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改造陋俗文化的路径探析①

2013-03-27 13:15杨松菊刘图其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10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

杨松菊,刘图其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和低俗的思想观念的存在,对社会风尚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产生着不良的影响。对此,中国共产党大张旗鼓地开展了一场改造陋俗文化的运动,不仅取缔了各种丑恶现象,而且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何谓“陋俗文化”?有学者认为,陋俗文化是指特定时期内体现于风俗惯制上的并为传统人伦文化所认同的文化糟粕[1]。它包括传统人伦文化观念中的糟粕及其所铸成的陋俗两方面的内容。陋俗文化不仅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背道而驰,而且会影响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的实现[2]。陋俗文化虽然与小农经济形态、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意识有很深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人的体能和心智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但这种文化糟粕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经过几千年的渗透,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且为人们所认同。要剔除陋俗文化的影响,必须从如下方面努力:

1.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逐渐被提高人民群众所认同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就已经意识到,陋俗文化的改造过程其实也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民主性和进步性战胜陋俗文化的封建性、腐朽性和落后性的过程。要打赢这一仗,必须对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则教育人民,因此,中国共产党要求“领导或推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包括爱国主义的宣传),领导或推动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批判。”[3]希望发展科学的思想以肃清落后的反动的思想,培养健全的科学人才和国家建设人才)。基于此种认识,中国共产党出版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各出版部门不仅重印和再版了解放前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单行本,而且还大量编译和出版了一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单篇著作,如《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学说》、《哥达纲领批判》、《哲学的贫困》、《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等。1953年,为了有系统有计划的翻译出版马恩列斯的全部著作,中共中央又成立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恩列斯著作的翻译,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开辟各种途径,推进全党和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陋俗文化改造过程的表率作用

要推进陋俗文化的改造,党员干部必须发挥模范作用。因此,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先把党员和领导干部武装起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党校主要阵地,以整党整风为主要途径,在全党中开展了以加强党风为目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强调指出要“在党内普遍进行政治教育,发动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毛主席的著作”[4],希望党员干部通过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原著中关于文化建设、社会风尚改造的精神实质,以便用这些理论来指导陋俗文化改造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整党整风运动也是中国共产党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途径之一。整党整风的目的就是希望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武器,反对骄傲自满、命令主义、贪污腐化、政治堕落等错误,改进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自1951年起,中央把整党建党与“三反”斗争结合在一起,使党内的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分子得到了适当的惩处。在实际工作中,党还结合土改、抗美援朝以及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与教育,有效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 广泛发展群众投入陋俗文化的改造运动,实行全民参与

陋俗文化在中国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要想对此进行改造,没有人民群众的认同和参与是绝对不可能取得成功的。睿智的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陋俗文化改造的整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展群众,掀起了一场新的群众运动,正如毛泽东所说:“什么工作都要搞群众运动,没有群众运动是不行的”,[5]“许多问题的解决,光靠法律不行,法律是死条文,是谁也不怕的。大字报一贴、群众一批评,会上一斗争,比什么都有效”。[6]因此,利用群众运动、实行全民参与被视为改造陋俗文化最有效的方式。

1.深入开展宣传教育,使陋俗文化的改造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要求和行动

从建国伊始,党和政府就把陋俗文化发行的宣传教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着力宣传党和政府关于社会改造和文化建设的各项政策,帮助群众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相信科学。当时主要是围绕着禁毒禁烟、废除封建婚姻制度等运动进行宣传。在禁毒斗争中,全国各级机构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开展了反对烟毒的宣传活动,充分发挥群众在禁烟禁毒中的积极作用。从1950年8月16日到26日,北京市十天之内即召开了大小会议一万多次。全国各省共召开了各种形式的会议76万多次,许多人由此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觉悟了的群众主动的参与禁毒工作。对于家里有吸毒贩毒情况的,很多都是主要检举或要求亲人自首。为了让新《婚姻法》深入人心,中共中央和政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少数民族地区和尚未完成土地改革的地区除外),开展一个大规模的宣传婚姻法和检查婚姻法执行情况的群众运动,根本摧毁包办强迫、男尊女卑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树立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7]在运动中,各地充分利用墙报、广播筒、文化站、剧团、民间艺人、幻灯放映队、电影院、报纸等一切宣传力量在群众中广泛宣传婚姻法。据统计,华北地区在运动中共集训、普训了1 555 281名基层干部和积极分子,印发了1 098 500份宣传品,出动了100多万宣传员,采取分村(街)、分片包干的方式对群众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8]。

