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对策探析①

2013-03-27 13:15蔡凌霄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10期
关键词:农民工政府服务

蔡凌霄,李 昱

(1.湖南女子学院,湖南长沙410004;2.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042)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发展壮大为我国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民工已达2.6亿人,其中,跨省区流动的农民工占到了1.64亿人,农民工已经成为了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为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建设与社会转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非工非农的尴尬社会身份,却让农民工处于经济社会的边缘地位。尤其是近年来,在农民工新老代际转换的背景下,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矛盾日益显著,影响了农民工的素质提升和农民工的社会心理,成为影响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与社会和谐稳定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日益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2011年9月,文化部等三部委联合下发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同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对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提出关切,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需求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得到了一定的关注和改善,但目前尚未获得根本改善,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完善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 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资体制

根据2011年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我国将逐步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从经费投入来说,应该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体制,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投资体制。

一是真正发挥政府在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加大政府对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投资力度。“政府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主体,一方面中央政府把握政策的指挥棒,予以引导,下拨款项,给予物质支持;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统筹兼顾,因地制宜,使得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效力。”[1]首先,政府应进一步提高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投入力度,显著提升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有效提高城市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占科教文卫事业的支出比例,大力加强与改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场所对城市各个区域、尤其是对农民工集中的城市边缘区域的全方位覆盖,显著改变目前在农民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与场所建设投入不足的不力局面,有效满足农民工休闲、娱乐、信息及职业培训的文化需求。其次,加大经费支持,逐步降低、减免农民工使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费用,消除农民工享受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经济障碍,真正落实国家惠及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宏观政策,使农民工共享改革开放的经济文化成果,以文化融入有效促进农民工逐步融入城市社会,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最后,将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专项基金,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增长机制,完善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机制;同时,改革政府投入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方式,探索“采用政府招标、集中采购、委托生产、特许经营、以奖代补、项目外包等方式”[2],提高政府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是充分发挥企业在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过程中的共建作用,出台可操作性强的政策,进一步推动企业大力投资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首先,充分发挥企业的“经济人理性”,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建设中,鼓励企业投资,引入企业资金,弥补政府财力投入的不足,允许企业获取适当的投资利润,激活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运营机制,使日益丰富的城市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进一步有效惠及农民工。其次,利用大众媒介提高企业对投入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认识,加大对本企业农民工文化服务建设投入,建立与完善本企业的文化设施,加大文化软件的建设,丰富文化服务资源,建立长效职业培训与知识更新机制,满足农民工对休闲、娱乐、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文化需求,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增强劳动力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这实质上是企业劳动力再生产过程,在当前民工荒、农民工流动加剧、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的严峻形势下,意义更为重大。最后,利用大众媒介和社会舆论,增强企业的道德责任,促使企业认识到企业发展至一定阶段、一定规模,企业有责任与义务将利润的一部分用于本企业农民工的文化服务建设,以人为本,使农民工与企业共享企业建设与发展成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三是重视社会组织在农民工文化服务建设过程中的参与作用,吸引社会组织资金向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投入。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深度转型期,政府的财力与不断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大,市场经济转型期的企业由于其短期市场预期与日益增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投资农民工文化建设的动力不足,这两方面的主要力量造成了政府与市场投入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薄弱地带,这需要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第三种力量来支持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这种力量从国外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来看,可以由社会组织或非政府民间组织来担任。实际上,“理论界普遍认为,非政府组织是政府、市场之外的第三支社会中间力量,它的存在本身是对政府、市场的补充和平衡。”[3]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培育完全民间性质的社会组织,诸如民间公益基金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民间团体等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企业不为、政府不能”的社会补充作用。另一面,让社会组织认识到投入建设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紧迫性与重要意义,加大社会组织对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投入力度,并大力发挥社会组织的专业性和志愿性,与政府、企业合作,为农民工提供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职业培训等文化服务,成为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二 创新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运行机制

一方面,拆除农民工户籍制度藩篱。打破城乡分治的户籍壁垒,消除农民工非工非农的尴尬的社会身份,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享受与市民相同的待遇。在文化教育与职业培训、就业机会与就业层次等方面,与城市工人机会均等;劳动待遇上,农民工与市民同工同酬同;在社会保障上,农民工与市民共享城市社会保障资源。通过以上诸方面的制度创新,实现逐渐缩小农民工与市民收入之间差距的目标,最终有效提升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从根本上增强农民工的消费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同时,剥离了附着在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上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有利于农民工与市民一样享受到务工地政府提供的均等化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

