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医工结合的转型研究

2013-05-27 09:47毛玉青
关键词:医疗器械电子产品岗位

毛玉青

[摘要]结合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现状阐述了该专业医工结合转型培养的必要性,在调研获得岗位能力基础上制定医工结合的培养标准,进一步考虑医工结合的课程体系以及师资队伍、实训室建设等内容。

一、医工结合转型的必要性

现在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就业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设计管理等相对高层次的岗位大都面向本科及其以上的毕业生或面向已经有一定资历的老职工,高职毕业生毕业初期一般都在生产流水线工作,而这些岗位普通的职高生甚至初中毕业生也能胜任。另外,近年来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女生比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通过查阅相关媒体的报道发现,这种现象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招生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普遍现象。调查发现报考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很多女生都是通过调剂过来的,第一志愿报考本专业的女生比例并不高,以我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相当大比例的女生其第一志愿是我校医学院的护理或助产专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她们认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男生的专业,女生要学好很困难。(2)家长们的意愿大都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坐办公室,或在机关、事业、医疗机构工作。上述现状造成了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招生难,就业相关度低,学生大学求学期间没有明确目标,得过且过,没有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也觉得教学难度较高。为此,对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进行转型研究显得极为必要。

二、医工结合转型的大体思路

现代社会由于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身体出现亚健康等现象越来越严重,无论是医疗器械的制造还是医疗设备的临床应用都急需大量人才予以补充,尤其是数字化医疗器械和数字化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需要一大批有医学知识背景,掌握电子技术的医工结合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主要包括:医用电子仪器产品局部研发、制造与维护人才;医疗器械的生产管理、检测与监管人才;医疗器械销售人才;医疗机构的医疗器械临床应用人才与医疗器械的采购、维护与管理人才。而从事与医疗事业相关方面的工作是很多高职生及其家长的美好愿望,以我校为例,我校医学院办学年数相对久远,办学条件相对成熟,多年来得到广大考生和家长的青睐,报考人数和录取分数线都居高不下,每年新生转专业期间,医学院的护理与助产专业也成了我校很多转专业新生的首选,竞争相当激烈。

国家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编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中指出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就业面向主要包括电子产品生产制造、电子产品研发及电子产品营销三大类。为了不偏离国家专业标准又能实现较好的医工结合转型效果,课题组全体成员研讨决定在医工结合培养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式:以培养学生通用电子产品的制造、研发、销售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选取医疗电子产品作为载体案例进一步培养学生医用电子产品生产、研发、维护、操作使用等专项技能。这样不仅能培养通用电子产品的对应人才,而且能进一步培养医疗器械经营公司所需的销售与售后服务管理人才以及医疗器械使用单位(医院)的医疗器械采购、维护与管理及仪器操作应用的专门人才。这样不仅没有缩小学生的就业面,而且为很多喜欢到医疗机构工作的学生提供了另一个选择平台。

三、调研医疗器械经营公司及医疗器械使用单位获取对应岗位能力,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调研医疗器械经营公司及医疗器械使用单位(医院)我们获取在医疗设备采购、管理、维护、故障排除及医疗器械使用等对应岗位的技能要求及相关医学知识如下:具备市场营销技能;熟悉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会使用体温表、血压计等常用医疗器械;具备一定的医疗器械监管技术和医疗器械的设计、制作、测试及故障排除技术。

结合调研结果,课题组全体成员围绕医工结合转型思路,明确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良好思想品质和责任意识,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电子产品装配工艺、PCB板设计与制作技能,能应用单片机、PLC、FPGA设计与制作简单医疗电子产品,具有医疗电子产品的生产、管理、测试、维护、技术服务能力,能在电子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初始岗位:电子产品组装、调试岗;电子产品检测与质量管理岗;电子产品销售岗。发展岗位:电子产品生产管理岗;电子产品研发助理岗位。拓展岗位:医疗设备选购、管理、维护、常见故障处理;医学检验岗;医学影像岗。毕业生不仅可以在企业从事一线的生产制造工作,还可以到医疗机构从事医疗设备的维护管理使用操作等工作。

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分三个阶段开展:

第一阶段:公共素质和专项技能的培养。学习公共素质课程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专业专项课程,除了培养学生通用职业道德外还要培养学生掌握医疗器械行业的基本职业操守、基本的医学基础和专业技能所需的职业技术基本能力以及 “厚德护人、精技助医”的职业素养。

第二阶段:专业综合技能培训和鉴定。完成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综合技能课程,通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课证合一的考证培训及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具备专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综合技能。

第三阶段:顶岗实习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必需够用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和岗位相适应的专业技能,通过企业一线岗位的顶岗实习,学生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及所需的专业技能,使人才培养与就业无缝对接,强化岗位能力。

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及实训基地建设

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组,适当穿插入医学基本知识及医疗设备操作维护的相关课程。分析专业对应的主要岗位群,剖析其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结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以真实电子产品为载体,遵循行动导向教学原则设计课程实施方案,预期工作岗位与课程设置如下表1所示:

通过聘请医学院相关教师担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部分医学课程、指派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原有教学团队相关教师出去培训相关医学知识与技能以及聘请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技术专家和医院对应科室的医务人员担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实践实训教学与指导等方式重点培养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工医结合”的教师队伍。

选拔教学能力突出、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教师作为“双师型”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进行重点培养。通过到国内外著名职业高校和职教科研院所进行业务进修或聘请专家来校指导等,跟踪医疗器械技术发展动态,学习高职教育理念,提高课程开发能力等。安排骨干教师到企业锻炼或做企业访问工程师,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和技术开发应用水平。从企业行业聘用有丰富一线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承担学生的实训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完成实践项目,参与学生的技能考核,指导学生就业。与校内教师结对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围绕医疗电子产品生产制造与临床应用技能的培养完善现有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使学生能有一个仿真模拟的实训环境,以真实医疗电子产品为载体,培养学生对医疗电子产品的分析、组装、调试、检测、操作与维护能力。

(作者单位: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浙江衢州)

猜你喜欢
医疗器械电子产品岗位
小眼镜找朋友
关于电子产品结构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
医疗器械在5g时代下的创新与发展趋势
襄阳市区3~6岁幼儿电子产品使用情况调查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北京市出台《医疗器械快速审评审批办法(试行)》
我为什么不能享受事业单位八级岗位退休待遇
医疗器械使用监管力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