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教育理想的启示作用

2013-04-16 06:02孔祥香
学理论·中 2013年2期
关键词:孔子教育

孔祥香

摘 要: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教育有着独到而深刻的理解。孔子在一生治学中,体现了一个宏伟的教育理想。这个宏伟的教育理想包括了理想的教育目的,以及用理想的教育内容确保教育目的实现。这种对教育的认知,在今天依然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教育;教育理想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241-02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长期的治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特别是他在鲁国参与了国家治理,使他从更高的层面上看待教育,从而形成了更加宏大的教育理想。这个教育理想有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理想的教育目的;一方面是理想的教育内容。

一、孔子的教育理想

在孔子的教育理想里,首先是要通过教育输出合格的受教育者。也就是要达到孔子所确立的理想的教育目的。

(一)孔子理想的教育目的

在孔子看来,理想的教育目的通过受教育者的最终能力体现出来。也就是通过教育,受教育者最终获得的能力。在孔子的教育理念里把“君子”看作成功的受教育者。这些可以通过他的很多言论体现出来。

第一,受教育者具备立身的能力。《论语·为政》里说“三十而立”,意思是30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在《论语·为政》中说:“君子不器。”说的是君子应该尽可能多的学习各种知识。这些言论中明确的显示出“君子”立世的基本条件,获得足够的知识与能力。这是教育要达到的第一个目的。

第二,受教育者应德范于社会。在孔子看来,“君子”是有自己的社会责任的,那就是“君子”应该成为社会的道德示范作用。在《论语·子罕》中,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意思是颜渊叹息说:对于老师的学问和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又好像在我后面。老师善于有次序的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做不到,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上去,却没有路径可以前进。

这段话可以说是对孔子以身作则,实现德范的全面认定。首先,孔子做到了学问和道德的示范作用。其次,孔子也用这种示范作用,影响教化了自己的学生,甚至更多的人。德范社会不仅是孔子身体力行的东西,也是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的素质。换言之,孔子认为教育的第二个目的应该为社会提供学问和道德典范,以对社会起到教化作用。

第三,受教育者应积极参与治国。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其思想里有积极的出仕理想,出仕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天下有道。孔子理解的出仕并不是狭隘的“当官”,而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仁”,推行自己的思想。

《论语·阳货》一篇中,阳货说:“藏匿自己的本领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时间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出去做官了。”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把天下有道看作是出仕的条件,时机不成熟孔子不想出来做官。但是阳货的话提出了在国家迷乱的实际条件下,藏匿自己的本领是不是“仁”?假设了在国家责任和自己的坚持之间,让孔子进行选择。孔子选择了出来做官。这说明在孔子心中,国家责任比一己理想的坚持更重要。这是教育的第三个目的,要提供具有国家责任感的受教育者。

以上是孔子确立的理想的教育目的,也是孔子教育理想的基础。通过教育向社会和国家输出人才,受教育者达到立身,然后德范社会,有利的条件下还应该出仕,通过参与治国而对国家尽到责任。那么,确立了教育目的以后,还需要理想的教育内容作为保障。

(二)孔子理想的教育内容

孔子认为理想的教育内容,无疑就是可以确保其教育目的实现的教育内容。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上,不再仅仅局限在知识的传授上面,而是拓展向更深的领域,涉及生活中诸多方面。

第一,知识范畴。除了常规的传统文化四书五经以外,传授的知识还有法制与礼制,道德的内容。《论语·为政》中,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用刑法来约束百姓,老百姓只能免于犯罪受惩,却会丢失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使百姓的言行统一,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会遵守规律。在这段话里,显示了孔子对法制、礼制和道德的重视,这也是他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在传授这些知识的同时,也阐述了他对这些知识运用的见解。通过对知识的内化吸收,建立起自身处事的准则。

第二,处事方法。孔子认为知识是重要的,但是受教育者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只有具备处事能力,才能将自己所学发挥出来。所以,在论语中也有很多关于处事的言论。比如《论语·卫灵公》: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孔子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告诫弟子处事的方法,以求弟子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处事技巧先立身而后有作为。

