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斯利·希尔科作品中的叙事杂糅特征

2013-04-07 06:22宋薇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莱斯利印第安印第安人

宋薇

(大连外国语学院 公共外语教研部,辽宁 大连 116044)



莱斯利·希尔科作品中的叙事杂糅特征

宋薇

(大连外国语学院 公共外语教研部,辽宁 大连 116044)

美国著名印第安裔女作家莱斯利·希尔科在其作品中通过口述传统、神圣典籍和神话故事力图保存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同时将印第安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西方写作技巧相融合,将部落文化与当代主流文化相结合,通过叙事方面的“第三空间”来反抗殖民者的权威,构建自己的文字复兴策略。

莱斯利·希尔科;叙事;杂糅;后殖民

一、引言

随着多元文化的深入,中心与边缘界限的消解,一些处于边缘的少数民族族裔文学开始进入主流文学,美国本土文学也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复兴之旅。作为其代表人物之一的莱斯利·马蒙·希尔科将自己的作品深深植根于印第安传统文化,并借鉴西方经典文学传统,使其作品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于20世纪80年代异军突起的后殖民理论作为当代多种政治文化理论的集合性话语,为文化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域,使少数族裔文化能够重新认识并重新定位其民族文化,尤其为当代印第安部落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启示(朱锋颖, 2009:126)。新生代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杂糅理论的一个具体表现是模拟。西方殖民者在殖民地采取一种文化同化策略,让殖民地人民学习、模仿宗主国并进一步认同宗主国的文化,因此模拟是一种有效的殖民主义权力和知识的策略。但被殖民者在模仿宗主国文化的同时又对其进行改变,从而使殖民文化身份变得混杂,威胁权威文化身份。霍米·巴巴又将杂糅理论进行扩展,把杂糅性从殖民主义情景扩展到了包括当代各种身份政治在内的更大的范围中,“对于主流文化内被边缘化的文化,它们同样可以通过阐释自己的位置、解读主流文化,与此同时主流文化杂交,从而对主流文化身份进行改写,赋予自己的文化身份权威性”(贺玉高,2006:73-80)。本文将以霍米·巴巴的“文化杂糅”理论为依据,解读希尔科作品中的叙事杂糅特征。

对于少数族裔作家,尤其是女性作家而言,表达个人和部落的情感关键是找到一种多重的叙事声音和风格来构建起个人和民族的历史和未来。希尔科小说叙事中精心构建的印第安部落神话和传说唤起了人们对古老印第安民族文化的记忆,同时希尔科巧妙地将这些传统文化符号编织在充满着无限张力的文本之中,将印第安部落传统与欧美叙事文学的多种经典形式相融合,杂糅出一种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

二、《典仪》:印第安口述传统与非线性、复合式情节相糅合

美国印第安人具有独特的口述传统,Kenneth Lincoln曾强调口述传统在部落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口述故事能将每个印第安成员联合起来,在口述的过程中,人们共享信息,并传递部落的价值和观念。聆听这些故事有助于保持印第安部落的技艺和文化,记录印第安历史”(Lincoln,1983:223)。因此,口述文化在种族传承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能够使本部落古老故事和文化精髓代代相传,由此使部族成员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身份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口述文化通过语言表达了事实,并进一步创造了事实。但随着白人入侵的几个世纪以来,印第安文化受到主流文化的侵蚀,印第安古老语言也被禁用,年轻人都要学习和使用英语。“因此对口述传统的保持就是为了抵制历史叙述的权威性,否定英语是作为殖民统治的特许语言”(宋薇,2012:43)。希尔科就力图创作出既有书面文学又有口头文学能力的作品(Morrison, 1984: 340)。小说《典仪》就像是一位老者在慢慢讲述一个发生在很久以前的拉古纳普韦布洛族的神话故事,因为在小说首尾分别是一首讲述印第安神话故事的诗歌,并且文中又以九首诗歌相互辉映,完成整首故事的讲述。在小说的结尾,塔尤的祖母听说艾摩因杀死了品齐而被族人驱逐出部落后,说“我肯定是老了,因为周围的一切对我来说已没有新鲜感,这些故事我都听过……只是名字换了而已”(Silko, Ceremony, 2006: 242)。

