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训新途径的别样花开——访北京市怀柔区教科研中心主任彭玉良

2013-07-24 09:00/文
未来教育家 2013年5期
关键词:怀柔研训教科研

王 璐 /文

在冬日的暖阳里,透过车窗,看到了几个有趣的字,钓鱼台胡同。胡同深处是一片老旧的民宅,怀柔区教科研中心的院落被这片民宅包围着,静谥中充满朴素无华的生活气息。负责教科研中心的彭玉良主任,在会议室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在采访过程中,他一改往日的诙谐,语言颇有诗意:“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

分院的老师们这样评价彭玉良:“我们主任幽默是出了名的,今天却变得如此深沉了。”在彭玉良的笑声中,我清晰感受到,当一个人把教育和生命共同思考的时候,心里装满的是沉甸甸的责任。

彭玉良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讲,“教科研中心”是教师的学校。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享受成长、成功的快乐。厘清教科研中心的“含义”后,结合怀柔教育实际状况,彭玉良提出“以能力建设为中心,促进教科研中心内涵发展”的策略,他带领老师们开始了教研新途径的探索。

开天目、接地气、做首席

彭玉良深信“打铁还得自身硬”。从2010 年开始,怀柔教科研中心的教研员们开始了“开天目、接地气、做首席”三段一体式培训。每周一下午是教研员们雷打不动的业务学习时间,彭玉良聘请了首师大专家开展专题式系列培训活动,并组织40 余名骨干教研员到东北师范大学进行专业培训, 40 余名青年教研员参加北京教育学院拓展培训。彭玉良笑言:“通过以上培训活动,打开教研员天目,来提升教研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品质以及新课程的实施能力。”

紧接着,2012 年又实施了教研员“接地气、做首席”活动。首批七名教研员分别举办“做首席”示范课活动,将研究、示范、培训合为一体,既是教研也是培训,创新了研训方式。说是创新,实质是回归:教研员研训的阵地在学校,战场在课堂,教研员不仅是课堂的研究者,还是课堂的参与者、实践者、启发者、帮助者、引领者……

教研员做“首席”,上示范课,是要示范、引领全区各科教师,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理念,进而转化成有效的教学行为;将“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这十分抽象的理论,通过教师的智慧变成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血有肉的演绎,化作教师和孩子们充满生命力和人情味的教育细节。“有的教研员很久没上过课了,被‘逼’上课堂,由开始备课时的紧张害怕,到深入到学校备课、备学情时的巧妙发现资源,整合资源,利用资源。最后课上呈现出的,是少了教师刻意精致的表演,多了学生主动客观的生态学习。”彭玉良有感而发。

植根乡土,多学科联合研修

“植根乡土,历史、地理、生物三个学科,共同参与互动式联合研修,通过制定计划、实地勘察、组织实施、效果跟踪四步计划,让研训从室内走向室外,从大自然中探寻生命的发展,这也是我们探索实践中的创新点”。在教研员的带领下,教师们深入分析怀柔区的风土人情,将研修搬到了乡村地头、历史遗迹、高中课堂等地方。

以怀柔届上村野外研修为例,考察前,老师们带着问题做好主题筹划和准备。考察中,地理老师考察当地的地质地貌、水文、植被等;生物老师考察生物种群分布及开发利用,历史老师则考察怀柔第一个中共党支部的历史背景。考察后,集中讨论乡土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等,以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并作课后反思。

老师们动起来了。通过联合研修,三个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凝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教师间相互协作、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在活动中不断成长进步。“我特别喜欢研修中的野外实践主题活动。从大学毕业到现在已经20 年了,这样再学习的机会太少了。走进大自然,让我重温了生物分类的很多知识,体会到大自然的宽阔和美丽;通过和其他学科老师的交流,有触类旁通的感觉,使我豁然开朗。”老师的快乐是真实的幸福,这也正是彭玉良的价值追求。

猜你喜欢
怀柔研训教科研
提升组织工作整体效能 助力怀柔展翅腾飞
构建校本研训模式 提升教研活动实效
2020年创新教育实践线上研训系列活动持续开展
北京怀柔:工会工会动员干部职工参与消费扶贫
北京怀柔科学城创新小镇投用
基于STEAM教育的立体教科研模式构建与实施
校本教科研要为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服务
浅谈校本研训管理
“教-研-修”一体化网络教科研平台的设计研究
爱是一种恒久的修炼——一名中学音乐教师的教科研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