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泸路泥巴山隧道变形段施工技术探讨

2013-07-02 07:11陈雷杨庆国
科学导报·学术论坛 2013年6期

陈雷 杨庆国

[摘要]本文介绍了雅泸高速公路C7合同段泥巴山隧道(即大相岭隧道)软弱围岩挤压变形控制施工技术,由于施工中采用了有效的支护技术、开挖顺序、超前地质预报和积极的围岩量测手段,避免了因围岩挤压发生的变形侵限及塌方,此文可向同类型围岩施工提供一些经验。

[关键词]支护手段;围岩变形;超前地质预报;监控量测。

随着长大隧道在高速公路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各种不良地质构造给隧道施工造成的难题也日益增多,而隧道变形地质地段是其中常见的一种,在变形段施工中,屡屡发生隧道坍塌事故,造成不良后果,因此,解决隧道在变形段施工中的难点是一个突出问题。

一、工程概况:

泥巴山隧道左洞全长9962米,右洞全长10007米,c7合同段隧道出口部分左洞长5116米,右洞5130米。施工时从出口进洞,为上坡施工。

泥巴山隧道地层岩性复杂,隧区围岩为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熔岩为主,隧道出口附近少量分布有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岩质坚硬,断裂构造发育,构造节理以陡倾角为主,NW向为主。除主要节理外,隧道中与主断裂节理产状相近的次级断裂也较发育,在与线路近于平行的勘察线上,每间隔50-150m就分布一条。影响带宽约1-2米。隧址围岩赋存裂隙水和空隙水。泥巴山隧道的不良地质主要有岩爆、断层破碎带、涌水、大变形、高地温、岩溶。围岩以Iv、v级围岩为占据较多。

二、大变形地质简介:

泥巴山隧道穿过的几条规模较大的断层,其岩体大多数成碎裂状,隐含裂隙发育,局部呈网状,造成岩体整体完整程度不高,故从断裂特征上分析认为,泥巴山隧道具有大变形的条件,而根据设计资料和现场施工情况看,本合同段的大变形段主要受以下两条断层带影响:

(一)FW6断层:

FW6断层为物探所揭示并被钻探所证实。物探揭示Fw6为宽约130m的异常带。工可阶段所布置的钻孔AZK3正好位于此异常带内,钻孔揭示石质较松软,易击碎,裂隙密集而杂乱,岩芯极破碎,多呈3-7cm的碎块状。

(二)F7断层:

F7断层是隧道区的一条重要构造,是金坪向斜和大相岭背斜的分界,它控制着大相岭背斜的构造形态。断层沿下震旦统苏雄组火山岩和上震旦统沉积岩的薄弱面附近发育,具有一定的顺层断层特征和性质。断层沿走向和倾向有强烈的舒缓波状,总体呈近NNW走向,断面倾向NE,倾角50-70°。在隧道穿越段,地表为宽缓的负地形,除受开建桥组火山沉积岩岩性影响外,F7断层影响造成岩体破碎易于风化剥蚀也是重要因素。

三、隧道大变形段施工措施

(一)施工方案:

泥巴山隧道大变形段围岩破碎,稳定性极差,开挖后极易失稳坍塌,不仅存在施工上的干扰,也存在对地层扰动的相互影响和叠加,因此依据隧道断面尺寸,围岩地质情况,确定科学的开挖方法和支护参数,合理安排各个工序,控制隧道挤压变形,确保隧道开挖掘进不受较大的影响是施工的关键。

根据隧道开挖揭露的地质条件,结合以往隧道的施工经验,参照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成果,挤压变形段(V中变)总体施工方案为:超前地质预报和超前探孔相结合(超掌子面6米以上)分析围岩情况及水量大小,采用“三台阶七步流水开挖法”施工并预留核心土,辅助工法采用超前小导管和径向小导管注双液浆,系统锚杆采用8米自进式中空锚杆支护并及时封闭仰拱。小导管超前注浆加固范围为拱部120°。该段施工时总体遵循:“早预报、先治水、管超前、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紧封闭、勤量测”的原则。

采用“三台阶七步流水开挖法”,综合考虑机械施工作业空间、便于支护作业和确保施工安全,上导开挖高度3.6米,中导3.5米,下导2.9米。上、中、下台阶总长度控制在15米之内,每循环进尺控制在0.6米。开挖顺序为:超前地质预报——超前小导管支护——上、中、下台阶同时爆破——初喷混凝土、打锚杆、挂网——立钢拱架喷锚一开挖仰拱打锚杆、立拱架——浇注仰拱、填充——二次衬砌。