希尔科又将这种口述传统与西方现代文学的经典叙事模式合理融合,杂糅出自己独具风格的叙事特征。小说《典仪》全文不分章节,情节叙述破碎、间断,将毫不相关的情节拼凑在一起,不符合传统的线性叙述模式,而且穿梭在塔尤的梦境与现实之间。希尔科借用这种非线性的多重叙述手法突显出现代印第安人处在文化边缘的尴尬立场和艰难困境。此外,希尔科还采用了主次复合式的叙事情节。主情节是主人公塔尤饱受战争记忆折磨,接受印第安典仪的洗礼,最终遇到了赛恩、找到了斑点牛,完成了自我身份的探寻的故事。次情节是“谷物之母”遭到人类的背弃而下到地下四层界,从此人间干旱无雨,人们饱尝饥荒之苦,于是人类请求蜂鸟和飞蝇前去求情,最终“谷物之母”终于同意降雨,人间万物重新复苏的神话故事。两者遥相呼应。希尔科将现代塔尤的故事镶嵌在印第安古老神话之中,并采用非线性复合式的叙述情节,使小说的艺术表现新颖,富有美学魅力。

三、《死者年鉴》:拉古纳部落叙事与大众媒介相糅合

在小说中,希尔科引用了“失传的”玛雅人年鉴的许多篇章。年鉴在印第安人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几代印第安人不惜一切代价保护着年鉴。因为年鉴能告诉印第安人他们来自哪里,他们是谁,记录着他们的历史。“如果故事丢失了,那么人也丢失了;祖先的精神要靠故事才能被唤回”(Silko, Almanac, 1991:316)。小说中,这部玛雅年鉴的手稿虽然已经残破不堪,却承载着印第安人灿烂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份来自遥远时代的年鉴手稿竟然能奇迹般地世代相传没有丢失,恰恰说明了印第安人的文化之脉从未被割断。祖母亚米是年鉴的持有者,她参加了墨西哥战争,并且幸免监禁。得知她时日不多,祖母亚米把玛雅年鉴的手稿和相关笔记交给她的双胞胎孙女丽卡和吉塔,并向她们解释了其中记录的古老故事、历史叙事和其他交错复杂的信息。此后,吉塔不再工作,开始修复残破的年鉴手稿,并在快到60岁的时候,终于完成这一伟大的事业。还有保护这一年鉴的四个印第安孩童从大人口中得知“这本书”是他们部族人民经历过的所有岁月的“书”。这些岁月都是鲜活的,而且会再次发生。因此必须不计代价地保存好这本书(Silko, Almanac, 1991:247)。

《死者年鉴》中的古老年鉴记载着很多预言,其中拉古纳部落的蛇型石像将福佑印第安人,唤醒印第安人的意识,领导印第安人团结一致推翻白人的殖民统治。因此,保护年鉴、保护历史就是解构白人殖民统治的有力武器。年鉴记录了印第安人的种种苦难,目睹了印第安人的流离失所,同时也见证了印第安人顽强不屈的信念和精神,尤其是他们反抗白人殖民统治的决心。小说中描写了安吉丽塔、克林顿、斯德林等人的抗争。这些都印证了年鉴中的预言:印第安人在经历重重磨难之后最终将驱逐白人统治者。印第安人相信年鉴的力量能让美洲大陆所有的部落人联合起来,团结抗争,夺回土地,建立同一世界,同一部落。

同时希尔科运用多重人物视角和多条叙事线索将拉古纳部落文化叙事与欧洲中心论叙事相对比,用这种杂糅的叙事文体反映当前美国土著文化遭受的经济、政治侵害以及文化的侵蚀。白人入侵以前的印第安观念和精神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的印第安文化身份充满了复杂性和异质性。小说中的很多角色虽然拥有不同的出身和信念,但却拥有相同的使命,那就是编撰印第安人自己的历史,与白人主流历史相抗衡。

印第安神圣典籍和年鉴本是其部落神圣宗教的体现,记录并传递着印第安古老历史,但希尔科通过对年鉴和典籍的追踪和保护来揭示其中携带着的殖民历史,反映印第安人受白人主流文化侵蚀而对部落传统的丢弃,并将其转变为反抗殖民文化统治的方法和策略。

