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张学良与东北易帜

2013-04-06 19:11庄秋菊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热河大公报张学良

庄秋菊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

一、积极配合国民政府军事行动,遵照执行军事政策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身亡后,张学良子承父业,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控制着东北三省的军政大权。为了早日实现东北易帜,张学良积极配合南京政府的军事行动,并且遵照执行国民政府的军事政策。

首先,积极配合国民政府的军事行动。国民政府认为“直鲁残部久未解决,甚感有立事解决之必要”[1]。对此,张学良曾表示,直鲁联军问题可交由奉方解决;在行动上,张学良也确实一直在为解决直鲁联军问题积极努力,他电令张宗昌“退据滦河迤东,避免与国民军引起冲突,并在滦河俟白崇禧代表莅止后,解除全军武装,用示对南诚意等语”[2]。当电令无果后,北平军事当局“闻其结果,已决定取必要处置,遂复电张学良令其准备,一俟前方各军集中,即行会剿”[3],奉军积极参战,配合国民政府行动,“据天津十三日东方电讯,直鲁联军与奉军第三四方面军于十三日早在昌黎附近竟尔开战,此时,炮声殷殷闻于远近,驻防榆关奉军第二十军第五师约五千人接警之下即时分乘四个列车急行出动,于该方面另有铁甲车出动于秦皇岛”[4]。在中央政府的军事行动中,张学良及其领导的奉系军队也参与其中并在此次行动中付出了较为沉重的代价,“天津十八日东方电讯,直鲁联军自十五日在昌黎压迫三四方面军后直至十七日继续猛攻,昌黎危在朝夕,一说昌黎已由联军占领奉军向秦皇岛方面溃走,此役荣臻所部第十七军第十四师师长就擒,第十一军第二十师师长受伤甚重,第八军团长战死二人云。”[5]可见,奉军在前线非常吃紧。但是张学良在致何成浚的函电中却表示:“为顾全信义起见,志在必行,不惜牺牲一切。”[6]

在滦东战事中,张学良亦出兵配合,完成对张褚残部的夹击。1928年9月15日《大公报》的《滦东军事舞台一转》一文中提及“滦河以东由奉军解决”,“张学良皓(十九)夜来电,报告张褚皓(十九)在安山与杨宇霆见面,请停战,接洽收编,经杨允许,张褚即返朱各庄一带,收束所部”。“张学良今日致白电,称收编张褚残部已定,军事告结束”[7]。由此可见,张学良与南京国民政府共同解决了滦东军事,再次表明了自己要求易帜的决心,使国民政府在对待奉系的态度上有了很大的改观,为双方和谈铺平了道路。

其次,应南京政府要求裁减军队。张学良不仅帮助南京国民政府解决了直鲁残部和张褚残部问题,还积极执行南京政府的裁军决定。对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裁军要求,张学良“莫不遵从”,他电告蒋介石表示:“除将自卫上必需军队存留外,其余尽行裁撤,以作绝无战意之佐证”[8]。也就是说张学良应南京国民政府的要求裁减自己的军队,并且付诸实施。张学良在回答记者问时,提到了裁军问题。“(问)东三省军队缩编以后为数若干?(答)东三省裁军,系事实上办法,就奉天而言,现裁去军官一万五千人,士兵5万人,奉天现有军队15万人,吉黑亦15万人,共30万人。”[9]除此之外,张学良还在易帜后电告蒋介石:“东北空军,决依中央编制”[10]。这彰显了张学良在军事上与南京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努力要求实现易帜的坚决态度。

二、释放在押党员,筹办党务机构,控制东北实权

张学良和南京政府在东北党务问题上展开了明争暗斗。在党务问题上,“双方围绕东北易帜后什么时候建党和如何建党、由谁来建党”问题暗中较量,蒋介石急不可耐地在东北各地建立国民党组织,张学良对此以“缓办”与之对抗。

应南京政府的要求,张学良释放了张作霖执政时期逮捕和关押的大批国民党党员。他曾表示“既经与国民政府合作,则前此党案,不问轻重,均经一律释放”[11]。为表易帜诚意,1928年8月29日,“张学良下令将奉方所捕之国民党员全部释放”[12]231。吉林省在这方面执行得比较好,《大公报》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吉林高等检察厅前奉吉林省长公署训令,释放前拘之国民党员”,经查实“国民党党员在奉被押之钱公来、张仲瑜、李忠选、俞子元、谢惠桥、齐东野、高洪光、张子坡、徐守立、包宴华、单成仪、刘广英等十二员,确为国民党党员,请速为开释。”“闻吉林在押党员,共30余名,文中所列李忠选与韩守本,即在其内,一俟查明,本月20日前后即可释出一部分云。”[13]关于释放国民党党员的问题,邢士廉、王树翰向蒋介石汇报时称:“查此间于党务案件,其已讯结者,凡确系国民党者,均已释放,属吉黑两省者,由汉公电告各□省,但非共党,均令送奉,查明开释”[14]。与此同时,对以前明令禁止的三民主义书籍也实行弛禁。

