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论略

2013-04-12 17:33王桂兰信民乐
关键词:服务体系河南省消费

王桂兰,信民乐

(河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453007)

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河南省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0%以上,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不仅是中原经济区文化生态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农村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文化强省”战略的实现也就无从谈起。近年来,河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快速发展,取得了明显成绩。但总体来看,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还偏少,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已经成为文化生态和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一、河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河南省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逐步增加,依托河南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和“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1]的要求,河南农村文化建设整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提升。

(一)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速

近年来,河南省加快了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扶持农村文化发展资金,同时加大了省级财政投入力度,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全省共建成县级公共图书馆125 个、文化馆183 个、乡镇(街道)文化站2264个,基本实现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仅2009年至2011 年三年间中央和全省各级财政便投入了40127万元用于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总计建成1个省级分中心、15个市级支中心、159个县级支中心、673个乡镇文化站服务点、47533个村级服务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使河南省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高达97.3%和97.4%,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2]。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

第一,一系列文化惠农工程效果显著。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全面实施以及在县、乡、村的良好运转,极大地提升了河南省农村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全省共有104家纪念馆、博物馆,141个公共图书馆,201个文化馆,226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向公众开放;“舞台艺术送农民”“送欢乐下基层”等演出活动深入开展。河南省从2008年开始实施的“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省、市、县三级政府财政累计采购的优秀舞台艺术达6531场,每乡(镇)每年一场公益性演出的目标基本实现;农村书屋建成9000个,这一系列文化惠农工程进一步拓宽了公共文化服务农民群众的载体和渠道,丰富了手段和内容,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

第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河南省对省级文化先进县、文化先进乡镇和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实行动态管理,通过制定、实施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工作规范和考评办法,强化农村文化从业人员技能培训,使河南省农村公共文化单位服务水平明显提升[3]。在全国第三次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中,河南省整体水平有明显提高。全省23个县乡被评为2011—2013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郑州市被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首批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周口市的“一元剧场”和邓州市的“文化茶馆”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4]。

二、河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河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不能有效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近年来,河南省在农村经济建设上投入很多,但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却仍有不足。基层政府中大多数乡镇每年的财政收入及经费只能满足用于维持工资和日常工作的需要,根本谈不上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目前,尽管全省1968个乡镇中有综合文化站的就有1833个,但囿于经费限制,大部分设施陈旧、场地狭窄,个别乡镇甚至有站无舍,难以满足正常文化工作及活动的需要,馆站建设流于形式。

(二)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缺位

河南省农村文化市场中文化产品生产规模小、质量差,文化服务内容陈旧、缺乏创新、运营模式单一,使农民群众在文化市场上普遍感觉到东西多精品少,可消费的产品多但值得消费的对象少。农村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期待之间存在严重缺位。从2000年到2011年,河南农村人均收入从2726元增加到8725元,增长幅度为2.2倍;同期河南省农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从2000年到2011 年仅仅从133.1 元增加到278.2元,增长幅度为1.09倍。相较于农村经济和农民人均收入的快速发展,农村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的严重不足和增长缓慢,明显抑制了农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导致了农民群众文化活动匮乏,文化生活日益萎缩。农村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严重不足还导致了农村私性文化的畸形发展,如各种庙宇教堂等宗教场所迅速增加,信教农民群众总量显著上涨;赌博活动急剧扩散蔓延;各种盗版书刊、非法色情音像制品泛滥,严重毒化了农村的社会风气,诱发了一些犯罪案件和不安定因素[5]。

(三)文化消费观念淡薄

人们文化消费观念的强弱与其收入水平和文化程度成正比。高收入阶层和文化程度较高的消费者拥有较强的消费欲望和广阔的文化消费爱好和空间,反之亦然。第一,河南省农村居民家庭中低收入户与高收入户的文化消费支出存在一定的差距,高收入家庭的文化消费支出是低收入家庭的2.27倍,但是,即便高收入户的文化消费也仅仅达到672.67元,三个不同收入阶层的文化消费支出在整个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都不高。第二,河南农村人口中初中文化水平以下人口占比达82.9%,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文化程度偏低制约了农民文化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发展,而文化消费意识淡薄限制了即期消费的实现,成为制约农民文化消费水平重要的需求因素[6]。

(四)文化人才匮乏

河南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整体上都比较薄弱,农村文化人才更是严重匮乏。虽然大多数乡镇都配有专职文化管理人员,但由于事业经费严重不足,大多数乡镇的文化管理人员没有配足,数量较少;同时由于在农村工作待遇偏低,高素质的文化人才很难长期留在农村工作,导致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素质偏低。文化人才的匮乏一定程度上又导致农村文化工作不能有效展开,文化活动无法有效组织,农村文化建设久而久之流于形式。

三、完善河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文化发展基础

基层政府要提高对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把文化发展纳入绩效考核指标,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资金投入机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一是设立省、市、县三级农村文化发展基金,并将每年的投入资金纳入三级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足额列支,根据各地经济水平保证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不低于当地当年财政总支出的一定比例额度。二是通过争取国家及地方政府设立的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基金和奖励资金,调动基层政府发展农村文化的积极性。三是拓宽资金筹措渠道,采取群众自筹、社会各界捐助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二)加大农村文化产品供给力度,优化农村文化消费环境

一是要以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平台,加大文化惠农活动的力度并使之长期化、常态化,支持民营企业进军农村文化市场,挖掘和开发农村文化资源,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增加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比如闻名全国的“画虎村”——河南省民权县王公庄就是农民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范例;二是多途径、多方式加大农村文化市场建设投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成符合农民群众需要、经济文化协调的农村文化消费市场,拓宽农村文化消费领域和范围,扩展农村文化消费链,优化农村文化消费环境。

(三)提高农民实际收入和受教育程度,改善农民文化消费观念

第一,随着经济的发展,河南省农民收入快速增加,受教育程度逐步提升,物质消费层面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非物质需求日益觉醒。因此,要进一步激发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根本方法是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增加其文化消费能力,关键方法是提高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拓展农村文化消费空间。第二,政府要积极引导、扶持和促进农民文化消费,推动农民消费结构升级。可以根据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特殊的双重属性,制定有针对性的文化消费减免税收政策,鼓励高质量、高品味的文化消费,同时积极开展各种文化下乡活动和鼓励农村举办文化活动,拉动农民文化消费需求。

(四)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农村文化创新水平

文化人才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一支高水平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可以提升河南省农村文化服务管理水平,挖掘丰富的农村文化资源,创新农村文化产品,提高农村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质量。因此,一要大力培养农村本土文化人才,注重发现和培养农村文化能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文化发展中的带头和示范作用[7];二要认真制定和落实农村文化人才相关扶持政策,努力提高其福利待遇,引进外来优秀文化人才,激发人才队伍活力,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三要把对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的培训工作制度化,全面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鼓励符合农村生活实际和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的创作,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1).

[2]谷健全,卫绍生.河南文化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6.

[3]张锐,谷健全.河南文化发展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

[4]陈茁.我省两个文化项目入选“国家级”[N].河南日报,2011-05-24(2).

[5]于桂美,陈修文.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12(5).

[6]李忠飞,朱晓杰.基于JJ检验的河南农村文化消费时间序列模型分析[J].消费经济,2013(2).

[7]欧阳坚.千方百计加快农村文化建设[J].求是,2012(5).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河南省消费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40年消费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