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梭罗研究概述

2013-08-15 00:49何云燕
山花 2013年10期
关键词:瓦尔登湖梭罗文学

何云燕

梭罗:值得关注的美国经典作家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 —1862),是目前国内最广为人知的美国19世纪作家之一。梭罗研究专家斯蒂芬· 哈恩认为,只有爱伦· 坡(Allan Poe)的名望和价值才能与之相比 。著名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 1932 —)在为新版的《瓦尔登湖》作序时指出,在19世纪美国文学经典作家如爱默生、霍桑、惠特曼、麦尔维尔等人之中,梭罗对美国的思想与文学贡献最大 ,是美国国民性格的杰出代表和源泉。

19世纪中期,美国迎来了本国的第一次文学繁荣时期,深刻地影响着美国后来的社会文化和国民性格,因而也被誉为“美国的文艺复兴时代”,梭罗似乎在那个时代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中受民族文化的规约最少。他的作品既是本土的,也是国际性的;既根植于民族历史和清教主义传统,也深受欧洲文化和东方思想的影响;在专注于自我教育的内在审视时,立足于宏大的历史和文化语境,探索美国的历史、社会、政治乃至人类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诸多命题。

梭罗的成就也显示在其国际性的接受上。19世纪末,英国工党对梭罗的思想产生了兴趣,把自己的分会冠名为“瓦尔登俱乐部”(“Walden Clubs”),并引发了当时在英国留学的印度精神领袖甘地的注意。甘地把梭罗的“公民不抵抗”当作思想武器,开展抗议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同时俄国的托尔斯泰也发现了梭罗的《论公民的不抵抗》并推动该文在当时欧洲知识界的传播。 20世纪中期以后,《瓦尔登湖》的片段多次被选入日本、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的中小学课本。梭罗的文章更是我们学习英语文学的必选书目之一。中国当代作家余杰自称藏有多个版本的《瓦尔登湖》。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浪漫主义者”的苇岸则坦言:“最终导致我从诗歌转向散文的,是梭罗的《瓦尔登湖》。当我初读这本举世无双的书时,我幸福地感到,我对它的喜爱超过了任何诗歌。 ”

但是关于梭罗的褒贬一直争论不休。梭罗生前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同代人对他的评价褒少贬多。20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人对梭罗的评价却越来越高,各种美誉纷至沓来。那么,梭罗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我们该如何做到全面、真正地理解他的作品和思想?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回到他创作历程和特色本身去,也许能够获得一些答案。

梭罗经典化过程:美国民族文化发展的例证

梭罗的声名崛起过程是非常有意思和有意义的,当代杰出的文学评论家和思想家如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和劳伦斯·布伊尔(Lawrence Buell)等人都对此有过评论。正如梭罗研究专家沃尔特·哈丁(Walter Harding)所言:“梭罗的声望是独特的,有它自己的模式,充满了悖论与矛盾,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都是大起大落。”

我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国内出版的梭罗研究著作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梭罗在其国内声望的这一系列变化。在全球最大的图书销售网亚马逊(www.amazon.com)上输入“Henry David Thoreau”进行图书检索,可以找到一万九千多条与此相关的英文图书信息。

从文学史上看,梭罗声名的崛起与美国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探索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世和死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梭罗的名声在美国文学界是很小的,只有少数人关注过他。1862年,爱默生为他葬礼写的祭文《论梭罗》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上,被视为是最早的梭罗研究文献。在这篇祭文里,爱默生对梭罗显得既爱又恨,爱的是梭罗的才智、恨的是他的乖张。此后,除了马克·范多伦(Mark VanDoren)与诺曼·福斯特(Norman Forester)等早期学者肯定了梭罗的艺术成就或强调梭罗是一个“真正的清教徒” 之外,就很难看到对梭罗有过盛赞的人出现。而美国作家J.R.洛厄尔(James Russell Lowell)和英国作家R.L.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等则都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认为他只不过是对爱默生的模仿,一个对人世冷漠的自恋狂、一个性情古怪的野蛮人 。

