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文化与古村落空间意象的功能表达

2013-04-07 12:40
山东社会科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古村落村落意象

王 维 耿 欣

(天津工业大学 艺术与服装学院,天津 300160)

古村落作为人类聚居的重要场所,是古代先人勤劳智慧的结晶。文化遗产的积极抢救者冯骥才先生曾在一次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会议上指出,村落是农耕时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村落文化是一种根性文化。注《中国北方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论坛在济南举办》,中国民俗学网,2012年6月5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古代的村落是中国人传统思想人文精神的载体,而经过几百年残存下来的古村落以其所特有的古风古貌、民俗民居、文化秉承而成为当代人感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古籍研究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绝大多数保存在了卷帙浩繁的古籍里,承载文化记忆的古村落已经在加速消亡,剩下的只能是纸上的文字。从文化学的角度看,古村落的人文精神价值要远远大于村落实体的价值,但是这种人文价值如若缺失了其载体,就会成为我们永远封尘的记忆,更谈不上古村落的产业开发了。针对目前古村落保护与利用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与传统文化的淡忘的普遍现象,笔者通过对古村落空间意象和耕读文化的历史性和现实性解读,试图建构古村落整体历史环境和人文精神的再现表达,并结合当代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提出对古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的思考与建议。

一、古村落空间意象理论的缘起与内容

从词义学上看,“意象”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有人的心理活动参与。《辞海》对“意象”的解释是: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最早将“意”与“象”连缀成词的是东汉思想家王充,其在《论衡》中提到“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注[汉]王充:《诸子集成·论衡》,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58页。将“意象”作为美学概念始于南朝梁时期,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注[南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5页。“意象”这一概念引起广泛关注并走向成熟是在明清时期。注门立功:《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论》,《滨州师专学报》1992年第1期。20世纪初英美出现意象派,并兴起了意象主义运动,他们或多或少受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

从以古村落建筑为中心的意象到以古村落文化景观为中心的空间意象的学术转变,是空间意象理论的深化与拓展。“景观”原指风景,后作为文化地理学的概念,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文化景观代表着“自然与人联合的工程”,也就是说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增加了人类活动,区别于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刘沛林认为,“古村落景观”的意象表现为一定地域人群所创造的村落文化的空间形象, 一定地域人群的文化思想就通过这种独特的村落形象来表达。研究中国古村落景观的意象, 就是在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村落选址、布局、形态及规划的思想理念。[注]刘沛林、董双双:《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地理研究》1998年第1期。虽然学者们已经提出了古村落景观意象的研究,但仍然是以建筑为中心的村落布局的空间意象研究。近年来学术界开始呼吁古村落的文化景观保护,而不仅仅是古村落文化保护或者古建筑的保护。笔者认为,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创新与文化自觉的提升,加强古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会更加注重人文性;在实践操作层面上,无论是古村的保护性建设还是产业开发,都会从空间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理念和人文精神汲取营养。

开创古村落空间意象研究的刘沛林先生把中国古村落景观的基本意向概括为山水意象、生态意象、宗族意象和趋吉意象四个方面。[注]刘沛林、董双双:《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地理研究》1998年第1期。他通过对古村落意象的不同侧面——古村落选址、空间布局、地域差异等研究后,对古村落意象要素做出总结,主要有五个方面——自然环境、宗族观念、宗教信仰、民族个性、文化内涵,这些要素都是从古村落的成因角度着手的。作者又对村落意向的构成标志进行了总结分析,认为村落意象的构成标志“是指村落中那些有着确定涵义且目标突出的具体地物,如祠堂、阁塔、大树、广场、水塘、小桥等”。可以看出古村落的意象大体可分为两个层面:景观意象与文化意象。[注]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52-175页。刘沛林的古村落意象理论是结合村落规划设计、人文地理学和人居环境学等学科而提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拓展了意象理论的研究范围和研究范式。

