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网络流行语透析①

2013-03-27 13:15姚彬彬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10期
关键词:屌丝流行语语言

姚彬彬

(1.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2.湖南省武冈市展辉学校,湖南 武冈422400)

互联网飞速发展并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上班、学习、购物、聊天、娱乐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在互联网世界中,人们的交流依然离不开语言。与日常用语不同,网络流行语是网民约定俗成并频繁使用的网络语言。网络交流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网络语言的使用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从中把脉时下各种社会问题,探寻其深广内涵。具体到带有“世界末日”色彩的2012年,网络流行语的喷发告诉我们这是意味深长的一年。

2012年,莫言将他的故事讲到瑞典,中国人首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件究竟是文学的盛宴还是政治和经济上的妥协?国内外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诺奖在国人心中不再是高深莫测遥不可及。08年奥运之后的中国人,带着意犹未尽的自豪感和微妙的心态,眼光投向伦敦,然而伦敦奥运公开透明的报道将西方对于这场盛事的种种态度一览无余地展示给中国人,自此,金牌第二不是遗憾,奥运光环走下神坛。人心惶惶的玛雅预言最终没有实现,人们回归现实生活的柴米油盐。房价仍旧高居不下,拼爹依然为人们所诟病。“表哥”落马显示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力量,而干爹又不断出场。网络热词中“屌丝”与“女神”一系列的衍生词汇透露出当下年轻人的生存困境和自我矮化的悲凉无奈,戏仿性的“××体”式语言结构继续风行,趋鹜一时,以丧失结构意义追求形式的快感,彰显着浓厚的后现代主义气息,大众网民生存状态和思想境况亦可见一斑。

一 2012年网络流行语盘点与分类

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息地将人类带入未知的明天,语言作为存在的家园与人类一同经历变数,抵达未知。每年,网络上都会流行一些新的热词、语录。而一年过去,有些保留,有些被人们腻弃。盘点2012年网络上出现的诸多流行语,探究这些流行语产生的原因和存在形态,是我的第一个任务。

(一)原创与衍生

2012年网络流行语中有不少原创热词,首当其冲的“屌丝(或吊丝、叼丝)”一词便来头不小,时下在百度搜索键入“屌丝”一词可搜出上亿条的相关词条,照字面理解,“屌”即男性生殖器,“屌丝”就是“屌毛”。这一词的字面意思实在难登大雅之堂,然而从2012年至今,上至政客名流,下至学生民工,许许多多不同身份的人都甘以“屌丝”自称。“屌丝”一词何以受到众人的认同?追溯其源,“屌丝”诞生于有“百度贴吧罗浮宫”之称的“李毅吧”。在网络上不同名人的粉丝团之间爆发口水骂战或两个论坛的成员之间相互掐架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屌丝”最初是“三巨头吧”吧友对“李毅吧”吧友的嘲讽,而李毅吧的人却不以为耻,甘心接受,许多吧友干脆以“屌丝”自称,“屌丝”一词悄然走红。一时间,“普通网友自称屌丝,IT精英也自称屌丝,白领之间互称屌丝,文化名流也戏说屌丝。它更多是一种自嘲,在自我精神的维度放下精英姿态与体面身段,谦恭到了自我矮化的层面。”①“屌丝”一词是对一类人的概括以及他们的自嘲,屌丝自然出身平凡,有着先天不足后天缺爱的特点——“矮穷丑”。屌丝也渴望爱情,每个屌丝心中都有他可望而不可得的“女神”——“白富美”,阻碍屌丝的“逆袭”上升令屌丝自卑无奈的——“高富帅”才是“白富美”的青睐。在“高富帅”及一切与“屌丝”无缘的高端台面跟前,“屌丝”只能“给跪了”。屌丝非常自觉地躲在背后闷声当“白富美”的“备胎”,一直默默等待“逆袭”的机会,屌丝解决生理问题只能靠“撸”(自慰)。有男屌丝自然也有女屌丝,有“白富美”当然就有“土肥圆”,这一系列词语的创造和衍生可谓概括精当,妙趣横生。

