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辨析
——兼论对待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的态度

2013-04-12 19:54
关键词:民族主义话语民族

孙 文 营

(北京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辨析
——兼论对待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的态度

孙 文 营

(北京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同,产生的基础不同,价值取向和社会作用不同。但它们都是对本民族身份的认同和本民族利益的维护,二者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取向相互影响,二者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相互依赖。我们一定要科学界定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的使用范围和意义域限。在舆论宣传、国家政策和国民教育等层面要坚持以民族精神而不是民族主义作为中心话语。

民族精神;民族主义;民族精神教育;民族主义话语

当前学界存在着一种把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等同于中国民族主义教育的倾向,并且有些海外学者担忧现阶段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正在成为国际不安定的一个根源。国内学者也存在能否使用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的论争:反对者认为,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赞成者认为,我们不能教条地把民族主义这一具有深刻社会基础的思想观念归结为哪一阶级[1]21。厘清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的关系,有助于深化对该问题的探讨。

一、民族精神和民族主义的区别

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集中体现为二者在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产生时间和缘由、价值取向以及社会作用等方面均有所区别。

(一)二者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同

从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来说,民族精神是积聚在民族内心深处的最真挚的思想情感,是整个民族成员集体感情的自然流露。不论一个民族国家的社会和政治制度如何,对于一般民族成员来说,都具有热爱本民族祖国的民族情感,它是积聚在民族成员内心深处最真挚的内心情感,热爱及眷恋自己所属的那个民族和那片土地,这种情感就是属于整个社会成员集体感情的自然流露,而非外力所强制。或许民族精神之中也包含有一定的与社会意识形态相通的具有政治性的民族精神,但这种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民族精神也并不是在政治强力的支配下灌输形成的,而是因为得到了民族成员的认可而自发形成的。

与民族精神不同,民族主义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民族情感,而“是以民族权益和民族感情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政治观念、政治目标和政治追求”[2]。民族主义主张民族与政治单位应该一致,但由于现实世界中民族与政治单位的界线很少完全一致,所以民族主义鼓励人们应该为实现这样的对应而斗争[3]。不论是以法国大革命为代表的强调“民权”的具有强烈政治意义的政治民族主义,还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强调文化传统的文化民族主义,都带有强烈的政治性。事实上,文化民族主义是政治民族主义在文化上的集中表现,“从政治的角度对民族主义进行思考似乎比从文化意义上来探讨更贴近于真实”[1]23。世界范围内,民族主义均表现为有明确政治性诉求的民族运动。例如,美国革命从旧帝国主义的体制内建立了新的民族国家,法国则在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后宣布国家主权“属于全体民族”。而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欧洲的各国知识分子也极力地宣扬对本民族的身份认同和民族自治、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二)二者产生的基础不同

民族精神是在民族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一个民族的文明产生之日,也就是该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孕育之日。民族精神随着民族社会的发展而绵延发展。影响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很多,一个民族的自然地理环境、所采用的生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以及政治和文化状况等都是影响民族精神形成的重要因素。一定社会的政治状况及其水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族精神,因为“各个民族的性格和精神是随着它们的政治形式变化的”[4]。民族精神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民族精神的内涵具有符合本民族情感、气质要求的内在特征,其主导价值观和基本内涵是稳定、清晰、深邃的。

与民族精神不同,“民族主义的真正根源不在人民的心理机制或情感因素,而在现代性的基本政治经济逻辑”[5],是基于特殊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而激发出来的一种民族意识觉醒和民族运动诉求。一般认为,民族主义源于两大历史现象:第一,资本主义彻底战胜封建主义的时代,是同民族运动联系在一起的。民族主义在西方的兴起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急风暴雨的产物,是作为一种支持代表民族利益的、统一的中央政府的意识形态而被提倡起来的。第二,西欧民族国家的建立促进了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在新教势力、期望拥有主权的诸侯国与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之间的“三十年战争”之后,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很多民族国家的独立国地位得到确认,现代民族国家从此成为近代国际关系的一个基本范畴,维护民族国家独立生存和发展的民族主义也就随之产生。

