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重境界

2013-04-12 17:33林志友孙炳炎
关键词:人民大众人民出版社大众化

林志友,孙炳炎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47500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形式上来讲,是指马克思主义形成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有助于对其宣传和传播;而从内容上来说,则是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必须具备理论之真、理论之善和理论之美的三重境界。目前对前者关注的学者很多,已经形成了一批初步成果,但是对后者思考和研究的成果却明显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该问题的正确理解和科学把握。笔者认为,从内容上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准确地把握其紧密相联的三重境界,以科学地揭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的基本路径,进而弥补学界在这个问题研究上的缺陷。

大众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转变为实践得以实现的必要环节,更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孜孜不断追求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首先保证大众化理论的科学性和彻底性,从理论逻辑上说服人们,影响人们的精神追求目标和政治选择方向。那些逻辑上漏洞百出而又与实际相脱离的理论必定经不起人们的考量和推敲,因此,也就不可能说服群众和为人民群众所接受。马克思对此有过这样的判断:“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11可见,不是所有的理论都能说服人,只有那些抓住事物根本的理论,即科学的理论才能说服人。

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入手,在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学说和剩余价值理论,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正是因为此,马克思主义“远远越出欧洲的范围,在一切有无产者和无畏的科学理论家的国家里,都受到了重视和拥护”[2]。只有彻底的理论才有大众化的可能,只有科学的理论才有大众化的必要,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一重境界,即求理论之真。所谓求真,是指理论并不以人们的主观追求为转移,而旨在说明“世界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是这样”,注重客观世界的应然性。科学的理论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反映的是主客体之间一种统一的关系,它的形式虽然是主观的,但它的内容是客观的,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的理论不能成为科学的理论。那些与客观实际相脱离,逻辑上又不自洽的理论必然不可能说服广大人民群众,其大众化也就无从谈起。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因为“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3]。而实际生活是在不停的变化之中,马克思没有也不可能穷尽真理,他毕生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指导人们去探索真理。因此,我们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某种一成不变的教条,而必须随着时代、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正如邓小平所强调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4]146当前的时代与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如何使其更客观地反映时代的变化,科学地解决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或者说如何用科学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当前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仅仅回到马克思的理论体系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根据时代特征和客观实际去深化对当代社会主义、当代资本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认识,在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因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5]。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时代魅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可能。

列宁一再要求共产党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6]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始终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要求来对待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过程中所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的成功典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又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说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它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在于它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说它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科学地回答了人们所处时代的诸多问题,只有科学地认识和解答时代问题,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才能真正实现理论的科学性。进而言之,在当代中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因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7]。

毛泽东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8]如果说前半句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一重境界求理论之真的话,那么后半句则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二重境界务理论之善。所谓务理论之善,就是理论必须为人民群众所掌握,而理论要想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就必须在实践中能够正确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和需求。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其对现实世界的科学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合理构建,最终都必须通过人民大众才能实现。这一实现的根本前提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在理论上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利益,更要在实践中维护着人民群众的利益。毛泽东一再强调:“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9]292我们现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看到仅仅以科学理论引导人是不够的,更要以切实行动说服人,关注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关心人民大众的正当物质利益。

不在实际中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切实利益,即便是科学的理论也不可能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因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286。马克思主义高于现实,但又始终关注现实,任何试图跃居现实之上的理论,只能变成抽象的教条。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12同理,一个人接受理论的程度,也基本上取决于理论满足一个人现实需要的程度。也就是说,理论要得到人们的追求和青睐,就不能仅仅止步于科学,还必须要真正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和需求。因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是动员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而动员人民群众参与的前提条件当然是满足他们的利益要求”[10]。只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实现好、维护好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才能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实现好、维护好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并不是空洞的口号,必须具体地落实到解决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上。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并不仅仅指摆脱贫困,还包括就业机会的普遍增加、收入分配的更加公平、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合理实现以及其他相关社会福利的广泛提高。正如毛泽东所说:“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9]137理论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决不能被颠倒,理论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而不是群众根据理论来调整自己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理论的最终指向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是正确的更是可行的。这样,理论不仅凭借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彻底性说服了群众,更凭借实际行动掌握了群众,那么理论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并吸引大众向它靠拢,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效果。

实现好、维护好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的东西一旦脱离实际就必然会缺乏根基而成为虚无缥缈的东西。之所以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因在于“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11]。恩格斯也一再强调,理论的运用必须随时随地都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因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2]562。在当代中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到实处,理论不仅在逻辑上说得过,更在实践中行得通,从实际生活中证明自身的正确,不断给人民大众带来逐步改善生活的条件,邓小平的判断就一定会实现:“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4]382

如果认为科学的理论说服了人、务实的理论掌握了群众,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完成,那就还未真正抓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11由此看来,马克思认为,理论掌握群众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理论变成物质的力量,让科学理论变成广大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武器。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根本任务就是让更多人民群众成为运用科学理论改造客观世界、创造自由的主体,达到一个“美”的世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三重境界——致理论之美。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仅是通过求真务实让理论掌握群众,更重要的是让群众掌握理论以期在认识和实践中实现更大的自由。因此,美应该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高境界。“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学”[13],美的内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旨是一致的,都是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对未来的新社会作出这样描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5]53之后,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后,明确指出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宣言发表46年后,朱·卡内帕请求恩格斯用简短的文字表述未来社会主义新纪元的基本思想,恩格斯在给他的回信中说:“除了《共产党宣言》中的下面这句话,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12]666恩格斯用来表述未来社会主义新纪元的基本思想正是上面《共产党宣言》的那段话。可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追求的终极关怀,也应当成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标。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标,必须肯定人民群众是自我解放的主体,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从生产力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科学地回答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确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295。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社会力量。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精神财富的创造以及社会的发展与变革,都是人民群众在世世代代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因此,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认同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肯定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要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到底,就应当更加自觉地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努力使人们群众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提高自身实践活动的自觉性,认识到自己是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的主体[15]。承认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让马克思主义成为群众手中的思想武器,指导大众的实践,就定会使社会和人感受到更大的自由,这就是美。

总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决不仅仅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所进行的政治宣传,使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掌握浮于表面和形式,而是要通过科学的理论说服人,使理论获得人民大众的认同、通过务实的理论满足人使人民大众感受到抽象理论的可行,并最终成为人民大众改造客观世界、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武器。不是所有的理论都能说服人,只有那些抓住事物本质的理论才能说服人;不是所有的科学理论都能掌握群众,只有那些满足了群众需要的科学理论才能掌握群众。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又不能止步于掌握群众,大众化的最终目的是理论成为大众手中的思想武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3]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06.

[6]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2.

[8]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郭祎.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1(2).

[11]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83.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高放.高放自选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15]魏伟.马克思的公民观及其现实意义[J].齐鲁学刊,2012(2).

猜你喜欢
人民大众人民出版社大众化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设计为人民服务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延安作家转型对网络作家的启示
抉择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人民出版社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共产党的现实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