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镇特色家庭农场发展探索

2013-03-27 22:33李永前贾高宏
当代经济 2013年15期
关键词:农场特色家庭

谢 晶 李永前 贾高宏

(1、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012、昆明市西山区农业局 云南 昆明 650100)

2012年党的十八大会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农业发展就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特色农场已经成为都市型农业发展的亮点。近年来,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镇充分利用自身的特色资源,鼓励和支持农户开办小型特色农场,不仅加快了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而且大大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

一、特色农场的定义与分类

1、特色农场的定义

特色农场是将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最优的生态、社会效益相结合,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依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突出地域特色,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高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某一特定生产对象或生产目的为目标,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农业生产体系。特色农场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消费需求、经济一体化和农业市场细分的需要。

2、特色农场的分类

(1)集体制农场。集体农场的土地以及所有的自然资源,包括作为生产资料的农业基础设施、建筑均为当地政府或者国家所有,所需资金、贷款也是由国家支持。在上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下,集体农场发展方向一般是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同时,通过对集体经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验借鉴,在保持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实行由农户承包经营的组织形式。

(2)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是由农户个人家庭组织而成,以最小的组织成本创造利润最大化,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的发展,是以农业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其有效地完善了家庭承包经营模式,并注入了更多的现代化、企业化管理模式。家庭农场有别于集体农场、股份制农场较高的组织成本,其组织成本小,由家庭成员组成,利益直接,易被广大农民接受,是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有效途径。早在上世纪80年代家庭农场就在我国一些地区出现,它是基于家庭承包经营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是农户家庭组织的一种高级形式。

二、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镇特色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

1、特色种植

2008—2010年团结镇发展种植2800亩万寿菊,顺利引进万寿菊并进行推广示范,招商引资开办加工厂,进行大规模的万寿菊种植,打造原生态旅游景点。同时,种植原生态瓜果、蔬菜1000亩,主要种植品种为苹果、梨、柿子、枣子和樱桃。另有连体大棚20余亩,主要进行草莓和生态小黄瓜的种植,并在苹果园内修建田间观光小路500余米。游客可以在示范园区内采摘瓜果,体验农业生产乐趣,参与亲子游戏活动。2011年由镇内企业自筹资金为主,区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共投入资金17.5万元,在北京、陕西等地引进矮化苹果1864株,栽种美洲黑杨2200株,本地树种四照花137株、百叶玫瑰1250株。自2011年2000亩万寿菊推广种植任务圆满完成后,2012年团结镇共完成万寿菊种植面积2450亩,收购鲜花2488吨,农户平均每亩收入达1015元;生态花果观光园年产值达到200万元。截止2012年12月31日,团结乡共完成绿色蔬菜播种面积17050亩,占计划任务17000亩的100.3%,生产绿色蔬菜2200.19万千克,占计划任务数2200万千克的100.01%,总产值5602.64万元;新建矮砧密植果园40亩;引进红颜、幸香、希望一号等11个草莓新品种、玉麟8424、早佳2个西瓜新品种开展试验示范;发展优质草莓80亩,发展优质西瓜1151亩。

2、经营模式

团结镇特色家庭农场是在原有传统农民家庭生产经营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完善的结果,按照现代农业客观的要求,传统农民家庭经营组织实现了向现代农民家庭经营组织的转变,即企业化的农场式家庭经营组织。

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镇开办的家庭农场目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不雇工型,就是单纯的依靠家庭成员来完成农场的各项工作与管理,不雇佣外人,管理简单,组织成本和监督费用小。其经营主要是提供餐饮住宿,这种类型的家庭农场是市民周末休闲、度假的圣地。家庭农场还提供游客采摘蔬菜,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体验服务,这种经营模式大大提高了游客量和农民经济收入。另外一种是雇工型,其规模一般比较大,农业生产的作业与管理除依靠家庭成员外,还需要雇用一定数量的人员。以四季花果园为例,其总面积1536平方米,先后引进国内外奇异瓜果品种,并且大规模种植大棚蔬菜瓜果,一是餐厅自给自足,二是提供游客采摘、销售。这种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已经比较成熟,管理企业化,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值得大力推广。

三、团结镇特色农场的问题及分析

1、农场辐射效应不够明显

由于团结镇农业园区建设起步晚,农场分别由不同的业主经营,导致农场部分建设项目重复,产业结构趋同,缺乏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品,虽然有了一定规模,但经济效益不够突出,示范辐射效应不够明显。

