力差④温春生:《云南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与发展对策》,《热带农业科学》,2011年第1期。。周灿芳认为服务手段落后、机制不活、费用短缺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总结可以发现,不论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的整体状况还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都存在一定缺陷,其中推广经费不足、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方式落后等问题较为严重和普遍⑤周灿芳:《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重要经验极其对广东的启示》,《广东农业科学》,2006年第12期。。此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农技推广体系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也大致相同,集中表现为:(1)与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严重脱节,信息、服务、效益较难统一等情况。(2)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⑥扈映:《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制研究:一个历史与理论的考察》,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6年。。高启杰认为,现阶段我国推广事业经费投入不足,无法构建起有效的人员考评机制,大量农技推广活动依然沿用行政推广手段,乡镇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的现象较突出⑦高启杰:《农业推广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推广人员的基本素质与推进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要求不相适应,人员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严重,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等⑧高启杰:《多元化农业推广组织发展研究》,《技术经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5期。。

3.我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目标研究

改革农技推广体系,可以保证农技推广体系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农业生产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新一轮的改革创新应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明确改革创新的目标,以便正确把握方向,理清思路,避免重蹈覆辙。李忠国认为改革我国现有农技推广体系的目标是逐步建立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的农技推广队伍,巩固健全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培育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创新农技推广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国办和民办相结合、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⑨李忠国:《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问题思考》,《中国农技推广》,2004年第1期。。董文中指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的目标是形成以国家技术研发部门为依托,以集体服务为基本形式、以农民自身服务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服务网络,具备服务于产前、产中和产后的能力[10]董文中,赵奎鳌:《农技推广服务体制改革方向与目标的探讨》,《农业经济》,1993年第5期。。王东升认为以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以解决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为主攻方向,以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为原则的高水平、高效率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是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未来发展的目标[11]王东升,程中文:《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对策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年第7期。。沈贵银认为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应以建立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为目标,逐步强化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基金和农技推广奖励基金,保证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必须的技术手段和经费支撑。与此同时,农业技术推广应与物质供应相结合,改变县、乡科级推广机构与供销服务体系脱节的局面,最终以经济效益与物质利益相结合为原则,因地制宜,使无偿与有偿技术服务相结合,逐步地推行农技商品化的有偿服务[12]沈贵银:《最优农业推广服务供给的制度模式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版。。

4.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创新方法研究

关于对现有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创新方法,众多学者的建议和结论主要集中于体系创新和机制创新两个方面。黄季焜认为创新体系的构建需对不同农业技术的类型加以分类,不同类型的技术由不同机构进行推广并进一步健全民间农技推广组织,通过建立全国性的农技推广领导组织对各种推广机构的工作进行协调,而对机制创新的方法则包括实施项目管理制、改革推广项目资金拨付制度和农技推广考核制度①黄 季焜,胡瑞法:《让科学技术进入农村的千家万户》,《农业经济问题》,2000年第4期。。黄武指出对我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指导原则是区分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改革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是将两种职能混为一谈②黄 武:《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之我见》,《农村经济》,2008年第1期。。蒋和平认为改革传统农技推广体系的主要方法在于构建多元化体系,充分发挥集体、企业的作用;完善农技推广主体系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增加推广经费的投入,建立与农技推广工作相关的基金,为推广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技术与资金支持③蒋和平,廖梅珠:《改革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思路与对策》,《科学管理研究》,1996年第4期。。周衍平从农业技术商品属性的角度出发,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农业“私人技术”推广应用的最优机制为市场机制;纯“公共技术”推广的有效机制是政府干预机制;农用“半公共物品”推广应用的有效机制为市场与政府半干预相结合④周衍平,陈会英:《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的变迁与优化》,《农业科技管理》,1997年第10期。。陈耀邦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为视角,提出科学定位职能、增加基层推广人员数量、提高推广工作效率、增加财政投入等建议⑤陈耀邦:《为科技兴农提供组织保证-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求是》,2003年第14期。。

此外,由于农户的不断分化,其对农技需求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对农技推广体系的构成及机制的运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有效供给同农户需求特征相一致的农业技术成了提升农技推广效率的关键,同时也明确了农技推广机制创新的方向。李圣军指出要确立农民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为动力,强化农户在技术供需博弈中的主导地位,从农户需求出发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⑥李 圣军:《农户技术需求优先序及有效供给主体研究》,《新疆农垦经济》,2010年第5期。。