张学良释放在押国民党党员除了向国民政府表明易帜决心外,还为东北筹办党务机构积累了人才。他利用被释放后的国民党党员组织办理东北党务,钱公来就是其中著名一例。1928年11月8日,张学良将国民党奉天党务指导员钱公来开释,并赠调养费五百元。将令其办理党部事务[12]321-322。虽然钱公来曾是国民党奉天党务指导员,但是此时的钱公来办理东北党务不会完全秉承南京政府的旨意而不考虑张学良的利益。

在双方谈判期间,张学良努力将东北党务控制在自己手中。除了在东北派人专门办理党务外,还于1928年11月26日致电国民政府:“谓东省现在进行党务,拟于日内选派大批人员来京研究党义,俾其了解党义之后,一律召回指导东省党务进行,庶免错误”[12]310,并“派国民党前国会参议员奉天人王治安赴沪,接洽将来党务”[15]。这些人回到东北以后就成为了组织党部的主要力量。至于东北党员,张学良一方面以身作则,并致电蒋介石“请蒋介绍入党”,“张学良电京,请按照特别登记法,准其入党,并恳蒋及何成濬为其介绍”[16]。另一方面发电报要求“北平陆大东三省籍学员九十余人,令克日加入国民党,谓三省党部已在筹备成立,所有服务军政人员,均需入党”[17]。

双方在统一的大前提下,经过2年多的较量,1931年3月26日东北党委委员就职,党部成立。谈判后成立的东北党务指导委员会委员中,“东北和南京的委员数额虽相差无几,但东北集团把持各指导委员会的领导权,张学良、张作相、万福麟、汤玉麟、张景惠分任辽、吉、黑、热、哈党务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北集团终将东北的建党领导权夺占”[18]。张学良最终以实力让东北党务“姓了张”。

可见,在东北党务问题上张学良都不允许南京政府插手,通过多方努力,他仍然牢牢掌握东北的党务。这说明张学良并不愿意将父辈霸业拱手相让,南京政府只是形式上统一了中国。

三、要求管辖热河地区

热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兵家必争之地。而且热河问题错综复杂,正如《大公报》报道:“热河问题,现在关系方面计有奉天张学良,卫戍之阎锡山,与无防可回之方振武等,奉方间接之表示,热河区内,驻军不少,热河虽非奉必欲,但若令热河境内之驻军,悉移而之他,实无地可以容纳,汤玉麟与望不佳,奉无意袒护,但中央即欲派人,亦须不带军队入热者,之意思如此,对带兵朋友之计议入热者,不啻已示拒绝,阎之对热河,□甚慎重,但极注意,因热河毗连察区河北,且在北平政分会范围内,阎以地位关系,自不能漠视,唯具体计划,则并未定,阎到平后,连电招白崇禧回平,与此事甚有关系,方振武部,前本奉有攻热之命,而以徐源泉郑后彦两部为助,方部迄在古北口内,徐郑亦迄在平绥沿线,事实上非毫无准备,唯迩来国府对此,尚迄无表示,方等虽有准备,犹未奉到前进之令也。”[19]而国民党新军阀蒋、桂、冯、阎四大派对如何解决东三省问题,特别是热河问题存在很大的分歧[20]。

如此错综复杂的热河,是国民政府和奉系都想控制的地区。1928年7月,东北谈判代表团向蒋介石提出的易帜条件中就要求“热河特区并入东北,作为东北的第四省”[21]40。国民党方面也在积极争取对热河的控制权,7月15日,蒋介石命令进军热河。但10月31日,“据某方消息,则国民政府殊不愿专恃武力解决而采用政治手腕,以达统一目的之方针。”[22]国民政府态度发生了转变,解决热河问题由军事方式变为和平方式。

国民政府和奉系的磋商,是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和平进行的。蒋介石和阎锡山对于热河问题曾有商量。他们“对热河事,已电询张学良意见。”[23]而张学良则希望热河问题能够和平解决。他曾致电周震麟表示:“良对热事,除求和平解决外,决无成见。”[24]热河问题是政治问题还是军事问题,当时的政界都不得要领。但不管什么问题,双方对热河问题的谈判是在尊重彼此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做出让步,希望以此获得双方满意的结果。国民政府表示“对热事不能不略徇学良之意”,张学良也于10月12日表示“故现在对热问题极希望和平解决,如万不得已时已具牺牲决心。”[25]