我愿意将一些化用词和旧词转义而重新出现并走红网络的热词也归于此类。像“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而在2012年网络用语中则指那些奋发向上的事物和意念,网友多用以激励自我,也经常被主流媒体引用。“奇葩”一词本是指罕见珍奇的花,比喻义也是指美好出众的事物,而在2012年的网络用语中的“奇葩”却用来强调罕见特殊、行为举止怪异、荒唐古怪、超出大众习惯的人或事物,带有明显贬义色彩。“压力山大”一词谐音人名“亚历山大”,诙谐地表达压力像山一样,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个集谐音和比喻两种修辞而创造的新词迅速获得广大都市上班族的共鸣。

(二)× ×体

网络流行语体是网络流行语中的一大奇观,2012年之前出现的“淘宝体(亲,包邮哦!)”、“高铁体(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余温未了,新的语体又迅速占领网络语言的流行前线。2012年初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内地上映,由片名衍生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XX”迅速被引用至各个领域,“那些年,我们一起吃过的美食”、“那些年我们一起住的房子”、“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快男超女”……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逆运用——“那些年,我们这些没人追的女孩”。“那些年体”泛滥一时,引发了人们的集体怀旧。

2012年4月,电视剧《后宫甄嬛传》热播,剧中人物文言韵味的台词引起网友的模仿,特别是女性网友纷纷以“哀家、本宫、臣妾”自称;词汇上也有:方才、想来、极好、罢了;句式上也以“若是……想必是极好的,但……倒也不负……”取胜,嫔妃腔儿十足,“甄嬛体”凭空制造出许多欢乐。2012年5月中央电视台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全国,在美食爱好者的关注下,图文并茂晒美食成为网络潮流,许多餐馆也与时俱进,冠名以“舌尖上的××”招徕游客。

2012年7月,浙江卫视播出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节目收视率从第二期开始就稳居全国第一,节目组注重平民歌手的实力,追求内在美的态度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网友们也由“中国好声音”衍生出“中国好股票”、“中国好微博”、“中国好老师”等众多版本。2012年10月有网友截图指出古装公案剧《神探狄仁杰》中狄大人常对李元芳说一句话:“元芳,此事你怎么看”,元芳的回答也总是:“大人,我觉得此事有蹊跷。”“背后一定有一个天大的秘密。”这一桥段被网友调侃成“元芳体”,一时间新闻热点,个人琐事,事事必过问元芳。

2012年12月,韩国歌曲《江南style》MV自7月发行以来点击量超过10亿次,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视频中的骑马舞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火爆模仿,这种“style体”在中国国内也被推广,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航母style”。11月25日,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成功起降歼-15舰载机,起飞指挥员的“起飞手势”引起网友的广泛模仿,被称为“航母style”。2012年末盛行的“玛雅体”源自人们对古玛雅人“世界末日”传说的质疑。“请问玛雅人靠谱吗?要是靠谱我就……”。“玛雅体”句式火爆一时,然而最终人们迎来了2012年12月22日的曙光,“末日”并没有到来,玛雅预言也随着2012年的结束慢慢被人们淡忘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

(三)一语成名

我将那些被个别网友发觉使用并引起轰动的热词、语录归类于“一语成名”,这些词句来源广泛,有出自文学作品,有出自媒体传播,也有出自名人微博。“感觉不会再爱了”据传是源自一个00后小男孩在网上的吐槽:马上就要13岁了,单身,身心疲惫,感觉不会再爱了。这句话使得网上众多二三十岁的青年男女为之一振。“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与上句同样盛行,而且所指超已经出情感范围,用来表达对境况的无奈不满等消极情绪。

