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对教材的使用

2013-03-25 06:09朱瑞云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1期
关键词:教参议论文教材

朱瑞云

第一次执教《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在2005年。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本文论述了什么问题?创新性思维的要素有哪些?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关于创新思维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这几个问题来自于教参和教材课后思考题。当时,用这几个问题达到什么目的,让学生得到哪些方面的训练,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学生会有哪些提高,都没多想,就事论事,就题解题。

第二次执教《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在2009年。第二轮使用新教材,仔细研读课文之后,认为这篇课文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一至四段引出本文的论述中心: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并回答了为什么要“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问题。六至十三段回答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问题。正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维框架。也就是先提出“是什么”,然后分析“为什么”,最后落实“怎么办”。根据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接受挑战的特点,我决定用这篇课文教学生出题。让学生通过出题达到以下几个目的:第一,把课文读懂读深读透。第二,让学生对议论文知识进行全方位回顾和梳理;第三,训练学生阅读议论文和解答阅读题的能力;会出题自然也就会解题,所谓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第四,了悟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这个做法有些冒险,但因为新奇,刺激,富于挑战,所以决定冒险一试。结果让我喜出望外,这节课学生空前活跃,忙得不亦乐乎。拟出的问题有论证思路方面的,如:开头段有什么作用?文中两个设问句的作用是什么?有论证方法方面的,如:文中两个事例的作用是什么?还有开放性试题,如:请写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从而进行发明创造的事例。预设的目的不说全部达到,但几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炼。尤为可贵的是,这种学习方式极大地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品尝到了自己设计自己思考学到知识的快乐。由此深刻地认识到,知识本身具有伟大的美,有魅力,有吸引力。是教师乏味的说教把美淹没了,繁琐的分析把魅力冲淡了,细碎的肢解把吸引力抹杀了。教师应该善于搭建让学生大展身手施展才能的平台。

第三次执教《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在今年10月。刚接班一个月,对学生不甚了解,尽管对上一轮的教学念念不忘,甚至教案也沿袭上次的设计,但最终也没敢冒险。根据对学生的初步了解及课文特点,安排了两个任务,一是勾画关键句,迅速把握课文内容;二是学一点构思知识。第一个目标意图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能够通过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迅速把握课文内容;同时启示学生写作时,注意运用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使文章主旨鲜明,层次井然。设计第二个目标的意图是让学生掌握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学习此文前,做了关于勤奋和惜时的议论文。多数同学都是开头提论点,中间举名人事例,或爱迪生,或鲁迅,或巴尔扎克,结尾再强化一下中心论点。千篇一律,千人一腔,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认识肤浅,语言乏味,读了味同嚼蜡。因此借《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教学,意在让学生学一点构思知识。先分析一至四段作用,明确这部分提出了论点——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并回答了为什么要“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问题。再分析六至十三段,明确这部分回答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问题。第五段过渡,十四段总结。借此告诉学生,写作议论文的基本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比如写《论惜时》,先提出论点:我们要珍惜时间,这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接下去不是想古今中外都有哪个名人珍惜时间了,而是思考议论为什么要珍惜时间,这样去思考才能有独到的见解。果然,经过引导,学生思路开阔了。有的说,珍惜时间能使人生充实;有的说,珍惜时间可以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如巴尔扎克;有的说,珍惜时间能够为社会多做贡献,如鲁迅……接下去再去想怎样珍惜时间,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挤”,有的说合理安排……我想,经过这样的训练,定会有一部分悟性高的同学不再写那些人云亦云的文章了。

由《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三次教学,引发出如下思考:

