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域下体育强国的历史解读

2013-04-11 12:56张长城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强国影响力全球化

张长城

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Jiaying University,Meizhou 514015,Guangzhou,China

在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的时代背景下,体育强国这一战略目标引起了学界和体育界的广泛关注。“体育强国的内涵”、“体育强国的建设途径”等等成为广大学者研究的重点。这些研究的实质就是要回答体育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把体育强国作为偏正结构的研究,认为体育强国就是体育强的国家,而作为主谓结构的研究,认为体育强国就是体育使国家强盛。那么二者到底是何关系呢?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必须考察体育在国家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地位等。体育强国还是一个比较概念,其意义不仅是一个国家自身的历史纵向比较,更重要的是国际间的横向比较[1]。因此,还应从全球化的视角探究国家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关系,从而明确体育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基于全球化的视角,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通过考察体育与国家历史发展的相互关系,旨在解读体育强国的历史内涵,为建设“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伟大历史任务提供借鉴与参考。

1 全球化的一般内涵

全球化至今仍然是一个存在争议的概念。比如,社会学认为全球化就是随社会发展,人类互动逐步加强的过程。政治经济学则把资本中心与外围之间相互作用的政治经济过程称为全球化。还有的认为全球化是公共品,是文化传播。全球化就是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尽管如此,人们普遍认为,广义的全球化始于古希腊的殖民扩张;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的人类交往的过程与结果(即马克思所谓的“交往具有了世界性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全球化就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相互联系也越紧密、相互依存也越高、相互影响也越深。

结合本研究,所谓全球化就是地区与地区或国家与国家之间在交往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和结果。全球化始于古希腊(公元前800年至公元149年)的殖民扩张,这与我国西周末年至西汉末年的历史阶段大致吻合(公元前771年-公元9年)。基于全球化的阶段划分,目前国内外众说纷纭,有两分法、三分法、四阶段说以及五浪潮说等[2]。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具有了世界性质”这一论断,结合我国历史发展进程,全球化可以分为古代全球化(时间跨度从公元前771年至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近代全球化(时间跨度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至公元1949年新中国成立)和现代全球化(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这一划分法与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历史地位和作用的史实相吻合,便于我们判定不同全球化阶段我国综合实力及其国际影响力,从而有利于探讨体育与国家之间的辩证关系。全球化给一个国家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而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其他国家也会造成影响。综合实力较强的国家往往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更多地影响其他国家。

2 体育强国的历史阶段划分

“强”与“弱”相对,是一个比较概念。对体育强国的历史解读就必需确定强弱比较的时空论域和历史阶段。体育强国的历史阶段划分应该以全球化的阶段划分为依据。因此,我国体育强国的历史发展阶段分为古代体育发展阶段、近代体育发展阶段和现代体育发展阶段。

2.1 我国古代体育发展阶段(公元前771年至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

中华文化自发轫之初就与异域异质文化往来交流,开始了全球化的过程。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体育,也如影随形,远播海外。中国古代体育全球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始于公元前771年,终于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时间跨度较为久远,发展进程较为缓慢曲折。依据我国综合国力及其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国际影响力和作用,这一阶段又划分为东学西渐(16世纪以前)和西学东渐(16世纪至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两个阶段。

2.1.1 东学西渐的全球化阶段(16世纪以前)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东学西渐阶段一般是指在16世纪以前,因相对先进性和处于高层次的优势地位,以东方文化向西方传播为主要特征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阶段。“东学西渐”实质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全球化,体现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走在了世界文明的前列,拥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古代中国是世界性强国。西汉张骞和东汉班超开辟的横贯欧亚的丝绸之路,加强了古代中国与西方的沟通与交流。在隋、唐、宋、元、明时古代中国处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家强大的历史阶段,国际文化交流日益繁荣。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动荡时期,同一时期的古罗马帝国也处在奴隶制危机之中,社会也不安定,因此中国的国际交往几乎陷于停顿。史实表明:全球化的程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强弱。在东学西渐的全球化阶段,主要是丝绸、瓷器、漆器、茶叶、稻米、制糖术及四大发明等传入西方,改变了西方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式,甚至预示着资产阶级的到来。西方社会的上层分子开始学会了礼貌及文雅的风度,“封建式的而又好战的西欧之粗鲁方式让位给东方文雅态度了。[3]”马克思断言:“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4]”这一时期尽管以东学西渐为主,但是西方诸如动物、农作物和植物、珍宝工艺品、乐器等物质层面的东西也大量涌入为我所用,而且诸如佛教、天主教等意识层面的文化也广为引进,大力传播。比如,仅在公元643—742年,东罗马派往唐都长安的使者就达七次之多。特别是13世纪蒙古西征后,打通了中国和欧洲的陆道,使欧洲人得以比较频繁地来到中国,这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旅行家马克·波罗。然而,经儒家知识分子的传译,西方文化已被赋予东方文化的特色,被同化和融合。古代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影响力和作用表明了古代中国的强大,以及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处于主导、优势地位。