虽然,张学良表示在“不得已时”做出让步,但是如何让步?张学良对此却没有明确的承诺。当奉军军事将领采取措施阻止国府军队进入热河时,张学良未加阻止。

热河奉军将领汤玉麟在1928年7月19日致电国民政府,表示“热河全区公民议决改悬青天白日旗,一律服从三民主义,以发扬先总理建国方略,嗣后一切,听候公决”[26]。随后,他又派金鼎臣于25日面见蒋介石表示“服从三民主义。蒋如若借此谋取地盘,决不姑容”[12]197。外界有人对汤玉麟此举评价是“意在阻晋军赴热河”[27]241,张学良对此却没有任何明确表示。由此可见,张学良意欲管辖热河地区。

经过双方的不懈努力,1928年12月20日热河问题最终解决。“(北平发电十八日)据国民军侧消息,国民政府对奉天折冲沉闷中之热河问题结局由国民政府方面让步。业经大体解决其内容如左:1.热河地盘仍隶属于奉天侧,但政治组织采取委员制,仍汤玉麟为主席;2.热河驻屯军以维持治安之必要军额为限,有原驻汤玉麟、郑泽生军担任,命名为热河守备军。”[28]南京国民政府于12月31日正式任命汤玉麟为热河省政府主席。热河问题的解决推动了东北易帜的发展。

张学良在热河问题上虽然曾做出过让步,但是最终获利。热河问题又一次说明了张学良归附南京政府,实现东北易帜是有条件的;而且也再次以事实说明了张学良不愿意将既得利益拱手相让的态度。

四、既反对日本干涉易帜,又将其作为与国府谈判的筹码

日本一直觊觎中国,千方百计维护和扩大其在东北的侵略权益。在东北易帜问题上,日本亦是步步紧逼。由最初的“为保护利益起见,仍须诉之武力”,到后来的“干涉内政悍然不顾”。日本可谓是不惜一切代价干涉东北易帜。面对日本重重阻扰,张学良坚决予以回击。不仅回绝了日本的引诱,而且表示:东北问题,交由中央政府处理。

日本派往奉天参加张作霖祭礼的专使林权助秉承日本田中首相的旨意,就东北易帜一事对张学良进行威逼利诱,张学良与之针锋相对。1928年8月9日,张学良在与林权助会谈时发生了激烈争执,回去以后他曾说:“日方欺我太甚,誓必易帜,即死于青天白日旗下,吾亦甘心。”[29]329这言语体现了张学良对日的不满和易帜的决心。对于张学良和日本林权助的轶事,奉方代表邢士廉向张群介绍道:“闻林权助在奉时,对张学良言,南方多用青年做事,常捣乱,君亦青年,须慎重。学良答,本人甚幸与贵国天皇同庚。林默然”[30]。在给林权助饯行的酒宴上,张学良态度强硬地对林权助说:“你老先生忘了我是一个中国人!”[29]246

在奉方和南京国民政府谈判的初期,日本干涉的态度十分强硬,“日本驻奉天领事向张学良面递警告书,反对东三省服从国民政府及悬青天白日旗”[27]241。甚至不惜以武力相威胁。这使张学良不得不因此而拖延易帜的时间。

对日外交出现问题以后,奉方先后多次表示“盼交中央处理”,“东省对中日交涉,极望中央主持”[31]。并且强调“东北易帜事,国府朝有办法,奉方夕可遵办”[32]。奉方将对日交涉事宜交由国民政府,对南京政府的决定遵守照办。

张学良虽然对日本干涉东北易帜一直强烈反对,但是在和日本交涉的过程中,他也曾利用日本的干涉同南京国民政府进行讨价还价。

如果说前一阶段,由于日本强硬的干涉,张学良无法立即易帜,那么在1928年11月6日,“张学良派莫德惠赴日本参加日皇加冕典礼。莫在日期间,日首相田中邀宴谈及东北易帜问题,莫告以明年元旦前即实行易帜。……田中遂云:‘此为中国内政问题’”[12]290,日本此时虽然不甘心,但已经无力阻挠,因此其基本态度是不再干涉东北易帜。此时,易帜的阻力已经基本消除,张学良为什么没有立即准备易帜呢?这只能解释为他还没有得到他想得到的利益。因此将易帜一拖再拖。张学良还清楚地意识到:“同日本人的关系是与南京政府进行谈判时讨价还价的筹码”[21]37。因此,他借助日本干涉与南京政府进行拉锯战。张学良一方面在抵制日本的干涉,另一方面认为日本关东军的存在是有必要的,那样能够让南京国民政府对他给予足够的重视。

