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其退出展望

2013-05-18 02:26袁天昂
时代金融 2013年6期
关键词:议息货币政策利率

袁天昂

(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云南 昆明 650021)

美国自2008年11月第一次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但远远没有达到加快其经济复苏的目标,相反失业率不断攀升,通货紧缩更加严重。这些措施虽然没有解决美国的问题,但却造成世界上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为应对其国内经济危机,美国又多次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而这些货币政策的实施又会对我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笔者对此系列政策可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我国的应对措施做了初步的分析,同时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退出时机、操作目标、退出模式等因素及其影响进行了前瞻性分析。

一、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出台的背景及内容

(一)出台的背景

一是失业率居高不下。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失业率一直维持在高位,曾一度达到10%,至今仍维持在9.6%,从美国目前的状况看,未来数月失业率突破10%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失业率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美国的政治经济稳定,还是国会选举的重要参考指标。只要失业率居高不下,美国的消费需求就不会提升,经济的复苏就会缓慢。

二是经济增长仍然乏力。美国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注入的资产只有一小部分形成美国国内的流动性,绝大部分形成国际游资渗透到世界金融体系,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国家中。据统计表明,2009年和2010年美国国内新增货币量之和只有4541亿美元,是同期美联储投放的1.7亿美元资产的四分之一,注入的大部分资产都流到国外,没有推动美国经济更快的复苏。

(二)美国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

2008年11月,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1)开始实施,美联储在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时通过购买长期国债和两房担保的按揭贷款支持证券向市场注入1.7万亿美元资产,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非常规货币政策。但此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并没有将美国从金融危机中解救出来,消费疲软和失业率仍居高不下,经济下行风险仍然存在;美国为了进一步提振经济,于2010年11月~2011年6月,实施了第二轮量化宽松(QE2),美联储第二轮定量宽松总计将采购6000亿美元的资产。可是美国经济数据令人失望,复苏缓慢,美联储一直受压于需要推出另一次的量化宽松;2012年9月~2012年12月,美联储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QE3),美联储将每月购买400亿美元构抵押贷款担保债券,并视情况决定额外采购额度。此时,失业率虽然从8.3%降至8.1%,但背后的原因却是因为大量长期失业者已放弃了寻找工作。于是从2012年12月开始,美联储推出第四轮量化宽松(QE4),初步定为每个月购买价值45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尽管失业率已经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位。家庭支出已继续增加,楼市进一步显露改善迹象,但企业固定投资增速已经放缓。较长期通胀预期保持稳定。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0.25%区间不变,同时在2013年二季度前购进6000亿美元的资金以刺激经济加快复苏。(QE1-QE4的政策效果,详见下表:)

表1 美国历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推出时间表①

二、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美国的影响

(一)增加美国出口量

美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使其货币贬值,增加了美国出口,使外贸企业产量增加,有利于缓解失业压力,促进投资和消费。美国去年出口不断增加,更是创下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历史新高。美商务部公布数据显示,1~11月累计美国出口总额16666亿美元,同比增长16.76%。

(二)减少对外债务负担

美元作为衡量一国国际外汇储备的货币,美元的贬值必然减少该国国际储备价值,减轻对该国的偿债压力。截至2010年三季度,我国持有美国国债近8000亿美元,再加上中国持有的美国股票、公司债、机构债和短期储蓄等,共持有2.65万亿美元储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美元储备国,美元的贬值必将转嫁大量政府债务,造成我国国际储备价值的贬值,减轻对我国的债务负担。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再一次开动印钞机,再一次扩大货币供应量,实施了“与邻为壑”的第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二十国(G20)峰会上受到多国的猛烈抨击。

三、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自主性减弱

根据克鲁格曼三角形,固定汇率制,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自主性不可能同时达到。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盯住一篮子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由于现在我国利率与美国利率呈现出严重的倒挂局面,大量热钱不断涌入,中国为维持固定汇率就必须大量抛售本币,造成流动性加强,物价大幅上涨,引起通货膨胀,缩小了货币政策选择空间,削弱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美元作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货币,美元贬值的直接后果就会引起农产品以及能源等大宗商品期货投机性需求,使其价格不断攀升。其中原油价格涨幅较大,上涨幅度超过100%,价格达到80美元/桶的高位。美国洲际交易所(ICE)棉花期货价格在10月份一度触及19世纪美国南北战争以来最高水平,在10月26日曾涨至每磅1.305美元的历史高位,将三个月连涨势态推至高峰,价格自7月以来已攀升约80%。中国的进口产品又主要是石油、农产品、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它们的涨价直接引起中国的输入性通货膨胀。

