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式提取法提取余甘子籽油

2013-05-18 07:29王海波李昌宝李杰民
食品工业科技 2013年7期
关键词:闪式甘子籽油

王海波,李昌宝,李杰民,孙 健,朱 斌,李 丽

(1.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检验所,广西南宁530021;2.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又名滇橄榄(大戟科Euphorbiaceae,叶下珠属Phyllanthus),在我国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海南、台湾、四川、重庆、贵州等9省市[1]。余甘子含有多酚类、有机酸、黄酮类、还原糖、多糖、幽醇、挥发油、维生素、SOD、蛋白质、氨基酸、生物碱、硫胺以及微量元等,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抗菌、保护心血管等作用[2-5]。目前,国内外对余甘子的化学成分、药理和药效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开发了余甘子果粉[6]、果汁饮料[7-9]、含片[10]、果脯[11]、果酒[12]等产品,但对余甘子加工副产物的研究很少。宋佳[13]等人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提取余甘子果核中的挥发油成分,并对其成分进行了分析,表明余甘子籽油的品质较好,不饱和度高,且游离脂肪酸含量较少;赵谋明等[14]利用超临界CO2萃取(SCDE)技术对广东惠州野生余甘子籽进行了研究,表明余甘子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91.33%,余甘子籽油是一种优良的保健用油。余甘子籽油的提取方法主要有加热回流法和超临界萃取法,但将闪式提取法应用于余甘子籽油的提取尚未见文献报道。闪式提取方法是常温下,利用高速机械剪切力、搅拌力迅速破坏植物组织细胞,使细胞内部的化学成分与溶剂充分接触,溶解转移,并在很短时间内达到溶解平衡,实现高效提取的目的[15],与传统浸提方法相比,闪式提取具有提取时间短、提取效率高、操作简便等优点。本研究采用闪式提取法对余甘子籽油进行提取,并运用响应面法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旨在确立快速高效的余甘子籽油提取工艺。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余甘子籽 广西大玉余甘果有限公司提供,系该公司加工余甘子果脯、果酒后的副产物,余甘子籽经55℃干燥后粉碎,过40目筛后得到余甘子籽粉;石油醚(60~90℃)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分析纯。

JHBE-20A闪式提取仪 河南金鼎科技有限公司;RE-52AA型旋转蒸发仪 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DFY-5L/40型水浴锅 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公司;KDF-2311型多功能食品粉碎机 天津市康达电器公司。

1.2 实验方法

1.2.1 余甘子籽油的提取 提取工艺流程:余甘子籽→粉碎→过筛→加入石油醚→闪式提取→过滤→低压脱溶→干燥→称重→余甘籽油。

1.2.2 单因素实验 在预实验的基础上,选取液料比、提取电压和提取时间作为参考因素,以余甘子籽油得率为测量指标进行单因素实验。

1.2.3 响应面分析实验 基于前期单因素预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方法中的Box-Behnken设计,以提取电压(A)、提取时间(B)和液料比(C)3个因素为自变量,以余甘子籽油的得率(Y)为因变量,运用Design Expert8.0.6软件进行响应面分析,各因素水平和相应编码见表1。

表1 响应面因素水平及编码Table 1 Factors and levels of response surface experiments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对余甘子籽油得率的影响

2.1.1 提取电压对余甘子籽油得率的影响 称取余甘子籽20g,在液料比为10∶1(mL/g),提取时间1min条件下,考察不同的电压(50、75、100、125、150、175、200V)对余甘子籽油得率的影响,结果如图1。

图1 不同提取电压对余甘子籽油得率的影响Fig.1 Effect of extraction voltage on extraction rate of seed oil from fruits of Phyllanthus emblica L.

