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系统建设发展思路

2013-04-19 06:30汪鸣,王彦庆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13年12期
关键词:枢纽经济带物流

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系统建设发展思路

引言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中亚时提出,为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可以创新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通过加强政策沟通、加强道路联通、加强贸易畅通、加强货币流通、加强民心相通等“五通”,最终形成跨国界的区域性开放合作大格局。由于切中我国与中亚、乃至欧洲国家合作的核心利益与机制,习近平总书记的倡议得到相关国家的积极响应,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按照经济合作发展的基本条件与规律,为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我国必须创新西向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与之配套的现代物流服务系统建设模式,以便与已经形成强大的海向经济辐射通道相呼应,构建我国全新的陆海双向辐射大格局,实现国家向西推进的国际区域合作重大战略构想。

现代产业发展具有以供应链物流管理与服务为基础的产业链组织、产业集群化发展特征,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以提升经济带物流产业发展水平为切入点,通过积极营造具有成本和效率优势的现代物流服务环境与条件,不仅有利于强大物流供应链服务支撑下的产业布局发展,还可以培育现代物流服务产业,形成现代物流服务业与货物贸易、国际贸易等联动发展的全新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通过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畅通新丝绸之路国际物流通道,实现与物流关系紧密的产业在丝绸之路重要经济和产业枢纽节点的集聚,不仅对提高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有利于形成紧密的合作机制和互利经济、产业发展关系,尤其是可以培育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产业聚集发展功能和可持续增长能力的枢纽城市,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意义重大。

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服务系统建设的战略意义

在现代海运大运量和低成本的竞争下,利用陆上通道进行洲际经济联系,其发展局限性一直是横亘在该区域国家、城市之间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

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系统,由重要的物流枢纽节点和连接节点的大能力铁路为主的运输通道构成,较之传统的运输通道所提供的相对较为单一的运输服务组织,具有全经济带生产和贸易全过程的物流服务组织和服务运作功能,是契合现代产业链组织与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具有效率、成本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体系。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服务系统的建设,尤其是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地理区位、产业基础较好的中心城市培育重要的物流枢纽节点城市,其战略意义体现在现代物流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形成的产业布局发展模式创新上,是现代物流服务系统支撑下具有效率、成本竞争优势和辐射能力的国际产业布局、发展和经济合作的方式创新。

现代物流系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扩大开放的重要支撑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是要实现经济带覆盖和辐射区域的商品自由流通和资源优势互补。丝绸之路横跨亚欧大陆,地理跨距大、运输成本高,在现代海运大运量和低成本的竞争下,利用陆上通道进行洲际经济联系,其发展局限性一直是横亘在该区域国家、城市之间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通过构建现代物流服务系统,利用物流运作效率和综合服务成本的竞争优势,将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单纯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服务而缺乏竞争力的发展模式,通过探索面向亚欧大陆桥的物流组织创新,依托物流枢纽节点物流服务组织、物流信息平台和对接企业的物流供应链服务系统,建立覆盖区域的国际物流通道,将使物流服务系统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现代物流系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枢纽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和能级扩张的核心保障

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服务系统环境的营造,利用现代物流服务与制造业、商贸等服务业之间的对接、融合,对于处于经济带上的重要枢纽城市实现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并利用物流服务系统形成的高效率、低成本国际国内辐射能力,实现枢纽城市的产业发展能级扩张,均具有核心的保障作用。

现代物流系统是实现国际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本途径

建设依托丝绸之路大能力综合交通通道、沿线经济中心城市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将有利于实现经济带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的贸易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合理的产业分工、产业合作,增强区域间经济和产业联系,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一体化发展。尤其是物流服务系统支撑下的枢纽城市之间,在产业扩张发展的带动下,将强化分工合作的基础和持续性,改变目前依托城市资源和城市内生需求发展模式,培育新的国际国内需求,成为实现国际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物流服务系统支撑下的枢纽城市之间,在产业扩张发展的带动下,将强化分工合作的基础和持续性,改变目前依托城市资源和城市内生需求发展模式,培育新的国际国内需求,成为实现国际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丝绸之路经济带枢纽城市物流业发展战略定位

需要按照物流效率、成本比较优势,以及物流与相关产业的联动、融合发展关系,合理定位各中心城市的物流发展定位,加快建设国际国内物流枢纽城市,以便最为合理和最大限度地发挥物流服务系统功能,发挥各中心城市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鉴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服务系统建设的战略意义,以及经济带物流枢纽节点城市在国际国内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国际国内合作和资源整合,加快建设和培育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枢纽城市,将成为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方向。为此,需要对枢纽城市物流业发展进行较为清晰、明确的战略定位。