二、耕读文化理念下的古村落空间意象

耕读文化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与士文化相结合的独特产物,是一种中国式的乡村文化。耕读文化在中国古代农村相当普遍,不仅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更是一种文化理念和民俗风情的产物。过耕读生活的古代知识分子主要有三类:一是读过书的农庄主、较富裕的自耕农;二是隐士,有文化而不做官或不能做官;三是政府官员。[注]邹德秀:《中国的“耕读文化”》,《中国农史》1996年第4期。耕读文化虽然与农耕文明结下不解之缘,但是在当代信息社会仍有其文化价值。在更加注重生态文明、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古代耕读文化中人们的生活难道不令当代人向往吗?因此,探讨耕读文化的内涵和古村落空间结构的功能表达,既有利于理解古村落的文化张力和生态结构,也有利于为古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借鉴。“耕”与“读”相结合是指乡村文人亦耕亦读,过着田园式的悠闲生活。“耕读生活早期作为文人的一种理想,起源于隐逸,是儒家“退则独善其身"和道家“复归返自然”的人格结构。”[注]胡念望:《楠溪江古村落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耕读文化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随着儒道思想的产生而产生的,它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意象”之“意”是指旁观者或者观察者对所观所听所触的心理理解与感受,具体到古村落研究,是指参观者对古村落的整体感觉,而此处的“意”则指古村落历史形成的耕读文化的内涵。耕读文化是古村落人们的生活理念和行为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山水情怀。文化生态学主张从人、自然、社会与文化的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来研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对于耕读文化的研究并不是单向度的,耕读文化的产生与古代乡村的自然环境是紧密相连的。从商周时期开始,天与人的关系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这为古人的自然环境情怀奠定了哲学基础。而山水情怀无论是在诗歌、散文还是绘画中都展露无遗,成为中国古典艺术的一大特色。林语堂先生曾说过,中国的艺术冲动发源于山水。[注]万平近编:《林语堂论中西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232页。古代知识分子的山水情怀同时也体现在耕读文化中,他们大都有追求虚静、向往自然的浪漫主义色彩,例如东晋的陶渊明、谢灵运,唐代的王维等。“山与水是自然风景的最重要的审美对象。山与水也是耕读文化村落自然景观的最重要的审美对象。”[注]唐健武:《明清时期江南耕读村落的公共景观与空间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山水景观是古村落选址考虑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孕育耕读文化的重要土壤,虽然耕读文化之地不一定都有山有水有树林,但却是古人亦耕亦读追求的永恒意境。同时耕读文化的山水情怀也折射出古人的环境保护意识,这在当时是弥足珍贵的,对今天的环境保护与建设都有着重要启发。

田园情怀。古代人发奋读书就是为了通过科举做官,实现自己的抱负,光宗耀祖,但是现实却是绝大多数读书人的梦魇,通过读书功成名就的毕竟是极少数人,而多数只能回乡教书或另图他业。儒家人生理想与儒家知识分子的人生现实存在着极不协调的反差。[注]周炽成、潘继恩:《儒家人生理想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现实》,《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乡村文人多是失意文人,他们对科举失去信心后,毅然选择与田园为伴,信步田园,畅吟诗书,陶情冶性。田园不仅是农夫挥洒汗水的地方,也是耕读人获得感情寄托的元素之一。田园情怀在古代重农轻商的背景下,获得了文人的青睐,也成为中国艺术灵感的来源地之一。

耕读传家。“耕读传家”是古代乡村社会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耕读人家专指富户,是乡村的规矩”,[注]张雨生:《耕读人家》,《坞城札记》,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94页。但却是每个家庭或家族梦想的生活图景。人类学和民俗学研究表明,宗族在中国基层社会起着社会管理的重要作用,几乎每个乡村都有宗族祠堂和宗族运作管理体制。在宗法制的传统农村里“耕读传家”是人们根深蒂固的生活理想。[注]邱国珍:《耕读文化与人居环境的互动关系——以楠溪江流域古村落为例》,《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宗族教育是宗族事务的一件大事,每个宗族都期望自己的族人有读书人,能出个秀才、举人或者状元,所以私塾、学堂、书院在乡村是普遍的。晚清名臣曾国藩是主张耕读传家的典型,“曾国藩家族不是普通的农家,他的家族经营的要求是以农为本,半耕半读,以耕养读,以读促耕,将耕读作为持家立业兴族的根本。”[注]范大平、刘建海:《耕读文化:曾国藩家族经营的基本文化理念》,《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耕为本务,读可荣身”的族规,“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的家训教化都反映了古代耕读文化在乡村的兴盛,也反映了耕读之家的文化传统与传家寄托。耕是衣食来源,是仰侍父母、俯畜妻子的立足之本;读是入仕之阶,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经之路。

