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皮里的文气与文明

2013-07-12 06:56汤嘉琛
博览群书 2013年5期
关键词:文化名人雷峰塔旧居

○ 汤嘉琛

中国游客奇特的旅游哲学,最近再添新证:清明长假期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旧居成为热门景点,有些游客还抠走几块墙皮,说要带回家泡水喝“沾文气”。这情节实在有几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不过,既然连周克华被击毙的重庆沙坪坝和年初改名换牌的铁道部都能成景点,“中国式旅游”还有什么不可以?

在饥馑战乱年月,断不会出现文化名人旧居旅游的热潮,如今莫言家的老房子都能引起游客的兴趣,多少也算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毕竟,在国民心态和社会风气足够正常的社会,大师级的文化名人,原本就应比鲜衣怒马的娱乐明星更有偶像气质。公众对文化名人的致敬与关注,正是重新发现其精神价值的过程。

但凡事皆讲究适度,如果仰慕超出一定的限度,文化雅事也可能会变成俗事。那些慕“文气”而去的游客,就仿佛是鲁迅的讽喻小说里走出来的角色,一举一动都将自己的粗鄙暴露无遗。那些被抠掉的墙皮,足以丈量出文明与粗俗的距离。

把实质上很普通的墙皮奉为“圣物”,与去年在莫言家疯抢萝卜的逻辑如出一辙,这些游客显然是将莫言当作了转世下凡的“文曲星”,想去沐浴一下仙气或者“开个光”。这自然是很荒唐的想法,如果喝几杯土末子泡的水、啃几口大师家的萝卜就能离成功更近一步,聪明的中国人早就成为诺贝尔奖的常客了吧?

一块小小的墙皮,能让我们看清国民心态的纹理。那些意欲沾文气的做法,源于一些人对成功捷径的偏爱,也暴露了他们急功近利的投机心理。一种非常现实的担忧是,如果过分迷信于“物”而忽略“人”的因素,很可能将“莫言热”导向迷信化、粗俗化和娱乐化的歧途,莫言的成功恐怕也将成为难以复制的孤例。

与如今莫言被神化、莫言旧居墙皮被当作“圣物”相比,无论是莫言还是整个中国文学,此前的处境其实都颇为尴尬。许多如今去朝拜莫言的游客,此前可能从未听过莫言的名字,也没有读过他的任何作品;同样,许多在莫言旧居拍照留念的人,此前也可能并不关心中国文学,此刻的热爱不过是另一种“到此一游”。

其实,莫言这一类大师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层面,而非实际功用。关注莫言,并不能帮助一些人考上公务员、找到好工作,但莫言及其作品,为我们庸常的生活提供了一种拟态的文化体验,让我们可以藉由文字看到中国社会的另一面,体悟世道人心。正因如此,前往莫言旧居参观并无什么不妥,但这种敬仰更应是一次与文学大师开展“精神对话”的过程,是一次价值共鸣的心灵之旅。

很多人都记得雷峰塔是怎样倒掉的,被游客挖墙砖、抠墙皮的莫言旧居,可能不至于成为山东版的雷峰塔。但面对斑驳的墙壁,回答为何诺贝尔奖离我们如此遥远时,该反思的不只是那些俗气的游客,还有我们这个功利心态蔓延的社会。

猜你喜欢
文化名人雷峰塔旧居
印象·齐白石旧居纪念馆
文化名人与淮扬菜
伟人旧居
随想・延安
——于毛泽东旧居前
浙江杭州雷峰塔
杭州西湖雷峰塔文化景观探究
连连看
河南历史文化名人的数字化保护
下杭城
民国时期文化名人五彩缤纷的婚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