这一时期的古代中国体育历经上古萌芽、秦汉定型,隋唐发展、宋元的逐步完善而发展起来,呈现出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繁荣景象。从一些重要研究成果[5-10]来看,形式多样的古代中国体育可以分为军事体育、祭祀娱乐体育和养生体育三类,具有强身健体、娱乐教化、祛病养生等多种价值作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古代中国体育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合和”体育文化,其中尤以“养生”体育文化、武术文化和“龙”体育文化最具中国元素。伴随着东西文化的交流,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成为全球化的过程中对外交流的重要部分。崔乐泉[11]、卢兵[12]等学者就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进行了研究。东罗马的拳击和摔跤等体育运动文化在唐朝时被传入中国。在十一世纪时,德国教会也有类似我国唐代的十五柱球和九柱球戏。中日体育文化交流始于秦汉,项目繁多、源远流长。一般认为唐宋是东西方古代体育的交流的第一次高潮时期。

这一阶段东西方体育全球化具有鲜明特征。首先,非独立性。在古代,中西方并没有出现所谓的体育组织,体育文化交流还不是一种独立交流方式,往往依附于政治、经济、外交等活动中。这也说明古代体育文化传播的方式较为单一。其次,单向性。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孕育了封闭的文化心理,缺少对外交流的主动性。而文化的先进性、优越感和文化的自信心造成对他国体育文化的漠视,视为雕虫小技。古代中西体育交流是输出型的,是单向性的。最后,中心—边缘性。受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限制,中西古代体育文化交流以政治、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地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与周边国家交往较多,而与欧洲等国家则较少。中心—边缘特性反映了全球化的范围还很狭窄。

可见,东学西渐的全球化阶段,体育强国既是指国家强大,又说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先进性和国际影响力。

2.1.2 西学东渐(16世纪至第一次鸦片战争)

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毕斯哥·达·珈马开通印度航路,麦哲伦成功环球航行,西学东渐的序幕就拉开了。这一阶段的西学东渐大致从明朝中后期到清朝末年(1840年)结束,是我国封建社会从强盛到衰落灭亡而资本主义萌芽微弱和发展极为缓慢的过程,是国力逐步衰落的过程,而同一时期西方则处于资本主义发生、发展至19世纪末期的早期自由资本主义的阶段,是以机器大生产为标志的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的过程,是封建生产关系瓦解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从全球化的视角,西学东渐是东西方相互交流、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逐步加强和扩展的过程,是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先进的科技文化影响中国,和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步影响西方文化的过程,也是西方文明世界影响力逐步增强,进而超越东方文明的过程。尽管这一阶段的西学东渐过程是和平和平等的[13],但是世界的发展趋势已经发生了逆转,中国已经不能称为世界一流强国了。随之而来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则开启了中国屈辱的近代史。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古代体育除了个别体育项目衰落以外,多数项目都明显提高,规则也日趋完善,武术之风大盛,蒙古摔跤深得民众喜爱,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导引养生术也日趋完善和成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体育大荟萃的时代[14]。这一时期则是西方近代体育发端并逐渐形成的历史时期,其中包括英国的绅士体育、法国的自然体育、德国博爱主义的学校体育、英国大陆体育运动、户外运动等各种体育活动层出不穷,并被欧洲各国广泛实践和接受。在相互交流、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的全球化阶段,东西方两种体育文化相互交流本应增强。但是,由于中国古代体育讲究和谐,难以培养冒险精神、竞争精神,与西方体育所推崇的竞争、公平和拼搏进取的时代精神背道而驰,难以获得西方的认可。这一时期的西方体育文化是与当时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人文制度相适应,而此时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则与封建政治经济制度相适应,因此,这一阶段,西方体育文化较为先进,中国体育文化很难向西方传播,也不可能产生世界性影响力。同时,明清时期中国缺乏引进西方体育文化的现实需求,缺乏西方体育文化生根的土壤,实行闭关锁国的禁海政策[15],因而西方体育文化在中国并未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中国在西方体育领域也不可能形成世界性影响力。