2012年十八大召开前,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调查节目。记者以“你幸福吗?”为主题采访各地群众,得到的回应也千奇百怪,使“你幸福吗?”成为网络流行语。“我能说脏话吗?”一语也出自媒体采访。2012年国内油价三度上涨,某电视台记者针对油价上涨征询人们看法。面对记者的采访,一男青年直言不讳:“我可以说脏话吗?”一经播出这位青年便有了“油价哥”的称号,而这一句“我可以说脏话吗?”也被网友们传播开来,用以发泄情绪。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是2012年众多网络流行语中看起来最文艺的一句。这一句最出现于2011年9月出版的一本书的书名《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后来也有同名网文和歌曲。“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流行开来,多运被用于分手恋人对对方的怀念,或离别时的祝语,也有网友恶搞说“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霹雳”,逗人一乐。

“躺着也中枪”一语表意十分生动,意思是平白无故被指责、被点名。“膝盖中了一箭”与“躺着也中枪”意思有所差别。它源自《上古卷轴V:天际》游戏中的卫兵说的一句英语,翻译过来意思是:我曾经和你一样是个冒险者,直到我膝盖上中了一箭。这一句常被网友用来调侃心酸历史,其句式为:“……,直到我膝盖上中了一箭。”

“总觉得这样才算真的爱过”又称“真爱体”。2012年12月27日,演员王珞丹在其新浪微博中说道:总觉得这样才算真的爱过。并附一张膝盖疲伤的美腿自拍。引起网友各种猜测和调侃,王珞丹马上澄清膝盖上的淤伤为练舞所致,而此语已广为流传引用。

二 2012年网络流行语的内在特征

以上概述将2012年国内出现的网络流行语已经进行了分类梳理,网络语言与社会生活联系之紧密不言而喻。以下将结合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状态及网民心理,进一步探究2012年网络流行语的语境及其自身的特点。

(一)后现代主义的语言文化氛围

“屌丝”热的兴起以及诸多网络语言的杂彩纷呈,背后有深远的文化意义。自称“屌丝”的人大多是失意的,自然谈不上成功,但何谓“成功”?怎样才能成功?屌丝心中有屌丝的态度。“在‘成功学’盛行多年后的今天,‘成功’也在被解构,现实也变得越发骨感。面对普通和平庸的自我,接受还是拒绝,顺从还是反抗?他们付之一笑:我是屌丝。自我矮化,既是对道貌岸然的不屑,也是对社会利益团体越来越固化的对抗。”“屌丝”有难以突破的上升瓶颈,但别认为网上那么多以“屌丝”自居表现出对立、不合作态度的人在现实中就真的是一无是处,可怜兮兮。真正的弱势个体挣扎在底层生活需求的边缘,绝无空闲在网上侃侃而谈,那些所谓的“屌丝”多是在现有生活基础上渴求更好生活状态而不可得的一群人。

现代世界充满差异流变,而为适应这一不规则状态,大量边缘化、局部性的小型叙事被抬高、被扩大。影视作品、媒体传播、网络文本中的任何只言片语都有引起受众关注的可能。截取片段以彰显,对局部的夸张和扩大,其机动创新,争异发展都自觉而然,充满偶然性。上帝已死,真理亦不会永恒,终极意义令人捉摸不定,只剩下片段思想散落在现实的维度里,这一切都是现代性的必然趋势。“生产中经常不断的变革,一切社会关系的接连不断的震荡,恒久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各个时代的地方。一切陈旧生锈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见解和观点,都垮了;而一切新产生的关系,也都等不到固定下来就变为陈旧了。一切等级制度的和停滞的东西都消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于是人们也就只好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生活处境和自己的相互关系了。”生产力的突飞猛进引起生产关系的激变,一切固有观念都有着被颠覆的危险。人们以“屌丝”自居、放弃抵抗的姿态出现,既是在经济上对“成功”的嘲弄,也是从精神上对崇高与必然性的反叛。

