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2013-04-24 13:56金海花
学理论·上 2013年3期
关键词:共建共享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

金海花

摘要:高校图书馆在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推动和完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显得尤为重要。详细论述了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分析了影响资源共享的因素,并针对其在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141-02

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中心,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完善和推动高校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对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以及实现全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功能的开放,增强其信息服务能力,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实现高校乃至全社会信息资源的共享,成为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

(一)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现状

高校数据库的建设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共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已经建成了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实现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网络化服务和管理。其一,高校把馆藏图书进行了数字化的转化。许多高校把本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数目、经典文献、新到馆的书目进行了数字化的转化,减少了馆藏数目数量的过少或者是原本文献的丢失而导致的拒借现象,提高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如:多数高校在图书馆网站上建立了本校的硕博论文数据库、核心期刊数据库、本校教学参考书库,除此之外,还购买了光盘、视频讲堂论坛、随书光盘等。其二,高校图书馆还进行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高校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是基于本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并把其进行数据化的转化。如:好多高校都建立了论文数据库如:学位论文数据库,博硕论文自建库,优秀论文数据库。

(二)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为了推动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共建,我国成功地建成了CALIS(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是1998年由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将高校的信息资源和技术设备结合起来,建成了以高校图书馆为基础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九五期间CALIS建设了文理、工程、农学、医学四个全国文献信息中心,七个地区中心(东北、华东北、华东南、西南、西北、华中、华南)和国防信息中心,发展了152个高校成员馆,其中华东南中心包括了上海地区10所高校成员馆(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大学)。”[1]“十五”期间,完善了CALIS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设,建设了一批数字图书馆基地,把‘中英文图书馆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DAL)命名为‘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现在CADAL项目建设已经普及全国的绝大多数高校,让高校师生能够进行信息资源的共享。

二、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因素。共享成本过大和资金投入不足是影响资源共享的主要经济因素。共享成本过大就意味着信息资源通过共享花费的成本超出图书馆本身资源利用而付出的代价,使得信息资源共享没有办法维持下去。要降低信息资源的共享成本就必须通过完善、改进技术,建立共享机制来实现。资金投入不足也是制约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因素。如果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就会影响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建设。

(二)技术因素

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必须是以发达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的,由于经济因素的限制,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技术支撑比起发达国家来说比较落后,技术因素是制约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因素。网络化和自动化是高校图书馆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各地高校图书馆网络化、自动化发展不平衡,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落后地区的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设施不完善,信息检索功能不全,用户界面不友好等等都影响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开展和运行。另外,规范化、标准化也是制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三)管理因素

行之有效的管理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因素可以从管理体制、政策法规以及运行机制三个方面理解。管理体制方面,由于我国高校受制于行政管理体制,高校图书馆都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缺乏相互联系和统一管理,严重地制约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我国的信息资源共享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还不完善,不能用规章制度和法律手段对信息资源的共享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得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共建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我国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政府采取强制性的措施,造成了信息资源的共建不平衡,因此,必须引入市场机制,运用价值规律对高校的信息资源进行配置,给高校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注入持久的动力。

(四)人才因素

人是最积极的要素,人的素质的高低决定着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水平。图书馆人才对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起着主导性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向着数字化的方向转化,这就形成了对高校图书馆人才的高素质、高标准、全方位的需求。我国高校图书馆要引进一批具备信息技术知识、良好的外语水平、图书专业情报知识的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尤其是信息资源的检索、组织、传递能力等专业方面的素质,建设一个符合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才人储备。

三、加强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举措

(一)建立经费保障体系

高校图书馆的公益性决定了其资金的来源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但是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的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地制约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因此,加大高校图书馆的资金投入力度,建立经费保障体系,对于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已经刻不容缓。首先,政府应该加大信息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对高校图书馆经费的拨款数额。其次,经费的配置要合理化。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要合理配置用于文献订购、网络租用、异地检索、购买服务、馆际互借和复制等各种方式获取信息的经费比例,尽量采用科学的方法,按照严格程序进行管理,使经费的预算与分配最大程度地体现其公共性。”[2]最后,应运用市场机制拓宽经费的来源。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要引入市场化的机制,明确资源利用的产权关系和成员馆的权责,克服行政效率低下的缺点。

(二)建立人才保障体系

随着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向着网络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对图书馆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外,还要拥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高的信息技术技能。这就要求通过创新各种各样的途径,建立人才保障体系来满足信息资源共享对人才的需求。首先,要大力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为高素质的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如在工资待遇、住房标准、职务聘任和职称评定方面给予优厚的待遇。此外,还要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民主的学术氛围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来图书馆工作。其次,要对图书馆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高校图书馆要不停地对图书馆员进行专业技能和知识培训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对其的要求。最后,要合理制定考核标准,激发图书馆员的积极性。

(三)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构建完备的机制体系,才能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按规律发展提供根本性的指导。目前我国缺乏对此问题的综合性研究,缺乏系统性共享机制体系的构建。”[3]因此,我们要创新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首先,要建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协调机制。要实现信息的共享,必须建立一个权威性的资源共享协调机构。合理布局,统一规划,建立资源共享的协调机制。其次,完善信息资源共享的政策法规。我国应尽快出台关于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如图书馆法、共享法规等,为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再次,统一标准,实现数据的兼容、交换、转换。制定规章,建立联机编目组织。最后,要保护知识产权。修订著作权法,明确用户的使用权限等,从而避免由知识产权而引起的争端。

(四)健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保障

信息资源的建设是资源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健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保障,促进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图书馆书目数据库的建设是资源共享的前提,应建立联合目录数据库,实现联机共享编目,使得成员馆可以在编目上直接下载资料,实现资源的共享。馆藏数据库的建设也是资源共建共享的一项重要工作。应整体规划图书馆的数据库资源,发挥各个成员馆的优势和各自的特点,建立一批专门的特色数据库,把自己馆藏独具特色的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内容。另外,在技术上实现信息资源的检索、记录、控制、传递,严格执行编目标准和规范,实现数据格式和信息存储标准化,方便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赵丽辉.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资源共享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王宏菊.图书馆的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2).

[3]张新鹤,肖希明.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5).

猜你喜欢
共建共享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
Interlib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应用初探
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现状思考
大数据时代学校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于高等教育的研究
谈云计算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