但是到了1941年,哈佛大学著名学者F.O.马瑟森发表了《美国的文艺复兴:爱默生与惠特曼时代的艺术与表现》,是梭罗研究的重大转变。马瑟森有感于当时欧洲纳粹极权统治对西方所引以为豪的民主价值产生了巨大威胁,试图通过寻找美国文学中的经典文本的独特性来强化本国国民反对纳粹极权的意志。马瑟森认为美国文学和文化核心价值的根基就在于19世纪20至60年代新英格兰地区的少数几位作家的创作中,其基本特质就是“内在性”和“自省性”;而梭罗在其中尤为突出,因为他的创作饱含积极向上而又自我规约的崇高品质,能有效维护民主精神价值。 由此,梭罗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20世纪70年代,著名批评家尼古拉斯·密尔斯(Nicolaus Mills)把19世纪美国作品与英国进行对比分析时,发现之前的美国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过分强调作品的内生性、强调以凝聚自身心理形式探索人类心理普遍性的文学创作使得美国文学的“社会向度被掩盖或边缘化” 。1989年威廉·埃利斯(William Ellis)更是认为“二战”以来的美国浪漫派缺乏深刻的社会批判,不是一种成功的文学创作而是一种“失败的文学样式” 。这些文学观念的改变客观上推动了梭罗的社会维度研究。1972年,美国哲学家斯坦利·卡维尔(Stanley Cavell)开始从哲学角度去研究梭罗,他认为《瓦尔登湖》对黑格尔和康德以降的欧洲思想史进行了全面的重新评估和修正,涉及的是从笛卡儿至今西方哲学中最深层的问题,即梭罗对人与语言符号关系的重视 。自此,梭罗研究的视野获得了广泛的拓展。“此后,每隔10年都会有一部从哲学及语言的角度去探讨梭罗作品的专著。”

与此同时,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民权与多元文化运动和70年代兴起的生态主义批评更使得梭罗研究获得了全面性批评视野。在一系列成果中,劳伦斯·布伊尔的成就最为瞩目。布伊尔的专著《环境的想象》不仅是美国生态批评研究的扛鼎之作,也是梭罗研究的里程碑。在书中,布伊尔将梭罗置于广阔的、多样化的“自然写作(nature writing)”的背景中,通过“瓦尔登湖的朝圣”,“梭罗的经典之路”等问题的探讨,不但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为立体的梭罗,而且向我们阐明了环境的想象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的力量是如何塑造经典、如何表现美国的绿色思想的 。

跨文化对话:梭罗在美国本土之外

梭罗的研究发展至今,其受关注的范围从很早开始就已经远远超出了美国本土视域。在1886年前,梭罗的《河上一周》和《瓦尔登湖》的第一版均有少量流传到英国。而且,1886年和1889年,英国在其本土分别出版了《瓦尔登湖》和《河上一周》。第一本简易的梭罗传记则出现在1878年。但直到1890年,在英国一个费边主义者的推动下,梭罗才引起英国社会主义者的重视。“事实上,在世纪之交(即19到20世纪之间,笔者注),英国人对梭罗的兴趣比其本土的可能更大。”

据哈丁的考证,现存的最早关于梭罗研究的博士论文是1913德国人海伦·A.斯尼德(Helen A. Snyder)写的(第一篇出现在1899年,但已经遗失)。德国于1897年就产生了整本的《瓦尔登湖》德文版。1887年,契诃夫向俄国的读者推荐了《瓦尔登湖》。19世纪末,托尔斯泰则组织翻译并出版了梭罗的《论公民的不服从》(Civil Disobedience),自此,梭罗进入了欧洲许多知识分子的视野。

在亚洲,最早也最热心研究梭罗的应该是日本。据日本广岛大学的教授伊藤翔子(Shoko Itoh)研究,日本于18世纪70年代开始了对梭罗的研究,由此直接促进了梭罗大部分作品在日本的翻译和传播。《瓦尔登湖》的日文译本最早出现在1911年;此后一个世纪内,总共有20个不同的日译本,“每个译本都展现了不同时期日本知识分子的追求和太平洋两岸的《瓦尔登湖》研究成果积累” 。但受翻译和作品本身艰涩的修辞的制约,在初期梭罗知者甚少,仅限于少部分文化人士。

到了20世纪90年代,梭罗的声誉在日本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持续扩大影响到现今。1994年,日本国家公共广播集团(NHK)制作了一期45分钟的电视专题节目,向其公众介绍了梭罗和《瓦尔登湖》。自此,梭罗多次成为了可视的形象进入了更广大民众的视野。90年代末,日本当红作家稻本正(Tadashi Inamoto,1945—)发起了“梭罗式”生活方式运动,组创了“橡树村”(Oak Village),自制木家具并对儿童进行环境教育,鼓励孩子跟自然亲密接触。此外,他还出了一本名为《梭罗和夏目漱石的林子:一种环境文学的视角》(The Woods of Thoreau and Soseki: A View from Environmental Literature,1999)的专著,把梭罗与日本本土最知名的作家之一家夏目漱石(Natsume Soseki,1867—1919)进行比较,通过文学和文化的横向比较,进一步推动了梭罗在日本的接受。