第三,学习方法。除了传授具体的知识和处事技巧以外,孔子还非常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在孔子看来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够使学生具备获得知识的能力,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比如在《论语·为政》中倡导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再如《论语·阳货》中注重个体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性本质相同,却因为后天教育不同而不同。还有《论语·学而》中提倡学以致用“学而时习之”,学习要经常的温习、练习。只有具备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第四,学习态度。除了以上的内容,孔子的教育内容里还有一项是学习态度。知识是无穷尽的,只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才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所以他倡导的学习态度里,首先要始终勤勉,抱着终身进取的精神。《论语·述而》中提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次要谦虚,比如同出于《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不要拘泥于方式,谦虚的学习态度却可以使人从各方面获得知识。还有学习要实事求是,《论语·为政》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尊重事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

这些教育内容的设计,使得孔子的教育目的得到有力的保障。知识的传授使得学生建立起立身处事的准则;处事方式的传授使得学生具备立身处事的能力;而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传授使得学生保持终身进取的学习能力。理想的教育内容,确保了理想的教育目的,因此达成了他心中的教育理想。通过教育对社会国家输送优秀适用的人才。

二、孔子教育理想的启示作用

孔子的教育理想经过时间的沉淀,虽然其中有少部分封建礼制的残存,但是仍然对现代教育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一)表现在教育目的上

教育关乎一个国家的大计,担负着国家民族兴衰大业。教育不是把学生送入标准化的“车间”,输出一致的产品,而是为了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换言之,也就是要通过教育产出对社会具有价值的“教育成品”。孔子理想的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能够立身,德范社会,服务国家。体现在现代社会,我们教育的最终成果,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有独立的人格,能够力所能及的服务社会,有条件、更有能力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国家治理,把智慧奉献给国家。

(二)表现在教育内容上

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总体来说分为三个部分,知识,能力与品德。首先是知识。孔子提倡受教育者应该学习多方面的知识。这个在我们现代教育的设置中,已经相对完善。其次是能力的教育。孔子讲授了很多处事的具体经验。一个人不仅要具有道德,而且要有处事的能力。这样才可以把自己的内在才华,外显的表示出来,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就现代社会而言同样如此,教育不应该局限于理论知识上,更应该有动手实践的教育内容。特别是在教学的设置上,也可以增设对实际生活有帮助的课程。第三是品德教育。重视品德教育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一贯延续,《资治通鉴》中有: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无论是看人,还是取士都很看重德行,德行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前提。对于现代教育来说,这一点也仍然重要。不能因为其他方面的教育,轻视品德教育。只有具备高尚品德的人,才会更加热爱国家奉献社会。

(三)表现在终极教育理想上

在孔子看来教育的终极理想是受教育者始终铭记“君子”的本分,在有益于社会国家中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受教育者最高层次的归宿是从政,因为所处的社会地位可以更好地践行自己的信念,可以更有力的推行自己的主张。也因为如此从政者更应该严格要求自身。从孔子多次教育弟子如何做官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弟子,以及对从政者的期望。他对弟子的教育,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嘱托,对弟子更远的将来的一种警醒,使他们时刻谨记爱国爱民的根本,不忘求学的初衷。对于现代教育来说,学生走出校门不应该视作是受教育的结束。学校或者说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应该更加久远,甚至奠定受教育者一生的信仰基石。

总之,教育是一项前赴后继的事业,无数仁人贤士、教育同仁在不断探索努力,致力于教育事业更加科学健康的发展。孔子的教育理想是体现了他对教育的期望,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陈岑.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

[2]樊亚峤.儒家课程思想的后现代转向[D].重庆:西南大学,2011.

[3]陈月伟.孔子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神州,2011,(6).

[4]于龙斌.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终身教育理念[J].孔子研究,2004,(4).

猜你喜欢
孔子教育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孔子在哪儿
教育漫画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