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旅游语篇英译中的连贯构建

2013-04-07 06:48邹建玲
关键词:语语译语连贯

邹建玲

(上海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

翻译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文化转换的过程。翻译研究不断从相关学科如语言学、美学、符号学、文体学吸取研究成果,从不同视角对翻译实践进行总结。旅游翻译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目前在旅游翻译研究方面,学界大多数从文化层面谈东西文化差异的处理。本文从语篇的角度讨论汉语旅游语篇英译过程中的连贯构建,希望能藉此拓宽旅游翻译的研究视野。

一、语篇的连贯与翻译

(一)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语篇是语言使用者思维过程的书面或口头形式的记录,它是由一组形式上衔接、意义上连贯的句子组成的语义和语用单位。莫娜·贝克指出,“连贯类似于衔接,是组织和创造语篇的关系网络:衔接是表层关系网络在篇章中连接词语和各种表达手段的,而连贯却是潜藏于篇章表层之下的概念关系网络。”前者以篇章身份的形式得到体现,而后者借助篇章形式来加以体现[1]218。在语篇产生的过程中,作者可根据语篇连贯的需要来选择相应的衔接方式,以实现和增强语篇的连贯性。语篇连贯的外部条件是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认知模式、心理思维等因素,内部条件是语篇意义和衔接机制[2]13。

(二)语篇翻译中的连贯

翻译,作为言语交际(语言应用)的一种形式,自然在语篇层面上展开[3]。实用文体翻译是一种典型的交际翻译,更应在语篇层面进行。从语篇层面看,实用文体通常有比较固定的“约定俗成”的文本格式规范,这种文本格式规范存在于交际双方(作者和读者)的认知结构中,保证交际的有效性。就翻译而言,译语语篇一旦生成,便成为译语中各类语篇的一分子,它必须受控于译语语篇的规范性及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4]92。作为实用文体的一种,旅游语篇的目的是通过景观的描写,向读者(潜在的游客)提供信息,试图唤起读者对目的地的兴趣并采取到目的地旅游的行动,因此具有指示功能、信息功能和描写功能。汉语旅游语篇译成英语时,译文要符合英语旅游语篇的规范和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Neubert & Shreve认为,以传统语言学模式操作的翻译过程是一个从词及与其互不相关联的意义开始的自下而上(bottom-up)的过程,这种过程生产出来的译文很难被译语读者认同;而语篇语言学方法则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自上而下(top-down)的过程,即先决定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属性或类型及其交际功能,再通过一个个的语言结构来实现预定的语篇[5]。在旅游翻译实践中,要重组(建构)一个实现语内和语际连贯的语篇,并非取决于表层结构(如一个个句子)的转换,而是应该先了解汉英语篇的差异后自上而下地、有目的地选择语言资源,补充背景知识和情境知识,进行连贯重构。

二、汉英旅游语篇的差异比较

旅游语篇是指以国外普通旅游者为对象,介绍中国旅游资源及其社会、文化、人文、历史的各种语篇资料,主要包括图书、画册、旅游指南、景点介绍,以及旅游网站登载景点介绍等。其目的是通过对景点进行宣传和介绍,扩展人们的旅游知识,激发人们参观的兴趣。汉语旅游语篇的英译文本一般以西方国家游客的阅读目的、欣赏水平、文化背景为基本参照。受文化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汉语旅游语篇与英语旅游语篇在语言风格和信息结构上都有巨大的差异。以下是汉、英旅游语篇的实例。

例1这里三千座奇峰拔地而起,形态各异,有的似玉柱神鞭,立地顶天;有的像铜墙铁壁,巍然屹立;有的如晃板累卵,摇摇欲坠;有的若盆景古董,玲珑剔透……神奇而又真实,迷离而又实在,不似艺术创造胜似艺术创造,令人叹为观止。

例2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is America’s first and most important National Park, attracting over three million visitors annually. Established in 1872 by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its many wonders” and “for the enjoyment of the people”, and now covering an area of 2.2 million acres,Yellowstone in 2002 is celebrating its 130th anniversary. Situated in the northwest corner of the Wyoming frontier, Yellowstone is a treasure that inspires awe in travelers from around the world,boasting more geysers than anywhere else on the world.[6]21

由于篇幅有限,只能举两个例子来反映汉英旅游语篇的差异。这种差异首先体现在描述名胜古迹时语言风格不一样。汉语旅游语篇强调客观融入主观,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常引用名人名言和古诗词,词藻华丽模糊,读者从中获得一些抽象笼统的信息,如例1。而英语旅游语篇重写实,重逻辑理性,用词简洁朴实,描述直观可感,如例2。