网络流行语中语体语录的生造,截取只言片语或改词换意造成主题瓦解,而且大众参与,自然会有雅俗交融的效果,其主要形式特征包括:杂拼和精神分裂。

“杂拼源自现代派的戏仿,即以滑稽手法模仿经典,从中制造差异错位,引起人们的笑骂思考。”戏仿本有鉴赏批判功能,但因过分泛滥,也会导致新意的衰竭,于是戏仿褪变成杂拼,杂拼缺少批判性,而这种重复再生产增强了语言的消费性。高帅富、白富美、矮穷丑、土肥圆系列词汇的杂拼组合史无前例,然而精妙之余若将这些词作为标签过分地在现实中给人对号粘贴,久之则陷入恶俗的境地而索然无味。

“精神分裂是指后现代特有的认知规律:诸如时空倒错,概念游移、历史健忘、道德荒谬。”在甄嬛体、元芳体的流传中,一些网友截取语体中的称谓,切合现实生活,言必称“本宫、臣妾、哀家、大人、元芳”,叙说中的用词也借搬古调:方才、想来、极好、罢了、必有蹊跷,在言语表达上造成穿越的效果。“撸”、“备胎”、“正能量”、“奇葩”这类词的转义扩大了能指,也使其本身概念发生游移;“感觉不会再爱了”、“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等语句穿插使用,故意脱离原本的语境,用于表达对现状的不满;而用“黑木耳”、“芭蕉”、“葡萄”(岁月像把杀猪刀,黑了木耳,弯了芭蕉,紫了葡萄)等词借指男女生殖器和乳头,是一种恶俗创意也体现了道德的荒谬。词汇本体的精神分裂是工业文明下语意困境的自我张力,至于会伸向何方,在等待后现代主义戈多的大众流浪汉也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三十余年,所创造出的铺天盖地的商品经济及如今的网络潮水,造成视听混乱。宏观叙事的逻各斯中心受到质疑而瓦解,人们缺乏理论思想而陷入局部的小型叙事。语言作为与人们共存的家园亦与人的思维紧紧关联,体现在网络流行语的冰山一角也稍可窥见人们思想状态中的后现代主义语言文化氛围。

(二)语言的狂欢

从网络较为宽松的自由表达环境来看,将网络看作一个虚拟的狂欢世界再合适不过了。人们在微博、QQ、贴吧、网络论坛、聊天室等虚拟平台上进行交流容易变得肆无忌惮,就像在狂欢节中向百姓开放的广场,在这里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中心与边缘关系发生逆转。网友用自己的网名、网络ID、账号名或以游客身份参与交流表达,就好比狂欢节中人们化了装或带着面具。“面具”以语言符号掩饰真实身份,使贫富雅俗的对立消失,人人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并且让人们有了摆脱束缚、进入新的自我的可能。这种欢闹开放的语境,恰是人类走向自由对话的内在动力。为了在平等语境中宣扬自我,网络词汇的衍生创造层出不穷,网友们智慧的语言创造力得以展示,同时由于缺乏约束,语体词汇的肆意修改套用胆大离奇,也出现了很多恶搞现象。

“网络恶搞通过对原有母本的重新解构,改变原文本的叙事逻辑,建立新的文本,形成了完全异于母本的叙事格局。它依托于网络的特性和大众的接受心理,实现语言的狂欢盛宴。”2012年由中学生发起的“杜甫很忙”系列图片火爆网络,他们针对中学课本里的杜甫头像展开想象,还杜甫一个全身照。于是杜甫搂着美女、用上了手机、挎上机枪、开着摩托、弹起了吉他、玩起了篮球……这些图片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传阅和转载并乐于其中。针对这一现象,河南诗协会长马新朝在大河网刊文《恶搞杜甫不能没有民族底线》大加批判,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也在微博上引用韩愈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一诗,讽刺涂鸦者没文化,但上海作家协会副会长、著名诗人赵丽宏认为,中学生涂鸦杜甫只是出于游戏心态,没有恶意,因此公众不必反应过度。网友也普遍表示:涂鸦只是娱乐,被批没民族底线太严重。