(三)二者的价值取向不同

民族精神并不具有原教旨主义的色彩,其价值取向表现出开放、大气的特点,因而与霸权主义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能够兼顾本民族与其他民族利益。在民族精神之间的相互交流中,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不仅看到本民族文化、历史的优点,同时也看到其他民族文化、历史的成就;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在维护本民族利益的同时,也并不排斥或损害其他民族的利益。有些民族的民族精神不仅有利于促进本民族的社会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的进步与繁荣。

一般说来,一定民族国家内的统治阶级或民族中居于主导地位的阶级为维护本民族利益,必然采用一切手段,借助于民族全体成员忠诚于本民族权益的感情来凝聚本民族成员忠诚于民族利益,同时对其他民族保持有高度的戒备心态,甚至不惜牺牲其他民族利益和世界共同的利益。这种狭隘自利的民族情感就是民族主义,可以说,民族主义则是一种族际化了的利己主义情感,其价值取向是封闭和保守的。在历史上,一些弱势民族在利用民族主义实现了民族复兴以后,又十分警惕和反对其他民族利用民族主义实现民族复兴。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利用民族主义实行对外殖民扩张,但它们对殖民地国家的现代化努力总是怀有戒备的心理。而在现代国际关系中,仍有个别发达国家在面对诸如环保、反恐等全球性问题时,仍只以自身民族利益出发不参与国际合作,或特立独行,反映了其民族主义的霸权、自私心态。

(四)二者的社会作用不同

在民族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与整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方法、活动等基础上凝聚起来的思想精华和核心价值观,最后便积淀为民族精神。因此,民族精神对于解决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具有哲学层面上的指导意义,对于凝聚人心、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学界一般将民族精神的社会存在功能概括为支撑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整合功能、激励功能等方面。而如果从民族精神价值功能作用领域的不同进行划分的话,民族精神则具有社会整合功能、文化导向功能、经济促进功能、政治服务功能以及人的发展功能等[6]。

与民族精神不同,“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有正反两方面。近代以来很多民族都因民族主义而实现民族复兴,但之后便很快走上为维护自身民族利益而对外实行民族霸权的道路。例如,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和民族压迫,体现了民族主义的进步性。但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他们便往往以民族利益为掩饰,加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奴役,并以各种形式侵犯其他民族利益。19世纪后半期,民族主义成为欧洲列强帝国主义外交政策的思想根源,并导致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在内的一系列国际冲突。当今全球化时代,强势民族的民族主义仍具有明显的霸权主义倾向,并成为国际不稳定因素的重要根源。

二、民族精神和民族主义的联系

虽然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具有很多的不同,但二者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共同的基础,二者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取向相互影响,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相互依赖。

(一)二者都是对本民族身份的认同和本民族利益的维护

民族精神和民族主义都是民族共同体和民族生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都体现了对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同和对自身民族利益的维护。世界各不相同的民族精神都体现了民族成员个体在情感上对于自己所属的以民族、语言、文化,甚至区域等连接而成的群体的认同,也就是对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同。相对于民族精神来说,民族主义具有更为强烈的自我民族权益保护意识,自然也是以民族认同为前提的。例如,面对18世纪后期德意志民族政治分裂、文化低落的状况,德国思想家赫尔德认为,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创造一切,理解一切。这种对民族精神的高度重视,成为当时和以后德意志民族主义者推动政治统一运动的积极引导。这说明,民族身份认同是作为社会运动形式的民族主义的思想基础。

体现民族身份认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主义的最终目的都是要维护自身民族的利益。民族精神的功能就是服务于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民族主义也是如此,在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挖掘、利用民族主义是十分自然的。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国际间的民族国家交往必然会损害一些国家的利益,有些国家为了在国际性交往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便会走上各种形式的民族主义发展道路。可以说,只要有民族国家,就必然会有维护自身民族利益的民族主义。

