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发展创新与社会建设演进

2013-03-31 16:48张菊香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理念建设发展

张菊香

(常州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江苏 常州 213164)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发展创新与社会建设演进

张菊香

(常州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江苏 常州 213164)

党执政理念的发展创新与社会建设的递进式发展紧密相连。建国以后至改革开放前30年,党对执政理念进行了初步探索,社会建设主要解决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六大,党的执政理念深入发展,正式提出社会发展,社会建设成效显著。十六大以后党的执政理念走向成熟与完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社会建设全面推进。

执政理念;发展创新;社会建设演进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党对于执政的宗旨、价值取向、目标任务、治国方略、领导体制与方式等问题的总体认识和把握,是指导党的执政活动的根本原则,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建设意蕴。党执政理念的发展创新,推动着社会建设的进步。

一、党对执政理念的初步探索与关注最基本民生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就在思考建国以后的执政问题。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确定在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后,把工作重心从乡村转向城市,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任务。为了防止执政条件下党员干部可能出现的不良倾向,毛泽东同志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执政党,邓小平在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党已经是执政党,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八大在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执政理念的主要层面作了科学探索和初步阐释,明确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党的领导等方面的方针、目标和任务,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采取适合国情的政策和步骤,认识和掌握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依法执政,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国家法制。这些思想和观念标志着党开始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角色转变,执政理念由革命党理念向执政党理念转变。

党对执政理念的探索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起步。当时生产力水平很低,毛泽东同志指出要把衣食住用行安排好,因为这是六亿五千万人民安定不安定的问题。八大通过的党章明确提出:“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1]因而社会建设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保障每个社会成员获得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建设许多问题作了可贵探索,进行了大量的以解决最基本民生问题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践。一是建立平等的劳动关系,千方百计解决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平等的劳动关系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毛泽东、刘少奇多次就就业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各级政府采取各种有效政策和措施,不断扩大就业规模。在企业中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和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提倡农村干部下基层,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二是重视发展教育,实行教育公平。建国初期全国85%以上人口是文盲,各级政府大力推广速成识字法,创办各种文化扫盲班、工农速成中学和职业学校,扩大普通民众受教育的机会。针对教育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提出废除贵族学校,倡导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三是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初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形成的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合作医疗体系,使人民的健康指标大幅改善,“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以前的35岁增加到1980年的68岁,婴儿死亡率也从1949年以前的约250‰减少到1980年的50‰以下。”[2]政务院先后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职工生活困难补助办法》、《关于职工生活方面若干问题的指示》等文件和法规,初步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

虽然这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建设的概念,社会建设附属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但最基本民生问题的解决,改变了旧中国民不聊生的乱象,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巩固人民政权。然而由于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不足,对迅速到来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缺乏足够准备。八大提出的正确执政理念没有得到科学发展,党的执政受革命理念影响,“以农村为基础的长期革命战争中行之有效的原则和经验,被认为是推动新社会发展的神圣而万能的准则了。”[3]国家政权介入到社会建设的各个层面,社会建设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尤其在1957年以后逐渐改变了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革命经验不加变通就应用于执政实践,以阶级斗争思维解决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党的执政理念发生重大失误,最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社会建设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的情况。

二、党的执政理念深入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正式提出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变,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党的执政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深入发展。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有很多,但根本一条是发展生产力,全党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抓好经济建设。江泽民反复强调必须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党的十六大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总结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一。第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党的奋斗目标。1996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了今后15年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第三,坚持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在继承邓小平“两个文明一起抓”思想的基础上,江泽民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形态,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4]25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十六大将三大文明建设确立为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

这些执政理念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建设意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逻辑起点、判断标准和最终归宿都是人民利益,发展生产力是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就业等民生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建设为提高公民素质,实现共同富裕,健全社会保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从1978年到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1997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七位,2001年上升到第六位,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跃上10万亿元的新台阶,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带动着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邓小平指出经济发展不等同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他把这些领域的发展都归到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特别强调要把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因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着社会建设的发展。“没有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进步,物质文明建设就没有动力,经济发展目标就难以实现。”[4]259社会主义社会要实现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也必然要加强社会建设。

