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头痛逐瘀汤治疗三叉神经痛28例

2013-03-23 19:19魏茂春
当代临床医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川芎头痛发作

魏茂春

(山东省莒南县中医院 2766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8例,女20例,年龄31~62岁。病程最短1年半,最长12年。全部病例均有三叉神经分支范围内反复发作之短暂剧烈疼痛,单侧居多,发作及恢复均较突然;疼痛因面部动作或触及面、鼻及口腔前部(发痛点)而诱发,进食洗脸均可引起;发作时可伴有同侧面肌抽搐,面部潮红,流泪,流涎等症状。无感觉缺失等神经传导功能障碍表现。其中辨证:单纯瘀血阻络型14例,证见舌质黯红,边尖有瘀点或舌下静脉暗紫,脉弦或沉涩,疼痛有固定触发点或夜间发作,胸脘满闷,经前腹痛,经色紫暗有块;肝阳上亢型8例,证见平素头胀眩晕,耳鸣目涩,舌红少津,脉弦劲;如有急躁,易怒,目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阳化火,面目抽动为肝阳化风;阴虚火旺型2例,证见颧红面赤,烦热失眠,咽干口苦,舌红少苔,脉弦细数;风寒外袭型2例,证见痛区自觉发凉,遇寒即发,或遇寒则重,舌苔薄白,脉多弦紧或沉细迟;胃火盛型2例,证见舌红苔黄,脉洪或滑数,口渴喜冷饮,或口臭便秘。

1.2 治疗方法 采用活血祛瘀止痉法,自拟头痛逐瘀汤为基本方。药物:川芎30g、赤白芍各15g、当归尾 9g、红花 9g、炒桃仁 12g、天麻 9g、柴胡 9g、白芷9g、地龙9g、甘草6g,全蝎6g、蜈蚣2 条,上2 味研磨分2次冲服。每剂水煎两次,合成400ml,早晚各服1次,每次200ml。孕妇忌服。辨症加减:肝阳上亢去柴胡,加石决明、菊花、钩藤;肝火上炎加龙胆草、黄芩、山栀;肝风盛加钩藤、天虫、白蒺藜、蝉蜕、甚者加羚羊粉;阴虚火旺去柴胡、枳壳,加玄参、黄柏、知母;风寒外袭加麻黄、附子、细辛、防风;面部口唇发麻者加黄芪;胃火盛加生石膏、知母;便秘加大黄;头痛剧者加乳香、没药。

1.3 疗效观察服药以30剂为1疗程,发作完全停止1年以上者为完全缓解;偶有轻微发作,继用上方仍有效且在1年以上者为显效;发作次数减少1/2者为有效。随访1年3个月至5年,服药最少18剂,最多63剂,其中完全缓解10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4例,显效率64.3%,总有效率85.7%,无效 14.3%。

2 病案举例

2.1 淤血阻络某男,56岁1996年11月21日初诊。头痛发作,久治不愈12年。近3年来更加频繁,发作时左侧偏头痛,时轻时重,发无定时,近10余日头痛如锥,以左耳前病重,双目昏眩,通重时流泪,入暮痛渐加重,夜更剧痛,患侧不能着枕,痛处不移,持续时间短则数小时,长则昼夜不息。每因情绪波动发作则加剧。脑血流图检查“脑血管紧张度增高”。脑CT诊断无异常。观其舌质紫黯有瘀斑,苔薄白,舌下静脉粗暗,脉沉细涩。证属瘀血阻络,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方用自拟头痛逐瘀汤加减。处方:川芎30g、天麻10g、赤白芍各15g、红花9g、桃仁12g、当归尾9g、地龙9g、白芷12g、制乳没各9g、蜈蚣2条(研冲)、全蝎6g(研冲)水煎服6剂,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复诊:头痛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原方继进6剂,头痛已止,但觉左侧颞部麻木不适,此为营络失和,原方去乳没加黄芪20g,再进15剂,病获痊愈,随访半年无复发。

按:对于头痛剧烈,久治不愈,呈发作性者,称头风。如《奇效良方·头痛》篇曰:“风邪令人头痛者,其邪一也。但有新旧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曰头痛;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病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本病例特点为头痛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当属头风范畴。其病机为久痛入络,血滞不行,经气壅遏,不通则痛,故证见痛如锥刺,固定不移。每因情绪波动头痛发作或加剧,舌黯有瘀斑,脉细涩均为淤血阻络之象。故用川芎、红花、桃仁、赤白芍活血化瘀;全蝎、蜈蚣、地龙搜剔通络;天麻、乳没搜风定痛。故能诸药相伍,效果相得益彰,缓解症状预防复发收到良效。