(二)二者精神实质和价值取向相互贯通、相互影响

民族主义以民族精神为基础,并体现着民族精神。不论是作为思潮还是作为运动形式的民族主义都是以一定的民族精神为基础的。国际学者卡尔顿·海斯认为:“民族主义是两种极其古老的现象——民族性和爱国主义的现代情感的融合和夸大。”[7]从心理层面讲,任何民族成员都是在一定的文化价值系统的支撑下生活的,失去了他所属的民族的价值系统的支持,便失去了对生活意义的理解。民族主义能够保护自己的民族成员以集体文化精神的联系来排斥异己、保护自己,特别是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它比任何其他的意识形式都能够更有效地凝聚人心,动员社会力量,这实际上就体现了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并非只是具有文化意义,其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族主义的政治性诉求。正如研究者所言:“民族精神可以有政治层面上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层面上的民族精神之分,是政治意义与文化意义的辩证统一。”[8]例如,就中华民族精神来说,不仅具有文化意义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精神品质,而且具有一定政治性诉求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社会成员情感凝聚和理性选择的共同结果,是社会成员对本民族文化与政治体制的双重认可”[9]。爱国主义所爱的国家是一个“道德的和政治的体制”,其中必然包含着包括实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等在内的民族主义诉求。在当前国际关系中,一些国家的政府不能对本国民众的爱国主义情绪进行合理引导,已有滑向病态民族主义的危险,说明了二者具有相通性。

(三)二者对本民族社会发展的作用相互依赖

民族精神和民族主义在精神实质上的相互关联决定了二者对本民族社会发展的作用是相互依赖的。民族主义以民族独立、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为旨归,自然需要以一定的民族精神为动力,很多时候民族精神就直接为具有政治诉求的民族主义运动服务。例如,20世纪世界范围内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民族主义运动中,被压迫民族以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为信念,很好地协调了民族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关系。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主义运动中,那些站在运动前列、动员和组织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争取民族解放及国家独立的领导者既是民族主义者,又是具有高度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者。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不能完全脱离开民族主义。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很多民族都在强调民族精神,主要还是以国家为基本利益单元的,这是因为,民族精神所要维护的民族利益最终还需要国家的维护和代表,国家层面的或者说是政治层面上的民族精神是需要人们首先提倡的。也就是说,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需要以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对现行政治价值观、意识形态的认同以及对现行政治体系的维护为前提,即要以民族主义为前提。没有一定的民族主义诉求,将直接影响到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发展,断裂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发展史,并进而完全摧毁该民族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础。当然,支撑民族精神健康发展的民族主义应该是健康的,不含有任何病态民族主义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民族主义。

综上所述,民族精神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理念,它的价值功能更为积极、深邃和持久,对民族主义的发展有引领作用,但民族精神是一种非强制性的精神力量,在发动群众方面可能会慢一些。相较于民族精神,民族主义对自身民族利益的维护和诉求更有现实针对性和强制力,因而在发动群众方面可能会快一些,但民族主义可能因其狭隘、自私的民族心态以及封闭、保守的价值取向,对自身或其他民族的发展造成破坏性影响。

三、对待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的态度

在承认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必要性、可行性的同时,也必须科学界定民族主义话语的使用阈限。

(一)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使用阈限

承认民族主义话语对于抵制民族虚无主义及反对霸权主义具有重要意义。虽然马克思对民族主义持一般的反对态度,但他也肯定了民族主义的进步性。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仍是人类社会现代国家的基本形式,我们要看到民族主义的积极意义。无论是对于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民族国家,民族主义都是必要的。对于尚未建立民族国家的民族而言,主张民族分离,建立民族国家仍是民族主义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例如,中国近代史上的历次革命斗争,不管是否打出了“民族主义”的旗帜,但中国革命的民族主义形式及其对于维护中华民族独立和生存的意义是不能被否认的。对于已经建立了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对外反对霸权主义,对内发展民族经济以实现民族复兴则是其核心内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几十年中同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冲突和斗争,以及上世纪60年代同苏联的分歧等也都带有一定的民族主义倾向。可以说,民族主义无疑是凝聚人心和动员民族成员的深厚、持久的重要资源,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提条件。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还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外来霸权的艰巨任务,在此背景下,也不宜完全否认民族主义话语。

承认当下的中国民族主义话语也是可行的,这绝不会导致病态的民族主义。首先,当代中国不具有产生病态民族主义的深层文化基础。民族主义是以民族精神为思想基础的。中华民族传统的和而不同、刚健有为、天人协调、协和万邦、厚德载物等优秀精神品质,都是与病态民族主义格格不入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这显然与民族利己主义、民族沙文主义等病态民族主义完全不同。其次,当代中国也不具有病态民族主义的社会历史条件。从现代化角度说,与早期工业化国家不同,作为后发现代化的国家,我们不存在对外扩张的条件,实现现代化主要是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说,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所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为一实体,各民族均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并且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国内各民族关系团结、和睦。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中国不具备产生病态民族主义的现实基础。