2、农场经营方式有待改进

由于团结镇特色农场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农场管理者缺乏专业训练、经营理念不够创新、经营方式不够灵活等,造成经营效果不理想,影响了整个农场综合功能和效应的最大化发挥。个别农场情况尤其突出,表现为经营效果不理想,管理者缺乏专业训练,往往懂农业的不熟悉旅游业,不善于经营管理。

3、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供给支撑乏力

受土地价格和农民传统观念的影响,土地流转工作推进缓慢,大面积连片土地供给不足,加之园区经营者素质不高,筹资观念滞后,筹资渠道不畅,政府扶持资金投入有限,农场引进人才较为困难,管理人才及技术人才普遍不足,科技力量薄弱,尤其缺少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限制了农场建设的发展壮大。

4、周边生态环境亟待改善

山砂采挖、运输和销售是农场所在地部分居民长期以来的主要经济来源,长时间的采砂对周边的道路、植被、自然景观等破坏相当严重,对以观光、休闲为主体的农业示范园的建设造成不利影响。例如从循环农业示范园连接到主干公路还有一公里左右的砂土路,这段路同时也是拉砂车过往的通道,造成路面坑洼不平,影响了农场的环境等等。

四、进一步发展昆明市团结镇特色家庭农场的建议

1、加强技术扶持与管理,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家庭农场经营不仅要依靠特色资源,农业技术与管理也极为重要。团结镇发展特色农场,应该加强农业技术扶持、推广新技术,帮助家庭农场主发展有特色的新产品,农场产品多元化才能提高经济效益。农场的管理模式决定了农场发展的规模。家庭农场应该趋向企业化管理,企业化管理能够使农场经营模式更加规范,成员的工作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发展特色家庭农场是紧跟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也极为重要。包括发达国家都将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重点工作。乡镇发展特色家庭农场、完善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就是要把“小生产”与“大市场”进行有效的对接。

2、相应的政府扶持和保护

各级政府对家庭农场扶持和保护应从以下几点做起:一是保护农民利益,不允许以任何方式进行乱收费、乱集资,减轻家庭农场主的负担。二是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家庭农场的生产条件。三是关于农业信贷、税收应有相应的政策进行扶持与优惠,方便农场主,减轻农场主负担。

3、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培养现代化农业人才

根据团结镇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来看,团结镇特色农场只有20%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是在高中、大专以上,80%都是初中、小学毕业。所以,团结镇的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谁来种地”的威胁。有文化、有素质的劳动力都转向城市、城镇非农业生产发展,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普遍都是没有文化、专业素质的劳动力。针对这一现象,团结镇必须加强农业劳动者的职业教育,提高农场主及其成员的职业素质、技术素质和文化素质,加强农场主的管理能力,大力培养现代化农业人才,造就现代家庭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

4、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团结镇为改善农场生态环境,已投资1.16亿元修建了云南第一条乡村高级公路,加强周边绿化;投资700多万元修建长达180多公里的防火阻隔带和防火通;建造4481座生态节能灶、749座生态沼气池以及690座生态卫生旱厕,并对周边环境进行治理,改善环境,创造条件发展生产。今后还应继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与保护,树立“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观念,对环境破坏大的矿产开发要逐渐关停并转,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结语

团结镇特色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团结镇的特色家庭农场还存在农场主经营不规范、经营范围单一、从业人员素质低等问题。因此,要根据我国家庭农场准入制度严格要求开办农场的条件,使各级政府对家庭农场项目的补助实现效益最大化;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场主的文化素质、专业知识及管理经验,利用城市近郊区位优势,通过特色农场项目大力发展都市型休闲农业,开发乡村旅游、民俗旅游活动,最终实现当地农户收入增加,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等问题。

[1]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Z].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Z].

[3]黎东升、曾令香、查金祥: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3).

[4]李魁、夏元秋:把握现代农业方向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关于泰来农场鑫和家庭农场模式的分析与启示[J].农场经济管理,2005(5).

[5]姚麒麟、黄慧珍、董晖、陆铭昌:以家庭农场为依托推进农业现代化[J].农技服务,2009(6).

[6]李学兰、汪上:农业组织化的实现形式:家庭农场[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4).

猜你喜欢
农场特色家庭
农场假期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农场
家庭“煮”夫
完美的特色党建
恋练有词
一号农场
丰收的农场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