正如美国梭罗研究专家沃尔特·哈丁(Walter Harding)指出的,日本对梭罗有着特殊的兴趣,《瓦尔登湖》的经典篇章不仅进入了日本中学的课本,成为日本学生学习散文和英语的典范,而且日本书店中的《瓦尔登湖》版本比美国本土还要丰富。 日本梭罗研究会于1965年成立,每年举行两次会议,出版有自己的研究专刊。同时,梭罗研究的出版物(包括图书和文章)不断地从日本各所大学涌现。根据日本国内最大的学术数据库CiNii的有关数据显示,从1957年到现在,日本关于梭罗的学术论文已经超过3000篇,研究的思路和视角不一而足,从文本分析到跨学科、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几乎涵盖了大半个世纪以来所有新兴的文学与文化批评理论和方法。其中东方智慧与梭罗思想的比较研究,包括梭罗与日本的本土作家如鸭长明 、夏目漱石等之间的平行研究或双向影响研究,是最为引人注意的,而且有多篇是使用英语写作的。这些研究既表现了日本研究者的精深思路,又体现了东西文化的求同存异和相互依存,有效地促进了梭罗研究的跨文化对话。

借鉴:未来国内梭罗研究的可能

从《瓦尔登湖》发表近160年来,在全球化的国际交流中,梭罗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各国学者、民众从不同文化角度对于梭罗进行的全方位研究,将会为人类理解和共建“世界文学”提供一个典型案例。

本文通过广泛查阅国家图书馆和国内(包括港台)主要图书销售网站(如卓越、孔夫子、 京东和台湾“国家图书馆全球资讯网”等)进行《瓦尔登湖》全文译文版本的整理。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有超过40个中译简体版的《瓦尔登湖》(又译《湖滨散记》等),港、台繁体版不下10个。由于近几年梭罗在国内的声誉日涨,他的大部分作品包括日记书信等近5年也都陆陆续续被译介到中国来。但是到2011年年底为止,梭罗的作品大部分并未进入批评视野,此种偏颇在过去二十年表现尤为突出。就有限的这些篇章来看,国内研究者又往往受限于生态批评的研究范式,或局限于梭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等解读视野,多少简化了梭罗繁复深刻的洞见,遮蔽了其作品的丰富意蕴,因此所得出的结论未免有时候过于抬高或贬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梭罗及其作品理解和接受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当然,我们更应该看到,虽然国内对梭罗的译介和研究起步较晚,但进展还是相当快的。

从国内对梭罗的认识来看,1949年后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关注的是梭罗作为散文家、文学家的形态,以1982年上海译本出版社再版徐迟1949年翻译的的《瓦尔登湖》为起点,到1996年《读书》刊出程映虹试图消解“瓦尔登湖的神话”的文章之后而引发梭罗“真假隐士之争” 时到达高潮。第二阶段是梭罗自然观和生态意识的研究,以程爱民的《梭罗自然观》为重要开端。第三阶段是目前正在进行的现代性研究与文化多元性研究范式,这标志着我国梭罗研究走向全面的系统深入。需要说明的是,这三个阶段并没有截然分界,也不是线性发展,而是交互进行、时有侧重点的。

可以说,中国的梭罗研究势必朝着系统性、多样性的方向发展。首先,研究视野会更加具有开放性和宏观性。其次,领域的拓展。最后,梭罗作品研究的综合性、整体性研究将会得到关注,这是2010年梭罗作品的全面性译介很可能产生的一个导向,将有利于我们梳理梭罗的思想和创作发展脉络。目前梭罗的诗歌已经得到了张爱玲的重视 ,而梭罗的书信集和演讲稿(未译介)等也是我们透视19世纪美国文化的一个视点。

注释:

[1]斯蒂芬·哈恩.梭罗[M].王艳芳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3。

[2]John Updike. “Preface”. In Walden [M]. Ed. J. Lyndon Shanl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 p. ix.

[3]Buell Lawrence. The Thoreauvian Pilgrimage,in 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Thoreau, nature writ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n culture. Cambridge, MA: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4]Matthiessen F. O.American Renaissance: Art and Expression in the Age of Emerson and Whitman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p.

[5]Harding Walter. Thoreau’s Reputation [A].Joel Myerson ed., Henry David Thoreau [C].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7.

