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材编撰的“五化”探析

2013-04-07 08:49周自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形势理论课

周自勇

(阜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材编撰的“五化”探析

周自勇

(阜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材缺失,导致教育教学效果不稳定。设计教材的“五化”路径:体系系统化、内容地域化、结构立体化、编教学一体化和目标精品化,创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材编撰模式,建设高质适用的“形势与政策”教材,保障教育教学实效。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材建设;“五化”路径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1987年作为大学生必修课程开始强化其教育教学,中发16号文件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社政13号文件颁发后,课程的经费保障、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及考核与评估等都有了较大改善。[1]但作为一门必修课,各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及教学效果与其他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较仍有差距,究其根源主要是其教材的缺失缺用。

一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材使用现状

按照现代教学建构理论,在完整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教学和学习的基本依据和主要工具,是进行教学的重要媒介物,是规范教学规程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目前,各高校按照2004年教社政13号文件的要求,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基本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纵观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形势与政策”课教材建设与使用情况主要如下。第一、无教材,依靠教育部的教学要点开展教学。当前一些地方高职和独立学院在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时由教师或专兼职辅导员宣读教学要点,播放音像材料,粗放式的完成教学任务。第二、编写专题讲稿,开展教育教学。大多数地方普通高校在教育部教学要点的基础上每学期选定3-5个专题,组织人员撰写讲稿,开展集体备课,以专题讲稿为主,配合音像资料,由“形势与政策”课专兼职教师组织教学。第三、自编教材,满足本校教育教学。在一些重点高校,由于专业教学科研人才和经费各方面都比较充沛,在建设“形势与政策”课程时,自编“形势与政策”教材,满足本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需求。第四、专业教育机构或出版社编发教材,一定范围使用。如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形势与政策》(屈春芳主编)教材。目前此类教材认可度不高,使用范围不广。

二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材使用缺失的归因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施行,四门思想政治课都有统编教材,唯“形势与政策”课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造成目前教学与教材使用现状的原因主要是:第一、课程特殊,制约了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印。该课程具有政治性、政策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等鲜明特点。一方面既要保证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另一方面又要保证教材的及时性、针对性,二者难两全其美。由此,教育部社科司只是在春、秋两季印发教育要点,而没有组织编印教材。第二、学科建设滞后,影响了高质量教材的涌现和使用。“形势与政策”是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但没有规范的学科建设,人、财、物各方面投入有限,教学推进难。第三、已有教材趋利和趋同,难以大范围推广使用。该教材诸多版本大同小异,缺少创新,高校采用率较低。第四、其他相关因素,不同程度导致“形势与政策”教材的使用缺失。

三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材建设的“五化”路径

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结合实践,探讨如何建设高职适用的“形势与政策”教材,是高校顺利实现课堂教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关键,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高校“形势与政策”教材建设体系系统化。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各要素都处在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之中;任何一部教材,都要有系统性,否则就难以持续。因此“形势与政策”教材要有系统的结构,这是建设“形势与政策”学科,稳定“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效果的首要因素。

建构该教材在体系上要划分三个层面和两个部分。三个层面是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全面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政策观和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形势与政策”部分);中观层面阐释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经验和对内对外的方针政策;微观层面解读具体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国内“五位一体”的状况及趋向。两个部分是相对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相对不变部分是指基本理论、基本国情和基本政策及国际形势变化规律,可长时间保持稳定;可变部分是当前国际局势与发展趋势,国内政经形势,社会关注的热焦难点等。

根据“形势与政策”的必然性和连续性的内在逻辑,按照上中下三篇布局,编写“形势与政策”教材,上中篇全面阐释基本理论和经验总结,内容结构体系相对固定,为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分析提供理论支撑。下篇是可变部分,每年春秋两季遵循教育部的教学要点,分专题介绍国际局势和国内时政要点。上中下既独立,又内在联系,形成系统体系。[2]

2.高校“形势与政策”教材建设内容地域化。

“形势与政策”课要发挥教育实效,就必须遵循内容地域化的发展趋向。

教育部制定的教学要点立足全局,关注国内外重大经济和政治问题,而难以体现各地区、各高校的发展特点和现实状况;“形势与政策”课是最贴近实际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二者可能是导致全国统编教材难以编发的主要原因。

“形势与政策”教材的内容地域化,教材的微观部分植根于具体地域环境,与各省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内容联系起来,开展地域化内容研究与讲解,弥补理论与实践的脱节。[3]地域化内容分三个部分。一是省市情教育,内容涵盖省市情信息、省市级方针政策和社会建设实践信息,让学生了解自身所处时空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二是校史、校情教育,让学生谙熟校史,增强爱校情怀。三是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具体地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帮助学生分析研判,增强进入社会的信心。