二、国外研究动态

1.国外农业推广机制与组织创新研究

农业推广机制研究是国外学者较为热衷的话题之一,尤其是推广机制创新的相关研究为研究我国农技推广机制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日本学者速水佑次郎和美国学者弗农·拉旦认为,发达社会的特征是把大学和其他从事技术、社会、经济变革的公共与私人机构高度有效地联结起来了⑦⑧[ 日]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Abramham Blum认为,一个拥有广泛影响的推广体系是以研究和推广的密切合作为特征的。在国家层面上,必须有一个研究和推广密切合作的协调机制。而在地区层面上,能使研究成果适应当地情况则是十分必要的⑨A braham Blum.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griculture:A Guide for Agricultural Educators,Rome: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1997.P216.。Nagel,U.J等在对单一的以政府部门为基础的推广体制研究中认为,一方面由于推广组织在服务中存在等级和高度官僚主义而阻碍推广工作无法实现其最大潜能;另一方面也因为经济、社会心理和技术原因而无法普及到推广过程中潜在的大多数客户。即使推广人员的数量增加,且让更多的推广人员接近农民,也不可能根本改变这一状况[10]N agel,U.J.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Organizing Extension.In Improving Agricultural Extension:A Reference Manual,Rome: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1997.P116.。Malvicini对菲律宾的农业推广权力下放进行了实证研究,他认为农业推广的权力下放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推广服务的相关性与响应度,但权力下放要求农业研究具有分散性和参与性,且需要打破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推广方式[11]Malvicini,P.G.et al.Decentr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in the Philippines:Forming Community - Based Partnerships,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6.P42.。在农推机制创新方面,美国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埃弗·罗杰斯从3个方面阐述了美国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成功经验,即机制的可适应环境性和可变通性;推广机制的需求导向性;农业科研活动以科研成果的可利用性为指导目标。但同时,美国农业推广服务中心由于过度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播,从而忽略了农村的社会问题,因此也引起一些不良的社会反映①[美]埃弗雷特·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页。。在农业推广组织的研究方面,C.J Garforth等认为,应拥有多元化多层次的推广服务提供者,他们能以各种各样的方法与不同类型农户打交道,这也是对农业领域存在多样性需求主体的一个回应。如果农民组织的结构强健,那么农业推广服务的提供和获得将变得更有效率和更公平。同时,通过农民组织,农民们可以积极参与推广的规划和管理,并获得他们所需要的服务②C.J Garforth and G.E Jones.History,development and future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Improving Agricultural Extension:A Reference Manual,Rome: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1997 .PP3 -12.。

2.国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

通过研究国外农技推广模式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多数学者将推广模式划分为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综合性三种模式。Gary认为,不管是基于经济的还是社会的原因,都需要对推广活动进行公共财政资助,总有一些重要的推广功能和题目是私营组织所不愿做的,这会导致一些农民由于经济原因而无法享受商业性推广机构提供的服务。一些信息的传递、培训活动应始终在公共部门的职责范围之内③Miranda,M.J.,and Gary D.Schnitkey.Structural Estimation of Dynamic Discrete Choice Models in Agriculture:The Case of Dairy Cow Replacement,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10,No.5,1993.PP15 -18.。Kidd,Lamers和Ficarelli认为,不论采用什么形式的推广模式,关键是保证农民能够得到他们需要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④Kidd,A.D.,Lamers,J.P.A.,Ficarelli,P.P.,and Hoffmann,V.Privatizing agricultural extension:caveat emptor.Journal of Rural studies,Vol.3,No.6,2000.PP95 -102.。

