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研究*

2013-08-06 00:31
关键词:赋权指标体系创新能力

刘 勇

(浙江师范大学科技处,浙江金华 321004)

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测度和评价,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迄今仍存在一些问题未能很好解决.例如,高校学术研究的知识创造能力和科技人才的培养能力是否属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范畴?如果属于,其构成要素和产出绩效如何量化?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解决现实技术问题)如何度量等等.使用综合评价方法,首先需要明确评价任务的目的,再根据评价目的对被评价对象进行范围界定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因此,笔者从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以引导高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目的,把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视为一个涵盖创新资源投入、资源配置、创新产出的有机系统,依据系统论的思想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模型.

1 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解析

什么是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王章豹等[1]认为,高校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新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与扩散的过程,也是一个多要素投入和多要素产出的过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是一种单一能力,而是由知识的、技术的、管理的等诸多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是由多维能力构成的能力系统.各个学者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理解存在少许差异.例如:刘小明[2]从投入产出角度把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定义为:高校有目的、有意识地依靠自身的科技力量和借助外部环境的支持,准确识别和把握科技发展的趋势,有效应对科技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开创性地进行研究开发,并把研究开发成果成功实现转化及产业化的能力,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投入和科技创新产出能力;梅轶群等[3]则认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指高校创造新知识和新技术,将新知识和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推动区域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根据以上学者的表述,创新资源投入、资源配置和创新产出应该是构成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框架,即高校创新能力是一个科技资源投入产出的系统整体.如果把高校创新能力看作是一个系统整体,那么系统的构成要素和结构安排无疑是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的重要依据.但从现有研究进展来看,在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选择上存在较大随意性.例如:孙燕等[4]把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工作基础及规模条件、承担科技项目和经费情况、科技工作成效3个模块;蒋艳萍等[5]则把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科技创新基础能力、投入能力、产出能力、管理能力、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五大模块.系统结构的随意性有可能导致评价结果出现较大差异,这也是现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笔者认为,高校所从事的科技创新活动在要素投入、活动内容和产出模式等方面都比较固定,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安排也应该保持相应一致.从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内容来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人才培养是高校肩负的主要使命,相应的资源投入和成果产出也应该与活动内容相匹配,而创新资源是否能够被投入或者说有效率地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则需要具备相应的管理和支撑能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架构如图1.

图1 高校科技创新活动流程

2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多要素、多目标构成的复杂系统,涉及到从科技资源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再到科技成果产出的完整流程,其资源投入、创新活动和产出方式的多样性导致可选择的评价指标数量众多.本文的总体目标是为政府科技管理部门提供一套便于评价和监控高校科技创新活动,进而实施政策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指标的设计和统计范围均以理工类科研活动为依据,忽略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活动.

根据前文所描述的基础架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分为科技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支撑能力和成果产出能力4个模块,采用四级指标评价体系.参评指标的筛选过程如下:1)初选阶段.以浙江省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现有的统计总量指标为基础,适当增加问卷调查可获取的定性指标,增加能反映科技创新质量与效率的均值指标和相对指标.初选过程参评指标只求全而不求优,与评价目的相关联的指标尽可能纳入体系.2)优化阶段.对每个参评指标的可获性、关联性、准确性和真实性进行测试,淘汰一部分不符合要求的指标.3)终选阶段.邀请浙江省各高校的科研管理人员5名,浙江省科技厅管理人员2名和相关领域专家3名组成评审团,采用背对背的通信方式征询专家意见,经过4轮反馈,最终确定54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1

指标权重是衡量各个参评指标对评价对象重要程度的量值,权重的合理分配是整个评价指标体系是否科学的关键因素之一.确定参评指标权重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2种.主观赋权法主要由专家根据经验和主观判断得到,如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AHP)等,其缺点是忽视了数据本身所蕴含的信息;客观赋权法是通过提炼数据信息计算参评指标权重,如变异系数法、熵值法等,其缺点是可能会因为样本数据代表性不够导致所计算的指标权重不合理.由于本文的部分数据是对浙江省4所代表性高校通过调查问卷收集的,样本不足以代表全国高校,所以采用单准则AHP法进行赋权.赋权的基本原则是:效益指标适当优于规模指标,产出指标适当优于投入指标,质量指标适当优于数量指标.赋权专家组仍由指标终选阶段的10名专家组成,采用1~9标度根据赋权基本原则对各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经过2轮反馈后专家意见差异已较小,各层次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系数CR均小于0.1,具有满意一致性,根据判断矩阵计算的权重系数如表2所示.

表2 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结果

3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应用

为了检验上述评价指标体系是否具有良好的评价和监控功能,在各高校科研处管理人员的帮助下收集了4所浙江省属高校2011年相关数据,同时也收集了某高校2008年-2011年4年间的相关数据.评价模型的应用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过程,各参评指标的无量纲化过程采用线性功效系数法.4所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得分见表3.

表3 4所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比较表

评价结果显示,尽管高校规模是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决定性因素,与之相匹配的支撑能力和投入能力协调运转才能获取最佳的产出能力,高校C的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投入能力的相对低下导致创新资源未能发挥最大效用,进而影响整体科技创新能力.高校A尽管拥有最好的创新资源,但投入能力的偏低也导致产出能力未能达到最优,有必要通过增强激励力度、实施制度约束等方式提升其科技创新投入能力.

纵向比较过程采用某高校2008年—2011年的数据,计算的综合评价得分见表4.评价结果显示,该高校所拥有的创新资源增加速度较快,但投入能力并没有出现同样的增长,导致该高校的产出能力增长幅度相对较小,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表4 某高校2008-2011年科技创新能力比较表

4 结 语

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是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评价可以帮助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及时掌握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为加强科技管理和监督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也有利于高校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差距,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和科技产出能力.本文所构建的综合评价模型涵盖了影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绝大部分因素,具备一定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符合综合评价方法的科学性、目的性、可比性和可行性4项原则,实证结果也显示评价模型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能较好地满足政府科技部门的管理需求.

[1]王章豹,徐枞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原则、指标、模型与方法[J].中国科技论坛,2005(2):55-59.

[2]刘小明.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体系研究[D].福州:福州大学,2004.

[3]梅轶群,张燕.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分析和评价[J].技术经济,2006,25(5):74-77.

[4]孙燕,杨健安,潘鹏飞,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23(3):125-129.

[5]蒋艳萍,田兴国,吕建秋,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0(8):38-40.

猜你喜欢
赋权指标体系创新能力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论乡村治理的有效赋权——以A县扶贫项目为例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赋权增能的德育评价生态系统的构建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企业数据赋权保护的反思与求解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试论新媒体赋权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