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科学创新思想及其启示

2013-03-31 09:59刘红玉彭福扬
关键词:社会科学马克思人文

刘红玉,彭福扬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

马克思的科学创新思想及其启示

刘红玉,彭福扬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

在马克思的视域中,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创新和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以及人类自身和解的必经途径。马克思为科学创新和知识创新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创新型国家仍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科学;科学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愈益一体化,人们常把科学、技术当作一个复合概念使用,谈及科学技术创新时总以“科技创新”概称之,在研究马克思的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思想时,也是称之为“科技创新”。事实上,科学和技术是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两个不同概念,其发展历史各不相同。如第一次科学革命主要发生在16、17世纪,以经典力学的确立为标志;而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这个时候,科学和技术是有严格界限的,出生于19世纪早期的马克思,对科学和技术的理解自然有这个时代的烙印。

笔者认为,研究经典作家的科学技术创新思想,必须从经典作家所处的时代出发,根据原著还原其思想的本来面貌,决不能依据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科技创新的新特点而将经典作家的科学创新思想和技术创新思想笼统地概括为科技创新并混在一起阐述。基于此,本文拟从文本出发,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挖掘马克思科学创新思想的丰富内涵,阐述马克思科学创新思想的贡献与历史地位,以期推进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的深化。[1,2]

一、科学与科学创新

马克思对科学和科学创新的关注和热爱,贯穿于他整个革命生涯和学术活动之中。正如恩格斯所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3](P777)马克思对科学及其实际应用衷心喜悦,正是他长期关注科学和科学创新的思想体现,饱含着他的美好期望——通过科学创新促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解。

1.科学

马克思通过研究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尤其是绝对知识,以对宗教和法哲学为例批判黑格尔的科学概念,吸取费尔巴哈从感性现实出发的做法,从而形成自己的“科学”概念。[4]在马克思视域中,科学是自然科学与关于人的科学的辩证统一。在谈及现实财富的创造“……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时,马克思说,“这种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以及和它有关的其他一切科学的发展……”。[5](P217)这里的与自然科学有关的其他一切科学指的就是关于人的科学,因为马克思曾讲过:“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所需要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6](P66)“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7](P128)

马克思认为,现实世界是自然、人、社会的有机统一,人们在认识自身同自然的关系中所形成的观念、理论,便形成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8](P191)在《神圣家族》一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写道:“难道批判的批判认为,只要它从历史运动中排除掉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排除掉自然科学和工业,它就能达到即使是才开始的对历史现实的认识吗?”[8](P191)马克思恩格斯把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自然科学相对应,把人对自然界的实践关系与工业相对应,可见他们认为自然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人们在认识他们同社会的关系以及在认识、改造自然和认识改造社会及自身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理论,便形成关于人的科学;关于人的科学是“人在实践上的自我实现的产物”。[7](P150)梳理马克思有关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在马克思视域中,自然科学包括力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天文学等,人的科学则包括文学、艺术、历史、经济学、哲学等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

马克思还论证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互融合的客观必然性。他认为,自然科学从现象上看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但实质上自然科学的研究材料、对象都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的,因而决不能离开“人在实践上的自我实现的产物”即人文社会科学来谈自然科学。同样,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7](P95-97)“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自然科学将失去它的抽象物质的或者不如说是唯心主义的方向,并且将成为人的科学的基础”。[7](P128)因此,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不能不研究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往那种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分离的现象既不符合科学的客观实在,也不符合人们对科学认识的发展规律。

2.科学创新

在马克思眼里,科学创新是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发现并应用于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自身的过程,包括自然科学创新和人文社会科学创新。

在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并论证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5](P211)和“另一种不费资本分文的生产力,是科学力量[5](P287)的重要观点。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科学是生产力”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9](P53)结合上下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这里的“科学”指的是自然科学。“科学是生产力”则表达了“通过把自然科学的新发现、新理论应用于生产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现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不断为人的解放奠定物质基础”的自然科学创新思想。

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就是把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思想、新观点应用于改造社会、改造人自身的过程。人们要改造自身和社会,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就必须不断地进行人文社会科学创新。没有革命的、建设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建设性的运动,也就不会有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6](P9)“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P219-220)“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5](P210-211)“知识和技能的积累,社会智慧的一般生产力的积累,就同劳动相对立而被吸收在资本当中,从而表现为资本的属性”。[3](P211)这里的“哲学作为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理论变成物质力量”、“社会知识变成直接的生产力”、“社会智慧被吸收到资本中”以及社会知识在转化为直接生产力过程中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便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的思想。

