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四川省碳排放量计算研究

2013-05-27 09:47冯安大李军龙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四川省

冯安大 李军龙

[摘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四川省为研究对象,将减少碳排放与四川省产业结构优化结合起来,进行了四川省三大产业碳排放清单以及产业内部部门碳排放清单的计算,以期为四川省产业结构优化以及政府部门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四川省 碳排放量 产业结构调整

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随着对全球变暖这一现象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分析,科学家们认为,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积聚是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因此,抑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速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为减缓气候变化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要完成到节能减排任务,时间很紧迫,要付出艰巨的努力,必须从“质”的角度优化产业结构来推动经济增长,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川省是中国西部第一人口大省,也是我国资源大省和经济大省。作为西部的重点发展地区,四川省在碳减排任务上必然需要担起相当重的责任。四川省在“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指出,要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倡导低碳生活,尤其是要做好重点产业、企业及项目的节能减排工作,按照低碳绿色的方向来进一步转变四川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和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显而易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既是促进经济有效发展的有力保证,又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必要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四川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四川省是中国西部第一人口大省,也是我国资源大省和经济大省。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业发展和工业发展比翼齐飞,同时,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本论文主要对1978~2011年四川省三大产业的产业结构及其内部结构做系统的分析。

图1-1显示了四川省1978~2011年间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从图中产业结构变化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总体上,四川省产业结构呈现是“第一产业减、第二产业增、第三产业先增后减”的态势:四川省第一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44.5%下降到2011年的14.2%;第二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总体呈现的是稳步增长的状态,由1978年的35.5%上升到2011年的52.4%;第三产业走势有点小曲折,呈现出“先快速增长,后慢慢降低”的这样一种趋势,由1978年的20%攀升到2003年的41%,又由2003年的41%缓慢降低到2011年的33.4%。

二、四川省产业碳排放清单计算

论文采用IPCC法计算四川省2005-2011年三次产业能源消费带来的碳排放量,同时参考四川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相关产业具体部门的碳排放情况。

(一)三大产业碳排放清单的计算

第一、把能耗实物量折算为标准煤

为了研究方便,本文在研究时上将消费能源限定为煤类、石油类和天然气三类,具体见表2-1:

《四川统计年鉴》中能源平衡表列出了四川省三次产业能源消费的实物量,在研究时需要把能源消费实物量折算为标准煤。具体计算公式是:

标准煤=能源消费实物量×标准煤换算系数

表2-2给出了三大产业具体能源的标准煤换算系数:

结合2006-2012年四川统计年鉴中的三大产业各种能源消费实物量,附表中给出了四川省2005-2011年三次产业相关能源消费实物量情况,对应表2-2中的标准煤换算系数,计算出四川省2005-2011年三次产业各自消耗三类能源的标准煤量,具体见表2-3、表2-4和表2-5:

表2-3:四川省2005-2011年煤类消费量(标准煤,单位:万吨)

第二、计算三次产业碳排放清单

根据上面三个表中的数据,结合前面章节中提到的碳排放系数,通过计算最后测算出四川省2005-2011年三次产业碳排放清单(表2-6)。

(二)产业部门碳排放清单的计算

本文在针对本部分内容进行研究时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8年《四川省统计年鉴》三大能源平衡表中的能源消费量。计算方法与前面计算三次产业碳排放所用的方法相同,经过测算,得出四川省2007年三次产业内部42个部门碳排放清单,具体见表2-7:

从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出,第一产业的部门综合碳排放量还不及第二产业中大部分单个部门排放的碳总量多,第二产业中单个部门排放的碳总量比第一产业碳排放量综合量多的部门数量达15个。第一产业的部门综合碳排放量106.44万吨,而第二产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碳排放量为270.90万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碳排放量为132.44万吨,金属矿采选业碳排放量为180.60万吨,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碳排放量为782.59万吨等等。第二产业中大部分部门都属于高碳排放行业,碳排放量在100万吨以上部门就有15个,其中年碳排放量超过400万吨的有8个,它们是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在第三产业各部门中,占碳排放量份额最大的是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碳排放量在100万吨以上的部门就有4个(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除外),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碳排放量比较小,均不超过不足5万吨,是名副其实的低碳排放清洁部门。

[参考文献]

[1]刘再起,陈春.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经济学研究,2010 (4)

[2]刘彦随,彭留英.我国中部地区农业发展定位与战略[J].经济地理.2008(4)

[3]李小平,卢现祥.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变动和生产率增长[J].世界经济,2007(5)

[4]李宏岳,陈然.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问题探索,2011 (1).

[5]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J].经济学报,2003 (4)

[6]李健,徐海成.技术进步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1(4)

[7]李金华.对当前中国产业结构、增长及效益的若干认识[J].经济学动态,2007(10)

(作者单位:1.川庆培训中心,2.浙能集团城市燃气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调整四川省
速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公告(第1号)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我国工业部门节能政策效应研究
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中小企业如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2016年四川省财政补助健康服务业重点项目(四)
2016年四川省财政补助健康服务业重点项目(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