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桥在园林中的意义

2013-04-12 18:02林洁
关键词:断桥园林景观

林洁

(福建生态工程学校,福建福州350008)

桥——架在水面上或空中以便行人、车辆等通行的建筑物[1]。建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跨水或者越谷的交通,以便于运输工具或行人在桥上畅通无阻。若从其最早或者最主要的功用来说,桥应该是专指跨水行空的道路,故《说文解字》段玉裁的注释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说明桥的最初含义是指架木于水面上的通道,以后方有引申为架于悬崖峭壁上的“栈道”和架于楼阁宫殿间的“飞阁”等天桥形式,可看作是桥的变形。

园桥,架于湖池两岸,水面之上或沟壑之间,是为行人通行而建造的,有联系风景点水陆交通,组织游览线路,变换观赏视线,点缀水景,增加水面层次的作用[2]。园桥的功能主要是沟通园路,驻足赏景和作为组景的一种手段,构成空间画的一个景观,并不完全是为了跨水的需要[3]。园桥具有运行空间及停留空间的双重特性,首先,园桥的存在连接了两翼的运行空间,可使游客在其所连接的两侧间往返运动;同时,园桥又是园林中的特殊节点,所形成的特定氛围往往能吸引游人,使游人改变行走方式,减缓行走速度,驻足于此以观赏美景。因此园林中的桥不仅具有最基本的连接行走功能,还具有造景、文化、生态等功能。

1 景观意义

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本的《圣经》旧约全书中,它被用来描写索罗门皇城(耶路撒冷)的瑰丽景色[4]。由此可知,“景观”的原意同汉语中的“风景”、“景致”、“景色”相一致,等同于英语中的“scenery”,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在本文中,景观的含义可从四个方面引出:(1)景观作为视觉审美的对象,在空间上与人物我分离,景观所指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土地、人对城市的态度,也反映了人的理想和欲望。(2)景观作为人生活其中的栖息地,是体验的空间。人在空间中的定位和对场所的认同,使景观与人物融为一体。(3)景观作为系统,物我彻底分离,使景观成为科学客观的解读对象。(4)景观作为符号,是人类历史与理想,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与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因而,景观是审美的、体验的、科学的,是有含义的[5]。在此,可把景观从“景”和“观”两方面进行分析,“景”为造景,“观”为观赏。园桥之“景”有造景的寓意,包括对园桥的本体和园桥所处环境两方面美的尺度的把握。园桥之“观”则是为园林环境空间美的展现提供观赏平台。人在桥上行,由于水面开阔,所以园桥是赏景的佳处。

园桥本体景观,是指园桥自身样式、尺度、材质、颜色、栏杆、细部雕塑等方面的设计建造。园桥环境景观,是指园桥空间、氛围、意境等方面的营造。

园桥与水中倒影构成虚实相间的生动画面。桥的存在丰富了水面的倒影,水的倒影将桥反衬,产生“珠联璧合”的空间景象,是园林艺术中利用虚空间造景的一个重要手段。

多座园桥的重叠排列,可形成重叠的形象,充满韵律与节奏感,丰富水面空间,扩大视野深度,增加景观层次,提高视觉效力,是园林中利用多座园桥造景的常用手法之一。

在游人对园林环境形成的认知地图中,园桥还充当着重要角色。作为一个具有个性的节点引人注意,能起到导引、参照的作用。不同的造型、不同的材质、不同的色彩、不同的组合,丰富着园林环境,营造了园林氛围,增加景观层次,使人感到自然、亲切、优美、雅致。

2 社会意义

园林建设产品除受技术发展水平、经济条件影响外,还受当地的社会、政治、文化、风俗、传统、自然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体现着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和对环境的理想追求[5]。园桥属于人工建筑物,亦是园林建设产品,它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建设者根据某一特定目的,按照美学原则通过创造性的艺术实践,对自然环境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必然有其社会属性。园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构成时期的社会意识和科技发展的共同特征,反映了构成时代的经济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及桥梁建造水平。