张学良虽曾表示将外交问题交由中央处理,为此多次致电南京国民政府,要求“中央主持外交”。但是,国民政府接管了东北的外交后,张学良依然没有立即易帜。就此问题,国民政府曾对张学良表示不满。1928年10月26日,国民政府就易帜事电诘张学良,谓“刻下三省外交既归国府负责办理,是三省外交障碍已除,奉方依然借口外交关系,屡次迁徙,不果易帜,难免怀疑奉方无具诚意”[12]280。

张学良在谈判初期,以强硬态度对待日本的干涉,当中央主持对日外交、日本放弃阻挠东北易帜后,张学良还是迟迟不肯易帜。这些事实既能反映张学良反对日本干涉,要求易帜的决心,同时也能反映他易帜是有条件的。

[1] 肃清关内终赖武力[N].大公报,1928-08-22(2)

[2] 张汉卿劝告联军缴械 蛮张发指秣马厉兵 一说张氏将由烟台来奉商榷[N].盛京时报,1928-09-05(4).

[3] 冯谈张学良任国委事——为急望统一表示赞成:但望能真干革命工作[N].大公报,1928-10-16(2).

[4] 联军对奉竟尔开战 昌黎一带炮声殷殷[N].盛京时报,1928-09-15(4).

[5] 联军猛击昌黎频危 奉方损害亦为不小[N].盛京时报,1928-09-20(4).

[6] 社评:滦东军事与统一前途[N].大公报,1928-09-17(1).

[7] 滦东军事完全结束[N].大公报,1928-09-21(2).

[8] 奉军裁兵 以示诚意 张学良电告蒋介石[N].盛京时报,1928-08-22(2).

[9] 与某记者之谈话[M]∥毕万闻.张学良文集:一.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147.

[10] 东北空军 依中央编制[N].大公报,1929-01-7(2).

[11] 精神合作声中之奉当局[N].大公报,1928-08-27(2).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大事记:第十四辑[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 吉林释放在押党员[N].大公报,1928-12-19(3).

[14] 奉天党案复杂牵涉尤巨:解京讯办未便遵办 邢王电京报告如此[N].大公报,1928-12-24(2).

[15] 东省与党务[N].大公报,1928-09-14(2).

[16] 张学良:请蒋介绍入党[N].大公报,1929-01-11(3).

[17] 东三省易帜与组党[N].大公报,1928-12-18(2).

[18] 郭正秋.东北地区国民党组织的建立与蒋张关系[J].史学月刊,2000(3):65.

[19] 热河殆亦将和平解决:中央颇重张学良之意者 受命入热各将仍待命中[N].大公报,1928-09-29(2).

[20] 钱进.张学良与东北易帜新释[J].民国档案,2000(4):81.

[21] 傅虹霖.张学良的政治生涯[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22] 国府对解决热河问题[N].盛京时报,1928-10-31(2).

[23] 东北将于国庆节易帜:热河事亦在协商中[N].大公报,1928-09-28(2).

[24] 张学良与热河问题:盼中央选任有重望之人[N].大公报,1928-10-05(2).

[25] 奉方对热问题不惜相当让步 至万不得己时宁愿牺牲[N].盛京时报,1928-10-12(4).

[26] “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委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初稿[M].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82:150.

[27] 万仁元,方庆秋.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26[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8] 热河地盘仍属奉派,汤玉麟决任省政府主席[N].盛京时报,1928-12-20(2).

[29] 唐德刚,王书君.张学良世纪传奇:口述实录:上卷[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

[30] 邢士廉张群会谈:林张会晤之轶闻[N].大公报,1928-08-21(2).

[31] 东北外交盼中央主持[N].大公报,1928-11-10(2).

[32] 东北外交候中央处理[N].大公报,1928-11-13(2).

猜你喜欢
热河大公报张学良
《大公报》举行创刊120周年庆祝仪式
热河道库:清帝巡幸热河时期的备赏银库
清代热河驻防八旗的沿革与职掌(1702─1810)
从《大公报》看《红楼梦》与近代社会生活
“国家中心论”旗帜下《大公报》的自由思想与爱国情怀——读《〈大公报〉政论研究:以“国家中心论”为中心》
张学良:新旧动能转换绝非一日之功
乾隆帝在热河文庙的祭祀
达什达瓦部迁徙热河考(蒙古文)
张作霖竟然这么帅,比张学良颜值更高
浅析民国时期《申报》与《大公报》的言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