因此,西学东渐的全球化阶段,古代中国文明历经从领先于西方文明,到被西方文明赶超的过程,国家逐步走向衰落。尽管各种传统体育活动得到了广泛发展,但是,落后的体育文化无法产生世界性影响力。这一阶段,西方体育文化在中国未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中国在西方体育领域也没有形成世界性影响力。

古代中国,无论在在物质文明还是在精神文明特别是科技文化方面,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无可争议地是世界强国。在东学西渐阶段,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先进性文化,具有世界影响力,但是全球化影响力很低。在西学东渐阶段,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相对较为落后,无法产生对他国的影响力,而中国在先进的西方体育领域也未形成世界性影响力。

2.2 中国近代体育发展阶段(第一次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

第一次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屈辱的近代史的序幕,直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才真正站起来。从全球化的视角,这一阶段中国经历了屈辱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西方列强炮火蹂躏的被迫全球化,到中华民国成立又历经第一次世界大战(华工参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参与重塑国际政治秩序的主动全球化。这一阶段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反抗日本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阶段。图强图存、强国强种、强种强身成为当时先进中国人的必然选择。

伴随着西方的入侵,西方体育也逐步传入(或被引进)到国内,并广泛开展起来。面对身体强壮、技术娴熟的西方侵略者,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积极学习西方体育。洋务运动效仿西方开设了体操(兵式体操),1901年《奏定学堂章程》要求“各学堂一体练习兵式体操以肄武事业。”1910年10月以西方体育为参赛项目的第一届中华民国全国运动在南京举行。中华民国全国运动会共举办了7届,主要以西方体育为主要比赛项目,只是在1933年第五届全会上增加了国术(武术)项目。在1935年的第六届全运会上东北三省选手上身着黑色孝服,举着象征白山黑水的黑白旗入场,以提醒人们不忘国耻。1913年至1934年间中国参加了远东运动会,(1934年中国因日本坚持把满洲国拉入运动会而退出)。1932年刘长春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十届奥运会(预赛小组最后一名被淘汰)。近代以来,东西方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中国体育已经被纳入西方体育体系之中。与西方体育水平相比,这一时期的中国体育水平很低,显然无法与体育强国联系起来。但是,通过西方体育强我中华、向世界展示了不甘屈辱、不甘落后追赶世界先进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形象。从这一个意义上说,西方体育对于促进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逐步走向强大,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阶段的传统体育主要在民间开展、流传。在反帝反封建、反抗日本侵略、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历史背景下,传统体育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们斗争的武器。广泛盛行习武之风的广东三元里取得了抗击英国侵略者的胜利(1841年),注重练兵习武和军事训练的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1851年)。注重练功,传习武艺的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1900年)。霍元甲的尚武健身、实现强国、抵御外侮的主张和行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抗日战争期间,以喜峰口战役和台儿庄战役为例,武艺弥补了中国军队装备较差的不足,发挥了抗战卫国的重大作用,使日寇闻风丧胆。这从一个侧面增强了中国传统体育(特别是武术)的世界影响力。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也把传统体育,比如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传统导引养生术,作为强身养生的重要手段,传统体育活动往往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或解放区的体育,历经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927年8月—1937年7月)、抗日战争(1937年7月—1945年8月)和解放战争(1945年8—1949年9月)三个阶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体育。苏区体育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军事化、大众化、经常化和民族化的发展特点[16]。军事化就是通过体育锻炼提高部队战斗力,消灭敌人。比如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提出了“锻炼工农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17]”的体育方针。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1942年)提出了“锻炼体魄,好打日本”的体育方针。体育的军事化极大地提高了革命队伍的战斗力。大众化、经常化和民族化则表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苏区群众体育运动得到广泛开展。苏区体育作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通过开展军事体育、群众体育,发挥了增强人民体魄,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作用,也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代体育,无论是西方体育,还是传统体育,主要目的在于强我中华,砥砺意志,鼓舞斗志,向世界展示不甘屈辱、不甘落后争取民族解放、民族独立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形象,并在争取民族解放、民族独立的革命过程中,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力,从而也诠释了这一阶段体育强国的历史内涵。