1994年10月,建国后的第一次全国性社会发展会议在京举行,江泽民在讲话中强调各级政府要高度认识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把促进社会发展和全面进步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将社会发展列入议程,认真研究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把全国的社会发展工作提高到新水平。会议制订了《1996 -2010年全国社会发展纲要》,明确了社会发展的范围,提出了今后15年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包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环境和资源保护;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就业;积极预防犯罪,保障公共安全;加强对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废人的保护,等等。

虽然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还有一定的区别,但社会发展内容丰富,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而社会发展的正式提出,说明党越来越重视社会建设,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8年316元,1992年1826元,2002年达7703元,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人民丰衣足食的梦想成真,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伟大跨越。财政性文教科卫事业经费逐年增加,文教事业发展迅猛。2000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高等教育在校生数,1992-1995年由440.5万人增长到660.8万人,年平均递增14.5%,1999-2002年由 953.4万人猛增到2160.1万人,年平均递增31.5%。[5]改革开放初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1980年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专门召开全国劳动就业工作会议,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针和措施。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如何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成为重大的现实问题,1998年中央提出“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险制度,1999年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这一阶段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明显,2002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4731万人,2054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基本完成,农村贫困人口降至2820万人。

三、党的执政理念成熟与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后,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重大变化,给我国的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使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显露出来,主要表现为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收入不平衡、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等等。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风波,使党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紧迫感增强。8月,胡锦涛同志在江西考察工作时,首次使用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之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完整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丰富,是改革发展进程中党不断推进执政理念转变的结果。2004年6月2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全体成员学习时首次使用了“执政理念”的概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党的文件形式给以吸收和肯定。“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侧重于党的建设,“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侧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两者并列,成为党的核心执政理念的最新概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是党的核心执政理念的新发展,标志着党执政理念的探索走向成熟。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的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社会建设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直接关系到党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宗旨。党中央对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断深化,抓好社会建设逐渐成为党的重要执政理念。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后,2005年正式提出社会建设,将其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颁布,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份社会建设指导意见,社会建设落实到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总体布局中,中国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建设时期。党的十七大确认了“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提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建设理论正式形成,并在党的十八大得到进一步发展。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就一直致力于推进社会建设,但正式提出社会建设的概念,并形成系统理论,是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社会建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包括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原则是党的领导与社会共建相结合,价值导向是维护公平正义,路径是创新社会管理,[6]等等。

民生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发展的价值归宿和目标。”[7]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建设理论的指导下,党中央提出从实际出发,分清轻重缓急,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中央制定实施了许多改善民生的政策,如城市低保政策、取消农业税、义务教育免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市保障房建设,等等。“十一五”期间越来越多的财力物力投入到与民生相关的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大幅提高,城镇新增5700万就业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教育事业发展迅速,2010年高中毛入学率达8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2010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5673万人。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1500万户家庭从中受益。“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8]2012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66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552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837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187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364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298万人。2013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方面的支出预算为15712.5亿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13.5%,中国的社会建设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综上所述,党的执政理念初步探索时,从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人民政权出发,社会建设主要关注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党的执政理念深入发展时,党越来越重视社会建设,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党的执政理念走向成熟时,社会建设理论正式形成,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践全面展开。作为动态、开放的体系,党的执政理念必将随着执政实践的发展,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不断向前发展,社会建设也将在党的领导下取得更大成就,人民生活将不断迈向新台阶。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316.

[2]王绍光.学习机制与适应能力: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变迁的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2008(6):111—133.

[3]胡乔木.胡乔木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5.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王伟宜.争论与反思: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J].辽宁教育研究,2005(4):22—24.

[6]张菊香.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社会建设的代际特征[J].理论探讨,2013(4):37—40.

[7]郭华茹.改善民生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探析[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5—28.

[8]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Ruling Concepts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Construction

ZHANG Ju—xia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eaching and Research,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China)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the Party's ruling idea is interrelated with 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nstruction.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to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the Party carried on th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to the ruling idea,and social construction solved basic problems of people's livelihood. From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to the party's sixteenth conference,the party's ruling concept developed further,and the concept of social development was put forward formally,social construction proceeded effectively as a result.After the party's sixteenth conference,the party's ruling idea has trended to mature and perfect,the construction of society has promoted comprehensively.

ruling idea;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evolution of social construction

D251

A

2095—042X(2013)05-0006-04

10.3969/j.issn.2095—042X.2013.05.002

(责任编辑:刘志新)

2013-07-28

张菊香(1970—),女,江苏武进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0SJB710001)

猜你喜欢
理念建设发展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