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王-李模型的产量和含水变化拟合

2013-08-11 09:17孙德英中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四采油厂地质大队黑龙江大庆163511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井网含水油层

孙德英 (中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四采油厂地质大队,黑龙江 大庆163511)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油田开发难度不断增大,对油田的动态变化做出精确的模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油田开发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油田开发实践过程中,已经研究并提出很多相关的技术和方法,对油田变化动态规律和趋势进行模拟,常用的Arps模型只是用于描述产量开始下降后的变化规律,Weibull模型描述产量上升阶段的产量变化规律,广义翁氏模型、HCZ模型和Hubbert模型在递减阶段的递减率都是上升的,很多模型都不能描述产量递减变化的全过程[1]。而王-李模型[2]同时考虑了开发时间和地下剩余可采储量对累积产量增长率的影响,从而使模型结构更加严谨、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更加显著,能对产量变化的全过程进行模拟预测。

1 D开发区开采简史

D开发区1976年基础井网投入开发,以开采主力油层和有效厚度大于1.5m的非主力油层为主,1996年进行了一次加密调整,开采对象是有效厚度0.5~1.5m的非主力油层,2007年开始进行了二次加密调整,主要开采有效厚度小于0.5m的非主力油层和表外储层,3套井网均为萨尔图油层和葡萄花油层合采井,布井方式为行列式。截止目前为止共投入采出井167口,开井150口,井口日产液8608t,日产油764t,综合含水91.1%;注水井163口,平均日注水14209m3。

2 王-李模型

在研究上述累积产量增长率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王俊魁和李发印提出了王-李模型的累积产量基本微分方程:

式中,t为从投产时算起的开发时间,a;NR为油气田可采储量,104t;Np为对应t时刻的累积产量,104t;C为时间修正系数,a;K为模型比例系数。

由基本微分方程(1)出发,经过一系列的推导,得出王 -李模型基本方程式:

由式(2)可以看出产量变化模型主要受4个参数A、B、C和NR的控制。

3 拟 合

3.1 产量拟合

首先,取用D开发区的开发数据,应用数学优化方法对王-李模型中的4个待定常数NR,A,B和C进行确定。数值确定了,产量模型也就建立了。经过多次优化,确定出当C=10,NR=1975×104t,A=14.3077,B=-4.1022时,相关系数R2=0.9652(达到最高)。将常数带入式(2),得出K=-B=4.1022,a=129.2908。导出D开发区产量变化模型:

将模型参数带入式(3)模拟出产量达到最大的开采时间及年产量:

应用上述公式模拟出油田产量和累积产量与实际开发情况 (见图1)。

图1 D开发区产量变化拟合曲线

由图1可以看出,模拟结果与油田开发实际趋势比较接近,但是模拟的产量变化只出现1个驻点,而实际产量变化曲线出现3个驻点,主要是因为3套井网投入开发的时间不同造成的。基础井网于1976年投产,在投入开发12a时 (1987年)达到年产量最大值68.2×104t/a;经过20a的开发,在1996年一次井投产时,基础井网已经进入产量递减时期,而一次井的投产,使得区块开发效果好转,年产量开始上升,在投入开发25a时 (2000年)产量变化达到第2个峰值点68.9×104t/a;2007年开始投入二次井,二次井产量达到最大时,产量曲线产生第3个驻点。王-李模型以累积产量为变量,由线形方程优化得出的,所能产生的极大值点只有1个,因此,开发过程三次井网投产时间不同影响到模型的准确性,使得模型的理论模拟值高于实际生产值;2007年二次井投入开发后,实际累积产量开始高于模拟累积产量,主要是由于二次井投产时间较短,对宏观模型的影响较小。通过模拟算出的产量最大值时间为18.9a,恰好处于实际开发中基础井网和一次井网2个峰值产生时间的之间,即1974年;模拟算出产量极大值是65.74×104t/a;产量出现最大值时的累积产量746.8×104t,与实际比较符合。

3.2 含水变化拟合

下面选取甲型水驱特征曲线的主要公式,应用王-李模型对D开发区含水变化情况进行模拟。甲型水驱特征曲线[1]的主要公式为:

累积产油量Np与含水率fw的关系如下:

式中,a1、b1、c1为与甲型水驱特征曲线直线段有关的常数项。

将式(5)与产量模拟中的累积产油量公式联立,即可解出含水率:

式(6)模拟出油田含水情况(见图2)。从模拟曲线和实际曲线对比可以看出,综合含水低于30%时,曲线符合效果较差,这是甲型水驱特征曲线特征决定的,影响到油田在低含水的情况下,含水预测准确性较差,预测值要高于实际综合含水;在1996、1997年油田实际含水高于模拟含水,是由于1997年以前油田主要是基础井网开采,经过20a的开发,基础井网含已经达到中高含水;1997年一次井投产后综合含水有所下降,1998年以后模拟含水曲线与实际含水曲线相符合;2007年以后,该区块二次加密井开始投入开发,实际综合含水曲线出现上升较快趋势,目前实际综合含水高于模拟含水。

3.3 拟合精度分析

从实际生产数据与拟合数据的对比 (见表1)可以看出,模拟的拟合精度较高,能够较好的反映D开发区油田产量、含水率变化规律以及发展趋势。从目前的趋势看,实际累积产量高于模拟累积产量,主要是2007年以后,二次井开始投入开发,同时也加大了措施工作力度,促使产量得到较大的提高;由于采油速度的提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综合含水上升较快,特别是二次井,投产以后综合含水年均上升达到3%,致使实际综合含水要高于模拟综合含水,从预测含水来看综合含水上升速度是减缓的,所以在未来的几年里,只要采取有效措施,综合含水上升速度一定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图2 D开发区综合含水变化拟合趋势分析

4 几点认识

(1)从对D开发区的产量拟合以及预测分析来看,王-李模型的预测结果与油田开发实际是基本相符的,尽管目前D开发区的综合递减率较大,但是从预测结果来看,在未来的几年里,年产量仍然能保持在20×104t左右。

(2)尽管D开发区目前含水较高,但是随着二次井含水上升速度的减缓,未来几年该区块综合含水上升速度必然减缓,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含水上升速度,结合预测结果,在未来几年内将D开发区综合含水上升值控制在0.15%以内。

(3)动态模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要不断充实最新的信息来完善原来的拟合,以求更准确的反映D开发区动态变化的趋势和规律,更有效发挥动态模拟对油田开发工作整体规划的参考价值。

表1 实际生产数据与拟合数据对比表

[1]王宏伟 .油气藏动态预测方法 [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2]陈涛平,胡靖邦 .石油工程 [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井网含水油层
镇北油田某油藏延长低含水采油期技术研究
含水乙醇催化制氢催化剂研究
油层重力分异对泡沫驱气液比的影响
三类油层压裂驱油技术设计及效果研究
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注采井网设计优化研究
复杂孔隙结构低阻油层含水饱和度解释新方法
各向异性油藏菱形反九点井网合理井排距研究
基于油藏流场强度的井网优化方法研究
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厚油层隔夹层研究
尼日尔Agadem区块古近系Sokor1组低阻油层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