(三)言说的虚无

当你深陷网络流行语的氛围当中时你在说些什么?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的中介工具,本身没有意义,个人跟随大众人云亦云,在无意识中受到语言规则的限制,成为流行语的传话筒。

网络热词的创造属于语素拼杂和词义的衍生,其中语言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必然发生变化。“所指和能指分开来考虑虽然都纯粹是表示差别的和消极的,但它们的结合却是积极的事实。”单个的词语没有实在意义,只有联系到整体语言系统才有指示意义。所以在观察网络流行语时也必须意识到它所生存的网络语境,只有在这个整体语境中得以繁衍的网络流行语才取得能指的扩大,而高于所指。高、帅、富三个不同词素竟也能拼凑出一个新词,用来表示那些身材高大长相帅气经济条件好的男士。至于具体是指谁,在现实中却鲜有人承认自己就是“高帅富”,但以“屌丝”自居的人依然乐此不疲地给稍有显摆的人冠以此名。“备胎”、“奇葩”等词汇在原意上的衍生既有比喻义的创造,也有词意的转义和游移,进而扩大了能指范围,造成一种与所指脱离而专注于热词本身的趋势。特别是“元芳体”的泛滥,导致“元芳”一天之内被询问250万次之多,“元芳”哪里忙得过来。由此,“元芳体”的盛行从最初的恶搞电视剧到以这种方式征询人们的看法,直至泛滥后,众元芳们的看法已经不重要了,引用者只是以这种方式来把他所关注的问题强调和表达出来,语体本身的意义已经走向虚无。

衍生词汇语义的播撒与延伸,语体的无限制地复制,无视语言规则和母本语义、忽略时空限制,自由变化,形成集体性的狂欢式表达,为了实现表达快感,而很少考虑表达的意义。“语言在纯粹闲谈中,在口号以及习语的误用中使我们失去了与事物的真实关系。”所以,网络流行语的泛滥也容易导致产生厌弃意义、玩弄文词的虚无主义。

三 2012网络流行语的意义构架

这些网络流行语来源各异,感情色彩、表意特征也各不相同。其中所蕴含着比较直观的民意诉求,也有含蓄的个人的情感叙事。互联网无国界,世界潮流引领流行文化,网络语言亦不例外,流行语中外来文化因素的注入也不可忽视。网络流行语包罗万千,雅俗共赏,究其意义构成,须考虑参与者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现实及文化意义。

(一)庶民的胜利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 090万人。”庞大的网民数量决定了网民的在互联网上的言论有民意表达的成分。结合2012年网络流行语的后现代主义的语言文化氛围和其狂欢性,可以发现其实网民的情绪是一种草根族的宣泄。人们在“屌丝”语境中自我降格,诙谐的标榜又不至陷于绝望;人们在“那些年体”中集体怀旧,也都是普通人们对他们的过去美好或感伤的纪念;舌尖上的中国、中国好声音备受关注,不仅仅是它们给观众美食美声的感官享受,在它们的背后透露的更多的是平凡人的故事。

一个热词的诞生必定是因为引起了一群人的共鸣,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者是一群有着共同心理诉求人。2012年8月26日,陕西延安境内发生特大交通事故,相关人员赶赴事故现场。其中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手佩名表面带笑容的照片引来网友们的愤怒围观,马上就有网友整理出杨达才佩戴不同款式手表的照片共计11张,“表哥”一词蹿红网络,随后杨达才又被网友陆续挖出所戴眼镜、皮带皆系名牌,被网友戏称“全身都是宝”。陕西省纪委纪介入调查,发现杨达才确实存在严重违纪问题,终被撤职,大快人心,网络舆论又一次取得胜利。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评论热点事件时产生的网络热词正是民众舆论集聚的焦点。