2.利用群众性的“大检举、大揭发、大清理”进行陋俗文化的改造

随着宣传工作的不断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逐步被发动起来,积极参与各项陋俗改造的活动,使陋俗文化改造运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根据中央“首长负责、亲自动手”的指示,各级党组织充分发动群众,很快掀起了一个群众性的大检举、大揭发、大清理的高潮,从而在全社会形成极大威慑力,使得盛行于旧社会的各种污泥涤水很快得到铲除,社会呈现出新的面貌。据不完全统计,在禁毒禁烟运动中,至1952年11月,河南省地运动中即收到儿子检举父亲、妻子检举丈夫的事例680余件。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收到群众的检举信1 312 535件,检举毒犯220 806名[9],从而震慑了毒犯,有34万余名毒犯前来自首、坦白悔过并检举他人,保证了禁毒禁烟斗争的胜利。在三反运动的高潮中,人民群众检举揭发的威力也从各个方面显示出来。许多干部家庭、工人家庭、工商业者家庭掀起波澜。如察哈尔省察中电业局职工家庭史光香动员她丈夫坦白贪污行为。北京市第三区军属代表杨际华检举了她丈夫的贪污行为。北京市第七区青年团员盛玉森说服他父亲坦白行贿行为。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重大案件浮出水面,一大批贪污分子受到处理。比较典型的是对原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原天津专员张子善严重贪污事件的处理。张刘两人曾经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抵御不住糖衣炮弹的攻击,以权谋私,给党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被判处死刑。

三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

为了肃清落后的和反动的思想,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以科学的精神战胜落后的、封建的、愚昧的东西。建国初期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党和政府主要从改造旧有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繁荣文化艺术等方面进行努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1.改造旧有的文化教育事业

“反映旧制度的旧思想的残余,总是长期地留在人们的头脑,不愿意轻易地退走的。”[10]建国初期,为了形成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相适应的文化教育事业,以毛泽东为首的人民政府对旧有文化教育事业进行了改造,以“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11]为此,中国共产党从学校教育、电影戏曲、新闻报刊等阵地着手,对旧有文化教育事业进行了改造。一是改造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旧学制,取消国民党政府在学校中开设的“党义”、“公民”、“童子军”、“军事训练”等反动课程,逐步开设革命政治课。二是调整高等院校的院系。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提出进行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决定,确定以“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院系调整方针。这一工作于1953年基本结束,各类高等学校的性质和任务都比以前更明确,工科院校得到了发展,改变了旧中国在高等院系分布和学科设置上的不合理状况。三是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1951年秋季,周恩来向京、津两地高等学校3 000多名教师作《关于知识分子和改造问题》的报告,掀开了对旧有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帷幕。运动在1952年秋基本结束,促进了知识分子立场、世界观的初步转变,也促进了他们对执政党的认同[12]。四是对电影、戏曲等其他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造。按照毛泽东“推陈出新”的方针,中央决定在继承我国传统戏曲遗产的基础上,对旧有戏曲不良内容进行必要的适当的修改,并在新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发展。党和政府还对反动的、淫秽的、荒诞书刊图画等进行清理,因为“这些图书散布了大量的地方、资产阶级的反动腐朽思想和堕落无耻的生活方式,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少年、儿童的毒害很大。”[13]

2.大力发展人民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为了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使人民成为文化教育的主人,国家一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教育,改善办学条件。二是开展扫盲教育。为了有效开展这项工作,中央成立了以楚图南为主任的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各省、地、县也建立了相应的扫盲机构。到1956年止,全国接受扫盲教育的人数达到7 000万人,累计扫除文盲800多万人[14]。三是大力发展社会教育。这种社会教育主要是指开展业余教育,比如通过创办速成中学、补习学校、农民业余教育等方式对人民大众进行文化教育,提高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四是对旧有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造。

3.发展繁荣文艺,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为了“提供文化艺术为人民服务,启发人民的政治觉悟……发展人民的戏曲电影事业”[15],中国共产党首先明确文艺工作者的任务,认为“文化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积极地发展适合群众需要的新的文学艺术和电影的创作,同时对民间原有的各种艺术和文化娱乐形式应广泛地、正确地加以发掘、利用、改革和发展。”[16]在对文学、戏曲、电影等文艺领域进行整顿的基础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为文艺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文艺界按照“三贴近”原则,创作了许多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作品,特别是摄制了一些优秀影片。据统计,到1952年,共摄制新故事片86部,记录片57部,翻译片101部,迅速改变了我国电影市场的状况。在文化创作方面,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对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起了重要的作用[17]。

四 加强制度建设,加大惩罚力度,为陋俗文化改造提供重要保障

邓小平曾经说过: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这一道理同样适合陋俗文化的改造。为此,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在制度的建设方面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1.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

由于陋俗文化的根深蒂固,仅仅靠道德的约束是不可能铲除各种陋习的。为此,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是陋俗文化改造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和一些大行政区的政府就制订了一些有关惩治社会陋俗的法规,如《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内务部关于贯彻严禁烟毒工作的指示》、《西南军政委员会关于禁绝鸦片烟毒的实施办法》、《西南区禁绝鸦片烟毒治罪暂行条例》、《内蒙古自治区禁绝鸦片烟毒实施办法》、《东北人民政府关于严禁鸦片烟毒及其他毒品的命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共中央关于处理反动的、淫秽的、荒诞的书刊图画问题和关于加强对私营文化事业和企业的管理和改造指示》等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为确保陋俗文化的顺利改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加大打击破坏陋俗文化改造行为的力度