(二)施工方法

1.施工支护

大变形段的隧道围岩极破碎,围岩自稳性较差,因此,采用工法为“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顺序是:第一步:拱顶在超前小导管的“保护下”将传统的上导坑改为弧形导坑,循环进尺0.6米,开挖结束后打径向锚杆,网喷4cm砼,架设工字钢架再喷锚,形成较稳定的承载拱;第二、三步:在拱顶承载拱的支持下,分段开挖边墙,以一定的时间差先后按同样的方法进行支护,使同一断面钢拱架在拱脚处暴露的开挖面仅限于一侧;第四步:挖中部核心土;第五、六步:在已完成边墙支护后,分段左右开挖边墙下部,以一定的时间差作边墙下部支护;第七步:下台阶核心土及仰拱开挖,做仰拱初期支护,衬砌砼紧跟。

三台阶总长度不大于15米,根据围岩情况采用小药量掏槽爆破,周边人工修整或风镐直接开挖。初期支护施工中,锚杆钻孔方向与初期支护面垂直。喷射混凝土采用钢纤维混凝土,喷射混凝土应分段、分片、分层进行,由下向上,从无水、少水向有水、多水地段集中,多水处先行注双液浆堵水或安放排水管将水排出。仰拱距掌子面下导距离控制在25米之内,衬砌距掌子面下导距离控制在60米之内,这样既可以保证已开挖洞段的稳定性,有效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同时又限制围岩发生松动,使二次衬砌承受不必要的松动压力,保证隧道安全。

2.钢拱架变形的预防和处理

大变形段围岩极不稳定,易出现拱顶和边墙拱架变形的情况。为了保证围岩的稳定,边墙拱架变形时采用增加8米自进式锚杆加固并注浆,梅花型布置。拱顶拱架变形采用增加支护参数,在原有拱架中间再架设1榀拱架,打系统锚杆,再进行混凝土的喷射,减轻了既有拱架的变形。以上初支增加支护参数后,及时进行仰拱和衬砌的施工,保证施工安全。

(三)超前地质预报及围岩量测:

为了动态的监控整个施工过程,施工组织设计强调必须在施工时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工作。超前地质预报内容主要包括:

1.预测、预报地质条件变化及其对施工的影响。

2.断层或不稳定岩层预测、预报。

3.涌水(涌水地点、涌水量大小、地下水泥砂含量等)预测、预报。

4.其它不良地质状况预测、预报。

泥巴山隧道主要采用TSP、瞬变电磁仪法及超前钻孔三种方法进行超前地质预报,预报成果显示,变形段的围岩破碎不均,岩体完整性较差,风化严重,含水量大,易受地下水的不良作用,据施工过程中揭示的地质情况显示,地质预测准确率达到了85%,有效地为隧道施工探明地质情况,为施工方法和结构参数的确定提供了准确依据,避免了由于变形可能产生的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了施工顺利进行。

(四)围岩量测

根据施工情况,每5米布设一组变形观测断面,进行跟踪施工的实时变形观测,并将观测结果及时反馈到施工中,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开挖方案和支护参数。

根据以上监测结果,初期支护闭合后所有的变形均在设计要求范围之内。从施工角度分析,及时施做仰拱、二次衬砌闭合成环,是抑制变形、确保安全的关键。

(五)施工中应注意事项:

隧道穿越软弱变形段施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采用三台阶法施工,台阶长度不超过5米,三台阶长度以不大于15米为宜;

2.尽量减少工序间相互干扰,使各工序平行作业,缩短施工时间,加快进度;

3.超前支护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到位;

4.自进式长锚杆主动约束洞周变形;

5.仰拱和衬砌必须紧跟掌子面,仰拱距掌子面距离不得大于25米,必要时跟至下台阶,衬砌与掌子面距离控制在70米以内。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围岩-支护体系的变形,保证了隧道结构体系的稳定和施工安全。

结论:

变形段围岩隧道的施工,关键在于超前支护和侧向软岩加固注浆的控制,施工时还要特别注意开挖支护的时效性和超前预报、监控量测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支护参数,仰拱、衬砌及时施做,尽早成环,约束围岩变形。从施工情况分析,变形段初期支护及二衬稳定,变形在允许范围之内,变形段施工月进度达到90米,由此可见,上述的施工方案是科学、合理的。

参考文献

[1]宋战平,隐伏溶洞对隧道围岩-支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6.

[2]徐则民,黄润秋.深埋特长隧道及其施工地质灾害[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3]冯卫星,铁路隧道设计[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