(三)人民币被动升值

自从美国重启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以来,美元兑一篮子货币汇率已贬值近6.5%,大量热钱涌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导致这些国家货币被动升值。人民币对美元自2011年以来已经升值1.43%,重启汇改以来则升值了4.60%,4月2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6.5228,创下汇改以来的新高。人民币升值使货币购买力增强,进口产品成本下降,增强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采购能力,但升值幅度过大,将导致我国产品价格过高,削弱我国出口竞争力,使出口大量减少,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曾一度出现贸易逆差的局势。

(四)大量热钱不断涌入

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美国把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0.25%的历史低位,而中国的利率则维持在2.25%,出现严重的利率差,国际资金会从利率低的国家流向利率高的国家,因此注入美国的大部分资金会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等发展势头强劲的新兴市场国家。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8月份数据显示,银行代客结汇1132亿美元,银行代客售汇841亿美元,顺差为291亿美元。显示9月份银行代客结汇1192亿美元,银行代客售汇908亿美元,顺差284亿美元,较8月顺差额有所回落,但仍在高位运行,显示热钱流入中国仍较快。

(五)食品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通胀预期加大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采取量化宽松政策,中国面对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输入型通胀压力,连续数月CPI和PPI已呈环比增长,中国超市里出售的食用油、食糖等日常食品10月大幅上涨,涨幅在10%~13%,食品在计算通货膨胀率时占了1/3,虽然最近一次报告的通胀率(9月份3.6%)仍远低于2008年的8.7%高点,但食品价格的涨幅已经回到了当年的高位,且食品价格仍在上涨,这加大了人们对通胀的预期。由于国际热钱正不断向中国涌入,大量的热钱瞄准了中国的房地产业,使房价大幅上涨,以北京为例,2008年房价在13500元/平方米,到2010年房价达到25000元/平方米,涨幅达85%,至今仍居高不下。

四、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展望

美联储实施非常规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经四年,随着2012年美国经济复苏状况的好转,超宽松政策退出或许将在2013年实质性地进入决策者的视野。在此笔者也对美联储超宽松政策的退出时机、操作目标、退出模式及退出工具的使用、组合等做一些前瞻性分析。

(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面临的挑战

作为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美联储采取了本国货币史上史无前例的非常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极度宽松。在超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上,美联储的目标取向是:既要保证经济持续稳定的复苏,又要避免退出滞后导致预期通胀压力上升;既要兼顾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与不确定的财政政策的协调,又要考虑与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退出时机和力度的平衡,避免可能带来的负面国际溢出效应的影响。这样,在货币政策的操作层面,美联储面临诸多难题:一是美国经济复苏缓慢且不稳定,且受制于财政困境,导致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时机和力度难以把握;二是正如难以准确把握实施各种非常规政策措施的效果一样,对于各种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退出及其后果也难以准确评估;三是不同于以往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仅以提高政策利率这一单一工具,各种非常规政策工具的退出顺序及其组合需要协调安排。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包括退出时机的判断、退出策略以及政策工具使用的顺序、组合等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一个整体性的战略,仅强调某一部分而忽视其他部分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联性,将可能导致退出策略的失误。

当然,所幸的是,尽管当前美联储实施的是非常规货币政策,但美联储的双重使命和货币政策决策框架与正常时期并没有发生变化。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来看,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决策框架与以往的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是这次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规模很大,货币政策的收紧比以往更加复杂。根据以往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框架,货币政策还是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的,这是对退出机制进行分析的逻辑起点和前提。总体来看,鉴于经济环境以及货币政策与实体经济相互作用关系的复杂性,货币政策决策需要有很大的相机抉择成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有相当的灵活性,将随着决策时经济预期的改变而调整。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退出时机

美联储认为将联储资产负债的规模和构成回复到危机前的状态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退出将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取决于经济金融运行状况以及美联储对如何实现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双重目标的判断。在2009年11月美联储议息会议的决议上,首次提出了有关利率前景的指引,并在随后的几次议息会议决议上被多次重复使用。美联储“继续预计经济形势,包括资源利用率低、通胀趋势疲弱以及通胀预期稳定,使联邦基金利率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在极低水平是合适的”。在2012年9月份的议息声明中首次提到“这种高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立场在经济复苏增强后仍将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在2012年9月份的议息声明中则明确了美联储的升息条件,即至少在失业率高于6.5%、以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PCEPI)计算的中短期通胀预期不超过2.5%前保持零利率。由此来看,仅仅是经济恢复增长尚不足以支持美联储上调利率,预计未来只有失业率从高位回落、通胀趋势与通胀预期上升,美联储才会考虑加息;当然,由于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作用存在时滞,在失业率、通胀率达到经济金融正常时期的平均值之前就应采取收紧措施了。