[6]苇岸:《我于梭罗》,摘自 [美]梭罗著,许崇信、林本椿译:《瓦尔登湖》,“导读一”,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第1-2页。

[7]Buell Lawrence. 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 Thoreau, nature writ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n culture. Cambridge, MA: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8]Harold Bloom ed. Bloom’s Modern Critical Views: Henry David Thoreau(Updated Edition).New York: Infobase Publishing, 2007, pp. 1-11.

译文:…You will have a narrow escape from robbing the tombs of Qing and Han Dynasty…

[9]Walter Harding. Thoreau’s Reputation. Joel Myerson (ed.). Henry David Thoreau.SHang 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an Press,2000,p.1.

[10]Meyer, Michael. Several more lives to live: Thoreau's political reputation in America,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1977,p.4.

[11]Meyer, Michael. Several more lives to live: Thoreau's political reputation in America,Westport, Conn. : Greenwood Press, 1977,p.152.

[12]Meyer, Michael. Several more lives to live: Thoreau's political reputation in America,Westport, Conn. : Greenwood Press, 1977.pp.19-20.

[13]①Leo Stoller. After Walden Thoreau's Changing Views on Economic. Stanford:Stanford Iniverstiy Pres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② Leonard Neufeldt. Henry David Thoreau's Political Economy. Boston: The New England Quarterly, 1982. ③ Cheryl A. Goudie. Institutionalizing ecological literacy: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the new "green"economy: Henry David Thoreau, Rachael Carson, DDT, acid rain, Earth Day. (An article from:Business Perspectives). Memphis: Memphis University Press, 2009.

[14]Meyer, Michael. Several more lives to live : Thoreau's political reputation in America, Westport, Conn. : Greenwood Press, 1977.p.27.

[15]Harold Bloom. Introduction, Harold Bloom ed. Bloom’s Modern Critical Views:Henry David Thoreau(Updated Edition).New York: Infobase Publishing, 2007, pp. 2-5.

[16]Matthiessen F. O.American Renaissance: Art and Expression in the Age of Emerson and Whitman[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18]Mills Nicolaus. American and English Fiction in the Nineteenth-Century: An Antigenre Critique and Comparison. Bloom. London: Indiana U.P., 1973, p.23.

[19]Ellis William. The Theory of American Romance: An Ideology in American Intellectual History. Anne Arbor: UMI Research Press, 1989, p.

[20]Cavell Stanley. The senses of Walden.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1972.

[21]王光林:《美国的梭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101页。

[22]Buell Lawrence. 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 Thoreau, nature writ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n culture. Cambridge, MA: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23]Neufeldt Leonard N. The Economist: Henry Thoreau and Enterpris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24]Hodder, Alan D. Thoreau's Ecstatic Witnes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1.

[25]Harding Walter.Thoreau’s Reputation [A].Joel Myerson ed.Henry David Thoreau[C],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p. 7.

[26]Shoko Itoh, (Hiroshima University,Japan.)Thoreau in Japan, www.thoreausociety.org/__activities/cs/global/ShokoItoh.pdf.

[27]Katsumi Kamioka,www.thoreausociety.org/__activities/cs/global/KatsumiKamioka.pdf.

[28]Harding Walter, Thoreau’s Reputation [A], Joel Myerson ed., Henry David Thoreau[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p. 9.

[29]鸭长明(Kamo no Chomei,1155-1216),日本平安朝末期日本歌人,其代表作《方丈记》是日本古典散文的三璧之一。

[30]清衣:《“超越梭罗:文学对自然的反应”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5期,第175-176页。

[31]1996年,《读书》第九期所载汪跃华《两个瓦尔登湖》与石鹏飞《文明不可拒绝》两文,也都对梭罗表达了一种失望之情或严厉批评。对此进行了反驳的有:何怀宏:《事关梭罗》,《读书》1997年第3期;张克峰、徐晓雯:《为梭罗辩护》,《博览群书》1997年第3期;等等。

[32]舒奇志:《二十年来中国爱默生、梭罗研究述评》,《求索》 2007年第4期,第225-227页。

[33]钟玥:《〈瓦尔登湖〉:多种可能的探索之旅——梭罗及其评论的评论》,《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第182-184页。

[34]李洁:《论张爱玲对梭罗及其诗歌的译介》,《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113-117页。

猜你喜欢
瓦尔登湖梭罗文学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我们需要文学
卷土重来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200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澄明之境,澄澈之书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