如中国古代的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坐落在石家庄东南45公里赵县城南氵交河之上,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当地俗称大石桥。建于隋代开皇至大业年间(595—605年),已有1 400年的历史,由匠师李春监造。赵州桥结构新奇,造型美观。古人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桥全长644 000mm,宽96 000mm,跨度37 020mm,是一座由28道相对独立的拱券组成的单孔弧形大桥。赵州桥最大的科学贡献就是它“敞肩拱”的创举。在大拱两肩砌了四个并列小孔,既增大流水通道,减轻桥身重量,节省石料,又增强了桥身稳定性,功能性与景观性兼具。赵州桥的建造,反映了隋朝时期国力的强盛及科学技术水平的发达。

再如,明清时期是我国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这些园林里,园桥的创作、运用也达到高峰。这个时期,桥梁的建造技术并没有大的突破,园桥在原有桥梁建造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根据造园者的个人审美加以创作,这时园桥的社会属性反映出了明清时期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及文人雅士对美好景色的向往。

3 文化意义

建筑园林的文化象征恰如音乐的弦外之音,向我们传递着建筑园林表面意思之外的另一种含义……文化象征可以使建筑园林变得意味深长[6]。我国是桥梁之乡,园桥是文化的载体。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留下无数的文学与绘画作品和其他各种艺术形式。文学家、诗人均钟爱将人间的悲欢离合,抑或是生死决断安置在以桥为素材的场景中。文学故事与园桥的这种富有联系的对仗,赋予了园桥以文化意义。独特的栏杆造型、细致的雕刻花纹、意趣盎然的碑记楹联……均展现着文化、沿承着传统。一个好的园桥作品不仅能给人以物质功能上的满足,还能给人以无限的联想,激活深埋内心的情感。从古至今,有关园桥的诗辞歌赋、文献典藉、传说故事繁多。唐代诗人罗邺《洛水》中的:“桥畔月明清见底,柳边风去绿生波”,描写的正是明月夜的园桥景致。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整首诗虽未提一个“桥”字,但透过诗词,人们可以看到诗人夜泊枫桥边愁思不断的画面。

“断桥残雪”是西湖十景之一。断桥是西湖观赏雪景之最佳处。站在桥上,只见远山银装素裹,近树灿若梨花,宝石、葛岭堆琼砌玉,湖水晶莹明朗,泛舟湖上,别有一番情趣。明代凌云翰有《断桥雪棹》诗道:“山逗晴光玉气浮,我来乘兴似玉猷。桥迷带东高高耸,船压玻璃细细流。雪后未回花外棹,雨中曾唤柳阴舟。遥思寂寞春寒夜,一舸归来起白鸥。”描写了正是雪后断桥的美丽景色。同时,断桥还有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白蛇传》中许仙和白娘子就在此邂逅,演绎了一段凄婉绝美的爱情故事。断桥之“断”就更显得意味深长,有“断桥不断愁肠断”的意境。

园桥延续着历史,塑造着景观,完善着生活,使环境既有地方文化特色,又充分展现时代文化内涵,充满艺术氛围和文化韵味。

4 生态意义

在中国园林中,园内都有水,其中包括池塘、湖沼、河川、溪流等,而园桥往往傍水而生。水有很好的生态效益,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物质之一,水可以减少空气尘埃,增加空气湿度、降低空气温度。水珠与空气中分子的撞击能产生大量的负氧离子,被称为“空气保健素”。水的流动、水的音响能平静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桥头绿化,桥廊上的绿色点缀,不仅能软化建筑给人的生硬感,增加颜色的跳跃感,丰富景观层次,使人亲近,还能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来改善生态环境。植物、水体在调节小气候、降低污染、消声、滞尘、杀菌等方面均有不小的作用。因此,园桥在设计建造时,应多与植物相配合,桥头、桥身上尽可能多地利用植物,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

现代园林里,常采用人工材质作为结构基础,而通过表面处理手段,模仿出自然材质的效果,节省了能源、资源,也体现出了生态意义。

[1]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巢时平.园林工程概预算[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3]吕松云,刘诗中.中国古代建筑辞典[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2.

[4]Naveh,Z.and liebeman,A.S.,Landscape cology.Theory and Application[M].New York:Springer-Verlag,1984:356.

[5]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建筑时代,2002,(1):14~17.

[6]居阅时.中国建筑园林文化象征——弦外之音[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断桥园林景观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清代园林初探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断桥真美
漫话民间故事 白娘子——断桥初相识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