“语言作为社会规范符号系统和说话人处于同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轴线上,因此它是共时符号系统。这个系统由历史事实和共时事实所构成,历时事实是在共时系统中的投射。对于说话人而言,共时符号系统既是社会现实,也是心理现实。”源于现实的网络流行语又反作用于现实,特别对于热点事件的聚焦而产生的舆论效果会唤起人们的公民意识,网络流行语扩大了网络舆论的影响力,从而有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

(二)“他人话语”中的自我意识

一个人接触网络流行语之先,于他而言,网络流行语是一种“他人话语”。人们在这种网络语境的氛围中耳濡目染,容易发生自觉模仿,从陌生新奇中找觅得归属感。在模仿中自我意识悄然注入,指挥对语言的个性化改造,使“他人话语”适合自己,变成自己的语言。“总觉得这样才算爱过”,王珞丹为拍戏练舞双膝疲伤终不悔,IT男熬夜写程序至双眼肿胀“才算真的爱过”。如此感悟式话语也包括“感觉不会再爱了”、“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和“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人们将这些适合第一人称表达的“他人话语”套用于自己身上不一定能和原始发言人感同身受,却轻松完成自我抒发。贴吧、论坛、空间、微博等网络交流平台给人带来网上的互动却也割裂了人们现实生活的交际圈,使人易于抒发自我寻获共鸣,也容易使人更加寂寞。网络上的群聚对比现实心理的孑然,当虚拟的欢呼找不到现实的落脚点,加之类似如上的“他人话语”的自我暗示,落寞的情感意识便泛滥起来,如此之下,玩弄文辞也不过是悲观色彩的自娱自乐。

感悟式话语的自我抒发及借用“他人话语”的方式将自我意识溢于言表,对话式话语的模仿则体现更多的涵义。“你幸福吗?”“我姓曾。”当央视记者要采访一个中年务工男子时,该男子表示“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问我。”记者继续追问,于是发生了以上令人忍俊不禁的对话。记者在采访一位正在广场拾捡塑料瓶的老人时同样收到了答非所问的回应,当被问到“你幸福吗?”老人回应:“啊?我耳朵不好。”务工男子的不合作态度和出人意料的回答引人深思,拾荒老人的幸福晚景也令人堪忧。相比另一些用简单的话语诠释幸福的“幸福者”,人们对于以上的受访者有更深的印象,就像悲剧总是更加沉重和深刻。2012年网络流行语中“你幸福吗?”、“元芳,你怎么看?”和“我能说脏话吗?”分别出自央视记者、元芳和油价哥之口,对话式话语有着思维互动的优势,人们在使用这些流行语的时候,起到了揶揄调侃和强调突出的作用,一语既出,态度鲜明,且做停顿,等待一个可有可无的回应。调侃中或体现了表达者玩世不恭的关注方式,或折射出表达者驻足延宕的社会思考,从而加剧现实焦点的关注度,也凸显了个人的表达意图。