枢纽城市物流业发展战略定位的必要性

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国境内初步形成了8个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群,分别是关中城市群、黄河上游城市群、河西走廊城市群、北疆城市群、南疆城市群、哈中北部城市群、费尔干纳盆地及周边城市群、伊犁河谷—哈东南城市群。按照国家对城市群功能的基本要求,为合理和有效发挥不同城市群中心城市在经济带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促进不同城市群在经济发展上形成合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各中心城市间需要形成较为紧密的经济分工和产业发展联系。为此,需要按照物流效率、成本比较优势,以及物流与相关产业的联动、融合发展关系,合理定位各中心城市的物流发展定位,加快建设国际国内物流枢纽城市,以便最为合理和最大限度地发挥物流服务系统功能,发挥各中心城市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枢纽城市物流业发展战略定位

物流枢纽城市物流业发展战略定位的基本考虑因素是交通区位、产业基础、要素集聚能力等,定位的目的在于确定中心城市合理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内容。为此,物流枢纽城市需要在物流服务的区域辐射范围、与辐射范围相匹配的服务功能,以及利用物流服务环境和条件发展相关产业,形成物流与其他产业之间的互动、共生扩张发展等多个维度上确定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

1.区域辐射定位。物流效率、成本决定了不同城市具有辐射范围的空间差异,各中心城市要站在“大开放、大中亚、大亚欧、大合作”的视角确定各自的物流业辐射发展战略定位,明确各中心城市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辐射定位,以便在区域辐射范围的基础上确定产业发展内容,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参与丝绸之路的建设和开展不同城市之间的比较优势竞争。

2.枢纽功能定位。按照物流辐射范围的不同,考虑到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条件、运输效率与成本因素,各中心城市的物流服务系统应具有不同的功能,中心城市按照自身的区位辐射定位,明确各自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物流基础设施、物流服务组织等功能定位,以便重点培育自身的核心物流服务功能,支撑经济和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提升。

3.产业发展定位。在物流枢纽功能的支撑下,各中心城市将在产业布局和产业培育发展方面具有不同的特色和能力,各中心城市要依托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确定各自在物流产业、与物流产业形成的服务系统能力密切关联的货物贸易、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定位,以便既支持中心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又培育有竞争力的增量产业扩张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及相关产业密切衔接发展路径

在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依托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中,通过资源产品的深加工,以及延长既有优势产业的产业链,培育专业化、规模化产业集群。

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枢纽城市培育和建设的目的在于形成物流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环境,支撑依托枢纽城市的物流及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寻求中心城市物流业和相关产业密切联系和扩张发展路径。

建立物流与相关产业衔接发展路径的基本思路

具有现代物流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互动发展、有机衔接特征的产业发展路径,是现代条件下产业布局与发展模式的创新,其基本思路是站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高度,按照各中心城市的物流产业定位,通过以物流服务系统建设为基础的产业发展环境的营造和针对性的、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选择,制定以物流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整体引进方案和政策措施,实现选定产业的全产业链培育和产业集聚,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增量价值的物流服务产业系统。

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集群

按照实施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要求,依托物流枢纽城市,推进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心城市的产业集群化发展。通过物流枢纽城市建设形成的高效率和具有成本竞争优势的物流服务系统支撑,加快整合国内外各种经济和产业发展资源,开拓西向国际市场,形成产业在中心城市的聚集发展能力,在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依托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中,通过资源产品的深加工,以及延长既有优势产业的产业链,培育专业化、规模化产业集群。尤其是在依托物流辐射能力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开拓西向国际市场,充分挖掘国际市场的需求,培育国际化、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培育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心城市物流产业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中心城市的物流产业和物流服务系统建设既是产业发展目的,又是重要的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条件,为发挥中心城市对经济带建设的支撑功能和作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心城市应加快建设物流枢纽城市,将现代物流产业作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并通过物流服务的区域化、国际化寻求物流业提升发展的突破口。一方面要为物流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快物流产业的培育与发展,为产业集群培育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创新性寻求利用物流服务培育具有集群化发展能力的产业链,培育物流需求,实现物流的跨越式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系统建设与发展思路

按照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业与相关产业密切衔接发展路径,以物流枢纽城市为依托的物流系统建设,将成为丝绸之路物流系统建设的重要方向,为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传统亚欧大陆桥通道利用方式和运输服务模式向具备支持产业扩张的物流服务转型,需要明确经济带物流服务系统建设与发展思路。

打造高效国际物流通道

2005年,呼和浩特铁路局率先开行了亚欧铁路集装箱直达列车,截止目前已经开行了呼和浩特至法兰克福集装箱列车、富士康国际联运专列、北京至汉堡集装箱示范列车、重庆至杜伊斯堡集装箱列车、苏满欧集装箱班列、汉新欧国际货运专列、蓉欧直通集装箱列车、郑新欧国际货运班列、西新欧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等9条国际联运列车。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相关中心城市都在积极开行直达欧洲的亚欧铁路集装箱国际联运列车,积极性较为高涨,但目前成都、重庆、西安、武汉、郑州等城市开行的亚欧铁路集装箱班列列均面临货源不足等问题,国际运输通道的效率相对较低,为此,亟需整合各中心城市国际铁路集装箱运输资源,通过贯通经济带物流服务系统建设和共同物流运作平台的打造,实现亚欧铁路集装箱班列的规模化、常态化和物流化,并通过亚欧之间往返物流服务系统建设,增加欧洲回程货量,在依托物流枢纽城市建设亚欧集装箱国际班列运营组织中心,打造效率高、成本低的国际物流通道,实现由运输通道向物流通道的转型。

