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题式教学的困扰及对策

2013-04-07 08:49
关键词:教材内容教学效果基础

(百色学院 体育系,广西 百色 53300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题式教学的困扰及对策

黄景斌

(百色学院 体育系,广西 百色 533000)

专题式教学作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模式创新成果之一,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教师队伍水平偏低,学生主体性缺失,专题设计的整体性把握不足等问题都成为专题式教学的困扰因素。针对专题式教学面临的困扰,发挥双主体作用、打造高水平教师团队、把握专题内容设计的整体性原则是提高专题式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和根本途径。

专题式教学;困扰;对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专题式教学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的教学模式之一,得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充分肯定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专题式教学仍面临诸多难题,客观认识专题式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案是优化专题式教学效果的前提和保障。

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专题教学模式的价值分析

专题式教学是指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按照其内在逻辑关系提炼形成完整、连接又相对独立的专题系列并围绕这些专题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专题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授课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教育主题的有效突出。

1.有利于教育者能力整合,发挥教育者特长优势。

专题式教学使教师摆脱了需要全面了解驾驭整个课程体系但又只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万金油”局面,教师能够集中精力在自己最感兴趣,最熟悉、最擅长的专业领域做专题研究,对自己所负责的专题领域进行深入的分析、精心的准备和反复的推敲,“制作高质量的课件,撰写高质量的教案、讲稿,收集与专题有关的音像、案例等教学资料”,[1]力求使专题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做到精益求精。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深化对理论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认识,提高课堂授课的熟练度和精巧度,从而提高其教学水平,还能带动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互动式发展,专题式教学将教师从繁忙的时间中解放出来,让教师在自己擅长的专题进行教学授课,渊博的知识和过硬的理论功底促使教师能够轻松驾驭其教学内容。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教师发展他的教学、科研能力,并在专门领域取得学术成果,成为学术型、专家型教师。而且,专题式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个性和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个人风格与魅力,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教学手段整合,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中学教师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及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早已使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等理论学习失去了兴趣,《基础》课的学习被认为是空洞的说教和获取学分、获得文凭过程中不得已的任务。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不愿学又不得不学的厌学心理,更不可能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专题式教学以当前社会现实和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贴近现实和学生实际,避免了“假、大、空”的枯燥说教,更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专题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由某个教师自始至终完成这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开启了多位专业知识领域的教师分别担任各自专题教学任务的教学方式。这样,教学风格迥异的多位教师同时执教,在各自擅长的专题课堂上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能够使学生享受到知识的盛宴,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同时避免学生产生视听疲劳,从而增强《基础》课教学过程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专题式教学的专题内容及迥异的教学风格的吸引下,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由于专题式教学内容的深度和现实高度使得学生对问题的探讨与学习必须采用合作的探究方式,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工具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才能完成学习和探讨任务。学生通过这样一次次的专题辩论、专题讨论、专题实践等学习模式,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合作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互联网、计算机的运用能力,更培养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有利于教材内容整合,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材内容多而不新,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等知识性、原理性的内容大多在中学课程已有接触或者掌握,在《基础》课中再次出现对学生不再具有吸引力。教学内容也呈现杂而不精的现象。比如,教学内容既涉及情感教育等感性的生活元素又涉及法律理论等高度抽象的理论概括,这些内容集中于不同的章节使整个《基础》课教学内容孤立、片面,若逐章逐节依次展开讲述,不仅难以突出重点而且还会重新落入中学阶段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模式之中,学生也将失去兴趣,严重影响《基础》课的教学效果。专题式教学的教学内容设计是以教材内容为依托,以当前社会现实和学生的实际为根本去确立的教学专项。专题教学内容的设计应遵循“求深而不求广,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则,整合不同章节的理论知识,整合抽象理论与感性实践,提高了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有足够理论厚度和现实纵深感的教学内容,对最贴近现实的,最关注、最能体现大学生个人成长诉求的问题进行深入学习和探讨,从而增强《基础》课的实效性。