(三)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归化

在2012年的网络流行语的语体中,“玛雅体”与“江南style”均属外来文化的衍生语体。

09年美国大片《2012》极其震撼的影视效果给观众以真实的末日恐慌,之后每发生一次地震、海啸、核泄漏都牵动人们的心弦,甚至出现日食、月食、地陷、动物集体死亡等这些古来有之自然现象,都会让人联想到世界末日。“请问玛雅人靠谱吗?要是靠谱我就……”,就怎么样?就不去上学了,就不去上班了,就不准备买房了。那干什么呢?旅游,结婚,和家人待在一起……大多数人只是说说而已,然而也不乏有少数极端的人果真把自己的积蓄挥霍一空,甚至有人自行制造“诺亚方舟”迎接末日,成为新闻笑谈。不管相不相信末日,至少当人们在思考这一问题时很容易有这样的倾向:如果世界末日要来了拼命工作还有什么意义?还不赶在末日到来之前把所有的钱都花光?玩笑话有认真的潜意识在里面。在“玛雅体”的“天问”中,有人们对现状的不信任,对平淡生活的躁动,对现实的不满。因为不满,而渴望毁灭,希望通过毁灭获得新生。在人们相信末日传说的背后,是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韩国歌曲视频“江南style”红遍世界可谓艺术无国界。细细观察国内互联网上除了火爆的“骑马舞”模仿,更有视频剪辑,配上“江南style”的录音称为“××style”,十分搞怪。原作风格无可复制也无法超越,混杂的拼凑久了也会给人带来审美疲劳,但极富生命力的“style(方式,范儿,风格,气质)”一词得以再度重生。随着中国首艘航母“辽宁号”下水,起飞指令“航母style(走你!)”载着中国人的强国梦横空出世,继模仿热过后,“航母style”再度扩散,列车上乘务员的发车动作被称为“火车style”,火警出勤也来一段“火警style”,某高校土木学院把自己的晚会称为“土木style”。从舞曲到动作,从动作到范式,韩国“江南style”歌曲的制作人可能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的歌曲视频传到中国会发生这样波浪式的演变。style本土化的改造丰富了网络流行语的内容,延伸了语体的生命,也增加了网络流行语的内涵。

四 结 语

语言的历时性和共时性决定了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延续须有现实基础。2012年的网络流行语有很多是从新闻事件中产生的。新闻具有时效性,当事件隐去,这些相关的热词语录也会承载着它们的“典故”慢慢被人们淡却。截止本文完稿时,相去2012年几近半载,有些热词已经过期,像盛极一时的“切糕”,一度成为网友对一些新疆人强买强卖和公安部门在处理纠纷时过于偏袒少数民族的愤慨。通过岳阳公安局的最后澄清,切糕引发的群架事件破坏财物之巨并非赔偿天价切糕的谣言,“切糕”终在完成它还原事件真相的使命之后退出了人们的视野,经历此事也给人们上了教育性的一课。

并不是所有的流行语都只是昙花一现,2012年7月15日发行的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就收录了“给力”、“雷人”、“宅男宅女”等网络热词。《现代汉语词典》的权威性让这些词有了“合法”保障,然而语言的使用和演变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12年十大流行语”,年度热词“正能量”排在第一,而最为火爆的“屌丝”等词榜上无名。其中固有“屌丝”本身难登大雅之嫌,亦有《咬文嚼字》编辑部欲倡导积极的主流价值观的主观意愿,然而只有当整个社会环境更多一些获得上升的“鲁滨逊”,更少一些上升空间被阻扼的“于连”,相信也就是“屌丝”该彻底退隐的时候。

“因为语言是存在之家,所以,我们是通过不断地穿行于这个家中而通达存在者的。”网络流行语体现了广大网民创造语言的智慧,同时,网络流行语与社会文化的关联密不可分,有着与时俱进的连续性。每年的网络流行语或许只盛行一时,但从中能探寻国民的舆论焦点和国民心理。外来文化对网络语言也有一定影响,却在中华民族的深厚的文化根基之上迅速被归化,而产生新的语言形式。

语言学问题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值得我们不断探究。2012年度国内的网络流行语还不足以反映整个网络流行语的全貌,本文对2012年的网络流行语的透析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作为网络流行语言研究连续性中的一环,也提供了一些思考的角度和观点,或许可以给今后的研究作为参考。

[1]林 奇.屌丝传——从精神胜利到自我矮化[J].新周刊,2012(37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赵一凡.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西方文论讲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4]才凤伟,刘 彤.网络恶搞——后现代大众文化的新阵地[J].世纪桥,2007(5).

[5](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德)马丁·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熊 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互联网天地,2013(1).

[8]张绍杰.任意符号系统和自然符号系统——索绪尔与韩礼德语言哲学思想探索[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2).

[9](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屌丝流行语语言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语言是刀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自我矮化症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屌丝”六儿的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