虽然汉英旅游语篇都是思维活动的逻辑连贯,但在宏观结构模式和语篇功能上却存在着差异。从宏观结构上来说,汉语旅游语篇多采用归纳法,即先叙述理由,后作结论,用外位式结构归纳全文。语篇功能主要以描写和呼吁为主,信息功能不足。而英语旅游语篇的宏观结构则正好相反,往往采用演绎法凸显文章要点,开门见山摆出结论,然后再推演。即一般先对景点进行总的介绍,然后再具体描述其地理位置及相关信息,几乎都是围绕语篇的信息功能和指示功能进行。例1的末句和例2的首句均是两个语篇的中心句,从其所处的位置差异可以反映汉英旅游语篇中思维方式的差异。

汉英旅游语篇的句法特征也不一样。汉语旅游语篇的句法特征是意合(parataxis),多为主位—述位信息结构。句式常伴有大量的平行铺排结构,句际之间缺少形式衔接,主要借助语义和语境来形成意义的贯通。英语旅游语篇的句法特征是形合(hypotaxis),多为主谓语的语法结构。句子的特点是靠上下文的照应上下扩充,注重句子的逻辑关系,需使用衔接成分来显示句子的结构关系。

三、汉语旅游语篇英译中的连贯策略

在语篇翻译中,译者是原语语篇向译语语篇转换的推动者和实施者,无论是原语语篇的解读还是译语语篇的生成,都是在构建相应的语篇连贯的过程中完成的,翻译过程就是连贯的动态构建的过程[7]19。对具有描写功能、信息功能及诱导功能的旅游语篇进行翻译时,译者首先要充分解读原语语篇的连贯构建,对原语语篇的连贯作动态的分析,把深层的逻辑关系明晰化。然后按照译语的文本规范表述原文内容,以达到接近原文预期的交际目的。

连贯受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认知模式、心理思维的影响。情景语境指语篇产出时的环境,事件的特征、性质,谈话的主题、时间、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指作者的语言社会团体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读者如果属于此语言社团或有相关的知识,就能够理解语境所指的意义[8]182。如果译者按照原语篇直译,汉英旅游语篇的语言风格的差异通常会带来情景缺省。巨大文化差异导致文化缺省,这也导致原语语篇的连贯无法在译语语篇中维系。翻译时译者要重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让译文符合译语读者的认知模式和心理思维,实现情景和语义层面的连贯。

(一)情景缺省的连贯重构

情景缺省是指被交际双方作为共享的背景知识而予以省略(situational default)。如果被缺省的部分与语篇内信息有关,就叫做语境缺省(contextual default),而与语篇外的文化背景有关的,就是文化缺省(cultural default)[9]55。译文预期读者和原文读者相比,他们的认知结构缺乏有关中国语言、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预设背景知识,这就要求译者对译文进行适当补偿操作,如补充相关背景知识,作解释性翻译等。语篇连贯性的基础在于语篇接受者的原有图式知识和推理能力,译者应该利用推理机制,对他可能的译语读者的先有知识和认知能力做出适当的判断和假设,努力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语读者的阅读感受相契合[7]20。情景缺省时译者要重建情景连贯,即补充背景知识和转换视角。

1. 补充背景知识

翻译时,译者把对于原语读者来说因不言自明而被省略的信息补充完整。

例3融文化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泰山是中国五岳中最负盛名的一座。泰山地处山东省的中部,其巅峰位于泰安市北面,海拔1 545米。玉皇顶为峡谷和险峰所环绕,一阶石梯直通南天门。

译文Mount Tai, a perfect combination of culture and natural landscape, is crowned as the most famous of China’s five great mountains, namely,Mount Tai in East China, Mount Hengshan in South China, Mount Huashan in West China, another Mount Hengshan in North China and Mount Songshan in Central China. Mount Tai is located in central Shandong Province. North of the city of Tai’an is Mount Tai’s highest peak, Yuhuangding, which literally means “the Peak of Jade Emperor”, rising to 1545 meters above sea level. Yuhuangding stands over deep valleys and above other perilous peaks. A staircase leads to the Heavenly Southern Gate.

