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反思

2013-04-12 17:33
关键词:风险意识责任感适应性

张 珺

(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开封475001)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危机层出不穷,生态失衡加剧、恐怖主义横行、经济衰退、政治危机等一切迹象都表明,我们的社会正在步入风险社会。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将直接进入社会,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人的“社会化”,亦即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人。因此,反思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便显得尤为重要。

风险社会的到来,无法改变,唯一可改变的是风险社会中的人。因为,风险社会“已经超越了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之分”[1]。风险既是我们生活的动力机制,也是我们面临的新两难困境的中心难题。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和人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要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它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具有预见性、前瞻性的人才。因而,风险社会与教育关系非常密切。

教育需要不断反思自身,不断调整自身,去应对风险社会的冲击与挑战。而具体到高等教育领域,面向风险社会的反思则尤为重要。高等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将直接步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主要力量,他们也是将来的社会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和解决者。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工作。它包括两个方面,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要求高等教育“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一直在酝酿和进行着各种不同形式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便是其中之一。多样发展大行其道,各式改革巧立名目,在纷繁复杂的改革浪潮中,更需要对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深刻反思。

一、大学生风险意识缺乏

风险意识,是一种理性的认知态度,是一种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的主观建构。理性的风险意识要求人们,对现代社会中实然存在的和可能发生的风险持敏锐的态度,既不要出现过度恐慌,亦不要漠然无视;它要求人们,既能客观看待风险,又能运用适当的手段来规避风险。

反观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严重缺乏风险意识,更谈不上应对风险社会的能力。大学生生活在“象牙塔”里,对社会上的潜在风险缺乏关注。有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有些埋首于电脑,沉浸于网络;还有些终日想着赚钱就业。这固然是学生们个人的选择,但背后所隐含的则是培养制度和社会导向的偏颇。大学生风险意识的缺乏,必然导致对社会风险认识的缺乏;对社会风险缺乏认识,则导致准备不足;在校的准备不足,便无法在风险社会中立足和生存。因而导致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缺失。

二、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缺失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缺失表现为,大学生毕业后对社会状况估计不足,准备不充分,无法适应社会,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变身为“啃老族”“蚁族”等。这背后,固然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因素,但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缺乏社会适应性。简言之,大学生没有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完成“社会化”。或者说,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

第一,大学生缺乏真正科学精神。有人说,高等教育过于注重科学主义,而忽略了人文关怀。在笔者看来,我们的高等教育,既缺乏人文关怀,亦缺乏科学精神。殊不知,科学精神的真正内涵,乃是批判和怀疑的实证精神。而当前的大学生,只知被动接受,不知怀疑与批判为何物,何谈自主判断与选择?如此不知批判与怀疑,无法做判断与选择之人,是否配得上“人才”二字?又能否依靠他们来应对风险社会?答案不言自明。

第二,大学生缺乏应变能力。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中,大学生的“社会化”,要求他们必须具备适应风险社会的品质。风险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在面对各种问题与矛盾时,要能够进行判断,做出选择与决定。而当今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学生,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特别是要应变危机的能力。例如,在毕业之后,面临经济危机所导致的就业困难、失业等问题,大学生往往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应对。

第三,大学缺乏社会责任感。贝克认为:“每个人在实施行为之前首先要考虑的不是美好远景的预期,而是行为的风险及后果,增强人们的责任意识。”[3]因此,每一个体、团体、政府及其他相关组织都应该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相应后果,责任应成为普遍性的伦理原则。但是当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正在逐渐流失,“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处事态度,正在蔓延。这样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走上社会,上不足以应对风险社会之威胁,下不能够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应对风险社会需要的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公民的积极参与[4]。

三、提倡风险教育,应对风险社会

面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社会适应性缺失,高校育人工作,要引导大学生正视风险,积极寻求化解风险途径。因而,笔者提出,要在高校中提倡风险教育。高等教育,是培养和形成大学生风险意识的重要环节,必须充分认识到风险教育的重要性。风险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风险和危机意识,提升预防风险和应对危机的能力;能使他们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危机,客观、理性地应对困境;最重要的是能增强他们对风险社会的适应性,亦能缓解风险社会造成的危机和压力。

因此,在高校中,适当变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转变目标,培养真正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人才;适当开设相应风险教育课程。培育大学生的风险意识,提高他们对风险的认知水平,同时也增强防范风险能力。可以食品安全、事故灾难、群体事件和生态恶化等问题为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适应并恰当处理风险;组织学生参与应对社会风险的实践,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具备理性面对危机的心理素质,以及合理处置危机的能力。

总之,当前社会已步入风险社会,人们则更应具有忧患意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更应该顺应风险社会的变化,培养能够应对风险社会的真正人才。

[1]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吴英姿,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76.

[2]赵克平.试论教育伦理的现代转型[J].齐鲁学刊,2011(4).

[3]乌尔里希·贝克,等.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J].王武龙,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

[4]田忠钰.风险社会下青少年道德失范的环境因素及对策[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1(5).

猜你喜欢
风险意识责任感适应性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增强风险意识 提升监管能力 为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安全环境
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 全面提高灾害防控和安全生产水平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