美联储在经济复苏时期的政策实践体现了这一思路,在中期通胀预期稳定且低于目标水平的情况下,政策选择更多地倾向于刺激就业的增加。这与本世纪美联储对科技股泡沫破裂所导致的经济衰退应对策略相类似,为防范尾部风险的发生,预计美联储在退出上将较为保守。从事后来看,退出时机是滞后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延续时间超长,这是一种购买保险的策略。

从实际操作层面,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变给美联储更大的政策空间。在2012年1月的议息会议上,美联储宣布,为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责任性和有效性,调整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长期目标和货币政策策略,采用通胀目标制,明确了通胀率和失业率的长期目标值。显然,采用这种货币政策策略后,使央行与公众之间更易于沟通,也使通胀预期趋于稳定,这使美联储在中期内采取刺激经济政策有更大的空间。通胀目标制这种货币政策框架对于美联储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具有重大意义。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采用通胀目标制后,实际上提升了通胀容忍度。通常,FOMC每年例行地召开八次议息会议,其中的四次会议要求所有与会的七位理事会成员和十二位地区储备银行行长对中期(两年左右)和长期的美国经济增长、失业率、PCEPI等作出预测。在2012 年之前的历次议息会议上,预测长期PCEPI基本上处于1.8~1.9%之间,中值为1.85%。而2012年1月的议息会议上,决定将通胀目标值定为2%,此后的各次议息会议均以2%为长期通胀预测值。自美国经济复苏以来,除了在欧债危机严重的2010年上半年,美联储的中期PCEPI预测值总体上呈现逐步上升态势,但至2012年末尚未达到2%的目标值。根据2012年12月份议息会议预测,2015年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价格将上涨1.85%(中心趋势域值为1.7~2.0%),与美联储宣布采用通胀目标制前的长期通胀预测值持平,但仍低于长期目标值的2%;而失业率为6.3%(中心趋势域值为6.0~6.6%),高于长期目标区间的5.2~6.0%。这表明,在中期内美联储仍未达到其政策目标,有进一步采取刺激政策的空间。就是在这次议息会议上,继9月份推出了每月购买400亿美元的机构按揭支持证券的计划(即QE3)后,再度推出每月新购买45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即QE4。

其次,从技术上看,相对于CPI,美联储选用PCEPI作为通胀指标可以有更宽松的刺激经济的政策空间。美联储选用PCEPI的通胀计算方法与其用作计算实际GDP的数据相一致,美国的PCEPI与CPI在许多方面相同,但计算方法有所不同:前者采用季度环比价格计算方法,考虑到消费者因价格上升而采用价格相对稳定的替代品的因素,后者则以基期计算,并选用一定时间内不变的一揽子商品加权。由于两者的计算方法有所不同,CPI一般比PCEPI高出0.3~0.5%。自2002年2月起美联储改用PCEPI作为计算实际GDP的依据以来,CPI年均增幅为2.5%,PCEPI年均增幅仅为1.7%,从而令实际GDP增长率显得较高,而通胀率显得较低。

再次,在中央银行有较好声誉的情况下,通胀目标制以长期通胀预期稳定为目标,中短期的通胀不大可能影响长期通胀预期,从而给美联储在中短期内采取更为激进的经济刺激政策提供了空间。为使经济复苏是稳定的、可持续的,预计美联储将采取激进且更长时期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在长期通胀预期稳定的前提下,容忍实际的通胀在一段时期内高于2%的水平。2012年12月议息会议设定的有关升息的条件证实了这一点。在长期和中期通胀预期稳定的情况下,提高对短期通胀的容忍度以消除尾部风险,即便这或许是以资产价格泡沫为代价。而从目前有关货币政策、资产价格和金融监管理论来看,普遍认为金融监管是防范资产价格泡沫的第一线工具,因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可以基本不考虑其政策是否会导致资产价格泡沫。