在党和政府大力开展社会陋俗的改造过程中,由于思想意识落后的影响,抵制甚至抗拒社会改造的大有人在,为此,中央决定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对破坏陋俗文化改造的行为进行大力打击。比如,在婚姻法颁布后,包办婚姻、打骂妇女的现象依然在农村大量存在,其主要原因在于:在过去的家庭中,丈夫打骂妻子、公婆虐待媳妇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自家的家务事,外人无权干涉。为此,政务院在《关于检查婚姻法执行情况的指示》中明确指出:“必须对于因破坏婚姻自由而伤害、虐杀妇女或逼至妇女自杀的严重罪行,采取严肃的法律手段,予以制裁。各级人民政府对于这种已经发生的伤害、虐杀妇女或逼至妇女自杀的案件,应即进行检查。已判者,如有错误,应予查明,依法处理,未办者,必须严加追究,依法制裁,务使每个犯罪者都受至应有的惩处。”[18]此后,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社会舆论氛围开始形成。在禁毒禁烟运动中,中央对于大的贩毒案件和大的毒犯进行坚决的打击。仅据西南军政委员会民政部1950年的不完全统计,全区共破获烟毒案万余起,查获贩运制售烟毒罪犯万余人[19]。

五 准确把握陋俗文化发展的规律,确保陋俗文化改造的科学性

党和政府要想正确指导陋俗文化的改造,必须准确把握陋俗文化发展的规律。具体来说,必须正确认识陋俗文化改造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正确处理好陋俗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1.陋俗文化的改造是一项长期性和艰巨性的任务

陋俗文化的改造是一项长期性和艰巨性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陋俗文化的改造是一个长期的动态演变过程。关于陋俗文化的改造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这时的中国进入到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是因为贫穷落后而遭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二是西方国家的进化论学说传入中国,三是在进化论的影响下,国内出现了“开通民智”的文化氛围,形成了新的文化价值观念,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以改造旧习俗来拯救国家的主张,许多观念开始出现嬗变。但是,由于陋俗文化的变革受制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项条件的影响,一直到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其改造仍未结束[20]。建国初期,“由于中国社会曾经长期地受着封建主义的统治,虽然土地改革运动已经或正在从经济基础上给封建制度以根本的摧毁,而封建思想和封建婚姻制度的残余,不仅在一部分人民中,甚至在不少的干部,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21],陋俗文化的改革即使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各种丑恶现象和低俗思想观念的反复是有可能的。正如毛泽东所说:“观念形态的东西,不是用大炮打得进去的,要缓进,要用十年到十五年的时间来做这个工作。”[22]为此,必须做好打长期仗的思想准备。

2.正确认识陋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辩证对待传统文化

根据学者梁景和对陋俗文化的定义,陋俗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着紧密的联系。至少从形成的时间来看,二者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陋俗文化与传统文化又有不同。“陋俗文化与传统人伦文化不同,传统人伦文化不必非得具备陋俗现象不可,但陋俗文化却必须具备它。”[23]也就是说,陋俗文化既具有传统人伦文化观念,同时具备陋俗现象本身。正是由于意识到这一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封建时代的文化并不全是封建主义的文化,也有人民的文化,在反封建的文化。封建主义文化,也不全是坏的,不是全部可以无批判地利用的[24]。为此,必须要辩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要批判其中的封建、腐朽的部分,剔除糟粕,又要继承和发扬其中优秀成份,吸取精华。所以,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提出戏曲改革要区分“有益、无害、有害”三类标准,要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

[1]梁景和.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杨松菊.以陋俗文化的改造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社会科学家,2010(2).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6]阚和庆,陈长生.建国后政治运动的历史反思:兼论邓小平“不搞运动”的政治发展思想[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6).

[7]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贯彻婚姻法的指示[N].人民日报,1953-02-02.

[8]张志永.建国初期华北农村婚姻制度的改革[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5).

[9]王善中.建国初期的社会改造[J].历史教学,1997(8).

[10]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中共中央学校党史教研室编.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2]柳建辉,曹 普,罗平汉.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4]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

[15]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192.

[16]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7]田克勤,刘洪森.探析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和改造[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18]政务院关于检查婚姻法执行情况的指示[J].河南政报,1951(9).

[19]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综合卷)[M].北京:中国城市经济出版社,1990.

[20]梁景和.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1]政务院关于检查婚姻法执行情况的指示[J].河南政报,1951(9).

[22]黎见春,王 军.建国初期社会的转型与党对意识形态的整合[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23]梁景和.近代中国陋俗文化的嬗变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4]张小平.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改造[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1).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