从语篇背景来说,原语读者与译语读者存在巨大的图式知识差异。比如原文中的五岳,对于汉语读者是耳熟能详的信息,因此在原文中省略。但对于译语读者来说,却是完全陌生的信息。因此,原语语篇存在情景语境连贯失当,译者有责任予以补正,在译文中补充五岳的背景知识。类似的例子还有原文中的“玉皇顶”。汉语读者都知道玉皇顶是泰山的最高峰,但缺乏背景知识的外国读者却是一无所知。因此,除了说明是最高峰外,还要解释其名字的内涵——“玉皇大帝之顶”,使译语读者阅读时收获与原语读者同样的预期效果,实现译语语篇的情景连贯。

2. 转换视角

此处转换视角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翻译时根据原语义逻辑变隐性逻辑关系为显性逻辑关系,或将原语语篇表层连接关系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以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

例4古隆中森林茂密,花草繁盛,环境优美,清幽宁静。

拟译As covered with thick woods and numerous flowers, Gulongzhong offers scenic and secluded environment.

原文中的“森林茂密”、“花草繁盛”、“环境优美”、“清幽宁静”是汉语中惯用的排比结构,但实际上暗含了因果关系。因此,当译成英语时,通过增加as这个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把这种隐性的逻辑关系显性化,建立显性的逻辑连贯,既符合英语语篇的思维模式,又利于译语读者接受其语篇信息。

转换视角的另外一层含义是进行人称视角和物称视角的互换。中国传统思维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只要认识了自身,也就认识了万物的根本规律。因而汉语往往以人作为句子的出发点,描述客观事物往往是从人的视角出发。当人称可以不言自喻时,又常常隐含人称或省略人称。西方传统思维以自然为认知对象,主客两分,天人对立,把主体作为“旁观者”,对客体进行探究。因此英语常用物称表达法,即不用人称来叙述,而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10]76。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这一特点使英汉旅游语篇互译时常常进行人称视角和物称视角的转换。

例5登山远眺,山外有山,景外有景,令人赞叹不已。

译文Looking around in the distance, you will enjoy with involuntary admiration the overpowering views of mountains beyond mountains and scenery over scenery.

虽然原文省略人称,但汉语读者完全能够理解原文。翻译成英文时,要把省略的人称补充完整,以符合情景连贯。

例6漫步在这座日新月异的现代大都市里,你会发现许多精彩的历史亮点。

译文A walk through this booming city reveals many glimpses of its colorful past.[11]

原文中以“你”作为主语,从人称视角出发;而译文中则以walk(漫步)作为主语,从物称视角出发,符合英语旅游资料的表达习惯。

(二)文化缺省的语篇连贯重建

1. 增加文化信息解释

中西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译语读者可能产生不了原文读者的图式,又或者产生相矛盾的图式,从而影响语篇连贯[7]19。旅游翻译不同于其他应用文体翻译,文化翻译及与特定文化有关的词甚多。译成英文后如不进行增补,译文对英语读者则显得语意残缺、信息不足,造成他们理解上的障碍,也降低译文的可接受性。翻译时译者应对文化空缺词进行补偿,增加语篇外的文化信息解释,如增加年代或文化背景知识,重构文化语境,实现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认知和语义的连贯。

例7农民们有的在做汤团,图个团圆之意;有的在准备鱼头,也是想图个年年有余的意思。

译文Some farmers are making round dumplings. This is a kind of stuffed dumpling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 served in soup. It’s a traditional food for Chinese in some southern parts of china.The round shape of dumplings signifies family reunion,for the spring festival is the biggest occasion for family reunion in a year. Others are preparing fish for New Year’s Eve Dinner. As the Chinese character “fish” is pronounced “yu”, which is homophonic with another character “yu”, meaning“having surplus or more than necessary”, eating fish at the New Year’s Eve means you will have more than necessary in the coming year.[13]19

在英语中没有“汤团”这个文化专项词,也没有“鱼”具有谐音“有余”这个图式知识。译语读者没有相应的文化信息知识,也没有原语读者的图式知识,造成理解连贯的脱节。译者作为中介的任务是补偿这种文化空缺,建立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连贯关系,推动译语读者的认知机制,因此在翻译时需增加大量的文化信息知识。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即便汉语读者也经常记不清具体的年代,更何况对中国历史了解甚少的译语读者。文化信息知识欠缺将导致语篇连贯性中断。因此,译者有必要在朝代之后补充年代,帮助译语读者建立相应的图式知识。如:

例8在清乾隆和嘉庆年间,上海逐渐成为中国主要的贸易港和航运中心。

原译During the reigns of Qing emperors Qianlong and Jiaqing, the city gradually became China’s major trading port and water transportation center for grains.[11]

拟译During the reigns of Qing emperors Qianlong (1735-1795)and Jiaqing (1796-1820), the city gradually became China’s major trading port and water transportation center for grains.