二、科学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杆

1.科学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艺复兴之前,自然科学大多依附于宗教或哲学等知识体系,以“神学婢女”或自然哲学的方式而存在,被当作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的工具,一直与生产脱节。[10](P115-120)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它的工业生产,需要有探察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和自然力的活动方式的科学”。[11](P347)这就是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资本家需要把自然科学理论并入生产过程以提高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相当大程度地为自然科学创新的研究、观察和实验提供了物质手段,使得自然科学创新日益成为资本生产过程中一个相对独立而不可或缺的因素,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创造现实财富的重要手段,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同时,生产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从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12](P570)“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运用”。[5](P217)

2.科学创新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自然界浩渺无边,自然规律不可穷尽。通过自然科学创新,人们可以不断发现自然界的新规律,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程度,提高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能力,从而逐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人类社会早期,人类顺从和敬畏自然,自然界居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导地位。“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和不可征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6](P81-8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人类开始走向支配、征服自然,人上升到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导地位并日益与自然相对立,但是这种对立以并不是不能解决。

人类不但可以通过自然科学知识的创新正确地认识并掌握自然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3](P455-456)而且可以通过自然科学知识的创新,在生产过程中把过去往往是恶性循环的物质变换过程变成良性循环的物质变换过程,最终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实现自身的目的。例如“化学会发现新的有用物质或已经被使用的物质的新的有用的属性,从而会扩大积累资本的投资领域。化学会创造出一套方法,把生产和社会消费的残余物即废物重新投入再生产循环过程,从而在没有资本参与的情况下把这些非价值变成积累的补充要素。”[13](P234)

3.科学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力量

在马克思看来,一方面,这种革命力量体现在自然科学创新,通过不断发现和应用自然规律,使自然力变成社会劳动的因素,使科学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从而推动整个经济、上层建筑乃至整个社会结构的变革与革命,“大生产——应用机器的大规模协作,——第一次使自然力,即风、水、蒸汽、电,大规模地从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使自然力变成社会劳动的因素”;[12](P569)“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工磨产生的是以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以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14](P144)

另一方面,这种革命力量体现在人文社会科学创新,通过不断发现、揭示社会运行规律,促使人们认识实现人的解放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认识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客观条件和现实基础,从而促进人的观念变革和思想的解放,为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向前迈进提供思想指引。“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6](P15-16)就表达了哲学、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具有革命性、建设性的思想导引功能。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强调指出,无产阶级理论家所力求探寻的一种革命的科学将成为无产阶级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和生产方式、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先导。“正如经济学家是资产阶级的学术代表一样,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是无产者阶级的理论家。……当他们还在探寻科学和创立体系的时候,当他们的斗争才开始的时候,他们认为贫困不过是贫困,他们看不出它能够推翻旧社会的革命的破坏的一面。但是一旦看到这一面,这个由历史运动产生并且充分自觉地参与历史运动的科学就不再是空论,而是革命的科学了”。[14](P157-158)

4.科学创新是完善人自身的内在动力

首先,科学创新可以促进人的生产力的发展。“科学这种既是观念的财富同时又是实际的财富的发展,只不过是人的生产力的发展即财富的发展所表现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5](P34-35)即通过自然科学创新,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得到提高,生产工具得到改进,社会物质条件与精神财富日渐丰富,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逐渐得到满足,人的生产力就会不断向前发展。

其次,科学创新可以提高人的智力。“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起来的”。[14](P329)从科学创新的本质特征来看,不但要求创造从未有过的新知识,而且要将这些知识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过程并产生一定的价值。这就需要个体具有创新思维,不断提高自身智力和素质。反过来,个体又可以在不断的创新过程中得到锻炼,智力得到发展,素质得到提高。以自然科学创新为例,通过创新实践活动,人们在更广更深的程度上把握了客观世界的属性、规律并在现实中得以证明后,就会把这些认识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模式,形成新的认知工具,从而不断提高把握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塑造着自身并发展着自身的智力。

第三,科学创新可以促进人对自身认知能力的提高。“劳动的对象是人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7](P97)作为人类创造性劳动的科学创新活动,既是对不断变化的客体的本质、属性、规律的认识,也是主体对自身不断变化的需求、能力的认知和探索,因此,科学创新发展的过程也是人不断提高自己认识能力的过程。

三、马克思科学创新思想的重要贡献及其启示

1.对科学创新和知识创新理论奠基性的贡献

在马克思以前,没有任何一个学者曾详细地论证过科学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正如贝尔纳所说:“马克思主义使科学脱离了它想象中的完全超然的地位,并且证明科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还是一个极其关键的组成部分。它这样做,也就可以剔除在整个科学历史进程中渗入科学思想的形而上学成分。我们正是靠了马克思主义才认识到以前没有人分析过的科学发展的动力”。[15](P515)

