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交通现状及保障措施

2013-05-27 09:47郏亚坤黄永强
关键词:保障措施规划现状

郏亚坤 黄永强

[摘要]步行交通是一种“绿色交通”,任何出行都包括了步行。建设完善的步行交通系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针对步行交通在我国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明确步行交通系统的重要地位,通过采取:步行系统与空间结点相结合、采用平面过街方式、打造步行商业街区、加强步行交通系统的政府管制等措施可以解决步行交通中所存在的问题,实现人机和谐共处。

[关键词]步行交通 现状 规划 保障措施

一、我国步行交通的现状

(一)步行方式比例居高不下

步行不依赖于任何交通工具,自由自在,在快速运输工具迅速发展的当代,步行在城市交通方式构成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可知,步行在城市交通出行结构中的比例居高不下。另据调查表明在我国25个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步行在出行方式中平均仍占37.2%,大于总出行量的1/3,在小城市,步行方式占有更大的比重[1]。

(二)步行交通系统不完善

1.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19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盛行的步行街改造大多采用“一层皮”的做法,即只针对某一条繁荣的商业街道或者历史古迹进行规划和设计,而忽视了它们在整个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公建设计各自为政、条块分割,步行空间的连续性很差。

2.缺乏与外部空间的衔接

步行系统与外部空间的衔接及换乘设计不完善。步行空间体系外围缺乏足够的停车设施,使得步行与其他交通方式之间的转换相当局促,缺乏必要的缓冲,表现在空间形式上,则主要是交通换乘站点附近往往形成大规模的人流聚集,却又难以有效疏散。

3.步行通道缺乏网络与系统规划

规划时往往只注重局部节点如人行道、行人天桥等,没有充分考虑步行交通的连贯性、与周围建筑功能的协调性和相互依赖性。立体行人过街设施又降低了行人过街的便利性。

二、步行交通基本特征[2]

(一)经济性

步行者在可以任意支配自身体力的情况下,不用借助其他手段,就能够顺利完成一定距离的出行,而经济上没有直接的付出。但出行距离过长时,步行的难度便增加,而选择步行方式的人数会减少。一般认为步行时间在5min左右,距离在400m~500m之间较为正常。

(二)独立性

由于步行者不借助其他的交通工具,因而具有更高的自由度,可以自主决定路线、速度等。自主性同时决定了行人交通不可能像机动车那样整齐有序,而是在一定的宽度内以不规律的方式向前运动,这无形中增加了研究和管理的难度。

(三)连续性

步行交通的灵活性,使步行者能够突破设施的客观限制,直接到达目的地。事实上,借助各种交通工具的出行都可能需要或多或少的步行来连接和过渡。

(四)复杂性

步行是人的自主行为,直接与步行者的生理、心理状况相关,与汽车等其他交通方式相比,呈现出一种非均质化状态。通常年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出行目的、周围环境等等,都是影响步行行为的因素。

三、影响步行交通的主要因素

(一)出行目的

上学、购物和文娱社交等活动的步行比重较高,因此在相关地区如学校、商场、超市等地需要更加完善的步行通道。步行方式在各年龄组中所占比重具有明显差异,少年儿童和老年人的比重较高。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不但步行比例高,而且对步行设施的便利性、安全性要求高。

(二)出行时间、距离

步行者因心理和生理的限制,往往只能承受一定的时间和距离范围。大多数人可以承受60~120分钟、1200~3000m的最大步行阈限值,而由步行转换其他交通设施出行的距离一般不超过300m,而超过500m的心理距离则感到太远了[1]。

(二)土地使用性质

不同的土地类型,步行交通所占的比重也不相同,在居民住宅区,一般步行交通所占的比重较大,商业区的附近步行交通也较为发展,但是空旷区如不同办公场所(相距较远)的连接地区则机动车交通较为发达。

四、建设步行交通系统的必要性及保障措施

(一)建设步行交通系统的必要性

随着城市文明水平的提高,步行交通系统在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步行交通系统是城市和谐的标志,是城市文明水平和科学程度的反映,是城市两型社会建设和以人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规划建设好步行交通系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1.良好的步行交通系统能够促使邻街商业活动活跃,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2.良好的步行交通系统能给市民一个宜人舒适的出行环境,有利于提升整个城市的品位。

3.良好的步行交通系统能促进慢行交通发展,合理衔接公共交通,促使城市交通形成合理的出行结构。

(二)保障步行交通系统地位的措施

在建设过程中要综合采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完善步行交通系统:

1)步行系统与空间结点相结合。当地的自然山水风景、历史名景可充分融入到步行系统的规划中,使步行系统与景观相结合,将分布于城市各个角落的主要景点利用步行道串联起来,一方面方便游览,另一方面可赋予步道深厚的人文韵味。

2)尽可能采用平面过街方式,维护行人的交通主体地位一般在地面快速路上,为了保障行人的安全必须设置立体过街设施,同时也可结合自然地形高差(山地城市或微丘城市适用)或建筑物连廊形成立体过街通道。除此之外,均应采用平面过街方式,使得行人既不需要耗费更多的体力走人行天桥,也不需要穿行令人缺乏安全感的地下过道,这是行人的交通主体地位得到尊重的重要体现。

3)打造步行商业街区[3]。中心商业区不仅担负着重要的经济职能,而且维系着市民的社会生活。步行交通环境的改善,降低汽车对步行的干扰,使人们更加充分地享受步行乐趣的同时,能够促进商务活动的发展,促使人们在步行的过程中能以轻松的散步接触商品及购物,从而促进消费,促进城市经济活动的繁荣。苏州观前街、上海城隍庙和南京夫子庙等步行商业街都是集中体现。在这些步行街区内,人、车彻底分流,以保证街道上人流的通畅和安全,从而简化周边交通组织,避免了机动化带来的一系列管理问题。

五、结语

我国城市发展和城市交通发展正处在非常关键的时期,建设舒适宜人的、连续的步行交通系统是新时期城市和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任务。步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应遵循整体系统性、因地制宜、多功能融合的原则,从建设和管制的方面去保障步行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黄娟,陆建.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研究[J].城市交通,2007,2,48-53

[2]王迎华,李凤超.步行交通设施及交通特性分析[J].交通标准化,2007(10),49-53

[3]胡国军.步行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地位和保障措施[J].中国市政工程,2009,8(4),16-17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猜你喜欢
保障措施规划现状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浅谈在校大学生兼职权益侵权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