“意象”之“象”是指现实景观中的具体物象,在古村落研究中是指整个古村落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包括古村落建筑、街道、教育文化设施、山水林木、村民的生产生活景象等。耕读文化在古村落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村落选址布局、教化民风、宗族文化等几个方面。

选址布局。古代村落的选址和布局是非常讲究的,一般都会有风水师或者术士的参与。“作为一种环境观,风水对中国古代民居、村落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各种聚落的选址、朝向、空间结构及景观构成等,均有着独特的环境意象和深刻的人文含义。”[注]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页。耕读文化理念下的古村落选址布局的一般都要求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风水好,既要山好也要水好,所以村落选址要求周围有山有水,最好是周围有闭合的山峰地形结构要有中间轴和层次感,寓意衙署的公堂,表达了村民对子弟能当官的期望,同时在村东南要有个圆锥形的山峰,即“文笔峰”,或者能有几个并排的山峰,即“笔架山”,喻主文运。古村落的空间布局也各有特色,如章丘朱家峪古村的“天成八卦图”、永嘉苍坡古村的“文房四宝”等。其次,要环境宜人,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在战乱之际,中原大族南迁,多选择环境优美的山水浓林旁边,青山郁郁葱葱,绿水潺潺,百鸟争鸣,非常适合在此修身养性,耕读生活。再次,水对于古村落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可作为生活用水来源,另一方面可作为景观搭配使用。这在南方水乡是常见的。即便在北方少水的地方,也会人工开挖池塘,作为不时之需之用。在有文笔山的村落,山前要有水,或天然或人工的,文笔山是笔,池塘是砚池,比喻文笔兴盛。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这种村落布局与耕读文化都是紧密相关的。村落初建者极力塑造出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生活趣味,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佳境。

教化民风。“百艺莫如耕读好,千金难买子孙贤”。古村落中的书院、义塾、读书楼、文昌阁、进士碑等设施都是村中学龄儿童接受教育的地方,是耕读之读的主要场所之一。这些文教机构一方面是传播知识、教化子孙、传播学术,另一方面是为了子弟登科入仕。我国古村落的集聚区浙江永嘉楠溪江流域和古徽州地区,那里书院众多,如芙蓉村的芙蓉书院、岩头村的水亭书院、溪口村的东山书院;古徽州则有歙县的紫阳书院、崇正书院、斗山书院,休宁的西山书院、还古书院、天泉书院、率溪书院,婺源的明经书院、福山书院,祁门的南山书院等。古村落书院文化的发达是耕读文化兴盛的佐证。

宗族文化。中国古代乡村宗族势力是一大特色,宗族文化十分发达,每个古村都会见到祠堂、宗族宗谱,这些都是普通百姓生活的真实记载与展现。儒家文化正是通过宗族文化渐渐渗透到每个村民思想中的,儒家知识分子在宗族文化中起着“牧师”的作用,传儒道,兴文教。乡规民约、家规家训都教导人们礼义廉耻四维,仁义礼智信五常。《岩头金氏宗谱·家规》记:“每岁延敦厚博学之士,须重以学俸,隆以礼文,无失故家轨度。子弟有质士堪上进而无力从学者,众当资以祠租田成之。”族规家规中还规定子弟必须读书,并且积极助学兴学。家训、家谱里一般都会有关于“耕读”的记载,如芙蓉村《陈氏宗谱》说:“凡吾族子弟,为士者须笃志苦学,以求仕进;为农者须勤耕贸迁,以成家业,即甚贫乏者,亦宜清白自守,切不可习为下流,玷坏家声”。鹤阳村《谢氏宗谱·家训》里说:“要以耕读为业”。[注]转引自肖胜和、方躬勇、李健:《“耕读文化”的旅游开发利用研究——以浙江楠溪江流域古村落为例》,《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第4期。