在马克思之后,科学创新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巴伯于1952年提出科学创新的概念,他把科学创新定义为“科学发现或发明”,[16](P226-258)认为科学要想发挥出合理的作用,不仅要在外部(科学与社会的其他部分)实现和解,也要在内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实现和解,“只有社会科学与它的姐妹自然科学都走向成年,科学才能真正达到完全成熟的水平。[16](P265-310)知识创新理论的代表人物艾米顿(Amidon)在1993年率先提出知识创新的概念,即“科学家和工程师进行跨学科、跨行业、跨国家合作,研究共感兴趣的问题,其研究结果加速了新思想的创造、流动和应用,加速了这些新思想应用于产品和服务,以造福于社会”;[17](P33-41)何传启将知识创新定义为“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18](P18-26)

巴伯、艾米顿、何传启等人的学术生涯远在马克思之后,他们虽然没有谈及其理论与马克思科学创新思想的渊源关系,但本质上他们的主要观点却同马克思的科学创新思想非常类似。可见,马克思先于巴伯、艾米顿、何传启等人提出科学创新思想就是理所当然的了。由此我们可以判断,马克思是科学创新理论的始祖,他为后来的科学创新理论、知识创新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2.启示

马克思关于科学创新的思想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要全面理解科学、科学创新的涵义。科学创新当然也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全面科学创新,这已被科学创新的历史证明。

自然科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然科学的创新,就没有技术创新。20世纪上半叶,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核心的物理学革命、宇宙大爆炸模型、板块构造理论、DNA双螺旋结构、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理论的突破,确立了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基本结构,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全球性技术创新浪潮,推动着经济飞速发展。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尽管知识呈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是基本表现为对现有科学理论的完善,没出现能与上述重大自然科学创新相媲美的理论成就或重大发现,从此意义上来讲,自然科学已经沉寂六十多年了。[19](P1)因此,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关注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和随时可能出现的重大创新,未来的新的技术革命必定建立在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和创新的基础上。从根本上讲,要使我国尽快进入科技强国行列,首先必须成为自然科学创新强国。

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又遇上全球性金融危机,经济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许多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单靠自然科学是无法解决的,迫切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去探索、研究和回答。胡锦涛同志在2004年6月的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方法、手段协调和集成起来”,[20](P1)其深刻涵义就在这里。因此,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和研究质量,营造能使科学家勇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的学术氛围,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有了长足发展。但最大的不足就是人文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关注不够,文科和理科、工科脱节严重,这固然与中国伦理型文化只关注人伦和社会而忽视自然科学的传统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人们在对科学的理解上存在着片面性,甚至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绝然分开,以致造成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与自然科学工作者彼此互不往来。这不仅不利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创新和发展,同样也制约着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和发展。在科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竞争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和发展必须吸收现代科技而产生的生机勃勃的科技文化营养,这既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融合的必然趋势,也是自然科学创新和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的客观要求。

[1]刘红玉,彭福扬.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述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1):155-158.

[2]刘红玉,彭福扬.马克思关于创新的思想[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9(7):92-9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吴畏.马克思关于科学的三个维度.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J].2012(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王伯鲁.马克思科学与技术互动思想解读[J].哲学研究, 2008,(5).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5]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6]巴伯著.顾昕译.科学与社会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91.

[17]D.M..Amidon Rogers.The Challenge of Fifth Generation R&D[M].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6,Vol.39, No.4.

[18]He Chuanqi.National Knowledge Innovation System:Structure,Function and Indicators[M].Wu Shuyao,P.Papon.edited.Proceedings of 98,Sino-French Workshop 0n S&T Policy. CHEP,Springer,1998.

[19]温家宝.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09-11 -4.

[20]胡锦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6-3.

[责任编辑 刘范弟]

On the Marx’Idea of Scientific Innova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LIU Hong-yu,PENG Fu-yang
(Academy of Marxism,Hunan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2,China)

In Marx’s perspective,sciences include natural science,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Natural science innovation,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innovation together promot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It is a necessary way to reconcile between man and nature,and to bring peace among human beings themselves.In the domain of innovative theory,Marx’ideas on scientific and knowledge innovation have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he historical position.Today,they still hav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and realistic valu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 as an innovation-oriented nation.

Marx;Science;scientific innovation

N031

A

1672-934X(2013)05-0019-05

2013-07-2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马克思的创新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2YJC710039);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技术设计的哲学探究”(13B133)。

刘红玉(1972-),女,湖南娄底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科技哲学,科技创新与发展研究;彭福扬(1954-),男,湖南湘潭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马克思人文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