建设国际物流枢纽基地

亟需整合各中心城市国际铁路集装箱运输资源,通过贯通经济带物流服务系统建设和共同物流运作平台的打造,实现亚欧铁路集装箱班列的规模化、常态化和物流化

亚欧高效国际物流通道的建设对物流枢纽具有很强的需求,为防止经济带经济中心城市盲目竞争国际物流枢纽地位,应鼓励充分利用航空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综合保税区、铁路公路口岸等多种形态,积极依托中心城市建设各具不同功能的物流枢纽,在支撑枢纽所在城市发育物流需求强大的产业集群的过程中,积极创新枢纽之间的物流资源共享、合作机制,搭建物流服务运作、信息服务等多种平台,培育具有面向西向强大辐射功能、具备综合服务和规模化运作水平,地理区位重要的国际物流枢纽基地,加速国际物流服务产业的整合步伐。

提高经济带物流服务效能

按照中心城市建设物流枢纽的需要,积极整合大陆桥等西向运输通道资源,加快培育物流运作服务环境,提高物流服务企业在主导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服务系统建设中的作用,利用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水平的提升作用,提高经济带物流服务效能。鉴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跨度较大,区域间协调难度较高,尤其是在跨境货物运组织和涉及不同区域间利益的运输组织等方面协调较为困难,应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资源整合和协调,向建设一体化的市场和分工合作不断迈进,尽快消除合作共赢的障碍和瓶颈。

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系统建设和物流产业集聚发展措施

探索有利于物流服务为引领的产业链建设、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政策创新,如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自由贸易区的政策模式创新,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货物贸易发展能力为基础的政策创新,以整合区域国际物流资源为中心的物流服务系统建设政策创新等。

与沿海港口更多依靠天然水陆衔接地缘、资源优势形成对外辐射的物流服务系统不同,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系统建设和物流业的集聚发展,更多需要依靠枢纽节点培育和不同枢纽之间在陆路通道上的合理分工,由于城市之间对物流、相关产业发展上的竞争,建设贯通经济带的物流服务系统的难度巨大,必须采取正确的能为多个中心城市接受的政策和措施。

统筹规划建设

必须高起点、高标准做好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业发展战略规划,站在提高向西开放国家战略实施水平和质量的高度,在经济带整体层面,制定分工明确、定位准确、贯通全经济带的物流业发展规划,尤其是明确具有向西平台功能的物流枢纽基地的功能,打造资源整合力强,服务效率高和成本低的国家级国际物流枢纽,培育统一有序的一体化物流服务市场,完善运输通道基础设施网络,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系统的建设。

建立协调机制

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诸多省份,为建设统一物流服务市场和建设具有整体性的向西辐射物流服务系统,需要在跨区域物流组织中心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国际货物贸易、国际商贸、过境物流组织等方面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为此,需要积极筹建专门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业发展协调组织。

实施方案招商

为推进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系统建设中的区域合作,充分发挥各中心城市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禀赋,利用物流服务环境营造具有增量价值的产业发展氛围,各中心城市应以具有自身优势的产业发展为核心打造物流枢纽城市,防止在存量物流服务资源上的过度竞争。为此,国家及省市区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中心城市通过物流与相关优势产业联动发展、打造具有产业集聚发展能力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作为产业发展路径,并按照方案进行招商,确立方案招商的理念和模式,实现产业扩张发展。

创新发展政策

丝绸之路经济带各中心城市,要按照建设覆盖经济带的物流服务系统和打造国际区域物流枢纽的要求,从提高参与国内外经济和产业发展竞争能力的战略高度,积极创新物流业发展政策,改变主要靠税收政策、财政政策、土地优惠政策发展产业的传统思维和政策模式,探索有利于物流服务为引领的产业链建设、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政策创新,如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自由贸易区的政策模式创新,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货物贸易发展能力为基础的政策创新,以整合区域国际物流资源为中心的物流服务系统建设政策创新等。

汪 鸣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交通运输发展政策、规划、战略、企业经营管理以及物流理论、政策和物流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管理研究,在物流理论研究与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发展等实务操作领域具有较深造诣,是物流园区、物流复合产业概念的提出者,具有很强的宏观与微观项目策划、运作研究能力,参与多项国家物流发展政策的起草工作,主持和参加国家、地方及企业各类研究项目70余项,出版专著及论文集7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王彦庆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全国物流行业劳动模范、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物流产业规划、运输与物流系统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对于区域物流、企业物流、物流信息化建设和物流运作等方面具有深厚的理论积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主持100多项企业、政府委托的咨询和规划设计工作,现担任多个政府和企业的物流顾问。

猜你喜欢
枢纽经济带物流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枢纽的力量
淮安的高铁枢纽梦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枢纽经济的“三维构建”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