乾隆和嘉庆年恐怕连我们中国人都难以说出具体的年代。如果只写出汉语拼音,外国读者看完仍然难以明白。翻译这样的文化空缺词译者应该补充具体的起止年代。

2. 删减冗余文化信息

这种方法常用于处理旅游语篇的四字格、古诗词及古文的翻译。如果将原文全部照搬一字不差译成英文,译文反而晦涩难懂,会削弱译文的连贯性。因此,为了保证译语读者的理解连贯,有时要对原文进行删减以突出重点,实现旅游语篇的预期交际目的。

例9惠州市是广东省辖城市,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三角洲的东端,属于今日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战国时期属楚国,隋朝称“循州”并设府。公元1021年改称惠州。据《东方纪要》载:惠州“东接长汀,北连赣岭,控潮海之襟要,半广南之辅翼,大海横陈,群山拥后,诚岭南之名郡也。”[13]92

译文HuiZhou city is located at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Guangdong province and the east part Pearl River Delta, economic developments. It has been an administration prefecture named Xunzhou ever since the Sui Dynasty (A.D.581-618). After 1021 it was named Huizhou until now. The city is a very important spot for her strategic and geographic position.

这段描写乃古人对惠州地理形貌的描述,不属于文本的核心内容,删去自然无妨。即使译者照原文翻译,晦涩难懂,国外读者对此也并不感兴趣。因此,翻译时可对古文中非核心内容进行删减,这样反而有助于语义连贯。

3. 改写原文文化信息

改写的目的是为了顺从译语行文和思维的习惯,选择适当的语篇形式将原语语篇的目的和功能再现于译文当中。改写是对原语篇的风格进行改动,化虚为实使译文符合译语的语言风格和行文习惯。改写还包括对原语篇中的诗词进行改写。诗词翻译比较困难,改写算作一种补救措施,尽可能保持译文的忠实性,建立语义连贯,让译语读者获得和原文读者类似的感受。

例10整个画面浑然一体,充满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情画意。

译文The harmonious entity of the tower presents a picture of pearls, big and small, seemingly falling down from the top to the bottom, a scene full of poetic and artistic imagination.[14]244

本语篇描述东方明珠电视塔。英译“大珠小珠落玉盘”时,按照字面意思直译,变成球体“落进玉盘”,反而让译语读者觉得难以理解。因此不宜把“落玉盘”直译出来,而根据“珍珠”的设计形象进行处理,改为“珍珠似乎从上往下落”,这样译语读者容易理解,从而建立语义连贯。

四、结束语

本文从语篇连贯着手,对汉英旅游语篇进行比较研究,探索汉语旅游语篇英译时的连贯重建。一方面使译语读者与原语读者的感受一致;另一方面使译语语篇的语言形式符合译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希望能藉此打开新的研究方向,拓宽旅游翻译的研究视野。

[1]Baker M. In Other Words: A Course Book on Translation[M]. London: Routledge, 2000.

[2]张德禄, 刘汝山. 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3]黄国文, 张美芳. 语篇分析角度看翻译单位的确定[J].翻译季刊, 2003(3): 75-93.

[4]刘庆元. 语篇翻译的结构取向[J]. 山东外语教学,2007(1): 91-95.

[5]Neubert A, Shreve G M. Translation as Text [M].Kent: the Kent University Press, 1992.

[6]关肇远. 旅游英语[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7]陈丽江, 冯奇. 语篇翻译过程中的动态连贯[J]. 上海翻译, 2006(2): 18-22.

[8]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9]王东风. 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 外国语,1997(6): 55-60.

[10]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1]何志范. 上海英语导游[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12]郭建中. 实用性文章的翻译(上)[J]. 上海科技翻译,2001(3): 15-18.

[13]贾顺厚. 英译旅游材料中的文化处理[J]. 山西大学学报, 2002, 25(4): 90-92.

[14]孙万彪, 王恩铭. 高级翻译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猜你喜欢
语语译语连贯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中美大学生议论文语篇中模糊限制语语用功能对比研究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最后一吻
AIDMA 法则观照下广告译语的美学等效
主述位理论对英语写作连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