2.3 中国现代体育发展阶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拉开了中国现代史的序幕,也开启中国现代体育发展的新纪元。中国现代体育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79年),一是改革开放至今。

2.3.1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79年)

这一阶段,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改善,中国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而是成为新的国际秩序的主要成员和执法者,有了一定的发言权,这一身份的主要标志就是中国是五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其中之一(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合法席位)。中国历经朝鲜战争、亚非会议、二十七届联大、对越自卫反击战等奠定了自己在国际秩序中的地位,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东亚力量的代表,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亚非拉及整个第三世界的代表。但是,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自成立之初由于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的不同就受到西方国家的封锁和打压,在国际上主要同第三世界国家、前苏联及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交流,客观上限制了与发达国家的交往和联系,阻碍了中国全球化的进程,对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这一阶段,尽管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由于主客观上的种种原因,社会主义建设受到严重干扰,遭遇了严重挫折,综合国力受到严重削弱。这一阶段的中国还不能称为世界强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就非常重视国际体育交流。1952年组团参加了在芬兰举行的15届赫尔辛基奥运会。由于国际上受到西方的封锁和打压,为维护国家主权中国被迫拒绝参加1956年的奥运会,直到1979年11月26日才又回到奥运会的大家庭。在1949年—1956年间主要是与前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体育交流活动。1961年我国第一次成功举办了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积极参加国际体育活动。“乒乓外交”更是拓展了我国体育的国际发展空间,这也为我国重回奥运大家庭创造了条件。尽管我国积极开展体育国际交流,但是,竞技水平总体较低,由于长期徘徊在奥运会大家庭之外,无法参加一些国际体育组织和国际体育赛事,国际上缺少应有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无法展示自己的国际体育形象。当然,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中国的传统体育的国际交往的空间也非常狭小。从全球化的视角,我国尚未被纳入世界体育体系中,这一阶段的体育强国应该是在积极发展体育运动和提高竞技水平的基础上,积极贯彻国家外交方针,积极进行国际体育交流,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扩大国际影响力,拓展国际生存和发展空间。

2.3.2 从改革开放至今

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是中国与外部世界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逐步加强、逐步深入的全球化过程。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建构国际秩序的主要力量;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坚力量;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文热已经席卷全球。总之,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步提升,中国已经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强国。

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金牌实现零的突破以来,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突飞猛进,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获得51块金牌100块奖牌金牌榜名列第一的骄人战绩,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获得38块金牌88块奖牌,金牌榜名列第二的好成绩。我们可以自信地说,我国已经是竞技体育强国。截止到2007年有350多名中国人在国际和亚洲体育组织中任职,在一半以上的奥运项目国际单项联合会中,都有中国人担任执委以上的职务。中国在国际体坛上的声音越来越强,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成功地举办北京奥运会极大地塑造了我国体育的国际形象。中国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公平竞争、尊重对手、尊重裁判、为国争光、顽强拼搏的良好精神面貌广受赞誉,为国家形象加分。我国高效发展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在国际上也形成了体制影响力。总之,从全球化的视角,体育强国就是国家强大,在西方现代体育领域内,整体水平一流,塑造了良好的国际体坛形象,具备了较强的国际影响力。

这一时期,我国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在国际上也广为传播。比如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龙舟几千年来一直向域外传播,在澳大利亚、日本、英国、美国、加拿大、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都盛行龙舟运动。20世纪80年代后期,龙舟运动已风靡世界。1991年国际龙舟联合会在香港成立,目前会员达60多个国家和地区,龙舟竞渡已正式进入了国际化的行列。中国传统体育又一瑰宝——武术,在国际上也掀起了中国武术热。1990年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会员达70多个。我国传统体育资源丰富,有专家、学者收集到汉族传统体育项目300多条,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670条。但是除了龙舟、武术等少数项目外,其他项目却备受冷落,并未走向世界。即便是武术、龙舟也没有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因此,无论在国际传播的项目数量上,还是在国际影响力上,都还称不上传统体育的强国。应该看到,在西方体育异化日益严重的今天,追求“天人合一”的“合和”传统体育文化也许是医治西方体育异化的一剂良药。而西方化的体育全球化,将加速传统体育的自然衰减,从而最终导致传统体育西方化。因此,传统体育的全球化是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选择。