四、《黄女人》:印第安神话故事的改写颠覆表现当代印第安女性精神

《黄女人》是希尔科短篇小说集《讲故事的人》中的代表作。故事的女主人公被刚刚认识的那个男人称作“黄女人”,这一个名字就足以让读者了解这是一个大家熟悉的印第安部族自我寻求的故事:印第安部落中有一个黄女人,她常常去河边打水,在河边被卡其那神掳走,从此消失。若干年后黄女人回来了,只是身边多了一对双胞胎儿子。读完全文可以得知,这样一个篇幅不长的小说中包含了这个完整的具有鲜明印第安气质的神话传说。然而,黄女人这个传说并不像《典仪》中印第安神话那样只是作为整个故事的框架,而是渗入到小说的深层叙事中,并且希尔科对传说中的黄女人进行了微妙的改写,颠覆原来神话中女性的原型形象,让土著女性走出神话,直面现实。

全文交织在“黄女人”的故事和现实生活之中,交织在女主人公对家庭生活回忆的平淡宁静和对神秘男子的好奇、恐惧、冲动、激情之中。起初她还认为自己与黄女人不同,黄女人是遥远神话中的人物,而“我上过学,我们这里还有公路和汽车,这些都是黄女人从来没见过的”(西尔克,2007:11)。渐渐地在与土地、河水的接触和联系之中,她完成了对传统的继承和沿袭。小说中女主人公在回家的途中没有走大路反而沿着河岸的老路走,暗示着当代印第安女性将传承古老的“黄女人”神话。同时她也看到当今交通运输的发达,各种车辆穿梭往来,白人入侵产生的殖民地和保留地,所有这些都表明现代印第安女性的生活环境已经不同于黄女人了,她们还要在真实的环境中继续挣扎,继续生活。美国和全世界的公众都要正视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

五、结束语

希尔科分别通过口述传统、神圣典籍和神话故事来力图保存自己的历史,反抗殖民者的权威。同时将印第安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西方写作技巧相融合,更是将部落文化与当代主流文化相结合,既在文化观念上迎合了当代读者的审美趣味,也实现了形式和内容的契合,现代与传统的结合,过去与现实的融会。本文从后殖民视角审视在美国主流文化压迫下的印第安裔作家在对抗美国白人文化中所采用的文字复兴策略,也从叙事方面证明追寻文化“第三空间”的可行性。

[1]Lincoln, Kenneth. Native American Renaissance[M].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2]Morrison, Toni. “Rootedness: The Ancestor as Foundation.” Black Women Writers (1950—1980): A Critical Evaluation. Ed. Mari Evans[M]. New York: Doubleday, Anchor Books, 1984.

[3]Silko, Leslie Marmon. Ceremony[M]. New York: Penguin Books, 2006.

[4]Silko, Leslie Marmon. Almanac of the Dead[M].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91.

[5]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6]莱斯利·马蒙·西尔克.黄女人[J].翟润蕾,译.外国文学,2007,(1).

[7]宋薇.回归与杂糅:《典仪》的后殖民解读[J].短篇小说,2012,(11).

[8]朱锋颖,吴宪忠.后殖民理论与多元文化[J].北方论丛,2009,(4).

On the Narrative Hybridity of Leslie Silko’s Major Works

SONG Wei

(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an, Liaoning 116044, China)

Leslie Marmon Silko, a prominent Native American Indian writer, tries to reserve her tribal culture and history with oral tradition, old record and ancient myth, and also hybridizes traditional American Indian culture with western literary techniques, combining the tribal culture with the contemporary mainstream culture, resisting the colonial authority and reconstructing cultural resurrection strategies by building “the third space” in narrative.

Leslie Silko; narration; hybridity; post-colonialism

2013-01-05

2012年大连外国语学院科研项目青年项目《后殖民视域下的莱斯利·希尔科作品杂糅特征研究》(2012XJQN35);大连外国语学院第四批重点课程

宋薇(1981-),女,辽宁大连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I106

A

1008-469X(2013)02-0054-03

猜你喜欢
莱斯利印第安印第安人
美国首次统计印第安人寄宿学校死亡人数,但关键问题悬而未决
小懒蛋的超快魔法
试论早期美国印第安口头文学的特征
美洲印第安人使用的象形文字名称和标志
光明舞者
小懒蛋的超快魔法
论《痕迹》中的印第安生态文化
仙境之桥
READINGS
Ten Little Indian Boys十个印第安小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