三、关于古村落文化产业开发的路径选择

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而受到保护,而且其承载的古代人文精神更应为当代新农村建设所秉承和借鉴。今天,古村落保护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在利益的驱使下古村落开发却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古村落空间意象与耕读文化能为今天的古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借鉴。

首先,注重人文精神与生态保护意识。古村落文化景观应是一个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今天古村落保护和产业开发中,有些保护者或者只是修修补补,或者画蛇添足,改变了文化景观的原有面貌;不少开发者在打着发展旅游经济的旗号下,非但没有古村落保护意识,反而将古村落拆建的没有了原有价值。这些行为归根到底是保护和开发者缺乏对古村落作为宝贵传统文化遗存的敬畏和珍视,缺乏人文情怀和原有生态保护意识。因此,在古村落的保护开发中,应根据古村落的原有空间意象来理解和感受它的文化意象,继承它的原有文化精神,而非仅仅作为被“现代化”了的躯壳保存下来。同时,在开发旅游价值时,要注重古村落所处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破坏,保留原有的古风古貌和自然风貌。古村落形象是一个关乎古村落文化产业开发的重要课题,良好的形象有利于古村落旅游业的发展和品牌的塑造,形象策划在今天古村落开发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开发者要进行合理的形象定位和特色分析,从而提高古村落在公众的知名度,如浙江永嘉县致力于打造“中国耕读文化之乡”,这为其耕读文化的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开发的产品应及时对其进行品牌塑造,创造品牌价值,这样才会持久,才会有生命力。

其次,实现保护与开发和谐互动。正确认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继承古村落这笔文化遗产的前提。保护不是为了开发,开发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古村落作为重要文化遗产理应得到相关部门和人员的保护,但这不是为了当地发展旅游业而保护的。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少有的一块根据地,保护刻不容缓。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适当的产业开发是必要的,因为作为文化遗产不让更多人感知和欣赏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但必须把握的一点是开发要在保护的基础之上,否则珍贵的文化遗产就会不断褪去它本来的面目。耕读文化倡导的勤劳务实、耕读结合的人文精神在当代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耕读文化随着农耕文明的结束而消逝,作为耕读文化的历史记忆体现在保留下来的古村落中。近年来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势头猛进,中国式CSA(社区支持农业)在中国落地生根,茁壮成长,特别是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发展,为耕读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古村落凭借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民风民俗,非常适合建立耕读文化休闲体验基地,让人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再次,协调各方利益诉求。古村落保护与开发中有诸多利益方的参与,其中有保护与开发者的利益诉求、政府部门的利益诉求、村民的利益诉求、旅游者的利益诉求。各方在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方面是达成共识的,但争夺开发的经营权和利益分配等问题日益突出,古村落村民最关心的是增加收入,增加就业,当地政府最关心的是改善当地经济状况,开发企业最关心的是获取高额利润,旅游者则最注重旅游的文化体验。[注]纪金雄:《古村落旅游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实证分析——以武夷山下梅古村落为例》,《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古村落开发的管理者应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创新管理方法,协调平衡各方利益,达到利益分配最优化。旅游资源的集聚效应是分析某地旅游开发价值的重要尺度。在古村落的产业开发中,如果是古村落群可建议协同开发,建立优势互补的配套设施,可通过组建股份制公司“抱团”开发,而对于相对孤立的古村落,则靠考虑附近有无可开发的旅游景点,这样可形成地区旅游集聚效应,吸引更多旅客的到来。

猜你喜欢
古村落村落意象
抚远意象等
意象、形神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玉人”意象蠡测
火焰山下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