“形势与政策”教材内容地域化,就地取材,与各地改革、发展的特定内容融合,拓展学生爱国爱校人文情怀,是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的有益尝试。

3.高校“形势与政策”教材建设结构立体化。

清华大学魏江江概括立体化教材是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及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教学出版物的集合。[4]

“形势与政策”课涵盖四年,持续时间长,整个学科单独依存纸质教材难以支撑。该课程内容具有紧密联系国内外实际,变化多样,素材新鲜的鲜明特点,纸质教材难以完全彰显。90后大学生处在全媒体时代,熟悉网络电子,并且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立体化教材适应现代学生学习习惯和个性特征。迅猛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为立体化教材的发展提供了实现平台。

立体化教材首先分主辅教材,纸质教材系统理论部分为主教材,“形势与政策”的变动内容、电子音像材料等为辅助教材,主辅结合。其次立体化教材要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教材建设形式,除传统文字教材外,还包括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电子课件等教学资源。最后重点建设“形势与政策”教材配套专题网站,运用多种媒介,打造立体教学平台。

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一个全方位、可持续的学习环境是学习成功的关键。由此构建文字教材、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教学网站三者的优势互补的立体化“形势与政策”教材是必然趋势。

4.高校“形势与政策”教材建设编教学一体化。

教材依教育而存在并为其服务,适用性、匹配性是对教材的根本性要求。结合思政理论课全国统编教材的成功经验,实行编教学一体化,最大程度保证该教材的高适用性和匹配性。

选拔本地权威专家,并广泛吸纳教学一线教师和在校大学生共同参与教材编写。专家参与编写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落实和教材的理论性、权威性。一线教师拥有实践经验,能够保证教材从体系到内容切合实际。大学生参与,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需求,提升教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编教学一体化方式建设“形势与政策”教材,有效地克服编者不教,教者不编,学者无语的编教学相互背离的窘况。通过一体化方式产生的教材,体现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和系统性,服务于教师“教”的需求,另一方面考虑学生的话语权,契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满足了学生“学”的需求。

5.高校“形势与政策”教材建设目标精品化。

质量是教材的生命线。体现地域特色,树立品牌意识,建设“形势与政策”精品教材,是“形势与政策”教材拥有和保持生命力的首选。

变全国统编教材缺位的被动为主动,编辑策划精品教材。一是在“形势与政策”教材稳定部分进行思想高度和理论深度的拓展,形成完整体系。二是发挥信息反馈快速灵敏的优势,紧跟时事变化,及时调整,增强教材灵活性和适用性。三是彰显地方特色,缩短与师生的距离,增强教材亲近感。四是突出音像、电子、网络等配套教学资源的独特性,增强与90后大学生的契合。五是在国家统一指导下,各地教材相互观摩,取长补短,竞争中出新品、出精品。

当前,四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都在建设精品课程,其全国统编教材都是精品力作,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理论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吸引力,受到师生的一致认可。[5]“形势与政策”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渠道与阵地,应借鉴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编撰经验,发挥优势,创建“形势与政策”教材品牌,打造精品教材,既满足教育教学需求,更能推动学科成长,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作用。

[1]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 号.

[2]俞海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结构论视域[J].中国高教研究,2010(8):90-91.

[3]鲁静.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地域化内容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1(17):63-66.

[4]魏江江.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科技与出版,2011(9)30-32.

[5]邵书峰.论高校政治理论课教材出版的新模式——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J].中国出版,2011(10):46-47.

ClassNo.:G642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FiveApproachestoCompiletheTextbookofSituationandPolicyCourse

Zhou Ziyo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Fuyang Teachers College, Fuyang, Anhui 236037,China)

Lacking of textbooks, the Situation and Polic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not achieve a good teaching effect. Systematic requirement , content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integrity of compil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quality-oriented goal would result in a new mode of compiling the textbook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and secure the teaching effe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ituation and Policy Course; textbook construction; Five Approaches

周自勇,硕士,讲师,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教育。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AHSK09-10D125),阜阳师院党建与思政研究重点项目《地方普通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传承与创新》(2011DJSZ01ZD)的阶段性成果。

1672-6758(2013)04-0011-2

G642

A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形势理论课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论我国器官移植面临的新形势及其立法需求
东南亚地区形势:2015年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