一、教师要对教材研读透彻,既要借助于教参,但又不被教参束缚。教学上这法那法,研读不透教材就不可能有奏效之法。作为教师,要想教有成就,必须在教材研究上花大力气,只有把教材参透析透,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比如执教《赫尔墨斯与雕像者》,向学生提问:从课文第一句“赫尔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可以看出赫尔墨斯怎样的性格特征?学生如果答不上,教师又没读透教材,就只能告诉教参上的答案了——妄自尊大。如果教师读透了教材,就可以启发学生,把“赫尔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改为“赫尔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是否受到尊重”,比较一下,就知道原句表明赫尔墨斯不怀疑自己在人间受到尊重,要了解的是尊重的程度有多深,所以教参说是妄自尊大。教师如果不读透教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只能照本宣科了。再如笔者第一次执教《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利用课后“创新性思维的要素有哪些?”等等问题,满足于从课本中寻找答案,教学生学的是死知识。根本原因是受教参束缚,对教材读得不深不透。可见,只有把教材理解得“通体透明,形神兼备”,教师才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以自己丰厚的底蕴和鲜明的个性去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二、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研究学生的基础和兴趣,考虑学生认知心理需要。学生不愿被人牵着鼻子走,不愿被命令着强迫着做事。心里不情愿做的事难有热情和兴趣。藐视学生需要,就关闭了学生心灵的大门、智慧的大门,封锁了兴趣的大门、感情的大门,就像我们平常说的,死猪不怕开水烫了,那个时候,教师就真正黔驴技穷了。因此考虑学生认知心理需要十分重要。

比如教学《敬畏自然》,笔者在研读课文之后,发现本文思想深邃,正是学生需要的。所以决定利用这篇课文让学生积累思想。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写人与自然关系的作文提纲。写完之后全班交流。有同学发言了:先写自然被破坏的现状,然后再写破坏自然的危害,最后呼吁保护大自然。接下去大多数学生思路都大同小异。这早在我意料之中,我故意说,太团结了,想法都一致,有不同看法吗?学生你看我,我看你,无奈地摇摇头。我知道火候到了,就大声说,想知道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看法吗?请看严春友的《敬畏自然》,看看文中哪些思想是我们没有的,这节课我们的任务就是积累思想。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书读了起来,精力高度集中,马上就有了发现:课文把自然拟人化了,说人是自然最杰出的作品;人只是大自然机体上的普通的一部分,一个器官;爱自然就像爱护我们自己的身体;在大自然面前,人的智慧并不值得骄傲;大自然的智慧无与伦比,用死的物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包括蚊子苍蝇、鲜花绿草,而人却不能制造一个哪怕最简单的生物;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我想学生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看法肯定印象深刻,同时,他们思考问题的思路和方式也受到了启发,得到了锻炼,看问题的眼界也宽了。

三、教师对教材要大胆取舍,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适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对语文这一科来说,教什么远比怎么教更重要。就像笔者教《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决定教学生学习论证思路,这一点至关重要。怎么教则是技巧问题。可以编写提纲,可以分析开头作用,分析过渡作用,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等等,殊途同归。而教学内容的取舍则直接决定着学生课堂学习收益的大小。面对内容丰富的教材,是积累词语还是学习语言表达,是学习构思还是学习写法,是研究思路还是研究详略安排,是理解主旨还是句子含义等等,语文真是太庞杂了,有时面对一篇课文,想了很久都不知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之内应让学生学会什么,也就参考书怎么说就怎么教吧,这也许就是语文教学长期以来低效的原因吧!其实,这个问题早就有人告诉我们解决办法了,那就是把教材当例子教,而不是教教材。到底怎样把教材当例子教?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教师教学就好比厨师做菜,厨师得知道手头都有什么原材料,吃饭的人需要什么,他有什么条件。教师要把教材当例子,就必须学会舍弃。当然,舍弃的前提是把教材研读透彻,知道手头有啥宝贝,其次知道学生需要啥,这样把教材当例子才不是空话。也就是说,面对一篇课文,教师应首先问自己,用它教会学生什么,而不是怎么把这篇文章教会。比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思考题 一: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归纳一下变化的原因。用这个思考题,是什么也教不会。因为只要认字,就知道问题的答案课文写得清清楚楚,一点教学价值也没有。莫不如让学生利用课文学点描写景物的词语,学学用什么方法表达感情。这就是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区别。

这就是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使用的几点思考,希望同行们指教。

(作者单位:通辽开鲁县三中)

猜你喜欢
教参议论文教材
教材精读
议论文阅读专练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开发出自己的实用教参
神秘的教参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
教师、教参、教学之辩证分析
三十年来我国语文教参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