(三)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可能操作目标

从货币政策层面,在数量宽松政策下,零政策利率并不是美联储的政策立场,实际上的政策利率水平是负值,因而,在实施数量宽松政策期间,美联储不大可能将联邦基金利率作为政策宽松程度的指标。从市场运行层面,由于银行体系拥有大量准备金,联邦基金市场的交易活跃度和流动性都已经大幅下降,联邦基金市场利率不再是一个短期市场利率的相对可靠指标,美联储考虑用其他短期利率来取代。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阶段,美联储可能用超额准备金利率以及准备金的目标数量作为其货币政策立场的指标,同时监测其他一系列市场利率。这与日本银行2006年中前的货币政策情况较为相似,当时在零利率下,日本银行以银行准备金数量为其操作目标。从长期来看,美联储将最终回到危机前的银行准备金数量比目前低得多、以联邦基金利率作为操作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

当然,超额准备金利率以及准备金的目标数量与长期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可能是模糊的、不稳定的,从而对经济的影响也是模糊不清的,其不可能作为美联储货币政策立场的单一指标。为更准确地以判断金融状况,美联储可能不得不监测长期资产价格以及代表市场流动性状况的不同短期利率之间的利差。

(四)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退出模式

1.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将采用总体渐进的方式。从货币政策调整角度,由于:一是货币政策决策者对未来经济把握的不确定性;二是利率的逐步调整将使央行对长期利率的形成更有影响力,而长期利率最能影响经济;三是逐步调整将减少金融稳定风险,因而,在正常情况下,央行政策利率的调整一般采用渐进主义方式。另外,从实体经济角度,经济自身的变化也是缓慢的,这导致与之相适应的货币政策调整也应该是缓慢的。因而,货币政策操作机理和实体经济的演变都要求货币政策的调整是渐进的。②这种正常时期的货币政策调整方式也同样适用于后危机时期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任何货币政策的决策都是基于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判断。在后危机时期,经济金融的恢复是缓慢的、不稳定的,相应地要求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也是缓慢的、渐进的。这种缓慢、渐进的调整方式不仅体现在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的提升上,也体现在美联储前期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撤离上。这与危机爆发时激进的货币政策操作大相径庭。

综观美联储自危机爆发以来至未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货币政策操作,可视作为“L”型,即在危机爆发初期,美联储采取激进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几近以自由落体式地放松,是L字母中的竖杠;而在危机得到缓解后,由于复苏缓慢且不稳定,退出政策是缓慢的,是L字母中的横杠。

当然,这不排除在超宽松政策退出的初期有一个短时期的快速退出过程。前已述及,美联储为了消除尾部风险,可能提高短期通胀的容忍度,但一旦可能危及通胀预期的稳定时,美联储就会快速作出反应,在短期内有一个超宽松政策的快速退出过程。

2.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将采用“先量后价、量价并行”模式。截至2012年9月份,美联储已经进行三次利率承诺,2012年的两次利率承诺期限均接近三年(分别为35个月多和近34个月),这超出了货币政策框架里中期的两年。这些利率承诺是无条件的,并与经济状况无关,也就是说,即便在承诺期内美国经济增长加速且通胀攀升,该利率政策仍然会维持不变。而2012年12月议息会议上以经济指标替代期限承诺,美联储认为两者是一致的。这表明,在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上,利率政策作为货币政策的价格工具,将被置于调整准备金额的数量工具之后。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先量后价、量价并行”方式是指:在退出初期,主要是减少市场过于充裕的流动性,即表现为美联储关闭扩张性的资产负债表手段,并紧缩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规模;随后,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将逐步提高联邦基金利率,同时也减少美联储持有的长期资产。

从未来看,若美国经济继续保持这种缓慢且不稳定的复苏,预计美联储还将进一步承诺零利率政策延后,美联储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极低利率的政策不变。

五、我国应对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对策建议

(一)阻止短期国际热钱涌入

在中美出现严重利率倒挂的情况下,必定会有大量投机性热钱涌入,因此我国要严格控制热钱流入渠道和流入数量,对可疑外汇流入不予结汇,并报告外汇监管局,对国际短期热钱的流入施加限制,使其投机收益下降。在阻止短期投机性国际热钱融入的同时,不应限制国际中长期投资。

(二)加强金融创新,拓宽外汇储备的使用渠道

美国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货币供给量不断扩大,不仅导致美国流动性增强,更造成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流动性增加,货币作为一种储藏价值手段的吸引力已逐渐下降,货币要寻求投资回报率更高、价值更稳定的流向。因此要加强金融产品种类的创新,为不断贬值的外汇储备寻求更多投资机会。随着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期货价格不断上涨,可以择机入市,降低产品采购成本,把不断贬值的外汇储备变成不断升值的资源。