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题式教学的困扰

专题式教学在《基础》课教学中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但是随着专题式教学实践的深入发展和持续推广,专题式教学面临的困扰因素也日渐凸显,严重影响了专题式教学的教学效果。

1.学生主体性缺失,师生持续性互动关系难以建立。

专题式教学是以教师积极主导和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双向互动为前提的,在成功的专题式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与教师通过专题探讨、主体辩论、案例分析、专题演讲、问卷调查等一系列开放式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批判质疑,从而完成对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人生观问题、法制观等等的学习和领悟,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师生的良好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然而专题式教学内容设置是以高度现实性和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的教材内容的优化整合,专题内容的教学由具有专门知识背景和理论深度的教师担任,即一门课程需要多个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能让学生领略不同的教师风采和教学风格,开阔了学生视野,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在于专题式教学使得一学期内,担任此课程教学的教师频繁的变更,学生刚刚与老师建立起的互动关系,又随着专题教学的结束而中断。学生无法与老师建立一种稳定的持续的互动关系,不利于学生与教师的问题探讨和交流互动,也不利于教师对学生情况的掌握和管理,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也就无从谈起。

2.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尚难达到专题式教育的要求。

专题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创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它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对担任专题式教学任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还要在专题研究问题上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做到新颖独到又富有深度,既能把握基础理论,又能深刻理解重点,把握其观点的现实意义。在课堂教学上更要有所创新,要对与教材内容相关、学生感兴趣又体现社会新动向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学习讨论。在科学的专题式教学中,符合这种要求的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增强《基础》课的实效。但有关调查表明,在实施专题式教学的学校,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之一在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欠缺。教师的教学水平包括了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科研能力、教案设计、课堂教学组织等一系列的综合能力。在专题教学中,完全具备这些能力的教师数量不多,有的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较高的科研能力,却不善于组织课堂教学,从而达不到卓有成效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能够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却由于自身知识积累不足,致使整个课堂流于肤浅,缺乏理论深度,不能启发学生有深度的理性思考,无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甚至某些教师既不具有深厚理论功底,也不擅长课堂组织教学,科研能力更是严重欠缺。总之,整个专题教学教师队伍呈现全能的高水平教师数量不足、学科建设和学术骨干人员欠缺、队伍结构不合理等特征,这与专题式教学所要求的专家型、学术型、创新型教学团队的要求甚远,严重影响了《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3.专题内容设计的整体性原则缺失。

专题式教学的教学内容是根据教材系统内容,组织和整合出来的相互连接又相对独立的新体系。“《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课程教材是由中央审定、举全国之力编写的、代表当前国内最高学术水平的教材。”[2]教师对教材内容的专题式开发使用,就如同一个优秀的导演和演员对剧本的把握一样,只有源出剧本又不拘于剧本才能获得观众的欣赏与喝彩。专题只有在教材系统内容的基础上,打破各章节之间的界限,有针对性,分层次的将教材内容整合、提炼、加深,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现实的专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这种专题与整个教材内容的关系,忽视了专题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导致每个专题都深而精,却又与其他专题失去联系,各自独立成一个王国的现象。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老师旁征博引,真知灼见,学生兴趣盎然,积极踊跃,但最后的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的现象数见不鲜。教师的专题教学设计忽略了整体把握《基础》课教材内容的原则,割裂了《基础》课教学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导致学生失去对整个专业知识的整体把握,其专业知识体系认知残缺不全,影响了专题式教学的教学效果。

三 提高专题式教学效果的对策思考

1.专题式教学模式下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

专题式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缺失严重影响了专题式教学效果,影响《基础》课程的教育实效。专题式教学模式下充分发挥双主体作用,是指在专题教学模式下,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充分利用老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一系列开放式问题和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主体积极性。专题式教学模式下充分发挥双主体作用具体要做到:1.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专题。教师在专题内容的设计上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突出重点、关注社会焦点,然后通过专题形式对这些问题展开教学研究。2.教师要灵活组织课堂教学方式,实现师生双向互动。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主导,遵循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组织多种多样的具体的教学形式,如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专题辩论法、问卷调查法、体验教学法等一系列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针对专题重点和疑点问题,结合启发式讲解、课堂小组讨论及发表观点等方式首先提纲挈领的讲授相关理论知识,给学生拟定思考题,然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并给出小组讨论结果,陈述小组观点,最后由教师对学生发现的问题和给出的答案进行总结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师生互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专题式教学模式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促进了学生对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和融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了双向互动、教学相长、师生共赢的良好教学效果。