农业推广改革趋势又是诸多专家所关注的问题。Rivera通过研究发现,全球的农业推广改革趋势是:在欧洲,公共推广体系在大规模缩减。在北美和西欧,给农民提供技术支持的是私营企业高素质的农业推广专家,以及生产农资的企业。然而同时,像波兰和匈牙利这些东欧国家仍然是以公共农业推广体系为主,欧洲其他英联邦国家和独联体国家正在走私营化推广体系改革的道路。总的来看,农民是不愿意付费获取农业推广服务的,除非这些服务是与农资的销售或其他市场化的营销服务或技术服务捆绑在一起⑤Rivera,W.and Alex,G.(Ed.).Decentralized systems:Case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initiatives,Paper 8.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2004.P72.。W.Zijp预计在未来十几年,国家推广体系将致力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的社会资本,并帮助农民组织通过生产高附加值农产品来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增加收入⑥W Rivera and W Zijp.Contracting for Agricultural ExtensionInternational Case Studies and Emerging Practices.Wallingford:CABI Publishing,2002.P47.。

近些年来,由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的自由化以及全球化,农业生产随之而变化。Kahan认为高附加值的产品或经济作物成为农业生产追求的趋势,农民需要在知识和技术方面的更新,从而要求农业推广在内容和方式上进行改变,甚至体制的改变,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信息技术带来的革命,以及分权战略的实施,使各个国家的农业推广受到了挑战,农业推广体系多元化、多层次化成为趋势⑦Kahan.Farm management extension services:a review of global experience.Agricultural management,marketing and finance occasional paper,2007.。Roseboom和McMahon等分析了拉丁美洲农业研究和推广体系改革中出现的私有化、权力下放以及多元化推广现象,尤其大量非政府组织、大学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广的现象,这些对于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⑧Roseboom,Johannes,Matthew McMahon,Indira Ekanayake,and Indu John-Abraham.Institution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Extension in Latin America and Caribbean.Washington,DC:World Bank,2006.PP1 -4.。

三、研究文献评述

纵观国内外对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及其运行的研究不难看出,各国十分重视农技推广的实施效果和效率评价,深刻意识到农技推广机制运行和组织模式对于提高技术利用效率、解决技术供需矛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农户分化背景下,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不同主体,利用定量模型和定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农技推广的现状、问题、供需契合、组织形式等主题。研究内容和领域不断扩展,研究方法呈现出科学化、动态化的趋势,但对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优化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1.研究内容尚不完整。在现有农技推广机制的研究中,尚未针对异质类农户不同属性技术需求开展的技术推广进行研究。针对小规模散户、专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化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不同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技术需求状况,及农业经营者与消费者、零售商、技术供给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尚未见到,异质农业主体不同技术需求背景下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利益分配、保障条件方面的学术成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以农户分化为背景,从异质类农户心理研究入手阐述不同经营主体对待同一技术的不同态度和采纳行为等问题的研究也不多见。现阶段研究成果的缺失,对于新时期异质类农户对农技推广模式的影响难以做出准确的评价,忽视农户的异质性将大大降低农技推广机制在实际运行中的绩效。

2.研究方法缺乏新意。国内外有关农业技术供给和需求等方面的实证研究多数集中于农户技术的需求方面,通过微观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利用数理模型和相关统计方法,论述某个地区农户技术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而对技术供给方包括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农民合作组织等部门在探究其利益的产生与分配、交易方式选择方面缺乏实证考量。此外,鲜有学者构建农业技术需求、供给的契合度评价模型和相应评价指标,并将农技供需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考察,从而分析一个地区农业技术的供需匹配状况。

3.研究视角不够开阔。大多理论成果仅仅局限于农业推广机制内部或从农技供给角度展开,将自己的研究视角集中于同质化的农户本身,把论述的前提建立在同质化农户之上,忽视了农户分化背景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规模、产业化水平、要素占有等方面的差异,而没有从异质类农户技术需求差异化特征的视角研究农技推广机制的创新问题。此外,在探究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优化过程中多数学者将关注的重心放在了增加推广经费或成立保障基金等方面,没有将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同农民实际的技术需求相联系,优化方案缺乏内在动力,即推动农技推广机制优化的主要力量源于外部而不是依靠机构建设和人员培养进行的。

综上所述,现阶段有关农技推广机制优化方面的学术成果在研究视角、方法和内容上存在一定缺陷,最重要的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农户分化过程中异质类农户不同需求的认识不够清楚、研究还不充分,方法较为单一,基本的理论框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而围绕农技供需契合度评价结果,把不同属性的农业技术交到不同农业经营主体手中将是未来我国农技推广机制改革的方向。

猜你喜欢
农技技术推广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智能制造技术推广服务与实践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农田水利技术推广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