(三)控制好人民币升值幅度

人民币的升值要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相配合,服务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人民币过快升值将侵蚀中国出口竞争力,令出口企业的经营困难,导致失业率上升。有数据显示,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外汇储备已位居全球之首,增至2.65万亿美元,增幅达到创纪录的1940亿美元。从中国不断累积的外汇准备情况来看,人民币虽有被低估,但中国也不能重蹈日元大幅升值的“广场协议”覆辙。如果让人民币汇率保持不变,就要进行货币投放,引起更多的流动性,带来物价大幅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同时,大量热钱涌入,就会导致资产泡沫的形成。因此,要着眼于中国的经济,把人民币升值幅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美国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美元不断贬值的同时,也削弱了美元在国际上的地位。中国要抓住这有利时机,扩大货币互换的范围和规模,把人民币推向世界,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升中国在国际上地位和影响力,提高中国在国际贸易上的话语权,寻求与美国在国际贸易上平等地位和机会。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短期内可通过双币(美元、人民币)加大对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或地区的贷款及投资,扩大该地区消费需求,进口中国产品,来消化我们的过剩产能。

(五)防通涨,保证我国经济健康增长

理论上,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应以危机的影响基本消除、经济恢复增长为前提。但实践中,需要对退出时机和力度作出准确的判断。否则,政策退出过快,可能给复苏带来压力;退出过慢,则可能引发新一轮资产价格泡沫和恶性通胀。但是总体上看,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对我国经济影响有限。2013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前景较好,但上行和下行风险同时存在。随着全球增长预期减速以及国内宏观政策正常化,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放缓。通货膨胀率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介于4%~5%,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复苏比先前预期放慢。世界银行最新预测全球经济增长又开始放缓,高收入国家尤为明显。随着全球增长预期减速,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进一步放缓。然而,传统增长动力以及相对充裕的劳动力供给仍会促使我国经济较快的增长,特别是近年我国货币供应以较快的速率增长(1990年~2011年,我国的M 2D,由期初的0.82到期末的1.81)(2),由于我国货币化进程的减缓,经济增长开始减速,因此把通胀目标控制在既定的水平(CPI控制在3.5%左右),仍是我国央行的长期任务。

(六)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是中国政府已明确的任务和发展的方向,目前已取得重大进展。如果未来10年国际国内不发生类似本轮金融危机的异常情况,中国政府应从实体经济发展、深化金融机构自主经营改革和完善宏观调控出发,完成这两项重大金融改革,方能够消除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消极影响。

(七)分散外汇储备投资以及创新外汇储备的管理方式

近年,我国持有美国国债7764亿美元,这在我国近3.5万亿的外汇储备中占据约1/5的份额。在美国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过程中,由于美联储通过大规模购买中长期国债和机构债来向金融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将债券收益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中国新购买的长期国债收益率相当低。同时,受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美元自2009年3月份以来呈贬值态势,相应的中国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资产价格出现大幅缩水。从中长期看,随着金融市场趋于稳定和美国经济的好转,通胀预期强化,美联储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回收流动性的过程中,会较大规模地抛售美国的长期国债和机构债,这可能导致美国债券利率上升和价格暴跌。作为美国国债的海外最大持有国,我国的外汇储备将因美国国债价格的下降而遭受巨大损失,这使得我国未来外汇储备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分散外汇储备投资以及创新外汇储备的管理方式迫在眉睫。

(八)密切关注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可能退出对经济金融的影响

由于美国经济体量巨大,美元是全球最重要的货币,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全球有重要影响。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将对全球经济金融产生重大影响。首先,随着美国金融体系过度充裕流动性的减少和利率的提升,将促使全球资金流回美国,使全球流动性过度充裕的状况有所改变,全球流动性将出现一定程度的紧缩,从而可能导致世界各地的资产价格回落。其次,随着零利率的结束,美元指数有可能转而走强,这将拉低以美元计价、结算的大宗商品价格,从而改变全球经济的利益格局。

注 释

①资料来源:《美联储推出QE4》金融界网2012.12.13.

②文国庆《正解M2与GDP比例偏高》《财经》2013第8期P7。

[1]于舟.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中国的对策[J].经济视角,2010,(12).

[2]李石凯.从货币供应量变化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J].中国金融,2010,(23).

[3]姚斌.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J].上海金融,2009,(07).

[4]马岩.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对我国经济影响有限[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7.19.

[5]文国庆.正解 M 2 与 GDP 比例偏高[J].财经,2013,8.

猜你喜欢
议息货币政策利率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为何会有负利率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负利率:现在、过去与未来
随机利率下变保费的复合二项模型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