2.加强《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基础》课专题式教学模式要求其教师队伍是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法制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感,坚定学生对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目前《基础》课专题教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基础》课教学目的的实现,加强《基础》课专题教师队伍的建设,打造专业、优质的教学团队成为优化专题式教学效果的重要之举。首先,严格控制“入门”标准。《基础》课教师肩负着用马列主义武装学生头脑,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思潮,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历史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队伍的教师,首先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这是根本素质,在所有素质中起决定作用,要选择那些政治方向坚定,生活作风过硬、道德品行高尚的老师。同时,由于《基础》课程的教学本身有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专题式教学模式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题教师对专题应该有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认识,对专题的认识应该已经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专题老师能更为准确的把握和理解其重点及其现实意义,同时也要求教师具备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能力。因此《基础》课专题教师的选择必然也要在教师的科研能力上严格把关。其次,促进教师交流培训,提升教学能力。专题教学教师除了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文化道德素质、科研素质外,还需要具备优秀的课堂教学组织设计能力。《基础》课的教学效果的实现关键在于学生接受与否,而学生接受与否除了受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影响外,还取决于教师所组织的课堂教学形式。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方式才能赢得学生的接纳和喜爱,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促进教师的交流与培训,让教师交流经验,相互学习有效的教学方式和进行教学技能提高培训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第三,采取灵活的招聘机制和严格的教师考核机制 ,教师招聘可以公开招聘学科需要的高水平人才,如国家级课题主持者,学术科研骨干等以增加高水平教师数量,同时严格其教师考核机制,通过其内外部压力,增加专题教师队伍内部的危机感,促使教师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

3.注重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坚持专题设计的整体性原则。

《基础》课的专题内容的独立性是指建立在课程教材内容体系之上,又与其他专题有着内在联系的相对独立性,它是在教材基础之上的对教材的超越。而现实教学过程中,对专题内容的把握不到位,使其失去整体连贯性的现象屡见不鲜,从而不利于《基础》课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因此,在专题教学实践中,贯彻执行专题内容设计的整体性原则成为加强《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题中之义。《基础》课教材是一个统一完整的知识体系,各章节内容既有明确分工又相互协调,因此,专题的设计首先“要研究新课程体系总体要求、目标和课程目标的整合与布局,把握好专题设置的方向”。[3]其次专题内容的筛选要兼顾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既不能偏离教材内容,又要突出重点,体现针对性,内容取舍不当,不但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热点问题,还容易造成整个知识体系支离破碎,混乱教材内在严密的逻辑体系。最后,专题设计既要体现出自己的重点和鲜明特色,又应当与其他专题有效衔接,具有内在逻辑关系,以体现整体性。

[1]桂署钦.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初探[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4).

[2]王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专题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J] .科技创新导报,2010(32).

[3]杨荣.《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题教学初探 ——以伊犁师范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2011(8).

ClassNo.:G642.0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DifficultiesandCountermeasuresofProject-basedTeachingforIdeologicalandMoralCultivationandLaw

Huang Jingbi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Baise University, Baise, Guangxi 533000,China)

Project-based teaching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innovating results in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aw course Due to some reasons ,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ject-based teaching .The paper analyzed the difficulties in this respect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troubles met i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and improve the effect of project-based teaching from three aspects.

project-based teaching; trouble; countermeasures

黄景斌,助教,百色学院体育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工作管理。

1672-6758(2013)04-0016-3

G642.0

A

猜你喜欢
教材内容教学效果基础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不等式”基础巩固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整式”基础巩固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关于高职院校国学教材内容的思考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