纵然我们具有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实质为一种健康民族主义的充足理由,但为了避免世界对中国的误读,以及避免“中国威胁论”的圈套,我们有必要科学界定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的使用范围和意义域限。笔者以为,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的使用范围应该主要限制在知识界和学术研究领域。与那种过分强调本民族利益,而在民族复仇、民族扩张等社会思潮层面上使用民族主义话语不同,学界的中国民族主义话语应有其明确的意义域限:第一,要在五十六个民族所共同拥有的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意义上使用该话语。也就是说,中国民族主义是在中华民族为一实体意义上来理解和使用的。因此,学术研究中要强调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独立实体,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第二,要在维护中华民族独立、追求中华民族复兴意义上使用民族主义话语。作为苏联解体后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是西方国家妄图颠覆的对象,在此背景下,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实现民族复兴,是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核心本质。

(二)在舆论宣传、国家政策和国民教育层面坚持使用民族精神话语

纵然民族主义话语有其积极意义,但在舆论宣传、国家政策和国民教育领域,则不宜使用民族主义话语,而应继续坚持使用民族精神话语。民族主义是具体的、历史的,而不是抽象的,如果不分场合使用民族主义话语,容易导致如下不良后果:第一,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在我们这个有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国家里,在一定条件下还仍然存在着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在国家政策、舆论宣传和国民教育领域使用中国的民族主义这一话语,将导致民众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国家层面可以提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而作为个体所属民族的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就要受到反对?也就是说,民族主义话语容易为国内的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滋生蔓延提供舆论基础,苏联解体就是前车之鉴!第二,容易引起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读。与历史上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绝对不同,中国民族主义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特征。列宁说:“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和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代表着民族问题上的两种政策(也是两种世界观)。”[10]国际主义是无产阶级处理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之间、各民族之间以及各个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而如果在舆论宣传和国民教育中,大讲中国的民族主义,将很难区分无产阶级的民族主义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就容易将中国的民族主义变成脱离具体社会制度的抽象物,而“抽象地提民族主义问题是极不恰当的”[11]。因为我们总不能在使用这一话语的时候,都能时刻解释说明我们的民族主义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多么的健康与美好!

因此,在舆论宣传和国民教育领域,我们仍应以民族精神为我们的中心话语,为此,要做好以下三点:第一,要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在传承民族精神的基础之上,也要立足于本民族的实践发展不断赋予其时代性内涵。第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当代中华民族精神才能够既维护中华民族自身利益,同时也反映全人类利益及其发展方向。第三,要以博大的胸怀和全球化视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要坚持文化进步主义的态度,学习和借鉴一切具有进步意义的文化。在坚持“拿来主义”的同时还要实行“送去主义”,把中华优秀文化推向世界,这有利于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减少对中国的误读。

[1]房宁,王炳权.论民族主义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李文海.对“民族主义”要做具体的历史的分析[J].史学月刊,2006(6).

[3]王希恩.关于民族精神的几点分析[J].民族研究,2003(4)

[4]爱尔维修.论精神: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02.

[5]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25.

[6]孙文营.民族精神的六大功能[J].贵州民族研究,2009(4).

[7]周平.民族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66.

[8]顾红亮.民族精神与和谐社会的文化认同[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9]袁久红,陈培永.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意识与民族认同——对流行的三种理论话语的辨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5).

[10]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9.

[1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8.

[责任编辑孙景峰]

AnalysisonNationalSpiritandNationalism——Deals with the Attitude to Contemporary Chinese Nationalism Discourse

SUN Wen-y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nationalism not only have the differences, also have contacts. Their specific contents and forms are different, their basis is different, and their value orientation and social effects are different. However, they are all reflected on the national identity recognition and the national interests, their spiritual essence and value orientation are influenced from each other, their role in social development are interdependent. We must define the using range and meaning domain limit to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nationalism discourse scientifically. In public opinion propaganda, national policies and national education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national spirit rather than nationalism as the center of discourse.

national spirit;nationalism;the education of national spirit;nationalism discourse

D069

A

1000-2359(2013)02-0019-05

孙文营(1973-),男,山东微山人,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2012-09-12

猜你喜欢
民族主义话语民族
我们的民族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