从图1可以看出,余甘子籽油的得率在50~150V范围内随提取电压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当提取电压高于150V后,余甘子籽油得率不再上升,这可能是随着提取电压的增高,闪式提取器的刀头转速加大,在相同时间里提取溶剂温度升高加快而导致溶剂挥发严重。因此,响应面实验选取提取电压数范围为125~175V。

2.1.2 提取时间对余甘子籽油的影响 称取余甘子籽20g,在液料比为10∶1(mL/g),提取电压为150V条件下,考察不同的提取时间(0.5、1、1.5、2、2.5min)对余甘子籽油得率的影响,结果如图2。

由图2可知,0.5~1.5min范围内,随着提取时间的延长,余甘子籽油得率迅速上升,这是由于随时间的延长,闪提探头不断剪切,越来越多的油溶解于溶剂中,当时间到达1.5min时得率最高,说明此时已达到提取平衡。此后再延长时间,余甘子籽油得率有所下降。可能的原因是时间过长,体系温度会逐渐升高,溶剂挥发比较严重。因此响应面分析实验选择提取时间的范围为1~2min。

图2 提取时间对余甘子籽油得率的影响Fig.2 Effect of extraction time on extraction rate of seed oil from fruits of Phyllanthus emblica L.

2.1.3 液料比对余甘子籽油的影响 称取余甘子籽20g,提取电压为150V,提取时间为1.5min条件下,考察不同的液料比(6∶1、8∶1、10∶1、12∶1、14∶1(mL/g))对余甘子籽油得率的影响,结果如图3。

图3 液料比对余甘子籽油得率的影响Fig.3 Effect of liquid-material ratio on extraction rate of seed oil from fruits of Phyllanthus emblica L.

从图3可以看出,余甘子籽油得率随液料比的增加而增大,当液料比为10∶1(mL/g)时,其出油率达最高值为15.64%,其后,加大液料比并不能提高余甘子籽的得率。主要原因是随着液料比增大,液相主体的溶质浓度降低,扩散速度增加,当达到一定程度后,余甘子籽油已经基本上被浸提完全,液料比再增加对余甘子籽油的得率基本没有影响。因此响应面实验选择液料比的范围为 8∶1~12∶1(mL/g)。

2.2 闪式提取余甘子籽油工艺参数的优化

根据以上单因素实验的结果,选取提取电压A、提取时间B、液料比C为自变量,以余甘子籽油得率为响应值Y进行响应面分析,实验方案及结果如表2。

各因素经回归拟合后,得到二次多项回归方程为:

表2 响应面分析实验设计及结果Table 2 Design and results of response surface experiments

表3 回归模型方差分析表Table 3 Variance analysis of regression model

表3为回归方差分析结果。该模型回归显著(p=0.0083),R2=0.9364,说明该模型与实际实验拟合较好,可以用于闪式提取余甘子籽油实验的理论预测。从 F值的分析结果 A(F=6.03)、B(F=1.25)、C(F=0.2)可以看出,在所选的各因素水平范围内,对余甘籽油得率的影响顺序为:提取电压>提取时间>液料比。

图4直观反映了各因素交互作用对响应值的影响。从图4A可以看出,不同的液料比对提取时间的响应抛物曲线最高点位置的影响较大,不同的提取时间对液料比响应抛物曲线最高点位置的影响也较大,等高线呈椭圆形,说明提取时间和液料比两个因素存在的交互作用显著。图4B中3D曲线较为平滑,等高线几乎呈圆形,说明提取电压和提取时间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很小。图4C中3D曲线较为平滑,等高线呈圆形,说明提取电压和液料比两个因素存交互效应不显著。

图4 两因素交互作用对余甘子籽油得率的影响Fig.4 Response surface plots for the effects of cross-interactions among two factors on extraction rate

2.3 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的确定

结合回归模型的数学分析可知,余甘子籽油闪式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电压153.25V、提取时间1.0min、液料比 11.04∶1(mL/g),在此条件下余甘子籽油的理论得率为15.69%。为了方便实际操作,将最佳工艺条件取为153V、提取时间1.0min、液料比11∶1(mL/g),进行3次重复实验验证,实际得率为15.62%±0.06%。因此,响应面法优化所得的闪式提取工艺参数准确可靠,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2.4 不同提取工艺比较