2.2 阴寒血瘀 肝阳化风 杨某,男,41岁。1998年5月就诊。左侧偏头疼5年,发作5天,每因清风拂面等刺激均可诱发疼痛。近5天出现阵发性闪电样剧烈疼痛,如刀割锥刺,每天数十次,每次发作几秒或数十秒,并伴同侧面部肌肉抽搐。皮肤潮红,流泪或流涎。并感烦热、失眠、口干不欲饮。证见两颧微红,舌质黯红有瘀斑,少苔,脉弦细数。证属偏头痛。乃阴虚血瘀,肝阳化风。治以养阴柔肝、活血化瘀、平肝熄风。方用头痛逐瘀汤加减。处方:川芎30g、赤白芍各15g、生地15g、天麻12g、地龙 10g、当归尾 10g、玄参 15g、黄柏 10g、白蒺藜12g、天虫 10g、钩藤 15g、全蝎 6g(研冲)、蜈蚣2 条(研冲)、红花9g、桃仁 12g、甘草 6g,6 剂止痛,后复诊略有加减,服20剂而愈。

按:患本病者极为痛苦,且有复发性,曾用西药治疗无明显些效果,尚用手术治疗,况且术后易出现面部感觉缺失。本病治疗贵在活血化瘀,养阴熄风。故方用川芎为主药,活血行气止痛,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方中当归、白芍、甘草以活血养阴、柔肝缓急而止痛;玄参、黄柏、生地清热以养阴;天麻、钩藤、地龙、蜈蚣、天虫、白蒺藜平肝熄风以解痉,证药相符方能获得显著疗效。

3 讨论

3.1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趋势

3.1.1 药物治疗方面 中医中药方剂的发掘,整理和提高,具有广阔的前景,据报道卡马西平的止痛效果达85%,但副作用(头昏、嗜睡、恶心、甚至血象抑制,肝功能损害等)仍较多见。

3.1.2 手术治疗 例如部分神经根切除术(硬膜内或外)有很高的完全止痛率(95%)。但接受手术者人数不多,原因常有一些较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有1%左右的死亡率。此外,对手术的技术要求高,因此不能普及应用。近年来,国外报道的射频电热凝疗法,有效率很高(90%),80%患者能保存知觉,但并发症仍多,术后尚有20%的复发率。

3.1.3 针刺、封闭疗法 经验说明,疗效暂时,很难用以作为长期或根治的止痛手段。

3.2 疗效评价问题 对本病的治疗,不外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共同的要求是止痛有效、持久、副作用少。药物方面要求疗效确实、持久,长期应用无严重副作用,药效不发生明显衰减。目前还缺乏完全符合上述要求的理想药物。手术方面:正因为保守疗法不够理想,才不得而已求助外科疗法。一种好的手术疗法应是既能达到长期之痛,又使触觉功能的损失减少到最小限度。我们认识最好能符合下列六点 (1)手术操作简便、安全。(2)止痛的区域针对性强,不致在非疼痛区产生麻木感。(3)操作中不易损伤其他重要神经和组织。(4)能保存触觉和运动神经的功能。(5)效果持久不易复发;如复发,重复手术仍能有效。(6)不产生严重并发症或副作用。据此,目前多种手术方法都很难完全符合上述要求。对此之下,中医中药方剂的发掘,探讨组合有效方剂基本能接近上述要求。

3.3 中医中药方剂的发掘研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疼痛与祖国医学文献中的“头痛”“偏头疼”“面通”等颇有相似之处。其病机是标证以风邪为主,本症则血瘀为患,发病之源是风邪与血瘀之理以概之。经云:“风善行而数变”。“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不通则痛”之理先师已阐明矣。先贤王清任在血府逐瘀汤下解注:“查患者头痛者,无表症,无里症,无气虚,痰饮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剂而愈”。王氏所用创立之活血逐瘀法治疗各种顽症,而创用血府逐瘀汤的启发下师而学之。虽王氏所注血府逐瘀汤治头痛之效,然而临床用之而未尽然;通窍活血汤而逐瘀之力不足。故根据以上病机用活血化瘀合止痉法针对头痛之组方,名曰“头痛逐瘀汤”以研讨之。

4 体会

根据中医学用该方的认识是三叉神经痛患者多历时较长,根据“病初在气,久病在血”,“久痛入络,不通则痛”及“内有伏邪,因加而发”的理论,结合临床四诊分析,本病缠绵难愈之关键在于络有宿瘀。瘀阻少阳、阳明面络,气血失和,内风时时循环上扰而发。故虽有风、火、肝阳上亢或阴虚等见证,仍当以通络化瘀为主。头痛逐瘀汤乃活血化瘀为主,合止痉药功擅熄风通络止痛,能搜剔络中伏邪,再随证伍以平肝、泻火、滋阴潜阳之品,标本兼顾,故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方重用川芎取其活血化瘀、祛风止痛之效,若剂量少于15g效果较差,用至30g为宜。本方治三叉神经痛有效机理可能是川芎所含的四甲基吡嗪与其他药物相配合,通过调整血管的舒缩功能和血流量,以解除颅底动脉对三叉神经的压迫,从而解除疼痛。

本方运用时间较短,病例观察尚少,临证观察还很不完善,理论探讨尚在研讨中,文中不妥之处敬请同道予以指正。

猜你喜欢
川芎头痛发作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川芎茶调散治疗耳鼻喉科疾病举隅
头痛怎样保健
川芎总酚酸提取工艺的优化
头痛与口疾
川芎土茯苓鱼汤缓解头痛
远离头痛的困扰
胆囊炎多食川芎黑豆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反复发作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