另一方面,构建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政府方面,农民工务工城市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发挥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导作用,调研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实际情况,拓展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对象、内容及方式,逐渐给予农民工以市民待遇,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规划,切实保障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基本条件;公益性文化单位将农民工纳为服务的重要对象,要分析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新特点与新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公共文化娱乐服务、职业培训服务,扶持农民工文化团体,开展农民工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农民工所在的企业作为用工单位,必须依法保障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务权益,根据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发展及需求趋势,加强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长效制度建设、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水平,支持农民工自建文艺团队,推进农民工文化生活常态化;农民工所在的城市社区,作为农民工与市民互相了解、融入城市文化、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场域,必须及时掌握本社区的农民工的规模、特点与文化需求,将农民工纳入其文化工作日程,与所在区域的企业联动,提供针对农民工与市民共融的制度化、常态化、创新性的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活动。

三 提升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意识

提升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务参与意识,有利于及时掌握农民工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的具体需求,提高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甚至,可以促进农民工自身的文化创造性,有效解决目前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矛盾。至于如何提升农民工的公共文化的服务的参与意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加强文化参与意识传播。利用农民工容易接触和影响大的网络、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及企业的内部传播媒介,大力进行公共文化服务参与意识的传播,消除传统文化钳制下农民工形成的盲从、依附、崇拜霸权与秩序的社会文化心理,强化农民工社会分析意识、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张扬农民工的文化参与意识。

另一方面,加强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培训。针对农民工农民工文化程度偏低造成的文化参与意识淡漠的现状,政府、社会和企业,除了加强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农民工的子女的义务教育外,有必要创造条件和创新形式与载体,加强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培训,尤其是农民工参与意识、民主意识的文化培训,增强农民工参与文化的知识储备,从而有效提升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意识、提升农民工文化行动能力。

四 创新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与形式

一是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必须较好地体现时代文化特点、时代文化媒介特征和文化需求新趋向。当前社会,是一个大众传媒技术日益高度发达的媒介化社会,媒介文化的内容、形式与传播方式,格式化了大众公共文化需求的内容、形式及文化接受习惯,作为媒介社会影响下的一个群体,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也毫不例外受到媒介文化的影响,文化需求打上媒介文化和流行时尚文化的烙印,产生认同高的社会文化认同。因此,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内容策划与传播方式的选择,必须适应媒介化社会的时代特点,使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在内容上结合流行时尚元素,增强文化内容上适切性和吸引力;在形式上与传播手段上嵌入大众传媒技术、尤其是移动化的电子传媒技术,进一步增强文化传播效果。

二是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必须恰当地处理好文化的地域融合的问题。农民工来自全国各地,都带有一定地域文化心理、习惯等文化接受定式,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应该受到应有的尊重,并因此缩短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农民工本身的地域文化基因的距离,从而提高文化供给的传通性。

三是农民工文化服务供给必须较好地分析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和农民工的实际的文化需求心理。首先,当前,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应从农民工文化程度较低的实际出发,向农民工供给大众化、通俗性的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其次,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不能仅仅要向农民工提供文化休闲,也要满足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能力提升、谋求发展的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需求。最后,在实践中,不仅要向农民工自上而下地“送文化”,也要重视农民工自身自我创造的能力和动力,扶持农民工创办自己的文艺团体和组织,发挥农民工自身的创造性,提升农民工文化服务的实际效果,加强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

五 结论

当前,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但面向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未能满足农民工基于娱乐休闲与职业提升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形成了农民工文化“孤岛”现象,影响了农民工融入市民社会、我国进一步城市化进程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因此,必须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资体制、创新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运行机制、提升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务参与意识、创新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与形式,思考解决面向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矛盾的对策。

[1]邢 静,叶继红.农民工城市公共文化供给问题——基于苏州市的考察[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58.

[2]鲍宗豪.构建公共文化的需求反馈机制[N].文汇报,2011-11-18.

[3]孔 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政府的作用[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猜你喜欢
农民工政府服务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