称取20g余甘子籽,按表4工艺参数进行热回流提取并与闪式提取法比较,结果如表4。

表4 不同提取工艺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extraction process

从表4可知,闪式提取法提取余甘子籽油的效率高于热回流法。闪式提取利用高速机械剪切力和振动作用使植物组织迅速破碎,继而有效成分在负压渗透的作用下快速达到溶解平衡,因而提取效率得到显著提高[16]。相对于赵谋明[14]等报道的产于金沙江地区的余甘子籽中含油脂26%,本文余甘子籽油得率相对较低,主要原因可能是余甘子产地不同而导致余甘子籽油存在差异,其次可能是本文所用的余甘子籽为企业生产果酒、果脯后的副产物,余甘子籽油在生产过程中受到了损耗。

3 结论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余甘子籽油的闪式提取工艺,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电压153V,提取时间1.0min,液料比11∶1(mL/g)。该条件下余甘子籽油得率为15.62% ±0.06%,与预测值基本一致。闪式提取是一种快速、高效的提取方法,适合于余甘子籽油的提取。

[1]王瑞国,林久茂,郑良朴,等 .余甘子的研究进展[J].福建中医学报,2004,14(2):48-50.

[2]陈智毅,刘学铭,吴继军,等.余甘子的药理研究和利用综述[J].中国南方果树,2004,33(1):58-61.

[3]A KUMARAN,R JOEL KARUNAKARAN.Nitric oxide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e components from Phyllanthus emblica L[J].Plant Foods for Human Nutrition,2006,61:1-5.

[4]S K El-Desouky,Shi Young Ryub,Young-Kyoon Kima.A new cytotoxicacylated apigenin glucoside from Phyllanthus emblica L[J].Natural Product Research,2008,22(1):212-216.

[5]Xiaoli Liu,Mouming Zhao,Wei Luo,et al.Identification of volatile components in Phyllanthus emblica L.and their antimicrobial activity[J].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2009,12(2):423-428.

[6]陈晓敏,张敏.余甘子(橄榄)果粉制作工艺研究[J].食品科技,2002(11):56-58.

[7]唐莉英,刘凤书,李绍家,等.余甘子果汁加工工艺及设备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14(4):402-405.

[8]郑元福,郑荣章,郭彩华.余甘果汁饮料生产工艺研究[J].厦门水产学院学报,1996,18(1):71-76.

[9]杨梅,张其昌,张文焕.余甘果汁饮料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6,12(4):96-99.

[10]许淼清,谢进金.余甘子含片的生产工艺研究[J].林产化工通讯,2005,39(3):33-36.

[11]赵苹,刘凤书.余甘子营养成分及果脯加工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1997(4):71-72.

[12]张敏.余甘果酒酿制工艺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2,23(10):65-68.

[13]宋佳,朱岳麟,熊常健,等.余甘子果核油的提取及成分分析[J].山东化工,2012,41:48-50.

[14]赵谋明,刘晓丽,罗维,等.超临界CO2萃取余甘子籽油及其成分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7,27(5):107-112.

[15]刘延泽.植物组织破碎提取法及闪式提取器的创制与实践[J].中国天然药物,2007,5(6):401-407.

[16]谢捷,曹铭希,朱兴一,等.响应面法优化闪式提取陈皮中橙皮苷工艺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0,31(10):285-288.

猜你喜欢
闪式甘子籽油
不同提取方式下塔拉籽油提取率及其相关性质的研究
闪式提取法在中药制剂工艺中的应用
余甘子化学成分及其抗炎作用的研究进展
凤丹籽油对小鼠H22肿瘤的抑制作用
闪式提取法在中药制剂工艺中的应用*
牡丹籽油对大鼠烫伤模型的治疗作用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余甘子中的没食子酸
藏药余甘子茶的生产工艺及高血压的临床应用
橡胶籽油基复合型环保增塑剂用于PVC的研究
闪式提取香菇柄中麦角甾醇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