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性之殇与差异性之痒

2013-04-12 17:33
关键词:认识论符号学思潮

王 坤

(中山大学 中文系,广东 广州 510275)

同一性之殇与差异性之痒

王 坤

(中山大学 中文系,广东 广州 510275)

上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思想界发生的最大变化,恐怕莫过于中心的转移:向来以浪漫著称的法国人,竟然在不经意之间,端坐在以不食人间烟火著称的哲学殿堂顶层。德里达、巴尔特、福科、德勒兹、鲍德里亚、利奥塔、拉康、巴塔耶……如果绕开这些在苍穹间闪耀的群星,当代思想史还能写下去吗?不知牛气哄哄的欧美列国,如何看待这一不同寻常的变化,尤其不知产生了康德、黑格尔等大师的日耳曼民族,如何看待人类思想中心的转移。无论如何,绝不能把这看作德国衰退的标志,理由太简单:东德、西德的和平统一,该是国力多么强盛、国运多么昌隆的标志呀!

百思不得其解之间,电光火石般闪现的念头,令人突然间有如醍醐灌顶:法国思想界所掀起、搅动了整个西方思想界的后现代思潮,不就是以追求差异性而名动天下吗?差异性所针对的,不就是以黑格尔为集大成者的同一性吗?除了追求浪漫的国度,还有哪个国家会最先吹响针对同一性的冲锋号呢?难怪有那么多的人对“后现代”这个词持贬抑态度、持保留态度、持不站边态度、持积极响应态度、持欢呼雀跃态度……

呵呵,见仁见智吧,这个看法决不会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西方思想界很可能就有人认为法国成为思想界中心,并非什么值得重视的事情,根本不值得去产生什么看法。

但是在中国,情况就有所不同了。自19世纪鸦片战争中被西方列强的舰队用重炮轰开国门以来,思想界就一直在欧风美雨的推涌下,大波巨澜,绵绵不绝。到了20世纪90年代,看上去热闹非凡、实则循规蹈矩的一湖春水,又遭到来自思维方式的冲击,反本质主义以黑马的姿态,突然闯入思想界。由此造成的轩然大波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在深层次出了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在运思时所遵循的,其实是一种同一性思维模式。该模式的关键定型者,非黑格尔莫属。

同一性的核心是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有着天然联系,因而一经进入中国,就自然而然地落地发芽,生根开花。在同一性模式的规约之下,我们对西方近代以来主流思想的渊源及其所指,难免产生与其本意相悖的理解,直到现在有了后现代思潮作为参照,才能在大众层面上看得比较清楚了。

比如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针对的就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理性主义,他上承包括谢林在内的德国浪漫主义,下启张扬意志的现代思潮,生发了注重差异性、个体性的后现代思潮源头。其后的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等等,皆可作如是观。昔日我们将其视为“非理性”的归类,今天看来,不妥之处在于将它与理性相对:理性的背后是同一性,意志的背后是差异性。所以,真正与理性相对的,不应称作非理性,而应称作意志,因为意志远比理性更具个体色彩和存在特征。

黑格尔围绕着“绝对理念”所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包罗万象,可以说是传统形而上学认识论的高峰。后现代锋芒所指的本质主义、同一性等等,虽然其来有自,但最终定型还是在黑格尔手里。因此,将席卷当下西方思想界的后现代思潮称之为“去黑格尔化”思潮,并不为过,其合理性也一望而知:黑格尔学说唯一的遗漏,可以说就是对活生生个人的忽略。一向浪漫的法国人,对此已经忍受许久了,再也忍受不下去了;更何况,深受同一性之苦者众,万民所盼的,就是能够率先站在高处抡胳膊的,哪里会计较那个人的健硕、羸弱、高大、矮小……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认识论对万物基始的追求,一如我们的老祖宗对“道”的追求。到了黑格尔这里,他不讲认识论,只围绕着对本体的认识,讲“绝对理念”是如何展开的;到了当代,符号学出来了,对认识论的发展轨道做了一次“扳道岔”:人类的认识是从形成概念、范畴并运用符号予以表达开始的,世界由此得以建构起来,包括那万物基始、绝对理念等等。按照黑格尔的思路,一切都是既定的,必然走向同一性;按照符号学的思路,一切都在生成之中,同一性必然被打破。所以,后现代的差异性对同一性的拆解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必须与符号学同行,否则难以为继。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那些后现代大师们,一个个都是语言高手,都从语言入手进行拆解同一性的工作。

从古希腊到后现代,形而上学认识论绕了多大的一个圈子呀!可见人类前进的轨迹要想成直线状,是多么的不易。

后现代“去同一性”、“去黑格尔化”的原因和正当性,是勿容置疑的。值得注意的是,学术史的发展,是由“被去”与成功之“去”交替构成的,无论作为何者,在学术史上的地位都无上荣光。强调这一点,为的是让参与“去黑格尔化”的当今学人,避免重犯将洗澡水连同孩子一同泼掉的错误:黑格尔是将绝对理念作为理想来追求、建构的,毫无疑问,在追求理想之路上,他大获成功,堪为后世楷模。人类不能没有对理想的追求,对同一性的拆解,不能将其中追求理想的元素也予以排斥,否则,恶劣的后果只会甚于同一性的泛滥。

从同一性之殇到差异性之痒,其间的距离,也许还不到一步之隔。学界中人,戒之慎之!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GD12CZW10)

猜你喜欢
认识论符号学思潮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阐释的认识论困境及其终结
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藏传佛教认识论评析
基于符号学的文化衍生产品设计
符号学理论初探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