3 体育强国内涵的历史启示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深刻分析体育强国的历史内涵,对于我们正确把握体育强国的时代蕴涵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强国既是强国的体育,又是体育的强国。无论是古代体育的东学西渐阶段,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历史阶段,我们的国家都称得上世界性强国。而这两个历史阶段的我国体育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世界性影响力,也都称得上是体育的强国。当然,这两个阶段,我国体育全球化的程度是不同的,是有区别的。

体育强国就是通过体育强身健体,砥砺意志、鼓舞斗志、向世界展示不甘屈辱、不甘落后争取民族解放、民族独立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形象,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扩大国际影响力,拓展国际生存和发展空间。在近代,我们的国家遭受列强的侵略和瓜分彻底沦为殖民地,遭受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国土沦丧。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阶段,我们的国家遭受西方国家的封锁和打压,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国家综合实力较弱。这两个阶段的体育是国家不强,体育的国际影响力也较弱。

体育强国是具有先进性体育文化,并拥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在古代中国东学西渐阶段,中国领先于世界的文明,对世界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体育文化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先进性是不言而喻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追求“竞争、公平和拼搏进取”的西方体育则更具有了先进性,中国的传统体育则无法拥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追求“公共体育精神”的西方体育体系仍处于世界主导地位,但是,反应资本主义本质的西方体育异化现象却日趋严重,而成为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和合”传统体育文化强调和谐、团结、重义轻利、礼让等,对于医治西方体育的异化则是一剂良药,当代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先进性和时代意义可见一斑。然而,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却并没有形成应有的国际影响力。从这一点上说,我国还不是体育强国。加强我国传统文化自觉,防止体育全球化演变为传统体育的西方化,推进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化和国际化,增强我国传统体育的国际影响力,努力建设传统体育的强国已经成为一项战略任务和战略抉择。

基于以上论述,当代体育强国就是拥有先进性、世界性影响力的体育文化、综合国力世界一流的国家。

4 结语

以史为鉴,通过对体育强国的历史解读,在体育强国内涵众说纷纭之时,对于如何真正理解体育强国的时代内涵,如何建设体育强国、正确处理西方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文化的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体育强国首先是世界一流的强国,而且也绝不仅仅是现代体育的强国,它还是传统体育的强国。从这点来讲,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的路还很漫长。

[1]任海,王芳,赵卓.论体育强国的国际影响力[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1):3 -9,18.

[2]崔兆玉,张晓忠.学术界关于“全球化”阶段划分的若干观点[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3):68-72.

[3]汤普逊.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53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27.

[5]崔乐泉.考古学与中国古代体育史研究[J].南方文物,2008(2):130-133.

[6]陈灵娟.从敦煌文化看我国古代体育文化[J].黑龙江史志,2008,22:35 -36,58.

[7]赵杰,刘怀祥.汉代时期丝绸之路的体育文化交流[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0,14(1):49 -51,58.

[8]方协邦.我国唐代体育运动[J].青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11-115.

[9]朱松梅.宋代体育活动及其形成原因[J].体育文化导刊,2011(3):125 -126,121.

[10]向武云.元代体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5):93-95.

[11]崔乐泉.古代中日体育文化的交流与共融——中日古代体育文物的比较研究[J].体育文史,1992(3):30-35.

[12]卢兵.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27.

[13]王军,孟宪凤.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16-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特点论略[J].北方论丛,2009(4):90-92.

[14]崔乐泉.源远流长的古代中国体育[J].科学之友,2008(6):32-33.

[15]王晓,周西宽.明清西学东渐时期中西体育文化交流不畅的原因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6(3):88-90.

[16]王增明.中国革命根据地(解放区)体育文物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1,8(4):106-109

[17]张爱萍.“五卅”赤色运动大会的总结[J].宵年实话,1933,2(18).

猜你喜欢
强国影响力全球化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天才影响力
全球化陷阱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